专项对点练2
1.A [B项,“逐渐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说法错误,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三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可知,强调的是“依然”,而不是“逐渐”。C项,“无论是否墨守成规”说法错误,混淆是非。从材料一第四段“如果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可知,如果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D项,“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说法错误,将未然说成已然。从材料二第一段“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可知,这只是解决了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要使社会主义变成现实还要经历许多阶段。]
2.D [选项推断结论过于绝对。从材料二最后一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大复兴梦想相呼应,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可知,“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是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
3.D [材料二的论点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A、B、C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例子,它在中国的成功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故这三项都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论点。D项,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意义影响,并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性和开放性。]
4.第①句引入口语“能”“好”“行”表达观点,理清联系,使语言鲜活灵动,通俗明白;第②句化用成语“有的放矢”说明做法,使语言形象贴切,增强表现力。
5.①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②从马克思主义起源和发展上看,它源于资本主义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回应人类不断出现的新问题。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
6.C [“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错,无中生有。材料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外部空间,但并没有说与内部空间相比,外部空间更重要。]
7.A [“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可知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
8.D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灰空间”之美源于室外空间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关键词:渗透性空间。A项,描绘的是窗外之景进入室内,室外空间通过窗户向内空间渗透。B项,描绘的是窗外之景进入室内,室外空间通过窗户向内空间渗透。C项,说的是外面的草色映入帘中,室外空间通过帘子向内空间渗透。D项,只是写院门深锁,院子中长满绿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诗人独自寂寞地徘徊,描绘的对象始终在院内(室外),没有体现室外空间向其他内外空间的渗透。总之,A、B、C三项似静止而又流动,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均体现了“灰空间”之美。]
9.①材料一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②材料二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
10.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②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③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渲染出强烈氛围,获得建筑美感。
1/2专项对点练2 培养逻辑思维,解码观点评价与推断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摘编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历史根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虽然已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但马克思主义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真理,其影响跨越时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就在于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因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大复兴梦想相呼应,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
(摘编自《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要有理论思维,就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B.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进步,马克思主义逐渐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C.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否墨守成规,马克思主义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仍会继续改变中国。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根本问题,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B.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呈现更多中国特色。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跨越时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可能也想象不到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以来时代变化的广度和深度。
D.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因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同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相融通。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C.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D.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4.习近平的讲话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请结合文中两处画线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
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
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
(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需要欣赏单体建筑,也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
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是极为少见的,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
C.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
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
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绘画作比,把群里的建筑比作“线”,把群体建筑比作“画”,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
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
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
8.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3分)( )
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
B.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
D.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李商隐)
9.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10.《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6分)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