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3 培养转化思维,破解图文信息分析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是品位最高的庑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莫不如此。这种屋顶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这种将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而形成的向上微翘的部分被称为“飞檐”,它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
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上常常排列着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这些小动物一般叫作屋脊走兽、仙人走兽、正脊吻兽、垂脊吻等,古建筑行业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这种称谓十分形象贴切,因为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古人为了防止屋顶的瓦片下滑,就用铁钉钉死,为了防止铁钉生锈,就在钉帽上盖上了一只走兽,相当于一颗优美的钉帽。古建筑上的各类走兽一般采用什么材料?平民百姓的宅室以素瓦或陶制岩为多,而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居多,而且造型苍劲华丽。目前,我国最大的“大吻”在故宫太和殿的殿顶上,它由13块琉璃件构成,总高3.4米,重4.3吨,是我国明清时期宫殿屋脊走兽的典型作品。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以人字顶为基础,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了种种引申和变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屋顶样式,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屋面的坡面相交时会形成一条线,这些线称为屋脊。位于屋面最高处的称为正脊,自屋顶至屋檐四角处的称为垂脊。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屋面称为重檐顶,相对重檐屋顶来说,只有一层屋面的叫单檐屋顶。以“庑殿顶”为例,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它是古代单檐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单檐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所以又称“五脊殿”。
(摘编自刘淑婷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文化解读》)
材料三:
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都将设计重点置于房屋外墙的立面构图之中,正是房屋墙身上那些优美的形状、和谐的节奏、杰出的雕塑、繁多的装饰,使建筑物成为一件崇高的艺术品。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形成傲然屹立,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
然而,中国古建筑却是个例外,它的构图重点不在墙身。中国古建筑的墙身一直比较平淡,也无意营造宏大的室内空间,最为重视的却是屋顶的设计,且越到后期,屋顶越为陡峻,屋顶已经成为塑造建筑形象的主要语言。坡面屋顶在哪里都可以看到,像希腊神庙就是坡屋顶,只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屋顶都是直线的,唯独中国古典建筑呈现出优美舒缓的曲线,沙尔安在《早期中国艺术》中诗意地把它想象为“摇曳的柳枝”。这是关于中国建筑的又一个谜,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为了使沉重的屋顶显得轻盈、舒展。从流传下来的宋画《滕王阁》《黄鹤楼》中,我们看到的简直就是富丽玄妙的屋顶交响曲。
西方人由于极为重视房屋对人的服务功能,而忽略了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屋顶局限于实用,丧失了美观,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则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装饰与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皇家宫殿翘起的飞檐、脊兽和光滑亮泽的屋顶非常壮观和美丽。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西方)历来的建筑师对于屋顶,多是遮遮掩掩,仿佛取一种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所以欧洲的建筑物,除去少数有穹隆顶者外,所给人的印象,大多不感到屋顶的重要。中国人对于屋顶的态度却不然。我们不但不把它遮掩,而且特别的标榜,骄傲地、直率地将它全部托起,使之成为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
(摘编自夏毅《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这是其他地区建筑所没有的特征。
B.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有单檐顶与重檐顶两种,其中单檐屋顶是最为高级的样式。
C.中国传统建筑屋脊走兽多以素瓦、陶瓷、金黄琉璃为材料,且造型苍劲华丽。
D.西方人极为重视房屋对人的服务功能,而中国人则更为标榜房屋的审美价值。
★2.下列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二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经》到两汉以来的许多诗词歌赋都有对屋顶的记载,可见中国屋顶文化历史悠久,深受喜爱。
B.中国传统建筑屋脊上排列的小动物既可以作为装饰,又可以防止铁钉生锈,体现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C.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都将设计重点置于房屋外墙的立面构图之中,以致失去了艺术美感与独立的个性。
D.西方人忽略了房屋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他们常常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草草处理房屋坡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使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4分)
5.材料一指出“屋顶是中华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显著特点是“乱世”和“治世”的交替出现。将这些“乱世”“治世”与中国过去2000年来的冷暖期进行对比,则可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大凡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人口增加的“治世”,恰处于气候暖湿期或冷暖转换期中;而民不聊生、国势衰落、战乱横生、人口减少的“乱世”,则几乎都位于寒冷的气候阶段。二是“大一统”王朝的前期往往气候温暖,较多出现“治世”,而其后期则多气候异常,出现“乱世”。据统计,过去2000年中可称得上盛世、大治和中兴的局面总共有31个,其中25个出现在气候较暖的时期或冷暖转换期中,7次大规模的国家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中。
这样的对比结果,或许与农业这一“国之根本”对气候变化的强敏感性有密切关系。气候温暖,适宜耕作的土地扩大,单位亩产和总体收成增加,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矛盾被有效削弱,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繁荣;而气候转冷,“风雨不时,则伤农桑;农桑伤,则民饥寒;饥寒在身,则亡廉耻,寇贼奸宄所系生也”(《汉书》卷74《魏相传》),原先被削弱的社会矛盾因贫困而凸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愈发激化,社会动乱也就在所难免。在长期的动乱后,旧有的生产关系实现了根本性的变革,一旦气候转暖,生产力又得以发展,社会遂随之进步。
从多个历史个案的对比来看,气候变化只是影响“治乱”的重要因子之一。“治”“乱”与否,既与气候变化有关,还要看统治阶级如何应对。例如清代晚期的19世纪50年代,气候寒冷,大范围的气候灾害导致全国农业歉收,民生难以为继,加以当时吏治十分腐败,统治阶级面对灾情碌碌无为,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引发,社会全面动乱。相较之下,气候更为恶劣的5世纪末,华北异常陨霜不断,农业连年歉收,孝文帝却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北魏因之未有大难。相反,隋炀帝时的气候仍旧延续隋初的温度,但炀帝大兴土木,连年征伐,导致民力极大耗损,百姓怨声载道。故而先前的“开皇之治”不复延续,天下大乱。
当然仍需指出,如果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力度超过政府适应能力,如同17世纪中叶的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所面对的那样,那么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就会成为事实。自16世纪末起,中国旱涝相继、飞蝗遍野。崇祯即位后,灾荒更加严重,1638-1643年的连旱灾害,其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严重,有可能是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年来之唯一。当时,尽管崇祯勤于政事,竭力筹措费用,对内尽可能赈济灾民,对外努力消除边患。然而,在“以农立国”的自然经济时代,农作物连年大面积歉收所带来的财政危机还是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摘编自葛全胜等《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在《亚洲的脉搏》一书中便提出,中国历史上的外患内乱与气候变迁有关,农牧社会时期,历史大事件与自然环境有因果关系。如果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植被环境良好,牧草茂盛,游牧民族的牲畜繁衍旺盛,生产稳定,社会经济生活则较为安定,其对农耕民族的争夺战争就会减少,黄河流域社会比较稳定,会极大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往往是因寒冷气候使其基本生存和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南下对中国北方汉族人口东移南迁的作用,不仅在于战乱对经济的极大破坏,而且严重分散统治者的治国精力,更重要的是汉族地区也同样经历了寒冷气候对农业生态的极大破坏,在经济上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抗衡的力量,经济的困难加重了内乱,内乱外患更使北方汉族地区经济衰落。
蓝勇教授研究指出,8世纪中叶北方气候转冷,北方游牧地区环境压力增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乱和南迁频率大大增加,这是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在气候温暖湿润的隋代和唐代前期,由于游牧民族所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暖和且比较稳定,突厥民族十分强大,也多次南侵,对唐王朝构成了威胁。但唐王朝国力强大,突厥民族不敢染指中原。唐代后期,虽然回纥与唐王朝也曾和睦相处,但气候变化不利于牧业生产,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化加快,不仅表现在游牧民族的征战南侵,还表现在南附不断和北方民族内部攻伐频率增大;寒冷同样也使唐王朝北方的农耕生产力下降,使其失去了主动进攻的能力,控制北部边疆的能力大大下降。
分析研究还表明,唐代后期出现了一种冷湿的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多,这可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黄河河溢次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料统计,7世纪黄河河溢6次,8世纪为19次,9世纪为13次,表明了这种趋势。水土流失加重使农业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经济衰败,国计民生困苦;河患频繁更使唐王朝疲于奔命,国力耗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关中地区经济日加衰落,各种矛盾尖锐,安史之乱就在此时爆发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由鼎盛转衰,国家由一统走向分裂。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社会“治世”与“乱世”的交替与气候周期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自然环境对古代社会稳定的深远影响。
B.气候的温暖与寒冷,影响着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矛盾。气候温暖,社会矛盾被削弱,社会安定。
C.气候变化对古代农牧有很大影响,这表现在历史大事件与自然环境的因果关系上,但是这种影响因素不止一种。
D.在隋代和唐代前期,游牧民族所处高纬度地区气候相对温暖,生存压力小,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少染指中原。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气候暖湿期可促进社会稳定,但这种稳定性也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B.“乱世”通常出现在气候寒冷的阶段,说明这一定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关。
C.暖湿的气候条件会使游牧民族生活稳定,从而降低向南侵略的频率,减轻对中原的威胁。
D.唐代后期国计民生困苦。研究表明“安史之乱”是导致唐由一统走向分裂的原因之一。
8.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气候变化与古代社会治乱关系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孔雀、大熊猫、亚洲象等大量喜暖动物遗骸,“豫”的古代含义是人牵着象。
B.王莽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贼群起,四方溃叛,此时对社会危害最大的是长时间的寒冷干旱。
C.《史记·匈奴列传》所载:“祁连山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暖夏凉,宜畜牧”,政府推行徙民耕种政策。
D.开元盛世时,气候接近亚热带暖润气候,王维《赠吴官》写道:“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冷期Ⅰ时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时期。
B.在暖期Ⅱ过渡到冷期Ⅱ时唐朝国力由盛转衰。
C.古代温度高低整体走势与社会治乱并不一致。
D.影响古代社会治乱原因,气候不是唯一因素。
10.气候如何影响古代社会形成“治世”和“乱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7/7专项对点练3
1.A [B项,“其中单檐屋顶是最为高级的样式”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只有一层屋面的叫单檐屋顶。以‘庑殿顶’为例,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它是古代单檐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可知,“庑殿顶”是“古代单檐”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而非“单檐屋顶”是最为高级的样式。C项,“且造型苍劲华丽”错误,扩大范围。由材料二“平民百姓的宅室以素瓦或陶制岩为多,而庙宇、官宅、宫廷则以金黄琉璃瓦居多,而且造型苍劲华丽”可知,造型苍劲华丽的是“庙宇、官宅、宫廷”的屋脊走兽,而非所有的中国传统建筑。D项,“中国人则更为标榜房屋的审美价值”错误,以偏概全。由材料三“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则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可知,中国人对房屋的追求实现了审美与实用的并重。]
2.B [A项,“正脊”和“垂脊”标注错误。由“位于屋面最高处的称为正脊,自屋顶至屋檐四角处的称为垂脊”可知,该图中两者的标注位置应该互换。C项,“飞檐”和“屋脊走兽”标注错误。由“这种将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而形成的向上微翘的部分被称为‘飞檐’,它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可知,图中标注“屋脊走兽”处实为“飞檐”;由“中国古建筑的屋脊上常常排列着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这些小动物一般叫作屋脊走兽、仙人走兽、正脊吻兽、垂脊吻等”可知,图中标注“飞檐”处实为“屋脊走兽”。D项,四个标注均错误。如前所述,标注“飞檐”处实为“屋脊走兽”,标注“垂脊”处实为“正脊”,标注“正脊”处实为“垂脊”,标注“屋脊走兽”处实为“飞檐”。]
3.C [C项,“以致失去了艺术美感”错误,混淆是非。由“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都将设计重点置于房屋外墙的立面构图之中,正是房屋墙身上那些优美的形状、和谐的节奏、杰出的雕塑、繁多的装饰,使建筑物成为一件崇高的艺术品”可知,这并未使建筑物丧失艺术美感。]
4.①对比论证。将世界上绝大部分建筑的设计重点与中国古建筑的构图重点相对比,体现西方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以及中国古建筑的富丽玄妙,论证二者在审美上的不同,使中国古建筑屋顶文化的独特性更为突出。②举例论证。在论述坡面屋顶在哪里都可以看到时,举了希腊神庙的例子,直观、具体地论证了坡面屋顶的随处可见,使读者更容易理解。③引用论证。引用沙尔安的句子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中国古典建筑优美舒缓的曲线;引用梁思成先生的话更直接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建筑对屋顶的重视以及独特的审美性追求,同时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5.①《诗经》以及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都有叙述屋顶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②曲线型的屋顶,如翼轻展的飞檐,屋脊走兽的装饰,单檐屋顶和重檐屋顶,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屋顶文化。③西方建筑中的屋顶局限于实用性,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则实现了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6.D [“……因此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少染指中原”错误,强加因果。由“但唐王朝国力强大,突厥民族不敢染指中原”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不敢染指中原,是因为“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是因为“生存压力小”。]
7.B [“说明这一定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关”错误,推断结论武断绝对。由“这样的对比结果,或许与农业这一‘国之根本’对气候变化的强敏感性有密切关系”可知,原文说的是“或许”,选项是“一定”,变或然为必然。]
8.B [材料一观点是:气候温暖,会出现盛世;气候寒冷,会出现乱世。“治”“乱”与否,既与气候变化有关,还要看统治阶级如何应对。A项,强调河南“豫”这一简称的由来。B项,强调长时间的寒冷干旱对社会危害最大,导致乱世出现。符合材料一“气候寒冷,会出现乱世”的观点。C项,强调政府推行徙民耕种政策。D项,强调王维的诗歌可以证明开元盛世气候炎热。]
9.C [“温度高低整体走势与社会治乱并不一致”错误,中国历史盛世,都处在气候史上的暖期,如东汉、隋唐;而气候史上的冷期,则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收缩期,如南北朝、南宋、明清。故气候史上的冷暖,恰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与盛世。]
10.①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中原地区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鼎盛,内部矛盾缓和,社会稳定。游牧区水草肥美,构不成南下的压力,形成盛世。
②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粮食产量下降,自然灾害加剧,农业萧条,国力不振,内部矛盾趋于尖锐。游牧地区丧失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游牧民族趁机南下,历史进入乱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