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5 定位细微差别,精研要点概括与比较异同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与以前直接、显性的表现方式相比,“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从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精神需求入手,善于把虚无历史的意象和观点掩藏于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的娱乐信息之中,让人们在兴奋愉悦的状态中悄然接受。这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根源错综复杂,观其后果危害严重。
第一,在“过度娱乐”中消弭历史认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缓解疲劳、放松身心的需求在商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交汇碰撞,催生了“泛娱乐化”现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搭载“大众娱乐”的潮流虚无历史,看似是以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鸡汤软文”等搔人们精神需求的“痒处”,实则是在欢闹的掩盖下将错误的历史观念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累加式的心理暗示和成见。当这种对历史认知的淡化和虚无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时,其结果必然是扰乱了追求崇高、坚守意义的历史思考,模糊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历史记忆。
第二,在“方位迷失”中瓦解主流价值。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精神方位的迷失。一方面,部分文艺界和媒体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和政治素养不够,缺乏应有的文化格调和立场导向意识,容易模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部分受众群体图消遣、求快活,更愿意通过肤浅、低俗的娱乐方式宣泄压力、消磨时间,这为低级无趣的文化产品打开了“消费市场”,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们用消遣化、娱乐化的方式解读历史、传播历史,历史被戏说、英雄被调侃、经典被篡改,其结果就是直接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和消解。当历史的价值仅归于娱乐的“附庸”之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也就开始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根基和人们的精神信仰。
第三,在“主观唯心”中动摇唯物史观。“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侵蚀了人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严重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从而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普通大众很难区分和辨识这类极具隐蔽性、迷惑性的错误思想,而一些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有时又批判得不够。这些都助长了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任意捏造历史、歪曲事实,本质上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将历史当作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从源头上冲击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依赖于主观精神;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无视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彻底反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把历史进程说成是随机和偶然的。此类错误观念渗透蔓延,最终后果必定是从根本上虚无、否定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摘编自张博《警惕“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材料二:
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的光辉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它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常将意见、主张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中,以“造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其策略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
(摘编自郝永平、黄相怀《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方式是间接、隐形的,会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不知不觉接受其观点。
B.在“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更严重,我们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C.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大众娱乐”的外衣,让人们对错误观念习以为常,从而模糊本心、迷失自我。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历史观,那些警惕性差、意识薄弱的人们对其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大众中所呈现的样貌是固定的,基本都将其信息隐匿于正能量的事物中。
B.对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上抹黑党的历史的言论,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客观全面地分析。
C.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只会影响到有号召力的人,因此普通大众只需要防范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D.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既有其赖以发生作用的现实基础,也与互联网赋权以及人们的防范意识存在关联。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
A.某篇文章,认为邱少云被活活烧死却一动不动不符合生理学常识,否定历史事件的存在。
B.有网民在网上把鲁迅先生的肖像制作成恶搞形态的表情包,以丑化、调侃、戏谑民族英雄为乐。
C.某专家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耻辱,正是这种耻辱唤起了中国的民族主义。
D.某文化作品中将民国时期吹捧、美化成“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和“自由浪漫”的“美好时代”。
★4.如何防范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5.请依据两则材料,对以下文字中提到的现象做简要评析。(6分)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也因此成为“恭谦礼让”的典型,长辈们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有人提出孔融不敢选择大梨是因为平时在家里被哥哥姐姐欺负,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他小小的年纪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委曲求全,长大之后只怕也是胆小懦弱,一心想着去迎合别人。更有一些人由此引申出了中外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人讲究的是“温良恭俭让”,而西方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冒险精神,要求他们尊重本心。所以西方家长不会鼓励孩子“让梨”,而是鼓励他们面对喜欢的东西就要勇敢争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当前,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要素——数据、算法、算力,都在发生重要变化:数据规模急剧增加;算法效率不断提高,促使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关联走向因果,不断拓展深度学习的能力和领域;算力水平持续提升,云计算技术、弹性计算服务等已经可以组织近乎无限的算力。
数据、算法、算力等要素的发展变化,推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极大改变着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推动科学研究从过去以假设为驱动的方式逐步向基于大数据进行探索总结的方式转变。传统的科学研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通过实验设计和实施验证假设、获得科学结论等步骤,这是一个从观察走向科学,通过试验走向技术、形成产品的过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研活动逐渐转向从数据开始,首先用机器去归纳演绎导出结果,然后通过实践应用到化学、材料、生物、分子等方面,最后经人工智能直接变成知识和产品。这一方式推动整个知识和产品的生产路径缩短、效率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更多新的数据,在迭代优化中持续发展,推动人工智能不断演进,使机器可以在人类尚未观察和归纳的地方发现新的科技发展空间,极大扩展知识的空间和范围。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科技创新路径,使数据不仅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重要的创新要素,为科研创新、科技赶超注入强大动能。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巨大作用,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界定数据产权,推动数据资产化,实现数据的再创造和价值提升。
数据作为一种具备独特属性的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性、无限供给、易复制、边际成本极低等特点。这给推动数据资产化带来一些挑战,比如,数据产权归属难以界定、人们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担忧、参与者的收益分配原则尚不明确等。对此,要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推动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和有序流通;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安全贯穿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和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渠道;等等。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形成针对数据资产的治理框架和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治理模式,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让数据大规模流动起来,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我国是数据资源大国,具备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当前,我国数据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环节。加快推进数据资产化进程,努力打造大规模高效运行的数据资产市场,有利于把我国海量的数据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巨大推动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摘编自朱民《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材料二:
公共数据作为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的重要一环,价值高、体量大、覆盖面广,充分开发利用公共数据,对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至关重要。同时,海量公共数据的投放,可以从供给侧实现社会需求的更加精准化分析,进而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引导刺激消费需求,对缓解当前经济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公共数据体量的大国,在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潜在的数据安全隐患,需要分级分类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统筹授权运营和管理,处理好规范与创新、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跟上快进的时代步伐,又要行稳致远。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一项国家战略,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二是在应用推进方面,要有高度、有温度,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开发运营普惠民生的公共数据应用项目。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远近结合、上下贯通。一是兼顾短期效应与长远发展,既要关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时效性,及时开发技术需求较低的近期产品,抢占数据市场发展先机;也要考虑公共数据应用的长期效应,谋划中长期产品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二是兼顾产业链各方权利义务,既让政府和市场主体协同联动、充分参与,又尊重按劳分配的市场规律,让其获得与项目适配的收益。三是兼顾人才培养和管理。
安全可控是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基本前提,要始终做到未雨绸缪、底线思维。一是严把出口关,坚持“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大原则,大力开发利用不承载个人信息和不影响公共安全的公共数据,对于任何有可能造成损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数据,都应审慎对待、暂不开发;二是抓好流程监管,加强数据的可用、可信、可流通、可追溯水平,切实保障全流程各环节的数据安全;三是加强技术防守,成立数据处理专门机构,探索不同领域、行业的多种形式模型、核验等产品和服务形式,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等安全技术升级换代;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建立数据安全评估机制,明确安全责任等级和处置措施。
(摘编自刘赫《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难点和解决路径》,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是数据、算法、算力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而人类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将随之而改变。
B.传统的科学研究产品是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形成技术后得到的,而人工智能的科研则与对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密切关联。
C.投放海量的公共数据虽然不能直接刺激国民的消费需求,但能让生产企业对社会需求有精准了解,从而提升产品质量。
D.对于开发技术需求比较低的近期产品,要迅速着手,以优先占领数据市场;同时还要布局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中长期产品。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人工智能介入下的科研活动中,数据不断得以更新,有利于机器从中寻找到人类无法发现的新的科技发展空间。
B.数据的特点决定了其资产化的过程将是坎坷的,在产权界定、隐私保护、安全保障等多方面都需不断探索。
C.只有做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的规范、安全与公平,讲求创新、发展与效率,才能保证我国公共数据资源的健康发展。
D.如果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产业链的部分主体只讲权利或义务,这将违背我国开发公共数据应用项目的初衷。
8.下列事例与材料中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安全的相关论述无关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等系列规范文件,不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与数据安全管理力度。
B.济南市建设专属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作为统一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通道和管理平台,保证“原始数据不出域”。
C.针对屡遭诟病的大数据“杀熟”的情况,苏州市制定条例明确规定,数据处理者不得利用数据分析对平等条件的对象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D.政府数据采集如果范围不够全面,没有好的标准、制度和工具,就会对数据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而依托低质量数据进行决策,会误导政策制定。
9.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图表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数据的非经济学特征指隐私、机密、安全等,数据的经济学特征包括其价值外部依赖性。
B.数据的经济学特征和非经济学特征都意味着数据的产权归属难以界定,给数据资产化带来阻力。
C.解决数据价值流通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不对所有权产生争议,并借助授权使用。
D.确定数据价值交易按次数和算力消耗等多种定价方式,就能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
★10.两则材料在论证内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8/8专项对点练5
1.B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更严重”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比较了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不同特点,“策略隐蔽化”“观点碎片化”“对象大众化”,但是没有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比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更严重。]
2.D [A项,“将其信息隐匿于正能量的事物中”说法错误,武断绝对。“肤浅、低劣的‘包袱笑料’和‘鸡汤软文’”都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形式,并不是都将其信息隐匿于正能量的事物中。B项,“对于……抹黑党的历史的言论,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客观全面地分析”错误,混淆是非。对于这样的言论,应有力批判,不能助长错误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破坏。C项,“因此普通大众只需要防范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说法错误,关系混乱。原文表述为“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多的人”,前后两句话阐述了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3.C [材料二说软性虚无主义“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C项,是直接表明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了耻辱的观点,表现方式是显性的,不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A、B、D三项都是利用文艺形式来否定历史,较为隐蔽,属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4.①国家应通过加强“四史”教育,使人们在认识历史、观察历史的过程中学会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避免坠入“主观唯心”的迷雾;②主流文章和理论报刊对错误思潮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冲击和破坏的行为要有批判的力度,减少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③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使其能够加强辨识和防范意识,抵制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
5.①重新解读“孔融让梨”的现象,是“娱乐包装”下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②以“孔融让梨”违背勇敢、冒险的精神为噱头,于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瓦解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危害极大;③对这类现象,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辨识和防范,国家也应对此予以严惩。
6.C [“从而提升产品质量”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提升供给质量”,而所谓提升供给质量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提高有效供给。]
7.A [“人类无法发现”分析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说“使机器可以在人类尚未观察和归纳的地方发现”。]
8.D [此项是说政府数据采集不足的危害,和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安全无关。]
9.D [“就能构建……”表述太绝对,从材料一第五段“要探索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等内容可看出。]
10.(1)相同点:都论证了数据的重要作用,号召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
(2)不同点:①材料一将数据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重点论证如何合理界定数据产权,推动数据资产化;②材料二则从资源流通的角度,重点论证如何推进公共数据的授权运营工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