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18 据类及篇悟神,解读文本特征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托尔斯泰的树林
徐 鲁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觉得美得无法形容。
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①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雅斯纳亚·波良纳森林里的树,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很多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经常提到的“野生的小树”。
我问一位俄罗斯朋友这里的森林为什么会这样美丽,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森林和小树林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橡树、榉树、枫树、朴树、椴树、松树、榆树、栗树、白蜡、白桦、银杏、野樱……都有各自的生长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长。
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
是的,我想起来了,“林中水滴”,这是普里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俄罗斯散文家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自豪地说:
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气、天空、白云、太阳、雨、森林、沼泽、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罗斯语言中,都有无数美丽的字眼和名称。
不过,他还向人们“卖了个关子”:当然,俄罗斯语言,只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而且感觉得到这片土地的玄秘之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真正的奇妙和丰富。
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我惭愧地感觉到,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尤其无法描述照进树林的那种纯净、透明、耀眼的光线。这并不是因为我所使用的母语——汉语的词汇不如俄语那样富有奇幻性和丰富性,相反,我坚信,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和最具有描述力与表现力的语言,没有之一。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驳、色彩繁复的树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捕捉这光影交错的林叶之美。
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也许,只有杰出的画家,用调色盘上的颜色,才能准确描述和表现出这森林里的光与影吧?
比如希施金。他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出现在他画布上的松树林、橡树、林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阳光,不仅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大地气息,同时也显示着俄罗斯民族坚忍、博大、英勇、高贵的气质与精神。《在遥远的北方》《阳光照耀的松树林》《森林远方》《在森林中》……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
希施金擅于运用明亮的外光,表现森林的葱郁、阳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泼。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因此,希施金成为用树木和野花来歌唱自己祖国母亲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家之一。
又如列维坦。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四季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最细腻的发现。与希施金经常描绘雄伟、茂密和苍郁的森林不同,列维坦的风景画所表现的,多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树林,还有开满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
②列维坦不是管弦乐队里声音低沉苍茫的圆号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这并不意味着音色的单一,也不意味着他音域狭窄,恰恰相反,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忧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涨水》等,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如《弗拉基米尔路》《深渊旁》等。
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椴树,让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
眼下虽是深秋,但树林里依旧生机勃勃,光影斑驳,没有半点落木萧萧、秋风萧瑟的景象。③秋日的金色树林,和春汛时节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样,照样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带来清新和光明的气息。
每一棵树木的名字、形态都不相同,也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株树木,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轮和风姿。④即便是那些已经枯死断裂、周身覆满了苔藓的树身,也一样是森林的产物,不也是物质循环和生死交替的一部分吗?它们将会成为新生的小树所需要的养料。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么健康和健全的生态啊!
不难想象,冬天到来时,白雪将覆盖住这片广袤的树林,一些树的枝枝叶叶将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保,这些将会变成森林肥料的腐烂的断木和深厚的林叶,不会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变成新的生命,从泥土之下萌发出来,长出青翠的树叶,长成茁壮的枝干,甚至结出饱满的坚果,点缀这生生不息的森林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托尔斯泰的树林”即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这里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野生的小树,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树种丰富。
B.身处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
C.希施金是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其作品《在遥远的北方》《在森林中》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展现了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
D.与希施金相比,列维坦的风景画更多地去表现小树林、田野、小路等,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列举了树林中树木和树叶的各种颜色,突出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B.句子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列维坦比作小提琴,形象地表现出他的风格特点。
C.句子③将秋日的树林与春汛时节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进行类比,突出其生气和力量感。
D.句子④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道理相似。
3.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4.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信①
——井冈山往事
江 子
“六妹爱鉴。”1926年4月14日,在广州黄埔军校的一张桌子上,湖南湘阴人、时年21炮科学员陈毅安这样写道。刚才,他还是学习射击、测图和爆破的,在训练场上不顾一切的勇士,现在,他成了柔情万种的情人。
念着自己刚刚写下的这几个字,他感到胸腔里立即充满了比珠江水还要多的爱意;他似乎看到了他的六妹,坐在湖南第三师范学校某个教室里,老师叫着她的学名“李志强”;他似乎又回到了三年前他们刚刚认识的时候:她短发,双眼充满生气,率真里有一股泼辣劲。他记得他们定亲的时候是八月,中秋临近,桂花似乎格外香,那越来越圆的月亮,成了他们爱情的徽记和地老天荒的誓言。他们从此开始通信,在信中仿佛两只肆意吞食着思念的桑叶的蚕,或者是她任性,撒娇,说着傻话逗他;而他俨然一个见过世面的大哥,轻轻地训她,煞有介事地为她指点迷津。
在前一封来信里,她担心着他的专业,会让他在前线牺牲生命——她说他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
“你说不要糊糊涂涂地死了,这也不错,但是为革命而死,为民众谋利益而死,是不是糊糊涂涂呢?假若是的,那中国一定没有烈士,革命也永远不能成功。我为什么要到广东来呢?你是可以知道,是为革命而来的。”……
他们没有如愿在当年的寒假结婚,因为他终于如愿以偿地上了战场。1926年8月黄埔军校毕业的陈毅安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师部,不久担任了第七连党代表。1926年底,他成为北伐革命军中的一员。北伐军势如破竹向北挺进。一直渴望上战场的陈毅安内心极不平静。坐在轮船上,他恍惚觉得旧的世界就像流水,正在哗哗地退去;而新的力量仿佛在艄公有力的桨声中、在戎装在身的陈毅安们的中间滋长,可是他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忧伤,这个革命军人此刻仿佛是一名伤感的诗人。在抵达衡州的船上,他写道:
我最亲爱的:
心如刀割的我,我怕听流水澎湃的怒潮声,也怕看船头晶晶似的明月,更怕听旅客中谈论青春年少的乐趣、生死别离的悲哀。唉!情魔,情魔!你把我们的革命性消磨了。我们是有阶级觉悟性的青年,担负了世界革命的重大使命,我们难道恋恋于儿女的深情吗?……
一个多月前他所在的团根据党的指示,一路从武汉到江西修水,被收编为秋收起义第一团。起义失利后(1927年9月),他随着毛泽东退到罗霄山脉中段。多日的行军打仗让他疲惫不堪。将来的路怎么走,所有人都忧心忡忡。他是党员,党性、军人的天职,以及对毛润之的信任,已经让他把自己放心地交给了他。然而来到这穷乡僻壤的罗霄山脉中段,他与他的六妹音信不通。她好吗?他们相约的婚期,何时能够兑现?他铺开了纸,经过战火硝烟的洗礼,一年前的小战士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革命军人。他的信一短再短,并且不再有大量的修辞,有的只是一颗对她矢志不渝的心。他写道:
志强:
好久没有同你通信了,不知你近况如何?挂念得很!你的信我又收不到,真是糟糕极了。现在将我的近况略略地告诉你。我天天跑路,钱也没的用,衣也没的穿,但是心情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越生活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但最忧闷、最挂心、最不安心的,就是不能单独同你坐在一起,而且信都很难同你通了。这是何等的痛苦啊!尤其是不知你的病好了没有?使我心如刀割!我罪该万死!原谅之。(通信处:江西宁冈县龙头邮局第二小学刘先生转游雪卿交)
他回到了阔别了五年的家乡湖南湘阴界头铺②。他终于从信笺上走出来,出现在她的面前。是的,他把自己当作了一封信,一路穿越国民党军队的封堵,邮递到她的面前。她依然是抬头,他依然是落款,而中间有两年来不及说的话,因邮路被封而她听不到的话,他都要浓墨重彩仔仔细细地当面说给她听。
他见到她,似乎还是五年前的样子,短发,圆脸,目光生动泼辣,只是身子骨要壮实一些。他见到她,立即感觉她就像一轮满月,照亮了他的心!她刚刚从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依然是那么纯洁、朴素。而他这个当年意气风发莽莽撞撞的少年,现在已经判若两人。他是多么瘦呀!肩胛耸立,颧骨突出,好像大病初愈的样子。仿佛是五年来他吃了天大的苦,受了天大的累。只是他的目光,少了五年前的年少轻狂,变得像石头一样沉默,铁一样坚定,火焰一样热烈,雄鹰一样锐利。
她又收到他的来信(1930年7月)。这么些年来,她已经习惯了他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思念,向她报告他的行踪、他的近况。
她看到信封上他的落款是“上海”,她心想这山里人,怎么跑到上海这个大城市去了呢?她拆开了信。可是,她看到信里只有两页白纸,空白的、不着一字的白纸。从前,他在信里写下那么多的字,恨不得掏出心来给她看,现在,他一个字都不愿意写了。他肯定是累了,累坏了。
她顿时肝肠寸断。她记起新婚时他随口说的,如果有一天,她收到一封没有字的信,就表示他已经牺牲了。
李志强不知道,这个一直和她在信中谈恋爱的人,每天都在自己的上衣口袋里装着这封无字的、信封上写着她的姓名和地址的信。不管到哪里,他都会跟战友们交代,如果他牺牲了,就把这封信投寄出去。
(有删改)
【注】 ①新中国成立后,李志强将陈毅安写给她的五十四封信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1951年毛泽东签发全国前十名革命烈士的荣誉证书,陈毅安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②1928年4月陈毅安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1月在作战中负重伤,1929年3月转移到湘阴养伤。
5.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插叙陈毅安与李志强相识与定亲的情形,丰富文章的内容,写出恋人间的相思。
B.画横线句子“没有如愿”“终于如愿”对举,体现革命者在家庭与革命理想间的取舍。
C.第三封信括号内通信地址有意味:陈毅安怕未婚妻担心,不想让她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D.最后一段写李志强不知道的实情,表现了陈毅安随时为革命作出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6.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恋人写信说“可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写出了她对革命形势的认识,符合人物真实性,也为后文李志强的转变做了铺垫。
B.作者通过革命情侣间的信件,剖析战争与人性的交融与共振,从另一角度窥见了那段峥嵘岁月的原貌、底色和革命者的风骨。
C.陈毅安穿越敌人封堵,“把自己当作了一封信”,未婚妻“依然是抬头”,他“依然是落款”,形象化的表述为有情人终团聚增添浪漫色彩。
D.本文中陈毅安的书信与林觉民的《与妻书》有异曲同工之效:一面表达对未婚妻的挚爱,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既缠绵悱恻,又充满浩然正气。
7.本文副标题是《井冈山往事》,却记述了许多其他地方的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8.作者认为散文创作没有一成之规,可以有小说的叙事,也可以有诗歌的意境。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创作观点的。(6分)
7/8专项对点练18
1.A [B项,根据原文“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可知,并不是“汉语也无法描述”,而是作者认为自己的描述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C项,原文为“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而非所有人;“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说法也不准确,原文为“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D项,由“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可知,文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有时明快而疏朗,具有抒情意味,没有将两人进行对比,于文无据。]
2.B [B项,“对比的手法”错误。句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并没有进行对比。]
3.①树木和树叶的色彩繁复之美。②照进森林的阳光纯净、耀眼、明亮,呈现光影交错之美。③每一棵树木都不相同,有自己的年轮和风姿,生机勃勃,呈现出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
4.形散:①选材上,从托尔斯泰的树林的色彩、光线写到希施金、列维坦这两位画家,内容丰富。②表达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聚:全文围绕“托尔斯泰的树林”这个核心组织材料,展现树林的色彩、光影以及生机之美,主题明确集中,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树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5.C [“陈毅安怕未婚妻担心,不想让她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分析错误。实际上是因为井冈山的斗争形势严峻,不能写真实地址,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6.D [D项,“缠绵悱恻”分析不当,此处是表达对未婚妻的思念,表达自己的革命信念,叙述自己的处境,不能用“缠绵悱恻”来形容。]
7.①作为副标题的《井冈山往事》,凸显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和陈毅安的英雄气概、执着信念。②其他地方的往事丰富了“信”的内涵,写了一对革命情侣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断成长的历程。③完整呈现了陈毅安短暂的斗争岁月,从黄埔军校、北伐长沙、井冈山一路追随革命理想,矢志不渝。
8.(1)小说的叙事:
(示例一)以“信”为线索来连接人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有儿女情长也有对革命的执着;结构紧凑,“信”与人物故事相互交织。
(示例二)写了两人从相识、通信、成婚、传出最后一封信的整个过程,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富。
(示例三)以“信”为载体,两人的形象特点在通信中逐渐丰满,同时也呈现不同阶段的斗争生活。
(2)诗歌的意境:
(示例一)每一封信与所处环境相融合,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如定亲时桂花、月圆的意象,营造出温馨甜蜜的氛围。
(示例二)在去衡州途中行舟时对水流的描绘,革命豪情与内心相思相交织,哀婉动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