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9 把握作者意图,探究文本意蕴分析类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19 把握作者意图,探究文本意蕴分析类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19 把握作者意图,探究文本意蕴分析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正欲清谈逢客至
肖复兴
“正欲清谈逢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这是陆放翁的一联诗。很多年前,在一家客厅的中堂对联读到它(后查《剑南诗稿》,句为“正欲清言闻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很喜欢,一下子便记住,至今未忘。
偶思小饮报花开,是想象中的境界,正要举杯小酌,花就开了,哪能这么巧?这不过是文学蒙太奇的笔法,诗意的渲染而已。但是,正在想能有个人一起聊聊天的时候,这个人如期而至,这种情形尽管不常有,总还是会出现。老话“说曹操,曹操到”,也有这层意思,只是没有这句诗雅致。而且,说曹操,可能只是一时说起,并没有想和曹操有交谈的意思。
正欲清谈逢客至,这样的情景,是生活中温馨的时刻,是人生难得的际遇。
读高一那年,学校图书馆的高挥老师,突然来到我家。上小学以来,没有一位老师到我家来家访,高老师是第一位。
学生去图书馆借书,填写书单,由高老师找好,从窗口借给学生。高老师允许我进入图书馆挑书,是“破天荒”的事情。为此,我对高老师感到亲切,她比我姐姐大一岁,我常想和她说说心里话,没想到她突然出现在我家的时候,我竟然说不出什么话了。
高老师知道我爱看书,特意到家来看我。她不是我的班主任,没有家访的任务。当然,这也不是家访。家访不会让我感到那样亲切。
在窄小的家里,她看到我仅有的几本书,塞在一个只有二层的破旧鞋箱上,委屈地挤在墙角。她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五十多年过后,几年前,我见到她,她才对我说起这件事。我知道日后她破例打开图书馆的仓库,让我进里面挑书;我去北大荒前,从她手里借的好几本书再未归还,都和这个破旧鞋箱有关。
父亲去世后,我从北大荒回北京,待业在家,整天憋在小屋里。母亲说我跟糗大酱一样,都快糗出蛆了,劝我出去走走,找人聊聊天。找谁呢?大多数同学还在全国各地的乡下插队。白天,大人上班,小孩上学,我家更是门可罗雀。
一个小姑娘来我家,她是邻居家的小孩,叫小洁,六岁,还没有上学。她把一本精装的书递给我,我打开一看,里面夹的都是花花绿绿的玻璃糖纸。她从书里拿出几张不同颜色的玻璃糖纸,对我说:“你把糖纸放在眼睛上,能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然后问我,“好玩吧?”我知道,她是想和我一起玩,一起说说话。
我问她:“你怎么有这么多糖纸呀?”她一仰头,说:“攒的呀!我爸妈过年给我买了好多糖。吃完糖,我就把糖纸都夹在这本书里了。”说着,她让我看她的这些宝贝,书里面好多书页之间夹着一张或两张玻璃糖纸,每张糖纸的颜色和图案都不一样,花团锦簇,非常好看。我一页一页认真地翻,从头看到尾。
好多天,她都跑到我家,和我一起翻这本书,还不住地指着糖纸问我:“这种糖你吃过吗?”我逗她,摇头说:“没吃过。”她就说:“等下次我妈再给我买,我拿一块给你尝尝。”
几年后,我搬家离开大院前,小洁跑到我家,要把这本夹满糖纸的书送给我。我连忙推辞。她却很坚决:“我爸妈总给我买糖,我的玻璃糖纸多的是。再说,我看出来了,你喜欢这本书里的诗。”说完,她俏皮地冲我一笑。
这是一本诗集,书名叫《祖国颂》。
父亲是某日清早到前门楼子后面的小花园里打太极拳,一个跟头倒下,突然走的。那时,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姐姐在内蒙古,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束手无策,正想找个人商量一下怎么办理后事,焦急万分,就这么巧,老朱恰逢其时地出现在我的家里。
老朱是我的中学同学,一起到北大荒同一个生产队。他休探亲假回了北京,假期结束,已买好第二天回北大荒的火车票,临行到我家来,本是想问问我家里要不要给我带东西,没想到面对的是我母亲泪花汪汪的老眼。老朱安慰我母亲之后,立刻到火车站退了票,回来帮助我母亲料理我父亲的后事,一直到我从北大荒赶回北京。
是的,这一次,不是我在家里正欲清谈而恰逢客至,是我的母亲,是比清谈更需要有人到来的鼎力相助。那一天,老朱如同从天而降般突然出现在母亲的面前,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比书中或电影里的巧合还要不可思议。但是,就是这样:一触即发之际,才更能显示客至时情感的含义;雪中送炭,才让人感到客至时价值的分量;心有灵犀,才是放翁这句诗“正欲清谈逢客至”的灵魂所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具有时代性,比较纪实,写的事和文字中的情感,都是岁月的一种沉淀。
B.作者的笔触亲切自然,他用文字在向我们展现了他在生活中细细品味出来的一切,真实自然,特别令人回味。
C.文中提到的高老师、小姑娘以及老朱,“我”和他们之间朴实的情感交流,特别打动人,能流到人的心里面去,特别有人情味。
D.作者将小姑娘与老朱对照着写,让读者体会小姑娘的淳朴与天真,旨在突出老朱在我家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贵。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的抒情,蕴含在叙事之中,在叙事之中含有人生哲思,作者的生活和人生轨迹在叙述中娓娓道来。
B.本文以叙事为主,兼具议论、抒情,叙述详略得当,议论逐层深入,丰富了文章内涵,凸显了文章深度。
C.文章围绕高老师、小姑娘、老朱和“我”之间的故事展开,取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D.本文朴实的淡淡文风,引领读者感受其中的意境、情境和人物,读的人会特别享受,心境澄明起来。
★3.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正欲清谈逢客至》的意蕴。(4分)
                                    
                                    
                                    
                                    
                                    
                                    
4.有人评价肖复兴的散文是“日常生活的拾穗小札,温暖每个人的心灵”,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烟雨浮梁
余 江
作为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的地方,恐怕非江西省浮梁县莫属了,其实茶和瓷器从出生起就是形影不离的,而浮梁一直是绝美地匹配了它们。
如果说对宋人彭汝砺送友人的咏瓷诗句“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不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白居易的名篇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定会让我们想起这个千年古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这是诗人们描写精美的瓷碗里浸泡着茶香的美文,更有婉约词人秦少游“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把茶、瓷和诗文写在一起,美得遍地。这些都是浮梁留在历史里隽美的文字,所以汤显祖盛赞它:“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如水玉。”
浸泡在这样的字里行间、浸泡在天青雨疏的江南,我竟也有写几句的冲动,感觉再也没有像在这样春夏之交的雨季,落脚于浮梁,更合我意、更令人心醉的了。
一个人,漫步在江南第一县衙的府前,行走在千年以来的雨巷,穿梭于浮梁的青山绿水之间。雨,一半落在了浮梁,一半落在我身上;烟雾弥漫,模糊了这山这水,也模糊了我的思绪。浮梁的雨如晶莹剔透的瓷,瑶里的风似山间清新的茶,一阵风雨,山河静默,就成了一段往事,如烟,悠悠。
走进浮梁县瑶里古镇,首先看到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母亲河的瑶河。千百年以来,瑶河穿城而过,清澈透亮,人们至今依然临河洗衣洗菜。两岸的民居大多是白墙灰瓦,也有不少是红砖黑瓦。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历经风吹雨打,已经被岁月冲淡成斑驳的浅黄,而且很不均匀,甚至墙角上还苔痕累累,散发出老旧的气息。
如果说浮梁以及瑶里古镇是瓷窑的历史存档,那么走出古镇,那青山碧水里就是浮梁山茶的天地了。其实都无须进山,即使在省道的两侧,就可以看到整片的茶园,那种整齐有序就像是植被茂密地覆盖着山体;那些从半山腰一层又一层落下来的水稻梯田,是山区特有的风景。浮梁的山区,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一年四季大多是山峦滴翠,云雾缭绕,在这春风夏雨之中,那更是令人流连忘返的。
细雨绵绵之中,满山遍野都罩着薄雾,整个山湿漉漉的,草木茶林也湿漉漉的,青翠欲滴。置身其中,你会觉得光阴都带着雨滴。古人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所以浮梁拥有江南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原始森林里的古茶树,年年岁岁,青翠不改。难怪远在宋代,就有近百家茶行,户户门庭若市,车马不绝。
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茶也盛名。其实景德镇建市之前叫昌南镇,是浮梁县下辖的一个镇。景德镇立市以后才反过来把浮梁县下辖于市。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浮梁东邻浙闽,西靠湖南,北连安徽,南下广东,我总感觉是江南的尽头,最内陆、最南线的江南了。因为古代这里再南再西就是蛮夷之地了。王勃那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放在浮梁实在是再确切不过了。
人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历史的才是永恒的。浮梁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千百年来历久弥新,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氛围,让深山茶、瓷、布艺、木雕等走出大山深处。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在浮梁,在瑶里,我们看到的是茶与瓷绝美的匹配。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的和谐发展,秀美的自然风光,朝代各异的人文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组成了一条文化之河,同样也浩浩荡荡,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如今也流进了大江大河,带着瓷和茶闪亮的文化符号流向了世界文明之海。
不记得谁说过:“美,是不能造作的。”烟雨浮梁告诉我们,美,也需要自然生长,人工斧凿的痕迹过重就不美了,也经不住历史沧桑的考验。
当下太多的地方在打造文旅产业,那些投入巨资凭空人造的景点,那些挖空心思臆造的历史故事,如何留得住千年?如何经得起历史的验证?甚至,我们一方面在造“古”,另一方面又在毁迹,几十年上百年的老街、民居、校园被随意拆迁,难道北京元城墙拆除的教训还不深刻吗?
在人类传统文化面前,我们需要学养和情怀,少一点急功近利;在厚重的历史面前,我们首先需要停下来思考,然后再来发展。这些似乎正飘散在烟雨朦胧的古镇天空。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浮梁的茶和瓷器同时盛名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
B.浮梁的青山碧水、独特的气候条件、拥有古茶树群落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浮梁茶的好品质。
C.瑶里古镇瑶河两岸民居斑驳的红砖和苔痕累累的墙角,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
D.浮梁的美自然不造作,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因而能经得住历史沧桑的考验,存留至今。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围绕着“烟雨浮梁”,描写了浮梁茶和瓷器的文化及浮梁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充分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中画线句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浮梁瓷器和茶文化历史悠久、环境静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浮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文章先由茶和瓷器引入对浮梁的介绍,然后引用诸多古诗文来印证浮梁茶的芬芳和瓷器的精美,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文章语言优美,自然流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文中多处采用长短结合的句式,形成参差错落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7.文章以《烟雨浮梁》为标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8.这篇散文的思想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6分)
                                    
                                    
                                    
                                    
                                    
                                    
5/6专项对点练19
1.D [“对照着写”“旨在突出老朱……”有误。由“正欲清谈逢客至,这样的情景,是生活中温馨的时刻,是人生难得的际遇”可知,“小姑娘”“老朱”都是我逢的“客”,是从不同角度表现“温馨”与“难得”,写二者并非对照,无主次之分。]
2.B [“议论逐层深入”有误。文章最后一段中,“但是,就是这样”后面的文字,是作者在写由三次客至感受到的不同情感和价值的分量,议论不是逐层深入。]
3.①诗句“正欲清谈逢客至”写出了正欲清谈闻客至的情景的美好和难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珍惜和向往之情。②标题写出了“我”处在人生困境时刚好获得精神的渴求与满足,是鼎力相助、是雪中送炭、是心有灵犀。
4.①记述简单平常的生活琐事,温暖着人们的心灵。②在人生遇到困境和挫折时,作者始终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带给读者温暖。③人物描写所用笔墨不多,出自真心的相助,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良善与美好,让我们心生温暖。
5.B [A项,“其地位逐渐被景德镇所取代”错误。由原文“现在许多人知道瓷都是景德镇……因此瓷器更早的发源地就是浮梁”可知,原文说的是瓷器地位逐渐被“景德镇”取代,茶的地位没有被取代。C项,“突出了现今浮梁一带经济的落后”错误。结合“这些红砖因年代久了……散发出老旧的气息”可知,应该是表现历史的厚重。D项,“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错误。结合“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千年以来一直流淌在浮梁人的心田”可知,新建的牌楼、祠堂仍保持过去统一的风格,所以应该是没有过重的人工斧凿的痕迹。]
6.B [“文中画线句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文中画线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河静默”为拟人。]
7.①在内容上,交代了写作的对象和当时的天气情况;②在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在表达效果上,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暗含了浮梁文化历史的悠久。
8.①文章通过对浮梁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对浮梁历史悠久的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礼赞。②文章通过对浮梁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浮梁秀美的自然风光的陶醉。③文章写浮梁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商业氛围的融合,写浮梁的瓷和茶文化走向世界,表达了对当下如何打造经得起考验的文旅产业的思考。
1/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