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20
1.B [A项,“无为客通”中“通”为“通报”之意,“会天大雨,道不通”中“通”为“通畅,来往无阻”之意。B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是“小步快走”的意思,后者是“走向”的意思。C项,两句中的“善”均为“交好、友善”。D项,正确。“顺流而东也”的“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2.A [A项,“用法相同”错误。前者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后者是代词,代事理,作宾语。]
3.B [B项,“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错误。“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是朋友,指与苏轼同游的人,不是门客。C项,正确,两句中“焉”均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代词,此处可译为“他”。D项,正确。前者是动词,去,到。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4.(1)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还在薛邑修城干什么呢?
(2)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田婴请过来吗?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邑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威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吩咐守门人:“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行了。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了门客。门客小步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门客回答道:“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它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还在薛邑修城干什么呢?而您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是毫无作用的。”田婴说:“对。”于是停止在薛邑筑城。
田婴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曾为此劝说田婴(赶走齐貌辨),田婴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为他驾车,朝夕侍候他的饮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田婴跟齐宣王非常不和,于是就离开国都,跟齐貌辨一同到自己的封地薛邑。没过多久,齐貌辨辞别田婴,请求回齐国晋见齐宣王。田婴说:“君王很讨厌我,你此去一定会死在那里。”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务必让我去。”田婴无法阻止他。
齐貌辨到了齐国,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候齐貌辨。齐貌辨拜见齐宣王后,齐宣王问他:“你就是田婴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齐貌辨回答说:“喜爱有这回事,言听计从就算不上了。当您还是太子时,我曾对田婴说:‘太子长着一副不仁相貌,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郊师为太子。’田婴(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这样做。’假如田婴听我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当田婴到了薛邑,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邑,我又对田婴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田婴说:‘我从先王那里接受薛邑,现在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邑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邑,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话。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长声叹息,脸色骤变,说:“田婴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田婴请过来吗?”齐貌辨回答说:“遵命。”
田婴穿戴上齐威王赐给他的衣服帽子,佩戴上齐威王赐给他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田婴,望着他哭泣。田婴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田婴(刚开始)辞让,不得已才接受了。此时此刻,应该明白田婴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啊。
5.D [D项,“含义不同”错误,“济”的意思都是渡河。]
6.D [D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后者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依据”“按照”等。]
7.A [A项,“不同”错误,“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也是干支纪年,两者用法相同。]
8.(1)尘埃弥漫天空,一定有数十万的军队,如果他们都聚集起来,我们就会寡不敌众,事情就无法挽回了。
(2)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敕使、谋臣在此一同覆没,我害怕使国家受辱罢了!
【参考译文】
元丰五年(1082)九月丙戌日,西夏人举全国兵力入侵大宋,号称有三十万人。大将高永能说:“敌人的性情就像野兽,在他们没有预料时就对他们加以打骂,他们就会锐气折损而不能伤人。如果迟疑不断,纵容他们的嚣张,他们将无所不至。现在先到的人都是精兵,迅速与之作战并击败他们,他们就会惊骇逃散,身后即使有重兵,也不敢前进,这是通常的情势。尘埃弥漫天空,一定有数十万的军队,如果他们都聚集起来,我们就会寡不敌众,事情就无法挽回了。”徐禧高傲地捋着胡须对高永能说:“你知道什么?天子的军队不出击还未排成阵列的敌人!”高永能回来后拍着胸口对人说:“我不知道将会死在哪里啊!”徐禧拿着刀亲自率领士兵抵御(西夏人),来的西夏人更多了。九月丁亥日,西夏人逐渐逼近,高永能请求趁着他们还没排好作战阵列时向他们发动攻击,徐禧又没有听从。不久西夏人派出精锐骑兵渡河,曲珍说:“这是‘铁鹞子’军。在他们渡河到一半时向他们发动攻击,才可以胜利,等登上河岸他们的旺盛势头就无法抵挡了。”徐禧不听从。精锐骑兵渡河之后,向前突击急奔猛闯,大军随后到来。当时鄜延路的选锋军最为骁勇精锐,都是以一当百之人,他们先迎战,失败后逃回城内,践踏后阵。西夏人追逐,宋军大败,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和使臣十多人、士兵八百多人都覆没了。曲珍和残兵进入城内,山崖陡峭,山路狭窄,骑兵沿着山崖而上,损失战马八千匹,西夏人于是围困了永乐城。九月乙未日,皇上命令李宪、张世矩率军营救永乐城,又命令沈括派遣官员和西夏人约定退军,将归还永乐之地。西夏人围困永乐城,共围了好几里路,并且占据了它的水寨。曲珍的士兵昼夜血战,城中缺水已有数日,挖井挖不到泉水,渴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以至于挤出马粪的汁液来喝。沈括与李宪的援兵和粮饷都被西夏人阻隔,无法前进。曲珍估计不能支撑,请求徐禧趁着士气还没有穷尽,突破包围逃出,让人们各自求生。徐禧说:“此城占据要地,为什么要放弃它呢?况且作为将领却要逃跑,会使人心动摇啊。”曲珍说:“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敕使、谋臣在此一同覆没,我害怕使国家受辱罢了!”高永能也劝他拿出全部金钱和布匹,招募敢死之士奋力作战逃出,徐禧都不采纳。九月戊戌日,夜里下起大雨,西夏人包围永乐城并迅速进攻,永乐城于是陷没。
1/3专项对点练20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注】 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②昭阳:楚国令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为客通”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两句中的“通”字含义不同。
B.“客趋而进曰”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C.“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D.衣,名词作动词,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之不说婴甚”,此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氓》中“女之耽兮”中“之”用法相同。
B.“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与“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必得死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用法相同。
D.“虽恶于后王”与“虽与府吏要”(《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一种爵号,如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等“四君”。
B.客,即门客,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
C.“则蝼蚁得意焉”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焉”字用法相同。
D.“辞而之薛”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译文:
(2)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7分)
丙戌,夏人倾国而至,号三十万。大将高永能曰:“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跳梁,将无所不至。今先至者皆精兵,急与战破之,则骇散,后虽有重兵,亦不敢进,此常势也。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徐禧岸然捋其髯谓永能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拊膺谓人曰:“吾不知死所矣!”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夏人至者益众。丁亥,夏人渐逼,永能请及其未阵击之,又不听。俄夏人纵铁骑渡河,曲珍曰:“此‘铁鹞子’军也。当其半济击之,乃可以逞,得地则其锋不可当也。”禧不从。铁骑既济,震荡冲突,大军继之。时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先接战,败奔入城,蹂后阵。夏人乘之,师大溃,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辈、士卒八百余人尽没。曲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兵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夏人遂围城。乙未,诏李宪、张世矩将兵救永乐,又令沈括遣人与夏约退军,当还永乐地。夏人围永乐城厚数里,且据其水寨。珍士卒昼夜血战,城中乏水已数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绞马粪汁饮之。括与李宪援兵及馈饷皆为夏人所隔,不得前。曲珍度不可支,请禧乘兵气未竭,溃围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高永能亦劝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夏人环城急攻,城遂陷。
(节选自《西夏纪事本末·永乐失事》,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岸然”指高傲的样子,“岸”与《诗经·卫风·氓》中“淇则有岸”的“岸”含义不同。
B.“王师”指天子的军队,与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含义相同。
C.鼓,名词作动词,与《苏武传》“天雨雪”的“雨”用法相同。
D.“半济”指渡河到一半,“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不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气折不能害人”与“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则”字含义相同。
B.“若迟疑不断”与“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C.“此‘铁鹞子’军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也”字用法不同。
D.“募死士力战以出”与“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丙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二十三个,和“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不同,是干支纪年。
B.将校,古代将军与校尉的合称,汉代军制,将军属下设校尉,将军与校尉合称将校。
C.馈饷,有多个含义,文中指粮饷,古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其重要性。
D.西夏,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六国论》的背景之一就是北宋给西夏进贡。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
译文:
(2)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
译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