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对点练21
1.D [A项,“智者不倍时而弃利”中“倍”是违背之意,“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同“背”,是背弃之意;B项,“后世无称”中“称”是称道之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称”是描写之意;C项,“期年”指满一年,“期”读jī;“帝乡不可期”中“期”是期求之意,读qī;D项,错误,两词用法不同。“越国以鄙远”中“鄙”是意动用法,指“边邑”,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2.D [D项,“意义和用法不同”错误,均为助词,表停顿。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B项,①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②动词,率领。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3.D [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下”译为“被攻下”,“后”译为“落在后面”。A项,名词作状语,每月。B项,形容词作名词,视力。C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4.(1)身死并丢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
(2)这两条路,要么可以使您名声显扬,要么可以使您财富丰厚,希望您能仔细考虑,审慎选择其中的一个。
【参考译文】
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聊城时,有人在燕王那里说他的坏话。这位燕国大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攻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没有被攻下。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国大将说:“我听说,聪明人不做违背时势而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做害怕死亡而毁掉名声的事,忠臣不做先顾自己而后顾君王的事。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的举动;身死并丢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
“因此,聪明人不会踌躇不决,勇士也不会贪生怕死。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同世俗之人持一样的想法。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没有分兵南进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的害处,不及攻取聊城的利处,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魏国不敢再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而您却能率领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满一年不能解除,这是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您的想法,这是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将军足可凭这两条成名于天下。
“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战,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卷起衣袖、露出手臂,兴奋地四处高谈您的事迹,您的功业就显扬了。(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投奔齐国呢?我会请求齐王赐您封地,(使您)与陶朱公、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长久地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条路,要么可以使您名声显扬,要么可以使您财富丰厚,希望您能仔细考虑,审慎选择其中的一个。我还听说过,看重小节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的人不能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衣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乡民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被囚禁而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被认为是污浊的人做了下贱的事。可是管仲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仔细考虑这件事!”燕国大将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解除齐国聊城的围困,拯救百姓免遭战祸,是依靠鲁仲连的劝说呀。
5.C [A项,“以会陛下之意”中“会”是迎合之意,“会不相从许”中“会”是“当,决”,表必定之意。B项,“亲朋毕集”中“毕”是都、全之意,“六王毕,四海一”中“毕”是完结之意。C项,“谢安固却之”中“固”是坚决地之意,“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固”是坚固、险固(多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之意,两者含义不同。D项,正确,两词均表被动。]
6.A [A项,意义和用法相同,均为连词,来。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比。C项,①代词,代前秦的军队;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①代词,……的人;②用于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7.B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例句“陈”译为“布阵”,B项“义”译为“坚持正义”。A项,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C项,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D项,凶:形容词作名词,凶丧之事,不幸。]
8.(1)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
(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会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全都聚集在一起,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地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你)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前秦的军队,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布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1/4专项对点练21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者不倍时而弃利”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B.“后世无称”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
C.“期年不解”与“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期”字读音、含义均不同。
D.辱,使……受辱,使动用法,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用法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仲连乃书”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B.“约之矢以射城中”与“今公又以弊聊之民”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C.“遗公子纠而不能死”与“因罢兵而去”两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与“此三行者”两句中的“者”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而聊城不下
A.族庖月更刀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三子者出,曾皙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译文: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7分)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之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有删改)
【注】 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会陛下之意”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B.“亲朋毕集”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C.“谢安固却之”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为晋兵所杀”中,“为”与“所”连用,表被动,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用法相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与“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B.“谢玄入,问计于谢安”与“安棋常劣于玄”两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C.“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其走者闻风声鹤唳”与“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者”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秦兵逼淝水而陈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夙遭闵凶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译文: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译文: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