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3 多方联系推断,准判词语与常识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3 多方联系推断,准判词语与常识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23 多方联系推断,准判词语与常识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判断下列对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每小题3分)
(一)多义词的语境义——与课文语句、成语进行比较
1.[原文] 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不过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选项] 过,文中指犯错误,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不过焉则不及”的“过”意思相同。 (  )
2.[原文]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节选自《荀子·乐论》)
[选项] 去就,文中指去留、取舍,与《屈原列传》“轻去就”中的“去就”意思相同。 (  )
3.[原文]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节选自《贞观政要》)
[选项] 阴,是暗中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字含义不同。 (  )
4.[原文] 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
(节选自《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
[选项] 存问,是问候的意思,其中“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  )
5.[原文]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选项] 吊,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同义。 (  )
6.[原文] 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选项] 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含义不同。 (  )
7.[原文] 若见与无贰,可收杨广杀之;如其不尔,便当帅兵入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伪楚之乱》)
[选项] “若见与无贰”的“贰”指二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含义相同。 (  )
8.[原文] (文公)遂伐曹、卫,出穀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节选自《国语·晋语》)
[选项] 释,指解除,与《庖丁解牛》中“庖丁释刀对曰”的“释”字意思不同。 (  )
9.[原文] 齐桓公、管仲、鲍叔、甯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
(节选自《吕氏春秋·直谏》)
[选项] “相与”意为共同、一起,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的“相与”含义相同。 (  )
10.[原文] 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一》)
[选项] “并力御之”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御”意思相同。 (  )
(二)词语的用法——关联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
11.[原文] (词类活用)孙子谓田忌曰:“将军可以为大事乎?”田忌曰:“奈何?”孙子曰:“将军无解兵而入齐,使彼罢弊老弱守于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选项] 弱,使……变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阙”用法相同。 (  )
12.[原文] (通假字)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错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
(节选自杨万里《新喻县新作秀江桥记》,有删改)
[选项] 错,同“措”,与《离骚》“偭规矩而改错”中的“错”词性和意思都相同。 (  )
13.[原文] (偏义复词)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
(节选自《越绝书》)
[选项] 利害,偏义复词,与《石钟山记》“不知其浅深”的“浅深”用法相同。 (  )
14.[原文] (特殊句式)宣王二年,田忌与孙膑、田婴俱伐魏,败之马陵,虏魏太子申而杀魏将庞涓。
(节选自《史记·七十列传·孟尝君列传》)
[选项] “败之马陵”与《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句式相同。 (  )
15.[原文] (特殊句式)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
(节选自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选项] 何以,即以何,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在”结构相同。 (  )
(三)词义的历史演变——古今词义比较
16.[原文] (2024·南京二模)(王)莽篡国,遣使者即拜(龚)胜为讲学祭酒……使者入户,进谓胜曰:“圣朝未尝忘君,制作未定,待君为政,思闻所欲施行,以安海内。”
(节选自《汉书》,有删改)
[选项] 制作,文中指国家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现在一般用作动词,指制造。 (  )
17.[原文]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吏掾。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选项] 文中“博士”与《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都是学官名,与现在所说的“博士”不同。 (  )
(四)虚词——用法或意义比较
18.[原文] 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有删改)
[选项] 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  )
19.[原文] 《诗》云:“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夫辞者,人之所以通也。昔子产修其辞而赵武致其敬,王孙满明其言而楚庄以惭,苏秦行其说而六国以安,蒯通陈其说而身得以全。
(节选自《说苑·善说》,有删改)
[选项] 而,可表相承关系,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用法不同。 (  )
20.[原文] 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选项] 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战国策》“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  )
21.[原文] 子厚之体物精矣,取喻当矣。为官者当与民休息,而不可生事以扰民。虽曰爱之,适以害之,是可叹也。然所谓烦其令者,虽未得爱之之道,而犹有爱之之心焉。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
[选项] “爱之之道”中,第一个“之”是指代老百姓,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  )
(五)文学文化常识
22.[原文] (天文历法)《桓·二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是齐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郜大鼎于宋》)
[选项] 戊申,是干支纪日,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纪法相同。
(  )
23.[原文] (礼仪习俗)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选项] 再拜,连拜两次,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的“再拜”意思相同。 (  )
24.[原文] (特殊称谓)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节选自《曾巩集》)
[选项] 里巷之士,指平民百姓。“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 (  )
5/5专项对点练23
1.× [两者不同,一是“过”,犯错误;一是过多、超过。句意:因此一切举措都不会犯错误。/(培土)如果不是多了,就是不够。]
【参考译文】
对他们的品行举止,用礼制来衡量;对他们的智慧以及判断取舍的能力,用最后的成果来考察;对他们日积月累的长期工作,用取得的功绩来考核。所以,地位卑下的人不能监督地位尊贵的人,权势轻微的人不能评判掌有大权的人,愚蠢的人不能计议明智的人,因此一切举措都不会犯错误。
2.× [两者意思不同。“轻去就”中的“去就”是“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的意思。句意: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进行取舍。/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
【参考译文】
唱和相应,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进行取舍。
3.√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阴”是“阴天”的意思。两个“阴”字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
(魏征)看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
4.× [两个“存”都是问候、探望的意思。]
【参考译文】
然而他所在的封国因为有铜盐的收益,百姓没有赋税。士兵服役发给代役金,而且给价公平。每年在一定时候去探望有才能的人,给平民赏赐。其他郡国法吏要追捕的逃犯,吴王就收容他们而不交出。
5.× [“形影相吊”中的“吊”是“安慰”的意思。既不指“祭奠死者”,也与“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没有关系。“形影相吊”指身体和影子互相慰问。两者不同义。]
【参考译文】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词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
6.× [两个“刑”都是动词,是“施刑罚”的意思。]
【参考译文】
将为首的人判了刑,其余的人都释放了,蜀地百姓都非常高兴。
7.× [“若见与无贰”的“贰”,指二心,差别。“且贰于楚也”的“贰”是数词用作动词,有二心,从属二主。两处“贰”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
如果你的看法与我没有差别,可将杨广抓起来杀掉;如果不这样做,我就要率大军进入长江,攻击江陵。
8.√ [“庖丁释刀对曰”的“释”意为“放下”,两处“释”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于是文公便发兵攻打曹、卫两国,赶走戍守谷地的楚军,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军队,因此而称霸诸侯。
9.× [“夫人之相与”中的“相与”意为“互相交往”,两处“相与”含义不同。]
【参考译文】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甯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牙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
10.× [“并力御之”的“御”意为“抵御”,“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为“驾驭、统治”,两处“御”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众将见王寻、王邑的兵力强大,转身逃跑,狂奔回昆阳城,感到惊恐不安,担心牵挂着自己的妻小,打算解散回到各自所在的城邑。光武帝说:“现如今兵力和粮食已经很少了,而外敌却很强大,只有合力抵御敌人,或许可以建立伟大的功绩;如果兵力分散,势必不能保全自身。”
11.× [文中“弱”前有“使”,说明“弱”不是使动用法,“老弱”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可解释为年老体弱的士兵;《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阙”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侵损、削减。二者用法不同。]
【参考译文】
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愿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说:“该怎么做呢?”孙膑说:“将军先不要解散军队,进入齐国,而让那些疲惫不堪年老体弱的士兵驻守在任地。”
12.× [文中的“错”同“措”,动词,意思是处理。《离骚》“偭规矩而改错”中的“错”同“措”,名词,意思是举措。二者词性和意思均不相同。]
【参考译文】
秀江以前没有桥,船夫垄断渡河之事来获取利益,过路的人深受其苦。提举常平使者陆流听说此事,得到诏书要赈济百姓。陆公奉命处理此事,从周边乡里招来修养高洁的士人,让有志帮助百姓并且肯为陆公效力的人来监管这件事。
13.√ [文中的“利害”为偏义复词,偏“害”,指祸患。《石钟山记》“不知其浅深”中的“浅深”也是偏义复词,偏“深”,指深度。二者用法相同。]
【参考译文】
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
14.√ [可以从两个角度判断,一是倒装句的角度,两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前者解释为在马陵将魏国打败,后者解释为沛公在霸上驻军;二是省略句的角度,两个句子都省略了介词“于”。无论哪个角度,两句句式都相同。]
【参考译文】
宣王二年(前826),田忌和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将魏国打败,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
15.√ [文中的“何以”,即“以何”,意思是“凭什么”,属于宾语前置句;《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在”,即“在安”,意思是“在哪里”,也属于宾语前置句。故二者结构相同。]
【参考译文】
与世俗之人谈论仁义的好处,他将用利欲之心去求取仁义,结果又凭什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
16.√ [文中“制作”作为主语,属于名词,根据上文“(王)莽篡国”“拜(龚)胜为讲学祭酒”可知,这里的“制作”应该是指封建王朝初定时国家礼乐等方面的典章制度,而现在一般是动词,意思是制造。]
【参考译文】
王莽篡夺汉朝政权,派遣使者去授予龚胜讲学祭酒的官职……使者进入屋内,上前对龚胜说:“圣明的新朝未曾忘记您,现在国家礼乐典章制度还没有完成,等待您主持政事,想听一听您的治国之道,用以使天下安定。”
17.√ [文中的“博士”和“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都是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现在的“博士”是学位名称,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参考译文】
汉朝初期众大臣之中,只有张良的出身最尊贵,他是韩国宰相的儿子。其次是张苍,当过秦朝的御史;叔孙通,当过秦朝的待诏博士。再次就是萧何,当过沛县的主吏掾。
18.√ [两个“其”均表示推测,大概。]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匡正天下,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被异族统治)。难道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19.√ [“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表假设关系,两个“而”用法不同。]
【参考译文】
《诗经》说:“辞令语气和悦呀,能使百姓安定。”言辞,是用来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从前郑国子产修饰自己的言辞,就使赵武对他表示恭敬;王孙满阐明道理,就使楚庄王感到惭愧;苏秦推行他的合纵主张,六国因此安宁;蒯通陈述了他的理由,从而保全了性命。
20.√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指凭借,两个“因”意思不同。]
【参考译文】
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秦二世继承皇位,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21.√ [第一个“之”指代老百姓,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译文】
柳宗元观察事物非常精细,他所作的比喻也很恰当。做官员的应当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不应该制造事端去扰乱民众的生活。即使出发点是为了爱护百姓,但如果这样做反而伤害了他们,这实在是令人感叹。然而,那些所谓管理过于烦琐的官员,虽然没有掌握爱护百姓的正确方法,但他们还是怀有爱护百姓的心意的。
22.√ [根据下文“纳于太庙”可知,这个事情应该在很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巧判断: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到底纪什么需要从上下文判断,不可能是一年或一个月,但也不是一个时辰能完成,因此应该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登泰山这件事也是在两天完成,因此也是纪日。]
【参考译文】
《鲁桓公·二年》:“(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在戊申日,放进了太庙。”像传国大鼎这样的国家重器,如果很不幸让齐国举起来并拥有它,就叫作齐鼎了,后世传百代也不会更改,也是不可预知的。
23.√ [文中的“再拜”和《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的“再拜”,都是古代一种较隆重的礼节。]
【参考译文】
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说:“先生的住房很小,又靠近市场,请让我把先生的家搬迁到豫章的园林中去吧。”晏子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家里比较贫穷,靠到市场购买食物过日子,早晚都要赶集,不可以远离它呀。”
24.× [“‘里’泛指狭长的小街道,‘巷’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错误,“里”与“巷”的阐释反了。“里”是古代地方行政组织,“巷”泛指狭长的小街道。]
【参考译文】
所以千百年来,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平民,死后都有碑铭,但流传于世的很少。没有别的原因,正是请托了不适当的人,撰写的铭文不公正、不正确的缘故。
1/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