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4 据文提取比对,审答文言文内容理解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专项对点练24 据文提取比对,审答文言文内容理解题 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5:29:50

文档简介

专项对点练24
1.张冠李戴。“詹何……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错误,这是魏征提出的。
【参考译文】
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所以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2.曲解文意。“劝他不要沉溺于出猎逐鹿,荒废国事”说法错误,结合管仲所言“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可知,这位老人假托解释“愚公之谷”得名的由来是想让齐桓公知道齐国刑法的不公正。
【参考译文】
齐桓公外出打猎,为追逐一头鹿而奔跑,进入一个山谷之中,看见一位老翁,就问他说:“这是什么谷?”老翁回答说:“是愚公谷。”齐桓公问:“为什么取了这个名字?”老翁回答说:“因为我而给它命名。”齐桓公说:“现在我看你这样的仪表,不像是愚蠢的人,为什么要因为你而取名愚公谷呢?”老翁回答说:“请让我陈述原因,我从前养过一头母牛,生下牛犊长大后,我卖掉它买了一匹马驹。有个年轻人说:‘牛是不能生马的。’于是便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太愚蠢了,所以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谷。”齐桓公说:“你确实太愚蠢了,为什么要把马驹给他?”齐桓公于是回到宫中。第二天上朝时,(齐桓公)将此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假若尧、舜在上,咎繇做刑狱官,怎么会有随便夺取人马驹的事呢?如果有人像这个老翁一样被人侵暴,也绝不会给他(马驹)的。老翁知道狱案诉讼不公正,所以把马驹给了他,请让我下去整顿政治。”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齐桓公是建立霸业的国君,管仲是贤明的佐臣,还有把智者当成愚者的时候,何况赶不上桓公与管仲的人呢。”
3.扩大范围。“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范围扩大。原文是用惠公纵情声色,打了败仗的事例从反面督促简子自省,成就了一番事业的只有献公和文公。
【参考译文】
(烛过)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就兼并了十九个国家,用的就是这样的士卒。惠公即位二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喜好美女,秦人袭击我国,晋军逃遁到离绛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之后士卒都变得非常坚毅果敢;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攻占石社,确定天子的地位,周天子显赫的名声扬于天下,用的还是这样的士卒。所以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对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
4.时序颠倒。原文说“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选项中说“他写了《归去来兮辞》之后就辞去了县职”,对照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去来兮辞》。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陶潜)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陶潜)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好衣带(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406),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潜为著作郎,不去就职。
5.空间错位。“世宗下诏在泗州城开仓赈济百姓”错误。根据原文“诏开寿州仓赈饥民”可知,世宗下诏在寿州开仓赈济百姓,在泗州禁止军中之人侵犯农民田地。
【参考译文】
(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后周世宗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私自入城。
6.曲解文意。“因为都觉得他们的观点不可能及时传达给齐桓公”错误。由原文“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可知,意思是:我听说国君设置有火把的庭院来礼待贤士,已满一整年却没有贤士来。贤士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国君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各方的贤士都自认为不如您,所以不来。
【参考译文】
齐桓公设置了有火把的庭院,是为了接见那些想拜见他的贤士。过了一整年却没有贤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乡下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你仅凭‘九九’之术怎么有资格求见呢?”乡下人回答说:“我也并不认为仅凭‘九九’之术就足以求见,我听说国君设置有火把的庭院来礼待贤士,已满一整年却没有贤士来。贤士之所以不来,是因为国君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各方的贤士都自认为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之术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待有这种本事的人,何况比懂得‘九九’之术更贤能的人?泰山不拒绝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细小的水流,因此可以成为大山大水。《诗经》上说:‘祖先有句名言,要向樵夫那样的人请教。’说的是广采多谋啊。”桓公说:“说得好。”于是便礼待他。过了一个月,各方的贤士就都相伴着一起来了。《诗经》上说:“从庙堂到墙根,从小羊到壮牛。”说的就是从内到外、从小到大的道理。
7.曲解文意。“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错误,由原文“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可知,是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改变教化,帮助政治教化的推行,不是“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参考译文】
大凡作乐(yuè)的,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lè),乐(yuè)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改变教化,帮助政治教化的推行。
8.改变因果。根据原文可知,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原因是“释法制而任名誉”,而不是选项中说的“三种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的人”。
【参考译文】
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成年累月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国家就会混乱,国土会被削减,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所以明主重视法度。
1/4专项对点练24 据文提取比对,审答文言文内容理解题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每小题3分)
1.[原文] 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如何,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节选自《贞观政要》)
[选项] 詹何在回答楚王关于治国之要的提问时,指出古代圣明的君主治国从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开始,进而拓展至外物,自身治理好了,国家就不会发生动乱。
[分析]                                     
                                    
2.[原文]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舜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选项] 齐桓公出猎时,一位老人故意假托解释“愚公之谷”得名的由来讽刺齐桓公,劝他不要沉溺于出猎逐鹿,荒废国事。
[分析]                                     
                                    
3.[原文] (烛过)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砥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注]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 君:这里指简子。
[选项] 烛过在劝说简子时,直言献公、惠公、文公用了同样的士卒,都成就了一番事业,以此来督促简子自省。
[分析]                                     
                                    
4.[原文]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改)
[选项] 陶潜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兮辞》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分析]                                     
                                    
5.[原文] (世宗)诏开寿州仓赈饥民。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有删改)
[选项] 世宗下诏在泗州城开仓赈济百姓,并禁止军中之人侵犯农民田地,这让泗州百姓感激喜悦,他们争相献送粮草。
[分析]                                     
                                    
6.[原文] 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之术见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见乎?”鄙人对曰:“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以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因礼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携而并至。《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内及外、以小及大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选项] 齐桓公为接见贤士专门设置一个有火把的庭院,但贤士们还是有所顾虑,因为都觉得他们的观点不可能及时传达给齐桓公。
[分析]                                     
                                    
7.[原文] 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节选自《史记·乐书》)
[选项] 地域不同,百姓的性情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要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这样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分析]                                     
                                    
                                    
8.[原文] 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故明主慎法制。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有删改)
[选项] 商鞅列举了三种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的人,指出他们才是造成国家混乱、国土削减、兵力衰弱、国君地位卑微等问题的罪魁祸首。
[分析]                                     
                                    
                                    
3/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