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随州部分高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生物试题
本试卷共 8页,共 22题,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8 小题,每题 2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B .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C .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D .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
2. 观察 3H 标记核膜的变形虫,发现分裂期形成许多带放射性的单层小囊泡。变形虫分 裂形成的子细胞核大小与母细胞核相近,每个子细胞核放射性强度基本相同。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核膜是由四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 B .核膜在分裂前期裂解为许多小囊泡
C .子细胞核膜形成时伴随着丝粒分裂 D .细胞中囊泡都具有运输大分子功能
3. “ 分子伴侣” 在细胞中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
位相结合,以帮助这些多肽折叠、组装和转运,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蛋白质)的形成。 根据所学知识推测 “ 分子伴侣” 主要存在于( )
A .内质网 B .核糖体 C .高尔基体 D .溶酶体
4. 测定下列哪一项可简便而且准确判断贮存的小麦种子的细胞呼吸方式( )
A .有无酒精生成 B .有无水生成
C .有无有机物消耗 D .O2 消耗量与 CO2 生成量的比值
5. 实验小组同学用装有酵母菌培养液(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甲瓶)和装有溴麝香草酚蓝 溶液的锥形瓶(乙瓶) ,探究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增加甲瓶初始的酵母菌数量可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B .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可能是先增大后减小直至逐渐停止 C .培养结束后取甲瓶样液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乙醇的生成
D .乙瓶中的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表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 CO2
6. 我国科学家模拟植物光合作用,设计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人工路线,流程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① 、②过程模拟暗反应中 CO2 的固定,③ 、④过程模拟 C3 的还原
B .步骤①需要催化剂, ② 、③ 、④既不需要催化剂也不需消耗能量
C .该过程与植物光合作用的本质都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D .该体系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量相等时,植物体内淀粉的积累量较低
7. 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它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 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图 2 为来自树冠不同层的甲、乙两种叶片的净光合 速率变化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 点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变化对于合理密植有重要指导意义
B .a~b 段群体光合速率增加量大于群体呼吸速率增加量 C .c 点时甲、乙两种叶片固定 CO2 的速率不同
D .甲净光合速率最大时所需光照强度高于乙,可判断甲叶片来自树冠上层
8. 光呼吸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为适应 O2/CO2 气体环境变化,提高抗逆性而形成的一 条代谢途径。该过程是叶肉细胞在 Rubisco 酶的催化下,消耗 O2 生成 CO2 ,消耗能量的反 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能量利用角度看,光呼吸与暗反应都消耗 ATP B.光呼吸与有氧呼吸相似,都能消耗 O2 产生 CO2
C.环境中 O2/ CO2 的比值升高,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D.光呼吸是植物在不利条件下,对细胞的一种保护措施
9.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机制有三种假说:假说 1 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微 管解聚引起,假说 2 认为由动粒端微管解聚引起,假说 3 认为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和动粒端微 管同时解聚引起。用不同荧光标记纺锤丝和染色体如图 1 ,用激光使纺锤丝上箭头处的荧光 淬灭(不影响其功能)如图 2 ,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 3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发生在高等植物细胞中,纺锤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 .图 2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 4 条同源染色体 C .纺锤丝的牵引导致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D .实验结果表明染色体移向两极是由微管发生中心端微管解聚引起的
10. APC/C 复合物促进有丝分裂进入后期,为研究其蛋白修饰对细胞周期调控的影响,
利用药物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测定洗去药物后不同时间的细胞周期时相,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G1、S、G2 期为 M 期进行物质准备 B .药物使大部分细胞停滞在 G1/S 期
C .APC/C 缺失蛋白修饰会阻碍细胞周期顺利完成
D .APC/C 可能在后期将同源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
11. 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依赖于细胞膜内陷位置形成的缢缩环,cAMP 是细胞内的一种 信号分子,可通过影响缢缩环的形成干扰减数分裂Ⅰ ,机理如图 1 所示。在诱导小鼠的初级 卵母细胞恢复分裂后,再加入两种特异性药物(药物 H 和药物 F) ,观察初级卵母细胞分裂的 情况,结果如图 2 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组成 cAMP 的小分子包括腺嘌呤、核糖和磷酸
B .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停滞需要信号分子 2 的调控 C.药物 H 通过抑制酶 P 从而促进减数分裂进行
D.加入药物 F 后,cAMP 可能影响了缢缩环的形成位置
12. 药物 a 可嵌入 DNA 而抑制核酸的合成,对各种生长周期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 但有可能诱发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律失常。药物 b 对老年人心脏健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科 研人员提出一种假设:药物 b 对心肌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 1 组:心肌细胞+适宜培养液
第 2 组:心肌细胞+适宜培养液+药物 a
第 3 组:心肌细胞+适宜培养液+药物 a+药物 b 第 4 组:心肌细胞+适宜培养液+药物 b
相同且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心肌细胞凋亡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第 1 组和第 2 组对照可验证药物 a 是否可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B .第 2 组和第 3 组对照可验证药物 b 是否能抑制药物 a 诱导凋亡的作用 C .第 1 组和第 4 组对照可以验证药物 b 是否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D .若心肌细胞凋亡率为第 2 组>第 3 组>第 4 组>第 1 组,则假设成立
13. 农作物的雄性不育(雄蕊异常,雌蕊正常)在育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油菜的雄性 不育与育性正常由 3 个复等位基因(A1、A2、a)决定,其显隐性关系是 A1 对 A2、a 为显性, A2 对 a 为显性。利用油菜的纯合雄性不育突变植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
确的是( )
A .根据杂交实验一、二的结果可判断控制雄性不育性状的基因是 a
B .杂交实验一的 F2 中重新出现雄性不育植株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重组
C .杂交实验一的 F2 中育性正常植株随机传粉,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为 8: 1
D .虚线框内的杂交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将品系 3 的性状与雄性不育性状整合在同 一植株上
14. 将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和胡萝卜脱氢酶基因(ZDS)导入水稻细胞,培育而 成的转基因植株 “ 黄金水稻” 具有类胡萝卜素超合成能力,其合成途径如图所示。已知目的 基因能 1 次或多次插入并整合到水稻细胞染色体上(不考虑其他变异)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若一个 PSY 和一个 ZDS 插入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亮红 色大米: 白色大米的比例为 3: 1
B .若一个 PSY 和一个 ZDS 分别插入到 2 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此转基因植株自交后 代中亮色大米: 橙色大米: 白色大米的比例为 9: 3: 4
C .若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橙色大米: 亮红色大米: 白色大米的比例为 1: 14: 1 时,则可能有 PSY、ZDS 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D .若某一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白色大米: 亮红色大米的比例为 1: 15 ,则一定 有 PSY、ZDS 插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15. 为探究控制果蝇长翅与短翅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现进行了多组杂交实验如表, 不考虑 X、Y 染色体同源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亲本组合
第一组 长翅雌果蝇 × 短翅雄果蝇
第二组 长翅雄果蝇 × 长翅雌果蝇
第三组 长翅雄果蝇 × 短翅雌果蝇
A.若第一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雄果蝇: 短翅雄果蝇: 长翅雌果蝇: 短翅雌果蝇= 1: 1:
1: 1 ,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若第二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果蝇: 短翅果蝇=3: 1 ,则该基因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 C .若第三组后代分离比为长翅雌果蝇: 短翅雄果蝇= 1: 1 ,则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D .若第一组后代均为长翅、第三组后代均为短翅,则该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16. S 型肺炎链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 、Ⅱ 、Ⅲ型等) ,不同的抗原类型 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 S - Ⅱ 型肺炎链球菌可从中分离出 R - Ⅱ 型菌。格里菲思将加热杀死的 S - Ⅲ型菌与 R - Ⅱ 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 鼠患病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 S - 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 S - Ⅲ型菌,小鼠未死亡。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
A .S - 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 B .S - Ⅲ型菌是由 R - Ⅱ 型菌突变形成的
C .R - Ⅱ 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 S - Ⅲ型菌 D .加热后 S - 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
17. DNA 分为 B 型和 Z 型,B 型为右手双螺旋结构,而 Z DNA 为左手双螺旋且 DNA 骨架的走向呈锯齿状。从 DNA 分子螺旋轴的方向看,双螺旋表面有两个宽度不同的沟槽。 由于 Z DNA 结构不稳定及超螺旋化,使得许多蛋白质分子赖以结合的元件缩入沟槽。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 型和 Z 型 DNA 都由 2 条反向的核糖核苷酸链双螺旋而成
B .Z DNA 的脱氧核糖与碱基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C .缩入沟槽的蛋白质可能会影响染色质结构及 DNA 的复制和转录 D .与 Z DNA 相比,B DNA 的高稳定性取决于碱基间的配对方式
18. 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受到多个水平的调控,包括转录前调控、转录调控、转录
后调控、翻译调控和翻译后调控等 ,每一水平的调控都会实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下图表示 几种调控的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 1 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② ,图 2 中表示翻译过程的是⑥
B .已分化 B 细胞中的 C、J、D、V 等片段编码受体蛋白结构的不同部位,通过图 1 所 示方式产生不同的受体,该过程属于转录调控
C .由图 2 可知,Lin 14 基因编码的 mRNA 与 miRNA 不完全互补配对,从而抑制翻译, 该过程属于翻译调控
D .与 DNA 复制相比较,④ 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形式是 A—U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64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6 分)
泥鳅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素有“ 水中人参”之称。某实验小组探究了温度对泥鳅肠道
内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以指导泥鳅的饲养温度和投放的饲料类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从酸碱度和温度角度考虑,实验
过程中提取的消化酶可置于 条件下保存。 ( 5 分)
(2)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饲养泥鳅时可用来提高其产量的措施有
(答出两点)。 ( 5 分)
(3)泥鳅生活的环境经常遭受重金属镉的污染,重金属镉会降低泥鳅体内各种消化酶的 活性,从而影响泥鳅的生长繁殖。请你以淀粉酶为例,设计实验来验证 Cd2 +会使淀粉酶的 活性降低。
实验材料:淀粉、泥鳅体内提取的淀粉酶溶液、含 Cd2+ 的溶液、碘液。 实验步骤:
①取 A、B 两支试管均先加入等量从泥鳅体内提取的淀粉酶溶液,然后往 A 试管中加
入 ,B 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处理
一段时间。
②再往 A、B 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滴加等量的碘液。
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本题 16 分)
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首要发病因素。银杏叶提取物(GBE)对 COPD 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科研人员对此机制进行研究。
(1)科研人员将构建的 COPD 模型大鼠分为两组,其中 GBE 组连续多日腹腔注射 GBE 进行治疗。六周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结构,如下图 1。
图 1 结果说明 GBE
。( 4分)
(2)自噬是一种真核细胞降解受损细胞器、错误折叠蛋白质和病原体的正常代谢机制, 在巨噬细胞吞噬、调节免疫应答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自噬过程如下图 2 ,自噬体与溶酶体
融合后形成自噬性溶酶体,溶酶体内含有 ,可降解受损的细胞器。
COPD 模型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自噬被激活,但细胞内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受阻, 导致受损细胞器降解受阻而异常堆积,影响细胞正常代谢。电镜结果显示,与 COPD 模型
组相比较,GBE 组细胞中自噬体数量 ,自噬性溶酶体数量 ,推测 GBE 可
通过促进自噬体和溶酶体正常融合进一步促进自噬。( 4 分)
(3)已知 PI3K 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会导致自噬程度增强。为验证 GBE 可以通过 PI3K
蛋白来促进细胞自噬。设计实验如下表,请对下表中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分)
(4)基于上述信息,请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完善 GBE 的作用机制
。( 4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6 分)
人的耳垢呈油性和呈干性是一对相对性状,受基因(A、a)控制。有人对某地区家庭的现 有人群进行了调查(该地区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结果如下表:
(1)根据数据可判断耳垢呈 是显性性状。(2 分)
(2)在所调查的群体中,干耳的基因型频率为 。(2 分)
(3)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
。(5 分)
(4)从组合二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典型的测交分离比(1: 1) ,而是 2: 1 ,其原因
是 。(不考虑样本大小) (3 分)
(5)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的,右耳是油性的男孩,经检查该男孩染色体
正常,则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若将来该男
性与一个干耳女性婚配,则子代表现为干耳的概率是 。(4 分)
A .1/2 B .1
C .1/4 D .无法计算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6 分)
双链 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早在 1966 年,日本科学家冈崎 提出 DNA 半不连续复制假说:DNA 复制形成互补子链时,一条子链是连续形成的,另一 条子链不连续即先形成短链片段(如图 1)。为验证这一假说,冈崎进行了如下实验:让 T4 噬菌体在 20 ℃时侵染大肠杆菌 70 min 后,将同位素 3H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 的培养基中,在 2 s、7 s、 15 s、30 s、60 s、 120 s 后,分离 T4 噬菌体 DNA 并通过加热使 DNA 分子变性、全部解螺旋,再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 DNA 单链片段分布位置确定片段 大小(分子越小离试管口距离越近) ,并检测相应位置 DNA 单链片段的放射性,结果如图 2。
请分析回答:
(1)若 1 个双链 DNA 片段中有 1 000 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有 350 个,该 DNA 连续
复制四次,在第四次复制时需要消耗 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 4 分)
(2)以 3H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最终在噬菌体 DNA 中检测到
放射性,其原因是
。( 4分)
(3)DNA 解旋在细胞中需要解旋酶的催化,在体外通过加热也能实现。解旋酶不能为反
应提供能量,但能 。研究表明,在 DNA 分子加热解链时,DNA 分子中 G
+ C 的比例越高,需要解链温度越高的原因是
。( 4分)
(4)图 2 中,与 60 s 结果相比,120 s 结果中短链片段减少的原因是
。
该实验结果为冈崎假说提供的有力证据是
。( 4分)
高一生物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B A D A B B C A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D C D A C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64 分。 19.(本题 16 分)
答案:( 1 )温度和消化酶的种类 最适 pH 和低温 ( 5 分)
( 2 )饲养水温控制在 35~55℃,并且多投放淀粉类饲料 ( 5 分)
( 3 )①一定量的含 Cd2+ 的溶液 ②A 组试管中的蓝色明显比 B 组试管中的深(或 A 组试管中显现蓝色,B 组试管中不显现蓝色) ( 6 分)
20.(本题 16 分)
答案:( 1 )可以缓解 COPD 导致的支气管管腔狭窄等症状 ( 4 分)
( 2 )多种水解酶 减少 增多 ( 4 分)
( 3 )对照组应选用 COPD 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预期结果应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 4 分)
( 4 )GBE 如何参与 PI3K 蛋白的调控;PI3K 蛋白调节细胞自噬的机制;GBE 促进自噬 体与溶酶体融合的机制 ( 4 分)
21(本题 16 分)
答案:( 1 )油性 ( 2 分)
( 2 )50% ( 2 分)
( 3 )常 油耳为显性性状,若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油耳父亲的女儿不表现为干耳性 状,与第一、二组的调查结果不符,所以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或调查人 群中男女的发病率未呈现性别差异) ( 5 分)
( 4 )组合二中油耳父方有 Aa 和 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 Aa: AA=2: 1 ( 3 分)
( 5 )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 D ( 4 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本题 16 分)
答案:( 1 )5 200 ( 4 分)
( 2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被大肠杆菌吸收,为噬菌体 DNA 复制提供原料,所以在噬菌 体 DNA 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 4 分)
( 3 )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DNA 分子中 G+C 的比例越高,氢键数越多,DNA 结构越稳定 ( 4 分)
( 4 )短链片段连接形成长片段 在实验时间内,细胞中均能检测到较多的短链片段(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