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随州部分高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页,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
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 国自古以来讲究“ 以中为尊”“ 择中立国” ,有着“ 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 天 人合一 ”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 中轴”的选址蕴含“ 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 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选 址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 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微星的方位 确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扰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政 权之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杜稷安定,达成“ 和”之境界。此 外,设庙建坛来源于“ 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民 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中 和韶乐,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 天地之和” ,从而达成“ 天人合一 ”的精神 境界。
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 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 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 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伸 扩充,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 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 礼举办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
的见证、历史的传承。
(节选自粟园、张磊《品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
材料二:
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 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筑 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 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 天中” ,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 围绕”北 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 体运行的“ 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 间区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 紫微垣 ” 。
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 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 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 天”与“ 人”的关联点。 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 天子”是“ 受命于天” ,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 就有了“ 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 紫 禁城”。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 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周礼》有“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记载,河南登封有 周代寻找天地之中的“ 周公测景台”遗迹。
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受 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 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初建时的大都 城遗址中,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 上应帝 车曰开阳” ,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这种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中国古 代都城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特征。
《周易》说“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 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 被赋于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公元 10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令部下将其宝 座前的殿宇大门全部打开,面对严整对位的空间秩序,他对大臣们感慨到:“ 我心端直正如 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都城空间的规划形态,并在北京 中轴线的建筑空间形态上得到清晰的表达。
1267年,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 · 考工记》中的理想形态为蓝 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忽必烈和大臣刘秉忠首先选择了大都的中心点,筑中心台,并以此为 基点营建整座城市。这种营建方式与之前各朝代都城营建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前都城大 多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按照“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传统,布置
皇城和大城,而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 天子择中立国 ”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
(节选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 以中为尊”“ 择中立国”等价值理念和精神风貌。
B. 都之选址在中轴线中位,庙之选址在宫之中位,这些蕴含着“ 中和”的哲学思想。
C. 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延伸扩充。
D. 北京中轴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建立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
B. 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说明古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
C. 中国古代一些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体现了对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同。 D. 忽必烈规划的大都完全摒弃了此前各朝代都城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核心的传统。
3. 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使( )(3分)
A. 在古人心中,“ 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天和人的关联点,因此古人布局重要的建 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都会寻找天下的中心。
B. 北极星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 天帝”所在,这和人们对北斗七星及周围星座不断 “ 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规律的认知有关联。
C. 古代皇帝在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到庙坛行礼祭祀,如今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盛大典 礼举办之地,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古代礼法的遵守。
D. 中国的建筑大多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形式,其原因就是在于《周易》清晰地表达
了“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思想。
4.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5.2024年 7月 27 日,“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成为中国第 59项世界遗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 (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水 手
侯汝华
桅支上旋转着 七色的明耀, 青青的海面
白色的帆远了, 许多人的梦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但没有一个人 知道你心中的海。
地中海畔的去年的葡萄藤 挨过了严厉的秋天,
可还是一样的凝绿
而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
当薄暮的黄光
被天外的风吹动时, 你可曾感到那一年
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 待到夜色垂落了,
星子跟灯塔的秋波 参杂着一个肺病女 歌在城头的古调, 而你的多年的劫运
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 为的是海已幽黯,
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
——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八日于广东潮州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人将水手有“ 心中的海 ”与许多人的梦“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进行对比,表明水手内 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B. 大自然的秋天无法改变地中海畔葡萄藤的凝绿,而人生的秋天却把水手的眼睛过早“ 凋谢” ,通过对比写出水手生活的艰辛。
C. 在城头歌唱古调的肺病女使水手“ 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 多年的劫运”“ 黑影”烘托出 了水手生活的悲苦。
D.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 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歌开头“ 青青的海面/白色的帆远了 ”句与《沁园春 ·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句 异曲同工,都为全篇涂上一层忧郁的底色。
B. 文中“ 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 ”,诗人通过问句运用留白手法,激发读 者的丰富想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C. 诗歌以水手“ 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 ”结尾韵味深长,不仅照应了中间“ 南中国嗅过的橙 花香”,还呼应了开头“ 白色的帆远了”。
D.“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永远凋谢了”“ 夜色垂落了”“ 海已幽黯”等冷色调语句,让人在 静远虚灵中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哀伤。
8. 结合诗歌分析“ 橙花香”意象的作用。 (4分)
答:
9. 诗人是如何塑造水手这一形象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汉献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还许。
三月,将复击张绣。荀攸曰:“ 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 势必乖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 操不从,围绣于穰。初, 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 许下埤湿,洛阳残破, 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 ”。操拒之。田丰说绍曰 :“ 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
●
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 绍不从。会绍亡卒
诣操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面还张绣率众追之。
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与荀彧书曰:“ 吾到安众,破绣必 矣。” 及到安众,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 大破之。他日,彧问操:“ 前策贼必破,何也? ” 操曰:“ 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 知胜矣。”
绣之追操也,贾诩止之曰 :“ 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听,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登 城谓绣曰:“ 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 诩曰 :“ 兵势有变,促追之。” 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 乃问诩曰 :“ 绣 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也?” 诩曰:“ 此 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既 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也。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 勇,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绣乃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 第九卷》,有删改)
10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 3分)
会绍亡 A 卒诣操 B 云田丰劝绍 C 袭许 D 操解穰围 E 而还 F 张绣率众 G 追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建安,与姚鼐《登泰山记》中“ 乾隆三十九年” 中的“ 乾隆”都是封建帝王的年号。
B .相,副词,译为“ 相互”,与韩愈《师说》中“ 不耻相师” 中的“ 相”用法和意义不同。 C .就,文中译为“ 靠近”,与荀子《劝学》中“ 金就砺则利” 中的“ 就”意思相同。
D .是以,译为“ 因此 ”,与《出师表》中“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中的“ 是以 ”意思相 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曹操准备再次攻打张绣,荀攸建议缓攻,认为张绣依赖刘表供养,刘表不能长久供应, 最后必然会发生矛盾,但曹操未采纳。
B .袁绍想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劝曹操迁都鄄城,曹操拒绝。田丰劝说袁绍早 日谋取许地,奉迎天子,袁绍未听从。
C .曹操写信给荀彧表示有必胜的信心,被张绣和刘表联军阻拦在安众,最后他采用夜凿险 道乔装隐藏的计策,成功大破敌军。
D .贾诩先后两次对张绣追击曹操的行动给出相反的建议,张绣第一次未听从建议而导致失 败,第二次听从了建议就取得了胜利。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分)
( 1 )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 3 分)
( 2 )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 4 分)
14 .贾诩在判断战局变化时为什么给了两种不同的建议?( 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黄菊满东篱。与客携壶上翠微。已是有花兼有酒, 良期。不用登临恨落晖。 满酌不须辞。莫待无花空折枝。寂寞酒醒人散后, 堪悲。节去蜂愁蝶不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和陶渊明《饮酒》中“ 采菊东篱下”都提到了“ 菊”“ 东篱”,情感也都有闲适之意。
B. 词人与客登山,感叹有了菊花和美酒,就不想再登高了,只是遗憾看不到落日。
C.“ 寂寞酒醒人散后”,写酒醒之后的清冷场面,情绪由喜转悲,一乐一悲形成对比。 D. 本词语言虽浅,情味却浓,体现了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6.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子路回答孔子的提问,他表示面对夹在几
个大国之间的诸侯国,哪怕有“ , ”的困境,他也有信心将其治理好。
(2)《桂枝香 · 金陵怀古》中“ , ”两句,均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词人登高
所见的江与山。
(3)古典诗词中“ 舟”常常被用作寄托作者喜怒哀乐的意象,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8-20每小题 3分)
他们将云冈、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将乐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将大足一条山沟里刻 满佛,现在又在泰山的一条河沟里刻满了佛经。那些石窟是要修几百年经几代人才能完成的。 这部经文呢?每字半米见方,入石三分,字体古朴苍劲。我想虽用不了几百年,可顶着烈日, 挥汗如雨,在这坚硬的花岗石上一天也未必能刻出一两个字。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简上的,写 在帛上、纸上的,今天我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书。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 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 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 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 书上,仰天沉思。 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 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 书——这一代对另一代的 精神上的遗训。”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造物者造了这样一座山,这样 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 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人与自然就这样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说“木叶”》)
B.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雷雨》) C.你——你贵姓?(《雷雨》)
D.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 156~157℃的无色晶体——C13H22O5。(《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 的一小步》)
19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够表现事物同一特征的 不同侧面,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博喻进行简要分析。 (3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造物者造了一座雄伟秀丽且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 的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21题 6分, 22题 5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为 “ 龙行龘,欣欣家国 ” 。“ 龘 ” 音同 “ 达(dá) , 龙行龘 ” 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同时,他们还发布了以 “ 龘 ” 字为视觉符 号的主标识,该标识的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 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
九叠篆,又名上方大篆,原本是一种流行于宋代的 “ 国朝官印 ” 字体,主要用于印章 镌刻。“ 叠 ” 指字形折叠,九叠篆非必九叠,有六叠、七叠、十叠不等。 ① ,则是因 “ 九 是数之终,言其多也 ” 。九叠篆的叠篆不像鸟虫篆那样繁复多变、技术性强,而是相对简单 直白,更易入手,创作时讲求方正原则,以达到均衡美观的目的。那么, ② 可以通过对 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还可以将单线变复线、 改变结构、采用减笔字等。 ③ ,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演变,在中国传统书法发展中留下了深 厚的时代印记,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024年春晚 l ogo突破了以往的数字设计,利用 “ 九叠篆 ” 这一独特的书法艺术,中 国书法融入设计之中,既能以此推动中国美学的传播,又能让春晚主标识更贴近中国传统新 年。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个字。 (6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5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 为道日损” ,意在强调修养身心要减少物质需求。那么在当下,减少物质需求 是否就能带来心灵的丰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答案】 1. C 2. C 3. B
4. ①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②材料一侧重于体悟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之美、文明之魅(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传承演变)。 材料二则侧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一些都城,探讨了“ 象天法地,构造天下秩序”的思想的流变。
5. ①价值观念: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价值理念,如“ 以中为尊”“ 择中立国” “ 天人合一 ”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
②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 中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天象运行 规律的理解。
③建筑美学:北京中轴线的设计遵循了中轴对称的理念,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予了 美善合一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答案】 A
7. 【答案】 A
8. 【答案】 ①“ 橙花香”象征着故乡的美好;②与水手现实的孤寂、失落的生活形成对比;③
表达水手远离故乡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将抽象的情思寄托于具体的物象,形象可感。
9. 【答案】 ①通过将水手和其他人对比,表现水手有着丰富而极不宁静的内心世界;②运用第 二人称,与水手直接对话,揭示水手艰难的生活和深重的内心;③通过写水手的眼睛、感受和记 忆表现水手痛苦的生活经历;④将水手放在茫茫的海面、夜色、星子和城头古调等特定的环 境背景下塑造,使水手形象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广阔的空间感;⑤运用丰富的意象烘托水手的 形象,使诗歌充满了含蓄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答案】BDF
11 .【答案】B
12 .【答案】:C
13 .【答案】( 1 )不这样做,最终会被别人擒获,即使后悔也没有用了。(“ 为 ……所”表被 动;禽,通“ 擒”,抓住,捉拿;“ 虽”,即使,表假设;句意 1 分。)
( 2 )张绣向来听贾诩的话,于是就收拾溃散的士兵,再次去追击,与曹军交战,果然得胜 而归。(“ 素”,向来;“ 更”,再次;“ 合战”,交战;句意 1 分。)
14 .【答案】①刚撤退时,曹操亲自断后,张绣追击必败。
②后方有变,曹操忽然撤军,留将断后。
③留下的将领不是张绣的对手,张绣追击必胜。( 1 点 2 分,2 点 3 分,3 点 4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15.【答案】 B
16.【答案】①词人写佳期登高赏花饮酒,饮酒勿要推辞,表达了应珍惜美好景物及时行乐之意。 ②词人说不要等到花谢了才空折枝,表达了应珍惜时光之意。③词人写酒醒人散的冷清、悲 愁,表达人生难免有孤独和无奈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答案】
(1)加之以师旅
(2)千里澄江似练
(3)亲朋无一字
因之以饥饥馑
翠峰如簇
老病有孤舟
(每空 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8-20每小题 3分)
【答案】 18 .D 19 . ①三个喻体以“古建筑”“古战场”“出土”的修饰强调了石刻字的古朴 苍劲。
②把石刻字的“一横一竖”比作梁柱,体现出书法笔画横平竖直;比作古战场的剑戟,说明书 法字形修长宛转(刚健有力);比作出土的青铜器,表现了书法结构严谨浑厚(典雅厚重)。
20 . ①强调重点不同:改句强调“山”;原句强调的是山的特点“既雄伟又秀丽”,突出强调“青 石”。
②句式特点不同:改句比较呆板;原句句式灵活,和整段的文风更和谐。
③句意承接不同:改句只是承接上句的泰山;原句承上启下,将“青石”置于最后,能够和下 文连贯承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21题 6分, 22题 5分)
【答案】
21 . ①之所以称为“九叠 ” ②九叠篆是如何叠篆的呢 ③九叠篆历史文化意蕴丰富 22 .将 中国书法融入设计之中,既能让春晚主标识更贴近中国传统新年,又能以此推动中国美学的 传播。
四、写作(60 分)
23..【答案】例文:
少欲非终点,丰盈在多元
古人以“ 为道日损”告诫世人,减少物质需求是修养身心的必经之路。然而当有人试图 用“ 断舍离”的方式挣脱物欲的枷锁,却在清心寡欲中陷入精神的虚空。少欲真的能直接带 来心灵的丰盈吗?答案或许藏在一个更深刻的命题里——少欲非终点,丰盈在多元。
减少物质欲望确实能为心灵松绑。陶渊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官场的功名利 禄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的精神世界日渐荒芜。当他毅然选择“ 不为五斗米折腰” ,回归田 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摒弃了对物质的追逐,才得以摆脱世俗的纷扰,让心灵 在自然的怀抱中重获宁静。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用近乎苛刻的物质减法,剥离了社 会强加的虚荣与负担,从而专注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他的《瓦尔登湖》正是这场精神修行 的结晶。适当减少物质需求,能让我们从物欲的漩涡中抽身,为心灵腾出栖息的空间。
但少欲本身绝非终点。若将心灵丰盈简单等同于物质欲望的消退,无异于陷入另一种片 面。敦煌莫高窟的匠人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栖身于幽暗洞窟,却用手中的画笔勾勒出震撼 千年的艺术长廊。他们没有因生活的清苦而放弃对美的追求,反而在佛教信仰、艺术创作与 精神寄托的多元滋养下,让心灵绽放出璀璨光芒。再看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布衾多年冷 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但他从未停止对家国命运的关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彰显出他超越物质困境的精神境界。心灵的丰盈需要知识的积淀、情 感的共鸣、信仰的支撑等多元要素共同构建。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人们更容易陷入物质与精神的失衡。有人盲目追求“ 极简主
义” ,将所有物品弃如敝履,却忽视了书籍、艺术作品等精神载体对心灵的滋养;也有人沉
迷于物质的堆砌,认为拥有更多奢侈品就能填补内心的空虚,最终却在物欲的深渊中愈发迷 茫。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减少不必要的物欲,是为了避免被物质奴 役;而在精神世界的多元探索,则是为了让心灵真正饱满。
少欲是通往精神世界的敲门砖,却不是终点的钥匙。当我们不再将物质欲望的减法视为 目的本身,转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多元的精神养分,才能真正理解心灵丰盈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