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9: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6 届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 I 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单选题(每个小题只有 1个选项正确,每小题 3分,共 48分)
1. 《孟子 · 梁惠王章句上》曰:“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 为已。”《商君书 · 算地》也提到了“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 荣,此民之情也。” 这二人的共同观点是( )
A .统治者应以民为本 B .百姓求利理所应当
C .平民迂腐亟待教化 D .封建制下民不聊生
2 .汉景帝末年,文翁任蜀郡太守,选拔郡县属吏赴长安学习,首创官办学堂“ 石室精舍” , 教授儒家经典,免除学生徭役,蜀地迅速从 “ 僻陋蛮夷” 转变为 “ 学徒鳞萃,蜀学比于 齐鲁” 的文化盛地。这表明( )
A .尊崇儒学政策的推行 B .地方官学体系的建立
C .蜀郡区位优势的凸显 D.文教助推了地方治理
3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 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 “ 土官治土民” 的土 司制度,把以 “ 茶马互市” 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 马交易( )
A .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 .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 .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4 .明代安徽桐城许多女性诗人为自己的斋室取有名号,如吴坤元的“ 松声阁”、张姒谊的“ 松 筠轩”、方孟式的“ 寒松斋” 等,名号多与“ 松” 有关。时人钱澄之对此现象解释道:“ 松之 声,盖天地之正声也,非节妇之吟,不足以名之。”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文化教育进步推动女性觉醒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创作
C.心学传播促进社会道德提升 D.儒家伦理影响人们价值观念
5 .在 19世纪的西方,“ 劳动者” 指的是产业工人。 1920年在上海发起的中华劳动公会的宣 言中则指出:“ 我们中国人对于“ 劳动” 二字的观念很不明了,……这“ 劳动” 二字是包 含劳力、劳心两类的人,如像医生、教员、新闻记者以及公司工厂充当雇员的人皆是劳 动家,和作苦工的人是一样的。” 这反映出民初知识界( )
A .探索改造社会的新路径 B .反思西方文明的弊端
C .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6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 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 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 引进。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 )
A .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B .国企改革的推进
C .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D .经济实力的增强
7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世界遗产之一。2023年,“ 数
字藏经洞” 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动动手指,用户便可扮演 不同角色 ,“ 穿越” 时空,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 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让全球更多的人感受到敦煌的魅力。这些举措( )
A .彰显了我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
B .体现了世界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信息化特征 C .蕴含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统文化重要内涵 D.将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放在第一位
8 .古代亚洲各民族流传着多种多样的始祖传说。例如,印度、缅甸等地广泛流传着蛇神、 龙祖传说;我国华南地区,夜郎夷有以植物为祖先的传说;土耳其、蒙古高原等地则流 传着狼祖传说。这表明( )
A .古代亚洲各民族间交流频繁 B .始祖传说决定民族文化特性
C .农耕产生推动亚洲文明起源 D.人类生活环境影响精神世界
9 .秘鲁考古人员在海拔 4100多米的安第斯山脉上发现了一大批记事绳。记事绳被封存在一 间石头砌成的小屋内,每根记事绳的长度为 100米左右。这有助于研究( )
A .印加文明 B .玛雅文明 C .阿兹特克文明 D .印度文明
10 .有学者认为,自从马和战车登上历史舞台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来就已具有的机动性, 成倍地增强。这往往使农耕世界的文明先进国家,特别当它们因内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时, 处于难以防御的地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印欧民族引领人类文明发展 B .历史进程深受内外因素冲击
C .农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 D .先进文明因内部矛盾而灭亡
11 .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面积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许多城市以他名字命名,但是他的肖像 在各个城市并不相同。直到公元前 323年他去世之后,才出现了一个统一的、理想化的 肖像。这反映出( )
A .希腊化时代没落 B .英雄形象被塑造
C .帝国权力的争夺 D .出现了统一政权
12 .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 一
国两语” 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 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
A .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B .为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C .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D.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的产物
13 .19世纪上半期,某一群体多为贵族军官出身,他们深受欧洲进步思想影响,试图以武 装起义的方式改变俄国现状。对此,列宁评价道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 ……但是, 他们的事业没有落空。” 这一群体( )
①促进俄国思想启蒙 ②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赢得民众广泛支持 ④推动俄国社会转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14 .1906年,在南非的钻石和金矿,雇佣的白人为 1. 8万、非洲黑人9. 4万以及来自中国 的契约劳工 5. 1万人。白人技工举行罢工,声称他们因黑人和中国人而失去了工作。矿 场主靠把技术工种留给白人才平息了这次罢工,并把中国劳工遣返回国。这反映了( )
A .种族歧视战胜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B .矿场主把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
C .劳资纠纷促成了华工和黑人的团结 D .华工和黑人因没有技术而遭到歧视
15 .1917年 7月,印度总督蔡姆斯福德勋爵致函英国政府,他宣称印度局势告急,任何进 一步的敷衍搪塞都将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印度事务大臣埃德温 · 蒙塔古也随即发表宣言, 许诺要增加印度人在政府各部门中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 )
A .英国忙于欧战无暇顾及印度 B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效显著
C .印度对英帝国的重要性下降 D .印度人民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16 .20世纪 50~ 70年代,多数移民从事的是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中繁重的体力劳动。 20 世纪 80年代之后,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材料 反映了( )
A .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 B .工业革命技术的普及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北欧神话自诞生之始,诸神消亡的命运就已注定,这是一个生死轮回,生命万 物终究逃不开死亡的宿命,但消逝的过去也会孕育未来。诸神在拥有智慧、才华等才能之外, 诸神做了很多人碍于世俗道义与法律不敢做的恶事,其神性之上是更多人性之恶。北欧先民 将追求荣荣誉奉为最高生存理念,他们眼中的荣誉更多体现在道德层面,除了勇敢,还包括 守信、忠诚、善良、慷慨等一系列特质。北欧神话中女性不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还拥有 较强参与众神事务的能力,因而拥有较高的家庭与社会地位。
——摘编自孙雨薇《神性与人性之歌——浅析北欧神话精神内核》
材料二: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盘古开辟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逐日而死、精卫誓 填沧海等故事熠媚生辉。他们象征了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勇于与大自然抗争、征服和改造自 然的理想形象。《山海经》记载的 450 多个神中,大多是半人半兽形状,为民尝百草的神农 氏为牛头人身,蚩尤人身牛蹄。三皇五帝神话中尧舜禅让、禹“ 克己奉公” 的形象,成为“ 内 圣外王” 的理想模板,其谱系神话成为“ 大一统” 观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与西方神话相比, 中国神话不太关注儿女私情,对社会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深刻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发展个性的
关注。 ——摘编自向柏松《中国古代帝系神话与 “ 大一统” 观》
材料三:尼罗河上下游居民由跨越红海的亚洲入侵者及两大原住民构成,这就导致至少 有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构成了古埃及的神话体系。在宗教渊源和政权势力的影响下,古埃及神 话中神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不同的政治区划有自己的神话体系,进而导致创世神话呈现出 多样性,主神有阿图姆、八联神、舒、托特卜塔、阿蒙等。古埃及早王朝时期三大“ 创世论” 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埃及神话许多与“ 水” 相关的神祇都双性同体的形象出现, 这反映出古埃及人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
——摘编自李模《论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太阳神权》
( 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北欧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12 分)
( 2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中国古代神话相比,埃及神话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神话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启示。( 13 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原住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的征 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 ,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材料
汉初,西南夷地区处于相对闭塞状态,富庶稀奇的物资无法运出去。汉武帝时,为经略 西南夷和寻找通往身毒(印度)的捷径,在五尺道的基础上继续拓宽延长,形成了“ 西南夷 道” ,打通了内地到西南夷的道路。在开凿过程中,士兵和民工露宿山林,疲惫不堪,因水 土不服、疾病传染而死的不计其数 ,“ 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记” ;粮食耗费巨大,巴蜀难以 为继。汉武帝因地制宜,先是采取就近对口支持的办法,从富庶的巴蜀地区“ 千里负担馈粮” , 又从内地招募大量商人富豪对西南夷进行投资,迁徙大量劳动力到西南夷与驻地军队一道屯 田垦殖。开道工程曾一度引发民众不满,汉武帝遂命熟悉蜀事的司马相如发表《喻巴蜀檄》 安慰蜀民,平息民怨。史载“ 司马相如入西南夷,土人盛览从学,归以授其乡,文教始开。” 伴随着“ 西南夷道” 的全线,汉朝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七郡,夜郎、滇国归附,汉朝的政治制 度、经济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相继传入。自此,西南夷地区迎来崭新的时代。
——摘编自罗亭《论汉武帝时期对西南夷道路的开发》
( 1 )据材料概述汉代开凿西南夷道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8 分)
(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 西南夷地区迎来崭新的时代”。( 7 分)
2026 届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1-10 BDBDA DADAB 11-16 BBDADA
17 答案:( 1 )北欧: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神人同性;重视荣誉,珍爱美德;突出 女性地位。( 6 分)
中国:重视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自然性与人文性的交融;神性塑造理想化;强调集体 主义与社会责任;深刻影响后世政治。( 6 分)
( 2 )不同:吸收外来宗教文化;神话体系分散多样;强调崇拜自然;重视人与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分)
原因:外族入侵;宗教信仰多元;人们热爱生命;尼罗河定期泛滥,农业发达;地方政 治区划实力较强。( 4 分)
启示: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文化的 交流与融合;培养共同价值观等。( 5 分)
18
示例一
论题:近代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 2 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开启殖民扩张步伐。在美洲,大量欧洲人移民至此,他 们凭借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建立和发展起种植园经济和采矿业。大量金银从美洲流入欧洲,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推动欧洲从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资本主义过渡。 同时,欧洲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至美洲,黑奴成为种植园和矿山的主要劳动力,极大促进 了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改变了美洲经济结构。在亚洲,英国利用印度廉价劳动力,将印度 变成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破坏了印度传统手工业。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推动了世界 市场的逐渐形成,欧洲作为世界经济中心,向殖民地输出工业制成品,殖民地为欧洲提供原 料和市场,不同地区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分工体系,深刻改变了世界 经济发展格局。( 8 分)
总之,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 经济格局,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早期发展。( 2 分)
示例二
论题: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分) 阐述:略。( 10 分)
示例三
论题:殖民扩张与人口迁移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格局。( 2 分) 阐述:略。( 10 分)
( 示例” 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19( 15 分)
( 1 )社会问题:人力不足;耗费巨大;粮食短缺;民心不稳。( 4 分)
解决措施:迁徙人口屯垦;就近对口支持;招募商人富豪投资;加强思想宣传。( 4 分)
( 2 )说明:改善基础交通设施,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政治上纳入中央管理;经济生 产方式得到发展;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民族交融(交往交流);西南丝绸之路形 成;沟通西南地区与南亚、东南亚的联系。( 7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