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渝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义及为国民后动而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可倒下夫不原屈服,朱白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的当过《伯夷颂》须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土领门一多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颜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一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他们表现了我吧,族的英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 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 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子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投降签字前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材料二运用反问,指出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时,司徒雷登看见中国工人、农民、学生等团结起来革命的情形。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3分)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4分)
5新闻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飘进一股令人室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
“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个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
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
“我要找神父。”她说。“神父正在睡觉。”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
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措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 ”他问。“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 ”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①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开枪。②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③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 ”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④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顺从。
B.到达小镇后,母女俩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却执意叫醒正在午睡的神父,最终她们见到了神父。
C.雷薇卡太太在黑暗中听到有人在撬邻街的门,凭借自己对房屋的熟悉,一枪打死了卡络斯·森特诺。
D.女人不顾神父兄妹的劝阻坚持离开,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吵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表明神父得知女人来访的意图之后,为自己因为午睡而未能及时接待她们感到惭愧。
B.句子②从听觉的角度细腻地展现枪击发生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而合理。
C.句子③是文中仅有的一句对小女孩的语言描写,这句脱口而出的话说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情记忆深刻。
D.句子④作为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女人最终的选择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
8.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余华认为《礼拜二午睡时刻》展示了马尔克斯“克制的才华”。小说中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从情节、叙述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②,,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③,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 ”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
(节选自《礼记·孔子闲居》)
材料二: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鳌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①凯弟:和乐貌。②宥:宽和;密:宁静。③逮逮:文雅安闲的样子。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孔子A曰B天无C私覆D地E无私载F日月G无私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之,助词,与《五石之瓠》“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中之的用法不同。
B知,知道,与《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中“知”的意思相同。
C.闻,听到,听说,与《五石之瓠》“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中“闻”的意思不同。
D.之属,这一类人,与前后文“之徒”“之伦”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
A.孔子从“致五至”“行三无”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这一问题,并且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的原因。
B.“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没有可闻可见的声音形色,但无处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间,“志至”是其基础。
C.“三无”思想可以用《诗》来阐释,为政者要具有礼乐哀悲的观念,并应在与民交往中通过具体行动加以践行。
D.孔子去世后,子夏等众弟子在各地讲学授徒,培养的众多学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学卓越,成为王侯的老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4分)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分)
14.孔子是如何解答学生疑惑的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③。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④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⑤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浮图:梵语音译,对佛和佛教徒的称呼。④为问:借问、请问。⑤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美好氛围。
B.颔联写景状物生动,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未成”“已约”对举,极写行程急促,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手法和目的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中“ , ”两句强调了学习《诗经》对于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辛和遥远的句子是“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独,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丢三落四,感到茫然失措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根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造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慢慢吞吞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压力越大,(1) ,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2) 。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放空,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立竿见影的功效。同时,在累这种感觉转化为焦虑之前,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放松。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使其其有想放松就能放松的能力。其实,放松疗法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大同小异,当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恢复平静,(3) 。“累点”变低是日积月累的,我们需要定期清理身体的疲急感。学会放空大脑、放松自己,我们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港澳台同胞都积极为“希望工程”捐款。
B.他为了提醒自己不再迟到,特意在书桌上贴了一个“早”字。
C.“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 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篆!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王圆篆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节选自余秋雨《道士塔》)
21.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加点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要是离开了集体,他就将一事无成。
B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C.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我们能力有限,那么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
D.赵大伯,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我见过他穿着土布棉衣,畏畏缩缩,目光呆滞的照片,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华罗庚:少年时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途退学帮父母料理杂货铺,后来经过努力
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②李想:高三退学选择创业,先后创立泡泡网和汽车之家。2013年,汽车之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③比尔·盖落: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退学与好友创办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
正在读高二的李明同学搜集到上面三则材料,由此得出学习无身”的结论,并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假如你是李明的同学张三,请针对他的观点给他写封信,有理有据地反驳他的观点,并使他打消退学的念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震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期中
语文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题老奋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度的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故选D。
2.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材料二运用反问”错误。由“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 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可知,应是运用设问。故选D。
3.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C.“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故选C。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 ”,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机丛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2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疽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
6.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吵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错误,女人坚持离开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和无畏抗争的精神;小镇上的人聚集是为了看热闹,想要看“小偷”的母亲应该是怎样的惭愧,不是因为自己午睡被吵醒要指责女人。故选D.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A.“为自己因为午睡而未能及时接待她们感到惭愧”错误,原文是“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打量“小偷”的母亲,遇到女人无畏的直视,神父为自己的“打量”心里感到心虚而脸红。故选A
8.①行文过程中宕开一笔,插入与主体情节相关的枪击事件,使故事情节重完整,结构更严密;②刻画了一个极度衰弱而又贫穷的小偷形象,让读者对其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有助于表达对无助小人物的同情与悲悯的主题。(每点2分)
【解析】文章交代女人来小镇祭奠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行文过程中宕开一笔,中间插入儿子被枪杀的过程,这是与主体情节“祭奠儿子”相关的枪击事件,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文中用“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刻画“小偷”形象,让读者对其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个极度衰弱而又贫穷的“小偷”,由此可以推想是由于多么的无奈才会有如此举动,有助于表现小说主题。
9.①故事情节的留白。小说写母女俩前去祭莫在外地被当作“小偷”打死内容跟‘三无’接近呢 ”孔子说天和而又宁静。,这就近似于无声的乐。‘仪表威严宽和,没有挑剔之处。’这就近似于无形的礼。见人家有灾难,千方百计去救援。’故事情节始于母女两人坐火车从隧道里出来,终于母亲不顾劝阻牵着女儿的手朝大街走去。作者有意隐去了许多情节,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②情节叙述的冷静。全文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作者在行文中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判,像摄像机拍摄一样客观地呈现画面与场景,这种平淡冷静的叙述使小说更富艺术张力。③人物情感的节制。作者有意识地节制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小女孩表现出与其年龄不协调的顺从,神父内心剧烈的情感冲突最终也只能表现为对母女二人无力的劝阻,特别是痛失爱子的母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镇静和坚强,其背后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每点2分)(如果学生能答出语言风格冷静理性等内容亦可)
【解析】本文的故事情节展开得很克制,小说写母女俩前去祭知道后的彼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但并没有交代她们是怎么知道的消息,以及知道后的表现等一系列内容,而是始于母女两人坐火车从隧道里出来;结尾母亲不顾劝阻牵着女儿的手朝大街走去,后来怎样也没有说,小镇居民会怎样 顺利祭奠亲人了吗 作者有意隐去了许多情节,给读者留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作者冷静地叙事,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既不评价“小偷”是否冤枉,也不评价母亲的态度是怎样,没有对母女表示同情,也没有斥责小镇人的麻木冷漠…作者在行文中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判,像摄像机拍摄一样客观地呈现画面与场景,这种平淡冷静的叙述能促使读者的深入体察与思考,使小说更富艺术张力。
人物情感的节制。从原文“‘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可以看出,小女孩表现出与其年龄不协调的顺从;神父早就惊异于母子二人的表现,想要保护她们,“他悄悄地把门关上”“‘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神父内心有很多想法但终于没有说出来;当神父在睡觉而不能取得钥匙时,“母亲”的状态却是“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当遭到拒绝时,“母亲”却“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神父“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痛失爱子的母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镇静和坚强,其背后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作者有意识地节制小说中人物的情感。
10.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说:天覆盖天下没有偏私,地承受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天下没有偏私。“孔子”作主语,“曰”作谓语,“曰”的意思是说,其后是孔子说的具体内容,故在“曰”后断开,故在B处断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均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各自断开,故在DF处断开。故选BDF。
1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力。
A.正确。助词/代词。句意:就好比百姓的父母。/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B.正确。句意:不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C.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听到,听说”。句意:不可能听到。/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D.正确。句意:而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等人。/原先他的七十多名学生等人都四散到合个国家游说诸候。/曾经都2文到子夏这一类人的悉心教导。
故选C。
1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认为为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的原因”错误。从孔子的回答“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意思是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不是说政者要知道战争失败原因,“败”是灾祸的意思.是要知道哪甲出现了灾祸。故选A。
13.(1)子夏突然起身,背靠墙站着,说:“弟子怎敢不接受呢 ”(“蹶然”,突然,忽然;“负”,靠;“承”,接受。各1分,句意1分)
(2)(对于)做事勤勉,(对于)言语接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敏”,勤勉;“就”接近,靠近,这里翻译为“到”;“正”,匡正,使……端正。各1分,句意1分)
14.①善于举例,恰当引用《诗》中语句,加深学生理解;
②精心设喻,以常见事物揭示三王的高尚德操,化抽象为具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子夏追问“何谓三先选升税法《诗》中的语句进行举例说明,如“‘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通过引用具体的《诗》句,使抽象的“二概念更加具体可感,便于子夏理解。
②子夏询问“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回答“泰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又追问“何谓三无私”,孔子说“天无私復,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这里即像天覆盖万无私载,学月无私者以象地说明“三无私”的内涵,即像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日月照耀万物一样无私地为天下人操劳,将抽象的“二士人二参于天地”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子夏更容易理解三王的高尚德操。
【导语】材料一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子夏的对话,通过“五至”“三无”等概念阐述了作为“民之父母”的标准及君子之德,表现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道德观;材料二则以简洁的笔触刻画了子夏等孔子弟子在孔子逝世后的传道经历,反映了儒学的传播与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家里休息,子夏在他的旁边站着。子夏问道:“请问《诗》上所说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可以被叫作‘百姓的父母’呢 ”孔子回答说:“说到‘百姓的父母’嘛,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不仅要达到‘五至’,还要做到‘三无’,并用来普及于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做到了这些,才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啊!”
子夏说:“关于‘民之父母,已经听了您的解释,但您说的‘五至’又是什么呢 ”孔子说:“意志所到之处,诗也就产生了。诗所到之处,礼也就产生了。礼所到之处,乐也就产生了。乐所到之处,哀也就产生了。因为哀乐是互相引发的。这种道理,即使擦亮了眼睛去看,也不可能看见;即使竖起耳朵,也不可能听到。而意志是充满丁大地之间的。这就叫做‘五至’。”
子夏又说:“关于五至已经听了您的解释,但请问所谓‘三无’又是什么呢 ”孔子说:“无声的音乐,无形的礼仪,以及不穿丧服的丧事,这就是所说的‘三无’。”子夏说:“‘三无’我已经能大概知道了,冒昧地问一下《诗》中哪些内容跟‘三无’接近呢 ”孔子说:“‘日夜乘承天命,宽和而又宁静。’这就近似于无声的乐。‘仪表威严宽和,没有挑别之处。’这就近似于无形的礼。‘看见人家有灾难,千方百计去救援。’这就近似于不穿丧服的服丧。
子夏说:“三王的德行,与天地并列。请问怎样才能与天地并列呢 ”孔子说:“用三无私的精神来治天下。”子夏问:“请问什么叫做三无私呢 ”孔田说:“天覆盖天下没有偏私,地承受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天下没有偏私。这三种精神来治天下,就叫做三无私。”子夏突然起身,背靠墙站着,说:“子怎敢不接受呢 ”
材料二:
自从孔子去世之后,原先他的七十多名学生都四散到各个国家游说诸侯,一些成就大的,成为了诸侯国的老师和卿相;一些成就小的,则与士大夫结交为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隐居不仕。所以子路住在卫国,子张住在陈国,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在西河教授学问,子贡在齐终老。而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螯等人,曾经都受到子夏这一类人的悉心教导,之后到诸侯国当了国君的老师。当时,只有魏文侯好学,对儒学进行研习。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高山、白云、浮图等实景”有误,“水中明月卧浮图”意思是水中倒映一轮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因此“浮图”非实景,应为喻体。故选B。
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写出了月色的美好动人,为下文抒发月下感叹作铺垫。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作铺垫。
《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思妇的梳妆台上。诗篇把“月”拟人化,“裴回”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裴回”的“月”侧面烘托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诗歌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下元诗。十月十五日,又逢一个月圆之夜,观月正当时,诗人与同僚好友一起登上徐州黄楼。此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楼成之时,诗人心情极为畅快,遂作此诗以记之。比起中秋时节的好天气,下元日的天气也并没什么不同;无须用红纱灯照着座位一角。这是写“下元之天气”,从侧面描写“下元月明”。用“不用红纱”,反衬“明日啶法”直匠心别运,巧妙至极。此处化用了唐人诗句“接日红霞照座隅”之诗方远远去,高山之下,白云冉冉,就像横铺的一条白色丝绢;俯瞰楼下,水境。远明月,宛如横卧的一幅浮图画卷。这是与“下元之住景”,从正面描雪“下元月明”。水中浮图是明月,清景分明在镜中。此处诗入或小联想到唐人元稹“浮图诗”,“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早霞”之诗境。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游五湖,可拟当下。这是写“下元之志趣”。颇有李商隐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高洁志向。值得一提的是,此句并非虚写,不久秦少游也来徐州拜师,同登黄楼,并写下《黄楼赋》,且与苏轼相约一同前往江浙游玩。借问诸位,今日登临,风景绝佳;可是明年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位太守呢 这是写“下元之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能预料明年今日会怎样呢 事实上,此时距离“鸟台诗案”已经很近了。幸福的诗人毫无察觉,只是将最美的诗歌,献给了下元节,献给了这座楼,献给了朋友,也献给了自己。“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徐州的日子是诗意的,徐州下元的月亮是迷人的,诗中充满了豪情、充满了壮志、更充满了希望。
17.(1)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2)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8.(1)工作中越容易出错
(2)我们要学会定期放空大脑
(3)心态也自然而然放松下来
19.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变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去掉“根据”,“改造”改成“改变”。)
20.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A选项引号表示专有名词,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
B选项引号表示强调。C选项引号表示引用。D选项引号表示讽刺否定。
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处的“他”,特指王圆篆。A.泛指,所有人。B.泛指自己以外之人。
C.别的,其他的。D.特指赵大伯。故选D。
22.①原文长短句结合,节奏分明,简练传神地将王圆篆的外在穿着、神态作为中国平民的时代特征刻画了出来。
②原文语意重心在于突出人物“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特征,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改句的语意重心是“照片”。原句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①句式上,原句中先是将“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这几个短句各自独立,形成并列关系,后用一个长句“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概括出王圆篆的身份,主要从外在穿着、神太生红以见到的一容安鲜明,有铭回国那个时代的平民显者的特点,这种表达,长短句相互结合,节奏鲜明,富有特色
②内容上,原句中将修饰语“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独立于中心语“照片”之后,富有画面感的同时,强调作用明显,着重突出人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而改句则按照普通的表达习惯,将修饰语“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置于中心语“照片”之前,语意的重心是“照片”,缺乏原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李明同学搜集到的材料的真实性无可置疑,只是他由材料得出的“学习无用的结论存在逻辑错误。其一,此三人选择退学,只是终止了在学校的学习,并没有停止其他方式的学习。其二,退学与成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与个人的兴趣、能力、学识、方法以及环境、机遇等均有一定的关联。其三,每个人的成功都有其独特性,是不可复制的,因此不能盲目模仿效法。其四,即便是将“学习”定位在“学校学习”这一范畴,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完成必要的学习阶段的人士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以IT业为例: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出国深造);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等等。
写作时,要注意要求中的“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论述时要合乎逻辑事理,“有据”就是论述时要用事实说话;要注意“反驳”,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驳斥“学习无用”的观点;要注意“使他打消退学的念头”,即在反驳李步明观点的同时,对他进行规劝,让他明白“退学”的弊端,最终放弃“退学”的打算。同时,要符合书信格式。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非学何以成才。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不可否认,在如今这个社会,高学历可能不会带来高利益,而成功者也不一定是高学历。努力是奋斗者的必然途径,而学习能为你披荆斩棘,让你走得更好。二、“学习无用”如同一枝摇曳的无根之花,看似美丽,可无根无立。三、学习并非无用,相反,大有有用之道永远不是功利层面的计较,而是自我提升,成长,认同的过程,而于其中,学习永远有用。
参考立意:
1.非学何以成才。
2.学以自强,鲜花自来。
3.人不学何以立。
例文:
学以自强,鲜花自来
亲爱的李明同学:
你好!
和你一样,我也曾沉迷茫然不知所措,怀疑学习无用,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学习不是适合我的那条路。然而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完成必要学习阶段的人士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以IT业为例: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李彦宏,毕业于北京大学;张朝阳,毕业于清华大学;虽然学习的过程痛苦,但请你坚信,学以自强,鲜花自来,当我们能够如期完成求学之路,一定会助力我们的成功之路。
冰心曾写道:“人们只看到鲜花绽放时的美丽,却不见他浸满血泪的浇灌。”或许我们只看见华罗根辍学成为数学家,却忽视了他考入上海中职职业学院的不俗的学习能力;或许你只看见了李想退学创业成功,而忽略了他创业泡泡网和汽车之家所必需的领导力和创造力;或许你只见比尔·盖茨退学创办微软,赢得鲜花与财富,却忽视了他能够被哈佛大学录取及其创业途中所经历的血与泪。学习并非无用,正是学习给你我绽放的机遇。
苏格拉底讲;“不被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你如今萌生了想要退学的念头大概是在审视自我中步入歧途。还记得《师说》中的教诲吗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并非不适合学习,只是还没找到你的舞台。学习的过程就是审视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霍金在大学时也曾经迷惘过,最终他听从内心的声音与自己钟爱的物理学长久相伴。李健在考入清华大学后仍然坚持他钟情的音乐,如今在音乐界风生水起。从今来看,他们前期的经历似乎无足轻重,然而正是前期的广泛学习,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因此请你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整行装,奔赴战场。
身为学生,我深知你所经历的痛苦与煎熬,但是我们也须谨记罗素那句话:“不能忍受无聊的一代人,注定是碌碌无为的一代人。”学海遨游固然辛苦,但每一次屏息,都是积淀的过程,每一次深潜都是知识的淬炼。愿你足够相信,风雨过后现彩虹,吃过的苦总会在生命中其他时刻回赠你。
《小王子》中曾写到“若你钟爱着一朵独一无二的,如星星般闪耀的玫瑰花,那么当你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感到心满意足。”愿你我借学习之灯,找到自己的玫瑰花,无愧于今日的努力。
此致
敬礼!
张三
某年某月某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