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一中2024级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
于市并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儒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容《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注意事项:
材料二: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
2.在答题卷上答题时,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对应题号的答案涂黑,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黑
①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
色墨水签字笔在指定区域作答,超出规定区域作答无效:
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
3.考试结束只需提交答题卡,试题卷学生自己保存。
的道家化。
②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
材料一:
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
①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
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
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东晋葛洪的学说。
②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
③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
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
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
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
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
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先天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难以划清
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对立又相互补充
“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
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
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
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治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
中积累智悬,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
③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侣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
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
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
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因此他们追求“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
A,追求发展还是倡导复归、讲究务实还是倡导求虚、追求阳刚还是倡导贵柔,这是儒道思想的
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本质区别。
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B.道家“返朴归真的思想虽然有偏执的一面,但能弥补儒家在追求人性进步发展时过于理想化
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
的不足。
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C.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将自然之道作为根本,认为“坐忘”能够将人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
④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侣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
状态。
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
D.儒家思想培育出的入世之人能够匡扶天下,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逸之士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稳
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实际上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
定发展。
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的。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及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才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试卷第1页,共4页参考答案
1. A “这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别”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 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 导复归互补”“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 可知,选项所讲的这三类内容是儒道双方的互补机制,不能简单理解为这些就是“儒道思想的本质区 别”。故选 A。
2. C A.“正是由于儒家的讲究务实与道家的倡导求虚”错误。根据原文“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 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可知,是儒 道双方的互补,而并非双方本身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B.“但可以相互转化”错误。根据原文“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 却不相同”可知,文中并未说可以相互转化。
D.“只有 …… 才 …… ”错,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 ,而没有说只 能靠这三者。
故选 C。
3 .D A.陶渊明少年时“猛志逸四海”是儒家思想,后期归隐时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B.李白的入世之意是儒家思想,旷达自我排解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C.苏轼建功立业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超然物外心态是道家思想,体现了儒道互补。
D.是对庄子的评价,是说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也有着热心肠的二面,并不能体现儒道互补思
想。
故选 D。
4.①材料一在论证思路上主要采用总分的结构,开篇直接提出 “ 儒道两家思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 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儒道互补展开论证,结构清晰;②材料二采 用并列式结构,对儒道互补学说的不同观点以及儒道互补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5 . ①相对独立,保持自我特色; ②学习吸收对方长处,弥补自己短处; ③有共同的互补目的,达 到“儒道兼综”“情理兼到” ;④互补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
6 .C “最后心安理得”错误,原文是“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 ,可见,最后李
征“或是”心安理得。
7 .D “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错误,在李征的讲述中插入的有关听者的描写,并不是故事套故 事的写法,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8 . ①多年不见,他听到声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终把友人放在心上。 ②常人遇虎退避,他却立在道旁 与虎对话,对友人充分信任。③他赞赏李征的诗歌同时看出其中不足,既懂诗也了解友人。 ④他听 友人讲述后为之热泪盈眶,与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⑤他承诺会帮助友人传其诗作并照料其家人, 是重情重义的人。⑥他身居监察御史的高位仍愿为友人效劳,能够平等待人。 (一点一分,任答四 点满分)
9 . ①小说以中国唐朝为故事背景, “诗”是当时常见的事物,加入这一元素可以使故事更真实可信;
②李征因作诗而辞官,又因作诗而心智迷乱,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传扬其诗作, “诗”贯穿于情节始 终。③李征在诗时有着“妄自尊大的羞耻心” ,既想留下诗名又忏悔因此疏忽妻儿,“诗”是人物内心 各种矛盾的凝聚点。④诗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以“不成长啸”写其远离文人生活, 以“但成嗥”写其异化为虎,可以深刻反映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也为小说增加典雅之感。⑤ “诗”本是 高雅之物,却因主人过分偏执、太想以此换取后世声名而带来巨大的灾难,作者以诗寄寓警世意义。 (一点两分,任答三点满分)
10 .ACF 句意:南诏之战大败,唐玄宗为何不知情?如今虽未到这种地步,但仍望陛下审慎听 取意见。
“南诏之败明皇何缘不知”本应是“明皇何缘不知南诏之败” ,其中“南诏之败”宾语前置以表强调,因 此其后可断开,即 A 处;
“明皇何缘不知”是完整的主谓句,可单独成句,且其后“今 …… ”由古转今,在内容上存在区别,故 应在 C 处断开;
“今虽未至于此”中,“至于”为谓语,“此”是宾语,语意完整,其后可断开,即 F 处。 故应断于 ACF。
11 .D A.正确。本来/顽固、固执。句意:您本来是大贤人。/暴君的心态,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 B.正确。介词,表凭借,相当于“用、凭”/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以便”。句意:凭什么这样说? /退军驻扎在霸上,来等待大王的到来。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C.正确。通“债” ,作名词,指“拖欠的赋税”/动词,意为“责令、要求”。句意:免除拖欠的赋税。/县 令责令里正办理。
D.错误。意思不同。迎合/通“稀” ,稀疏。句意:迎合上司以取得欢心。/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 故选 D。
12 .A “ 司马光主张应当彻底废除旧制,通过激进改革 …… ”说法有误。材料一中司马光批评王安 石“用心太过,自信太厚” ,主张遵循“使百官各称其职”“轻租税、薄赋敛”等传统治国方法,反对激 进改革。
13 .( 1 )自古以来圣贤治国的方法,不过是让百官各自胜任其职务,委派他们并督促其完成任务罢 了。( “所以” ,…… 的方法;“称” ,胜任;“委任” ,委派任务;“责” ,督促。 )
( 2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 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第一个“度” ,计划、法度;第二个“度” ,考 虑;“是” ,认为对;“故” ,缘故。 )
14 . ①主观原因:王安石刚愎自用(过于执着,过度自信) ,听不进不同意见。②客观原因:下属 迎合导致信息闭塞。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主观原因:主观原因即指王安石自身原因。材料一中,司马光评价王安石“用心太过,自信太厚” , 直言其过于执着,过度自信,导致听不进不同意见。并且,他还指出王安石认为传统治国方法是“腐
儒之常谈” ,不屑采纳。由此可归 纳出:王安石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
②客观原因:客观原因即指除王安石自身之外的其他外部环境。材料一中说门下之士“日誉盛德而赞 功业” ,无人敢直言弊端。以及, “彼方得君而专政” ,因此非门下之士因畏惧权势选择沉默,甚至期 待变法自败。由此可归纳出:下属迎合导致信息闭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 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责
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
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 “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 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 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
当今天下十分厌恶您的人,他们对您毁谤、污蔑,所有的坏话都用上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 是不恰当的,您本来是大贤人,您的失误在于用心过了头,自信心太强罢了。凭什么这样说?古来 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众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其取得成功;他们的养民 之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免除拖欠的赋税。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不值 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财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 经管而改由中书省、枢密院长官兼领,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之士及通晓财利之人, 让他们去大讲功利。
材料二:
自古以来,征调徭役必须依靠本地农户,就像吃饭必须用五谷,穿衣必须用丝麻,渡河必须 用船只,行路必须用牛马。虽然偶尔可以用其他东西替代,但终究不能作为天下的常法。如今,仅 仅听说江浙一带几个州县试行雇役法,就想在全国推行,这就好比见到燕、晋地区的枣栗,岷、蜀 地区的芋头(蹲鸱),就想废除五谷,岂不是荒谬吗?
臣(苏轼)私下推测,陛下若要考察实情,必定会询问官员,而官员知道陛下正全力推行新法, 必定会说雇役法有利无害。但以臣愚见,恐怕未必可信。如何证明?臣在陕西时,曾亲眼目睹征调 义勇军的情形,各县提举官执行时,我也常常亲自随行。百姓愁怨,哭声震动原野。然而,当时奉 命回京复命的使者,却都说百姓乐于应征。迎合上司以取得欢心,自古如此。否则,秦末山东的盗 贼(指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为何毫无察觉?南诏之战大败,唐玄宗为何不知情?如今虽未到这 种地步,但仍望陛下审慎听取意见。
昔日汉武帝时,财政匮乏,采用商人桑弘羊的建议,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称为“均输法”。结 果商贾不敢流通货物,盗贼四起,几乎酿成大乱。汉昭帝即位后,学者纷纷抨击这一政策,霍光顺 应民心,废除均输法,天下归心,国家才恢复安定。
15.D “ 断鸿”应是失群的鸿雁,同时“词人无法归乡”错误,“赤县神州“指的是中原,并不是指此人的
答案第 1 页,共 2 页
家乡。
16 .同:①两者之 “ 孤” 都蕴含卓尔不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味。异:① “ 欲吐平生孤愤” 的 “ 孤愤” 指因深刻洞察现实黑暗与自身壮志难酬、理想受挫而产生的不为世俗理解的独特愤懑,充 满对现实的批判与宣泄冲动; ② “ 孤光自照” 则借月光之 “ 孤” 象征词人澄澈高洁、独立自持的人 格境界,展现超脱后的和谐自足。
17 . ( 1 )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18 . ① “ 巨”改为“具” ;② “韵”改为“蕴” ;③ “遂”改为“邃” ;④ “竭”改为“揭”。
19 .A “ 山清水秀”是并列结构,“山清”与“水秀”分别为主谓短语,整体形成并列。
A. 山高水长:“山高”与“水长”均为主谓短语,并列结构,与题干一致。 B. 水乳交融:主谓结构,“水乳”为主语,“交融”为谓语,结构不同。
C. 源头活水:偏正结构,“源头”修饰“活水” ,结构不同。
D. 饮水思源:连动结构,“饮水”与“思源”为先后动作,结构不同。
20 .甲: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 乙:“上”表示“最”的意义/“上”表示“最高境界”的意义 丙:而 且是/更是/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修养/道德标准
21 .序号③修改为: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为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
的提供了宝贵资源
序号④修改为:人们/青年/我们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
22 .示例:
①成语:滴水穿石。 ②水的特点:目标坚定、持之以恒。 ③启示:面对复杂知识或长期目标,需像 水滴一样保持耐心,通过每日积累微小进步,如坚持每天记背单词,坚持一笔一划练习书法等,最 终实现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