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监测
高二年级
生物学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时,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宇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生态系统类型的描述,错误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
B.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C.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
D.海洋生态系统中所有捕食关系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
B.大部分动物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3.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
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如该树林有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鹰的体内污染物最少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4.我国古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揭示了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从生
物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高二生物学试题第1页共8页
A,“落红”指的是落花,落地后其中的有机物可以再次被植物吸收
B.“落红”入地后需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化为“春泥”,重新作为植物生长的营养
C.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句诗体现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D.“落红”中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
5.蚜虫的粪便中有含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
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
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
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蚂蚁吃“蜜露”的过程中,蚜虫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
B.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
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下面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及箭头表示碳的
去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⑦■
A,图中生产者、乙、丙、甲构成了两条食物链
①
甲
③
生产者
②
B.①②⑥⑦为C0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
⑥
⑤
④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丙
D.经③流向乙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
7.烟草叶片受到某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某种挥发性的信息素,这种信息素白天会
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又能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烟草释放的信息素在白天与夜间都会使它本身受益
B.此种蛾的幼虫与天敌之间可能是捕食关系
C.此实例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D.利用人工合成的该信息素对害虫进行控制属于生物防治
8.海水稻具有抗盐碱、快速生长、产量高、富含营养物质、较强抗倒伏性和适应性等明显特点,
因此海水稻培育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海水稻能适应海边盐碱地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同栽培稻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完全相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C.长期大规模种植海水稻能提高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利用赤眼蜂寄生习性能有效防治多种水稻害虫,这属于生物防治方法
9.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A.能量流动
B.负反馈调节
C.信息传递
D.物质循环
10.城市是人类构筑的大型聚集地,在进行城市小型绿地生态景观设计时,正确的做法是
A.设置严密围栏,防止动物进入和植物扩散
B.引种植物的选择只需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即可
C.以整体和平衡的观点进行设计,追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D.选择长时间景观照明光源时,以有利于植物生长作为唯一标准
高二生物学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