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习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通过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教师演唱《红楼梦》插曲,学生猜作品;(出示幻灯片:1、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是?2、请说出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共同走进大观园,见识《香菱学诗》的经历。
二、整体把握课文
1、介绍香菱身世。(出示幻灯片)
2、快速阅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其间学生自行解决生字难词)
明确:读诗——论诗——写诗
三、分析人物(香菱)的形象——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些描写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明确: 聪敏灵秀、悟性极高、孜孜不倦、勤奋刻苦、善学乐学
四、问题探究,解决重、难点——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香菱自身的原因(好学、刻苦)、黛玉的指导、大观园的环境。
知识迁移:从香菱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收获,怎样对待语文学习。
五、自主探究——讨论学生在学习本文中遇到的一些疑惑。
六、小结:
这真是“黛玉循循善诱乐授徒,香菱如痴如醉苦呤诗”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毛泽东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当代作家王蒙说,《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何不读读《红楼梦》丰富我们的人生,延长我们的“寿命”?
七、作业布置:
1、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课文中并没有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在课后练习中)。
八、板书设计:
香
菱
学诗
执着追求
读诗
论诗
写诗
善学乐学
孜孜不倦
聪敏灵秀(共12张PPT)
考一考
◇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顶峰之作”的一部小说是
◇请说出小说中一个人物,并说出一个与之相关的情节
关于《红楼梦》,你知道……
香菱身世
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怜),三岁那年在看花灯时被骗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偕音逢冤)真心正意地要买她,不料冯渊被薛蟠打死,生拖死拽地抢走香菱。香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薛蟠外出经商时,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
小说的阅读,应从情节入手,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用最简炼的词概括香菱学诗的经过。
理一理
记一记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穿凿 揣摩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阅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并积累文中重要的词语及文学常识。
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我们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请读一读课文,说说你眼中的香菱。
品一品
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议一议
你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地方感到疑惑?
疑一疑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说,林黛玉是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书中也说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可课文中并没有见到这样的黛玉,你觉得文中的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练一练
◇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在课后练习中)。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叹香菱
你还知道哪些红楼人物?
自己来品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