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含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检测卷(含解析)(统编版2024新教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12: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检测卷
第六单元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答题前,请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9分)
1.(8分)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飞船急速下降,跟空气摩擦产生的激波,不仅有极高的温度,还伴随着尖利的呼xiào声;飞船带着不小的过载,在不停振动,里面咯咯吱吱乱响。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
当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一个防热板先出现一条裂缝,然后高热就使航天器解体了。现在,这么大一个舷窗坏了,那还得了!
先是右边舷窗有裂纹,当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过头一看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儿了:哦,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选自《太空一日》

天河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对浩瀚苍qióng的探索和想象。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承载着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______,______,是他成功后的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人物杨利伟颁奖词(有改编)
(1)(4分)请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舷窗________ 承载________呼xiào________ 苍qióng
(2)(4分)阅读甲文,你从中感受到杨利伟的什么精神品质?请根据甲文的内容,并联系上下文语境,为乙文空缺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分)学校开展“致敬航天英雄,弘扬航天精神”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4分)我国航天重器命名的由来充满浪漫色彩。请你仔细观察图片,指出航天重器命名的两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下面是小哲同学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她修改。
神舟标识,标识中国航天强国。敢让日月换新天,我们需要这样的一颗精神信标,在茫茫宇宙定位复兴梦想。宇宙空间是不得不上、不得不守的高边疆。A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一穷二白,但是“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B1970年4月24日,在毛主席发出此号召12年后,中国就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轨道,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如今,“北斗”“神舟”“天舟”“嫦娥”“玉兔”“天问”……星辰大海中,中国“星”亮晶晶,“中国空间站”将会在星辰大海中独领风骚。中国已由航天大国开始迈向航天强国。
①(2分)A句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1分)B句成分残缺,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下面是记者采访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的一个访谈,请你根据杨利伟的回答,补足记者的提问。补写部分注意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记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杨利伟:虽然因为忙,没有到电影院观看《流浪地球》,但是我看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的介绍。我感觉影视作品创作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尤其是科幻类作品,它在科学基础上发挥人的想象空间,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引领科技的发展。
记者: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杨利伟: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于去年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步的计划进行。目前,初选已基本完成,希望进入复选阶段的备选对象,能够积极准备迎接下一步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阅读(51分)
(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乙】
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
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②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他的哥哥曾在此送客。③蔡洲:江中洲名。④幕府:山名。
3.(3分)下面是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中的两个“笼”字富有韵味,描写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
B.【乙】诗前两联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的名胜古迹,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C.【甲】诗中的“犹唱”凸显诗人对统治者的同情之心。
D.【乙】诗颈联议论,揭示六朝兴亡的秘密: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不在山川。
4.(3分)两首诗尾句表现手法、情感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后汉书、蔡伦传》)
【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②契:刻的文字。③缣:双丝的细绢。
5.(6分)请把下面六个句子中加点字词具有相同意思的选项,填入对应的框中。
因为:、________ 凭借、用:、________ 表目的,来:、
A.则以纸贴之________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扶苏以数谏故________ E.嘱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F.徐以杓酌油沥之
6.(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手拂之,其印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下图清晰地说明了活板排版的程序,根据【甲】文内容将对应步骤补充完整。(每空不能超过6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在完成制作程序后,班级将要展开“介绍传统技艺”主题演讲,请你帮小深同学完成演讲稿框架。
第一步——介绍蔡伦造纸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第二步——介绍蔡伦造纸的结果:深受皇帝的重用,为皇帝提供用纸 第三步——谈谈“我”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分)毕昇制作活字和蔡伦改进造纸都体现了“工匠精神”,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准备参加“幻享未来”中国科幻故事创作比赛,为写好作品他收集了一些材料。
材料一:
第八十一届世界科幻大会18日在成都科幻馆开幕。
象征“无限想象与可能”的雨果奖“火箭”奖杯,将三星堆金面具融入“星云”屋顶造型,吉祥物“科梦”身披“巡航者”机甲……大会的科幻基因、古蜀元素浓度很高。“天眼”观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中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给科幻作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中国科幻人因此更加自信,他们在会上透露,正努力投入新的文学创作中。
爱因斯坦关于“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在大会上引发共鸣。作家罗伯特·索耶说,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加速状态,“即使未来人工智能也拥有了想象力,我依然相信人类的想象力更宝贵。”
(摘自《世界科幻大会首次“牵手”中国致敬人类想象力》)
材料二:
深圳“90后”海漄的作品《时空画师》一举夺得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时空画师》围绕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古今故事展开推理与想象,其中主人公能透视时空,用画笔描摹出自己从未到访过的大好河山,令人称奇。小说中传统文化、历史、科幻、推理等因素交叉运用,且不乏“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既视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如纪录片般真实,历史般厚重,但又天马行空的幻想世界。
不止海漄,在当代中国科幻创作的浪潮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故事的做法越发受到作者和读者青睐。一方面,这是个人想象力边界拓展的过程,如何把民族记忆、民族故事转化成全球同行的“科幻语言”,值得创作者们深入探索;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发现的过程。正如海漄所说,某种意义上,历史科幻不是为了寻找一块新异域去探险,而是从这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中重拾那些可以打动我们、打动全人类的东西。正是如此,在世界科幻大会“幻享未来”科幻作品中,不仅有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浩瀚的宇宙星辰,而且还有神秘的古蜀历史、中式未来科幻世界,由此可见,文化底蕴深厚与科幻氛围浓厚是可以相互赋能、相互转化的。
(摘自《让传统文化插上科幻的翅膀》)
材料三:
想象力是影响科幻创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毕竟科幻不是单纯的幻想。
科幻文学诞生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一现实基础之上。一方面,科幻作品中的科幻理念多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建构出来的,比如《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与现实中的费米悖论、进化论、霍金宇宙预言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真实存在的科技成果为科幻想象提供了现实依托,比如《三体》中的“纳米飞刃”“粒子对撞”“质子封锁”“水滴”是微观世界研究成果的延展。技术的发展还丰富了科幻文艺的题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科幻创作者有素材可写、有灵感可用。
(摘自《中国科幻:进入新纪元塑造新格局》)
材料四:
关于科幻之“核”。科幻首先必有科学之核,否则很难称之为“科学幻想”。非常重要的是,在拥有科学之核的同时,更应该有文化之核,最终通向生命之核。科学之核——文化之核——生命之核,在某种意义上,科幻文学以此对所有文学寻找“硬核”起到了赋能、引领的作用。
关于科幻之“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前存在于科幻文学和科幻影像里的场景,果真成了现实世界中的一幕幕,甚至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值功能岂止于“变现”,科幻的本质是关照未来机体与关心哲学本体、关涉历史整体的“三体”创作。优秀的科幻作家们,你们不仅是在幻想,而更是在思想;你们不单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而更是在表达人类命运的自我体认和可能达到的射程。而一切超前的去处都来自深厚的来处,你们是令人尊敬的最具有历史心和现实感的沉思者和创造者。
(摘自施战军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年度“未来之选”发布会上的致辞)
10.(3分)为了增加对科幻创作的了解,小越整理了材料,其中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海漄作品《时空画师》的科幻创作方法,是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发现的过程。
B.科幻理念建构往往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如《三体》部分内容就与科学理论有关联。
C.科幻创作者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获得大量的创作灵感以及丰富的创作素材。
D.科幻文学作品在拥有科学之核的同时,更应该有生命之核,并最终通向文化之核。
11.(3分)科幻创作需要想象力,小越据此对材料做了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作家普遍认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尽管人工智能已拥有想象力,但人类的想象力更宝贵。
B.把民族记忆、民族故事转化成全球同行的“科幻语言”的过程,也是作者想象力边界拓展的过程。
C.想象力丰富了科幻文艺题材,给予了创作灵感,是影响科幻创作的重要因素,更是唯一因素。
D.科幻作家们不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而是在表达一种自我体认和生命之光所可能达到的射程。
12.(3分)小越很想写好本次“幻享未来”中国科幻故事,请结合小越的材料,给他整理出三条写作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阅读下列科幻小说,完成问题。
金星人的挫折
①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地区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的信号。
②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便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他们期待对这个重大问题取得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一次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③佐格教授将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调动了一下。这是他说话前的习惯动作,就像有的人说话前先要清清嗓子一样。他又将旋钮调动了一下,开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你们提问前,我要先告知你们一件事。那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④这句话刚出口,台下立刻骚动了起来。一名《金星晚报》的自然专栏记者激动地站起来,向佐格教授发问道:“教授先生,您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⑤“首先,”佐格教授又调动了一下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似乎他是用眼睛说话,“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
⑥“那么这对我们的飞船计划意味着什么呢?”另一名记者问道。
⑦“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船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
⑧他话音未落,又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外,你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什么危险吗?”
⑨佐格教授微微一笑,按下显示钮,一幅激光全息影像展现在大家眼前:“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爱迪生联合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它制造了大量烟尘污染。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在我们把第一个金星生物送到那里之前,我们将会做进一步的研究。”
⑩“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我们必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重量。”
这时,一位记者打断他,问道:“对不起,教授,请问照片上这些黑色微粒是些什么东西?”
“关于这点我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颗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个两个。”
“那么这些石笋般挺立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这些是某种夜晚能发光的花岗岩形成物,格拉姆教授管它们叫‘摩天者’,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要触到天空似的。”
“佐格教授,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飞船计划不是会被迫延迟吗?”
“是的,不过一旦‘格拉布贷款基金会’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
“可是,教授,难道我们要花费数以亿计货币,只是为了在一个没有人的地球上降落飞船吗?”
“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
(3分)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章题目中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本文借虚构的“金星人”之口,主要谈了地球哪几个方面的严重污染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怎样理解“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地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警示人们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文章借“金星人”之口表现主题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30分)
17.(30分)按要求写作。
根据要求写作。
智能手机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随时可以见面畅聊:北斗导航让人们在城市和乡村穿行时迅速精准地抵达目的地,无人机翻山越岭,把急用药送到焦急的医生和患者手中……
请你写一篇记叙文,跟同学们分享你亲身经历的几件事,见证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参考答案
1.(1)xiánzài啸穹(2)勇敢无畏、冷静理智。示例:是他临危时的勇敢;是他飞天时的镇定。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1)舷窗:xiánchuāng,由主窗框、玻璃压板、风暴盖等组成。承载:chéngzà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
(2)呼啸:hūxiào,发出长长的、高亢的声音。苍穹:cāngqióng,天空。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情景续写。
一问,结合甲“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可知,在飞船面临急速下降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碎片划过以及过载等极端危险状况时,杨利伟能直面这些威胁,毫无惧色,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敢。由此可知,他具备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敢于迎接太空飞行中的各种艰难挑战。
结合“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我紧张了,心想:完了,这个舷窗不行了”以及“先是右边舷窗有裂纹,当它裂到一半的时候,我转过头一看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我反而放心一点儿了:哦,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可知,当舷窗出现裂缝这一严重危机时,杨利伟起初虽紧张,但很快能冷静下来,基于理性思考判断情况。由此可知,他在巨大压力和危机面前能够保持冷静理智,凭借专业素养和冷静的头脑应对突发状况。
二问,示例:甲文中杨利伟在飞船飞行过程中,要应对诸多复杂状况,如对飞船的各种异常进行判断和应对,这需要高度的专注,才能确保飞行安全,据此可拟写:是他飞行时的专注;
从甲文杨利伟毅然踏上充满未知和危险的太空之旅,以及他所面临的种种艰难仍不退缩,可看出他对太空探索有着坚定的执着,据此可拟写:是他探索中的执着。
2.(1)①极富传统文化特色 ②具有美好的寓意。
(2) 因为虽然在句末加“的序幕”
(3) 你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感觉如何?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情况进展如何?
【详解】(1)本题考查观察和分析探究能力。
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源自神话“嫦娥奔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鲲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出现的神兽,是奇大无比的两种生物。出自《庄子-逍遥游》。鲲鹏由北冥飞往南冥的过程,就是以心灵智慧驾驭欲望意志,使人心回归道心的过程,就是人追寻大道(真理)的过程。
北斗,中国古代对大熊星座的称呼,七颗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北斗七星常被当作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
鹊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天上的织女七夕渡银河与牛郎相会,喜鹊来搭成桥,叫做鹊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赞美。
根据四幅图片里的文字“嫦娥”“鲲鹏”“北斗”“鹊桥”可知,均源自中国古代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此,航天重器以此命名,既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含有美好的语意,彰显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2)本题考查病句辨识与修改。
A句“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与“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是转折关系,前一句中的“因为”表因果关系,属于关联词使用不当,应该为“虽然”;
B句中“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缺少宾语,属于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序幕”。
(3)本题考查补写。
(1)根据“①杨利伟”的回答“虽然因为忙,没有到电影院观看《流浪地球》,但是我看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的介绍”,可知,记者应提出的问题是“您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吗?有何评价?”“你对《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感觉如何”之类;
(2)根据“②杨利伟”的回答“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于去年启动,按照初选、复选、定选三步的计划进行”,可知,记者应提出的问题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是否已经开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情况进展如何?”之类。
3.C 4.①两首古诗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②《后庭花》代指亡国之音,诗人借《后庭花》的典故来讽喻纵情享乐的唐代统治者;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担忧之情。
【导语】杜牧的《泊秦淮》与刘禹锡的《金陵怀古》均以金陵为背景,借景抒怀。杜诗通过“商女不知亡国恨”暗讽时局,流露出对国运的忧虑;刘诗则以“后庭花一曲”呼应历史兴衰,表达了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两诗皆以景入情,融议论于描写,情感深沉,手法含蓄,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甲】诗中的“犹唱”并非凸显诗人对统治者的同情之心,而是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依然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为: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意为:《玉树后庭花》这支亡国曲,凄婉幽怨令人不忍再听。
在【甲】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通过写商女唱《后庭花》,实则讽刺那些沉迷于享乐的统治者。【乙】诗中“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同样借助《后庭花》这一典故,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结合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可知,诗人所处的时代并非太平盛世,都存在统治者贪图享乐等问题。由此可知,两首诗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以六朝旧事来讽喻当时的唐代统治者。
【甲】诗中,诗人借商女唱亡国之音,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乙】诗中,“幽怨不堪听”则体现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当下国家命运的关怀。由此可知,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担忧之情,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5. B D A F C E 6.①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②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7.答案示例:②:置铁范 ③:布字印 ④:用火烧8.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从“善于发现问题”、“肯钻研”“敢创新”角度回答即可9.①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它体现了对工作的热爱、对细节的专注以及对创新的追求。(解释内涵)
②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还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和便捷。这种对工艺改进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蔡伦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保存,体现了他工艺细节的专注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结合原文)
③工匠精神不仅要求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改进,以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更好的效果。毕昇和蔡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工匠精神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总结说明)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甲】文和【乙】文分别介绍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和蔡伦的造纸术,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技术革新中的智慧与创造力。毕昇的活字印刷术通过巧妙的排版和印刷流程,极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蔡伦则利用树肤、麻头等材料,发明了廉价且实用的纸张,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两文不仅记录了技术的细节,更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核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A.句意为: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以,用;
B.句意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C.句意为: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以,来;
D.句意为: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以,因为;
E.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以,来;
F.句意为: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以,用;
故答案为:①B ②D ③A ④F ⑤C ⑥E。
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①以,用;拂,抹;印,字印;自,自己;
②善,夸赞;能,才能;自是,从此。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第②段“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知,第一步为:设铁板,覆药;结合“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可知,第二步为:置铁范;结合“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可知,第三步为:布字印;结合“持就火炀之”可知,第四步为:用火烧;结合“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第五步为:用铁板平其面。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①结合【乙】文“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造纸的材料为: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
②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从“善于发现问题”、“肯钻研”“敢创新”角度回答即可。
示例:蔡伦在造纸技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和生活中,也要保持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追求进步。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谈观点。
解答此题,可以先解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再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进行分析:【甲】文中,从毕昇身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改变了当时的印刷方式。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勇于突破传统,展现出大胆的创造精神,这是一种对创新的追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印刷目的,不断探索新方法,追求卓越的成果。【乙】文中,蔡伦改进造纸术,对材料和工艺进行改良,以提高纸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蔡伦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这种不断钻研、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最后进行总结说明即可。
示例:工匠精神体现在对技艺的执着追求与创新。从毕昇制作活字来看,他对活字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精心设计,如排版灵活、拆版方便等,体现了他在技艺上的专注与创新;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等多种材料试验,改进工艺,体现了对品质的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都专注于技艺,力求做到更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所以工匠精神就是对技艺的专注执着、不断创新以及追求极致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时期的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从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重要文献书籍就都是板印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签,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兴九年,(蔡伦)监督制作秘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10.D 11.B 12.示例: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
②结合科学理论与科幻想象,构建有科学依据的科幻世界;
③关注科技发展,使作品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
【导语】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当代科幻创作的全景图,通过多样化的视角探讨了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文章从四个不同的材料切入,分别展现了科幻创作中的想象力、科学技术基础、文化融合以及哲学思考的多层次内涵。从呈现内容来看,文章强调了科幻不仅仅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建立在真实科学理论之上的有机创作,通过让传统文化插上科幻的翅膀,树立中国科幻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根据材料四首段“科幻首先必有科学之核,否则很难称之为‘科学幻想’。非常重要的是,在拥有科学之核的同时,更应该有文化之核,最终通向生命之核”可知,科幻文学应该拥有科学之核、文化之核,并最终通向生命之核,而不是生命之核通向文化之核。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A.错误在于“普遍认同”这个表述。根据材料一尾段“作家罗伯特·索耶说,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加速状态,‘即使未来人工智能也拥有了想象力,我依然相信人类的想象力更宝贵’”可知,作家罗伯特 索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但并不能代表所有科幻作家的普遍看法。此外,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工智能已经拥有想象力,人工智能拥有想象力这只是一种假设,因此这个选项的表述是不准确的;
C.错误在于它夸大了想象力的作用,将其视为科幻创作的唯一因素。然而,根据材料三首段“想象力是影响科幻创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可知,科幻创作不仅需要想象力,还需要科学理论和现实科技的支持。想象力虽然是重要的,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D.错误在于它误解了材料四中的观点。根据材料四第二段“优秀的科幻作家们,你们不仅是在幻想,而更是在思想;你们不单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而更是在表达人类命运的自我体认和可能达到的射程”可知,科幻作家们在创作中不仅仅是在幻想,而是在思想,不仅仅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而是在表达人类命运的自我体认和可能达到的射程。而选项中却说“不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表述的意思与原文相悖;
故选B。
12.本题考查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并提出建议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三首段“想象力是影响科幻创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幻文学诞生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一现实基础之上。一方面,科幻作品中的科幻理念多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而建构出来的”可知,科幻创作不仅需要想象力,还需要科学理论和现实科技的支持。据此可知,要创作出好的科幻作品,需要结合科学理论,确保作品有科学之“核”,从而增强可信度与科幻性。通过现实的科学技术成就与理论给予作品坚实的基础,为幻想部分提供合理支持。
(2)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在当代中国科幻创作的浪潮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故事的做法越发受到作者和读者青睐”可知,发掘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文化之“核”的作品,将民族记忆与传统文化转化为吸引人的故事元素,增强作品的深度与内涵,打造独特的中式科幻。
(3)根据材料一尾段“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即使未来人工智能也拥有了想象力,我依然相信人类的想象力更宝贵”,材料四“优秀的科幻作家们,你们不仅是在幻想,而更是在思想;你们不单是在寻找和展示想象力,而更是在表达人类命运的自我体认和可能达到的射程”可知,要创作科幻作品,需要注重想象力的发挥,与现实相关性结合,拓展思想边界,通过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传达深刻哲学思辨,使得科幻不仅限于幻想层面,也给予读者深刻的反思。
13.科幻小说。“挫折”指的是由于金星人不能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而不得不推迟数年未实现的飞船计划。14.生物灭绝;大气被污染;水体遭破坏;废气乱排放。15.地球上的环境恶化已达到令人恐怖的程度,看似俏皮的一句话,却把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16.①以科幻的形式出现更能吸引读者;②借“金星人”之口,更能表明地球污染已严重到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使文章更具警示作用。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虚构的金星人视角,以科幻的形式揭示了地球的严重污染问题。文章巧妙运用金星科学家的观察和结论,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城市扩张等。通过金星人的“挫折”,作者不仅讽刺了人类对地球的漠视,也警示了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这种外星视角的叙述方式,既新颖又富有冲击力,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使读者在荒诞中感受到深刻的现实意义。
1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标题理解。
一问,结合第①段“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地区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的信号”可知,文中出现了金星人向地球发射卫星等情节,涉及到对其他星球生物及星际探索的想象内容。再结合全文来看,文章构建了金星人研究地球、计划向地球发射载人飞船等虚构的场景,融入了科学幻想元素。由此可知,本文的体裁是科幻小说。
二问,结合第⑤段“首先,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以及第⑦段“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船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第⑩段“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我们必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重量”,第 段“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颗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个两个”等内容可知,金星人发现地球环境存在诸多恶劣因素,如土壤不利于植物生长、大气中有致命气体、水污染严重、存在危险的金属微粒等。结合第 段“是的,不过一旦‘格拉布贷款基金会’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以及第 段“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可知,由于地球环境恶劣,金星人面临诸多难题,导致飞船计划被迫延迟,这便是他们所遭遇的“挫折”。由此可知,“挫折”指的是由于金星人不能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而不得不推迟数年未实现的飞船计划。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⑤段“首先,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可知,地球表面的土质条件不利于植物生长,植物是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难以生存会导致整个生物链受到影响,许多生物可能因缺乏食物和适宜生存环境而灭绝。由此可知,地球存在生物灭绝的污染问题,这是由于地球表面环境不利于植物生长所引发的。
结合第⑤段“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可知,地球大气中含有像一氧化碳这样的致命气体,这清晰地表明地球大气已经受到严重污染,这种污染的大气环境对地球上的生命构成了极大威胁。由此可知,地球大气被污染是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结合第⑩段“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可知,地球上的河流等水体受到了严重污染,水的质量恶化到完全不适宜饮用的程度,这反映出地球水体遭到了极大破坏。由此可知,地球存在水体遭破坏的污染问题。
结合第⑨段“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爱迪生联合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它制造了大量烟尘污染。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以及第 段“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可知,像电力公司制造大量烟尘污染,还有移动的金属微粒放出气体等情况,都表明地球存在废气乱排放的现象,导致天空出现污染黑云等不良状况。由此可知,地球存在废气乱排放的污染问题。
15.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⑤段“首先,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可知,地球表面不适宜植物生长,大气中存在致命气体,这表明地球的生存环境对生命来说极其恶劣。结合第⑨段“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爱迪生联合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它制造了大量烟尘污染。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第⑩段“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第 段“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等内容可知,地球存在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存在危险的金属微粒等问题。由此可知,地球的环境恶化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令人恐怖的程度。
从文中可知地球环境恶劣到连金星人都认为在地球上存活是极其困难的事情,而说出“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这句话,看似以一种俏皮、夸张的方式表达。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对比和夸张,突出了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之深。连在金星人眼中,地球这样恶劣的环境都能生存的话,其他地方的环境相对来说就容易生存多了,从而把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知,这句话看似俏皮,实则深刻地反映出地球环境的恶劣状况。
16.本题考查人称选用及写作技巧。
结合第①段“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地区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的信号”可知,文章开篇就构建了金星人向地球发射卫星的科幻场景,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设定打破了常规的叙事方式。对于读者来说,科幻题材往往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金星人对地球的观察和发现。由此可知,以科幻的形式出现更能吸引读者。
结合第⑤段“首先,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以及后续段落中金星人对地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废气排放等问题的描述可知,从金星人的视角来看,地球的环境已经恶劣到几乎无法生存的地步。这种来自“外星视角”的评价,比单纯从地球人的角度描述环境问题更具冲击力。因为人类身处地球环境中,可能对一些逐渐恶化的环境现象习以为常,而金星人的表述能让人类更直观地认识到地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深刻意识到地球污染已严重到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进而使文章更具警示作用。由此可知,借“金星人”之口,更能表明地球污染已严重到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使文章更具警示作用。
17.例文:
科技之光,照亮生活
科技的发展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在我的生活中,科技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一次次点亮了我平凡的日子。
记得小时候,我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服,跟着父母去商场精挑细选。而如今,网络购物的兴起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种商品。只需要动动手指,心仪的衣物就能送到家门口。有一次,我在网上看中了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下单后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当我穿上它时,那种便捷和满足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线上学习也是科技带给我的一大惊喜。曾经,学习只能在教室里进行,遇到恶劣天气或者生病,就会耽误课程。但现在,有了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即使足不出户,也能聆听优秀教师的授课。去年疫情期间,学校无法正常开学,我们通过线上课程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每天准时打开电脑,与老师和同学们在云端相聚,知识的传递没有因为距离而受阻。那段时间,我不仅没有落下功课,还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还有一次,我和家人一起去陌生的城市旅游。在错综复杂的街道中,我们依靠手机上的导航软件,轻松找到了每一个景点和美食街。无论是乘坐公交还是步行,导航都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路线和实时的交通信息,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更加顺畅和愉快。
科技的力量还体现在医疗领域。我的奶奶患有慢性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以前,为了挂到专家号,家人常常要早起去医院排队,十分辛苦。而现在,通过医院的网上预约挂号系统,我们可以提前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医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如同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活。从购物到学习,从出行到医疗,每一个领域都因为科技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也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追求梦想,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我相信,在未来,科技将继续闪耀,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奇迹,点亮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让我们怀揣着对科技的期待和信心,勇敢地迎接每一个崭新的明天。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干材料文章通过描述智能手机、北斗导航和无人机等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表达了对科技发展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待。这篇文章重点是要叙述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如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科技对生活的积极影响,文章的主题可以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改变我的生活”等。立意可以是:体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表达对科技发展的赞美,抒发民族自豪感等。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要求写记叙文。可从生活学习中选材,比如线上学习、智能家居、电子支付、网络购物等。选择几件典型的事例进行详细描述。例如,讲述自己通过线上课程在家就能接受优质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或者讲述使用智能家居设备,让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又或者讲述网络购物如何让自己轻松买到各地的商品等。文章开头可通过引用与科技相关的名言警句,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引出主题;正文详细叙述科技在生活中应用的经历,突出科技元素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和改变。最后,总结这些经历,再次强调科技发展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