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对于“过去之事、眼前之事、将来之事”,新闻和文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方式。然而,在当今商业化的趋势下,各类叙事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叙事的时代——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新闻故事化”时代。虽然“新闻故事化”未必不好,但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有着本质的区别。
②有人曾戏言:文学是“人学”,新闻是“事学”。就文本而言,新闻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类别的人文学科。新闻反映的是客观事实,而文学表达的是主观情感。从叙事内容来看,文学叙事的基础是“母题”,新闻叙事的基础是“事实”。韦斯坦因认为文学叙事的母题数量和结构相对稳定,主要可以归结为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三项二元组合结构,由此对应的基本题材就是战争、爱情与世俗生活,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的叙事主题都是由此产生的变体。
③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通过性格、感情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文学叙事的母题不论生与死、爱与恨还是美与丑,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判断色彩。文学作品在安排情节时需要理性地建立大家的常识性认识,但感性是文学打动人的核心因素,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事”一般而言是虚构的,亚里士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而新闻作品所叙之事,依据新闻的本质,则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即事实。因此,新闻叙事应具有客观真实的特点。新闻叙事要求叙事者从理性的态度出发,诉诸受众的内容以信息为主,用客观事实表现社会或人物状态。 当然,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④再者,文学叙事主题通常具有较强的个人化特征,即叙事者对叙事文本传达或是否需要传达某个内容给读者并不在意,更多是叙事者个人意识和情感的宣泄。
⑤而新闻叙事则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不再是凸现个人化的、侧重个人内心活动的方面,而是投射、指向社会化的主题。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说的是山东省兖州市2006年探明一个储量为2亿吨的大煤田,是继续吃子孙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博取眼前的实际利益、赢得个人升迁的砝码,还是着眼长远、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兖州市决策者保持清醒头脑,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封存2亿吨煤田。作者深入现场采访,生动地展示了决策中的矛盾与冲突,在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
⑥文学叙事要求其人物、故事具有艺术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性。一部非凡的文学作品总是伴随着一个或数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堂吉诃德、哈姆莱特、高老头、冉·阿让、卡西莫多等,这些人物形象可能完全属于虚构,但他们表达了人类社会可能具有的各类性格形象。但这并不否定文学作品中真实人物的存在,而是这些真实人物在作品中的语言、行为完全是叙事者根据某种逻辑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叙事中的故事、人物,要求在叙事风格上符合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和故事的逻辑性演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存在的必然性。
⑦而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具体故事、人物则完全没有虚构的空间,真实性是新闻叙事的首要要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纪实是新闻文本的根本特征。 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想象力和编排情节能力是文学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但在新闻叙事中是大忌。
⑧文学与新闻的区别在于,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所谓“重现特定形象”,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那么个人,那么件事,那么处景,你经过选择,把它如实记录下来。文学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通过新鲜的事实反映现实;文学要求典型形象忠于时代,新闻要求报道中的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真实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而文学允许虚构,即文学可以运用典型化的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也就是说,文学可以塑造典型,而新闻只能选择典型,即选择那些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这些人和事又必须是新鲜的、特殊的、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 由此可见,虚构与否,是新闻与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摘编自方毅华《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多重审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当今商业化趋势下,新闻报道也进入了“故事化”时代,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不存在虚构,一定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B.新闻叙事也可以有感性的描写、刻画,但其作用不同于文学叙事,是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凸现个人化的特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C.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可以引导叙事的走向,是为了避免当事人在叙述时因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而影响新闻叙事的真实性。
D.文学塑造忠于时代的典型形象,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新闻则是选择典型,要求典型忠于事实,通过事实反映时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学叙事主题以情感发展为主线,其叙事母题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并通过感性打动读者。因此一篇叙事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感性叙事能否打动人。
B.新闻《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生动展示了决策者做决策时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
C.堂吉诃德、哈姆莱特、高老头、冉·阿让等人物形象可能是虚构的,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D.新闻以真实为生命,因而拒绝虚构,但有时为了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最后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以现场直击的形式记录了香港历经沧桑变迁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极具现场感。
B.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详细记录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工作精神,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崇高形象,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精神。
C.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中所叙述的故事,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历史的阴影,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融入了作家的个人意识和情感倾向。
D.《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孙权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是罗贯中通过现实人物的性格特征合理推断而塑造的。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这一观点的理解,并举例说明。(4分)
5.在“新闻故事化”时代,一名优秀的记者在新闻叙事时通常要注意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史更新“死而复生”
刘 流
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
“啊!”这一家伙,把个老头子给吓得倒退了三步。
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 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檩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大。浓眉毛,高颧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鬓胡髭。
他满脸都是灰尘,就像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①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像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怒目横眉,咬牙切齿,全身都带着杀气。他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像个铁打的金刚。
这个人说话了:“老大伯,别害怕。 我没有死,我还活着。 我受了伤,渴得要命。”赵连荣一听他说话,这才把疑心定下来。那人往前挪动了挪动:“老大伯,我真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 你看看:还认得我不 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过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我帮你铡草,还替你磨过铡刀吗 大伯,咱别在这儿多说话了,恐怕敌人还要来,你快点把我领到别处去,我歇一会儿,你给我烧点水喝,我好去追赶队伍。”
赵连荣一听史更新还要追队伍去,不由得就吸了一口气:“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要追队伍 ”
“老大伯,只要我死不了,我就要追队伍。”
赵连荣听着可还是摇头:“现在到处都有敌人,你一个人又没有武器了,我看……”史更新没有等他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大伯,我不会被敌人打死,别的不用说了。”赵连荣一看,史更新这么坚决,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好吧,既然这样,那就快走,到我家去,烧水做饭还方便,吃了喝了,把你这伤好好地包扎包扎,你就赶快去追队伍。可是我背不动你,我扶着你走吧。”史更新说:“用不着扶,我能走。”说着两人就往家里走。
史更新心里着急,恨不能一步走进家去,他的路又熟,不知不觉就走到赵连荣的前头。赵连荣一看他这股子劲头儿,心里话:真是好样的! 受了这么重的伤,走起路来还这么有劲儿,气势还这样的勇猛。他在后边跟着,止不住的点头称赞:
②好小伙子,真行! 这样的战士,鬼子兵八个绑到一块儿也比不了他。
说话之间,两人进了家门。到了院里一看:可不好了! 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了架,火头虽然熄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院子里还有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烧,弄得破烂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 史更新一看这个情景,不由得又是一阵难过。他发着狠地咬了一咬牙。这一咬牙可不要紧,就感着伤口火辣辣的酸疼,疼得钻心,眼睛流泪,豆大的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
③这时候的赵连荣怎么样了呢 他没有注意史更新。因为他一进家门,心里就又气又恨。他的脸色变成了铁青,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真是心如刀绞,呆若木鸡! 呆了好久,他把大腿一拍,“咳!”使劲地咳了一声,这才吐出一口怒气。只见他捶着胸膛,跺着双脚,大声喊着:“保中啊,这个仇你可要报啊!”这工夫史更新在地下躺着哼了一声。老头子这才回过头来,一看,知道他是因受伤过重,再加上又饥又渴,才跌倒在地。他慌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房子全烧光了,只剩下厕所和牛棚没有烧,这可让他到哪儿去休息呢 只好把史更新扶进了牛棚,让他躺在草上休息。
赵连荣回身出来,想要给史更新弄吃弄喝。做饭是没有办法了,想法给他烧点儿水吧,可是铁锅已经炸碎了;水瓮也炸得光剩了个底儿,里边只有一壶水,还掉进去了许多灰土。 咳!没有别的办法,他在地下拾起一块破锅片子来、放在火上,把水瓮底子上那点泥汤子倒进去,就这样烧起来了。
诸位,这时候老头子已经顾不得别的,他在旁边一蹲,直瞪着眼看着,恨不能一时把水烧开,赶快给史更新喝了,好让他去追赶队伍,替他杀敌雪恨。好不容易才把水烧开了,他用衣裳袖子捂着,把水端进了牛棚,又想起自己腰里还带着两个剩窝头,急忙掏出来,掰碎了,在水里一泡,放在史更新的面前:“史排长,对不起你啊! 你将就着吃了吧。”史更新知道赵连荣的脾气,他叫你吃你就得吃,所以一句客气话也没说,他就连吃带喝吃起来了。
说话之间,史更新就把这点东西吃完了。④可是他倒觉着浑身无力,伤口疼痛,脑袋发沉,眼睛也懒得睁,连话也不愿多说了。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外边不远的地方“兵勾儿”响了一枪。 史更新一听是“三八式”步枪响,知道是敌人又来了。就觉着浑身一紧,腾地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他又一想:这时候往外走不行啊! 可是又怕敌人来搜查,连累了赵连荣。于是就说:“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去。”
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
正是:
热血写成 字,
壮志坚定永恒心。
(节选自刘流《烈火金钢·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赵连荣舍身成仁》)
文本二
《烈火金钢》的创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评书”形式,既可以作为文学作品读,也可以作为评书演员演出的脚本,但它的初稿却并非如此,而是新体小说。怎么有了这种变化呢 一方面是父亲喜爱和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评书”作为传统的民族形式,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既可雅俗共赏,又可以使许多没有文化的人通过演员的演讲受到教育,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他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当时就有人表示看不起这种形式,还有好心的同志对他讲这种形式的作品上不了文学史。但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到成名成家,也没有想到要在文学史上留什么名,他就是想用文字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党所领导的艰苦卓绝、残酷壮丽的抗日战争画卷,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节选自刘丽华《关于我的父亲刘流和他的《烈火金钢》)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史更新进赵连荣家后“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的行为与他近乎“超人”的形象,看似矛盾,但合乎文本语境。
B.家园已成废墟,赵连荣还是想方设法给史更新烧水做饭,这体现了群众的淳朴善良和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C.文中大量使用“一”字,如“一口怒气”“水里一泡”“浑身一紧”等,均营造了故事的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
D.赵保中在文中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赵连荣、史更新的言行,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句子①中史更新的出场用了工笔描写,使魁伟高大、勇猛刚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句子②独立成段,虽有夸张成分,却能突出史更新的英雄形象,强化赞美之情,也避免了讲述的平铺直叙。
C.句子③是作者讲述策略中对“听书人”的提问与提醒,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很好地体现出评书的特点。
D.句子④写史更新吃完东西后,体力不增反弱,体现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也为后文日军到来增添了情节张力。
8.文本一结尾用诗词作结,既契合评书特点,又点明思想主题。你会选用什么词填入横线,请说明理由。(4分)
9.文本二画线句子表明,作者刘流想通过文字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残酷壮丽”的战争画面,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节选自《礼记·大学》,有删改)
材料二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 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 此自爱人利人生与 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 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 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 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 天下之利与 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①。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有删改》)
【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其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 “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不同。
C. “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 “皆闻兼而非者”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
B.《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
C.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
D.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4分)
译文:
(2)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 此自爱人利人生与 (4分)
译文:
14.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数见⑤骐骥出东壁。
一匹龁④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 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该诗约作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时诗人在成都。安史之乱造成“天下学士亦奔波”的局面,画家韦偃离开成都,大概也是为了谋生。②弊骗(huá liú):赤色的好马。③欸(xū)见:忽见。④龁(hé):用牙齿咬东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开门见山地指出,韦偃知道杜甫爱他的画,临行前来告别,并留画相赠。
B.颔联描绘韦偃的作画过程,其中“骅骝”“骐骥”两词最能体现他的造诣之深。
C.颈联写了“龁草”“嘶”两种状态的马,韦偃静态的画作中呈现出动态之美。
D.韦偃墙上作画,杜甫为画题诗,此诗既赞美韦偃画艺高超,同时也托物言志。
16.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这首诗“结联,见公本色”。请结合尾联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无衣》中描写君王出兵打仗,战士们修整甲胄与兵器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描绘出一幅春江连海,月随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 , ”。
(3)古人常从头发的变化中生出深沉的感慨,这样的情感抒写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历来被奉为圭臬,许多人认为只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 ① ,因为它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写出好文章,多读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传播和积累,个人的任何工作与创造,都是在前人已经积累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读书是了解前人认识成果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前人的认识成果对于新的工作与创造来说, ② ,犹如木工制造家具需用木料一样。然而,材料毕竟不等于家具。就写作而言,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文章,就如同木料不会直接变为家具。
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锻炼了记忆力,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象,思维等能力的锻炼。 当然,在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往往不是有意要拧成一股绳,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
18.下列标题和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经验之谈”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别了, “不列颠尼亚”》
B.《“探界者”钟扬》
C.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D.180年前的庚子年,西方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请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概括文段的观点。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40个字以内。(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 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儿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日本掷弹筒的经验,如果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
(节选自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有删改)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第一段中,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们”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4分)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了止楚攻宋,走了十天十夜,冒生命危险劝说楚王的墨子是英雄;为了理想信念,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先辈是英雄;为了治理兰考三害,忘我工作的焦裕禄是英雄……什么是英雄 当今时代需不需要英雄 又需要怎样的英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联系时代特点和生活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B【解析】原文说的是“新闻报道中也会有感性的描写、到画,但其目的是让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并没有说“凸现个人化的特征”。
2. C 【解析】A. “文学叙事主题以情感发展为主线”错误,原文是“文学叙事主题大多以情感发展为主线”;“因此一篇叙事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感性叙事能否打动人”说法绝对,原文是“文学叙事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感性叙事能否充分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感情共鸣”。B.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要讴歌决策者的头脑清醒,目光长远”错误。《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在叙这中传达了科学发展理念,而不是仅仅讴歌决策者,该项说法片面。D. “作者也可以适当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错误。由原文“当然,新闻报道真实性的重构常常需要当事人的叙述,当事人一些偏于主观的叙事可能带有个人回忆的误差和情感,记者此时需要引导叙事的走向,但不允许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可知,新闻报道不允许加入记者自己的想象和判断。
3. C 【解析】原文最后三段主要强调新闻叙事要求真实,不能虚构,而文学叙事可以虚构、塑造典型形象等。A.《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了新闻对真实事件的如实记录,可作为论据。B.《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体现了新闻通过真实报道展现人物精神,可作为论据。C.说的是小说《哦,香雪》融入了作家个人意识和情感倾向,不能作为论据。D.《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文学可以通过合理推断塑造典型形象,可作为论据。
4. “文学是塑造典型形象,新闻是重现特定形象”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本质区别。文学通过典型化原则创造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分析阐释前句1分)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堂吉诃德、哈姆莱特等经典人物形象,他们代表了某种社会类型或人性特征,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举例1分)而新闻报道则要求如实记录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具有新鲜性、特殊性和广泛的社会意义。(分析阐释后句1分)例如,《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中的兖州市决策者就是一个特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新闻报道通过重现这一特定形象来传递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社会价值。(举例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内容方面:①确保真实性,新闻叙事要以事实为基础,所叙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能虚构,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分)②聚焦社会化主题。把受众放在重要位置,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为己任,叙事主题应投射、指向社会化的内容,而非侧重个人内心活动。(2分)
表达方式方面:①理性与感性结合。从理性态度出发,以向受众传达信息为主,同时可适当进行感性的描写,刻画,使新闻叙事更生动,真实且具有感染力。(2分)②避免主观想象和判断。在新闻报道真实性重构过程中,记者引导当事人叙事走向时,不能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判断。(2分)
(答出任意三点就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 C 【解析】“均营造了故事的现场感”说法有误,这几处“一”字,能够给人一种故事进行的节奏感,有一定的加快叙事节奏的作用,但是并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不存在“营造了现场感”的说法。
7. D 【解析】“体现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分析有误。史更新受了很重的伤,之前的勇猛的表现有意志力支撑的作用。 当他吃东西时,意志力有所放松,故吃完东西后感到疲劳,是符合人物当时的处境的,此处并不能体现小说的传奇色彩。
8.示例:选择“无畏”一词。(1分)①从文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1分);②从文本内容看,“无畏”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征,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主题。(2分)(填其他如“英勇”“刚毅”“坚韧”等形容词,也可给分。阐述理由时,需要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分析,且要言之有理。)
9.①素材取自作者亲历的事件,抗战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②小说中人物英勇抗日、军民齐心协力保家卫国的情感,符合作者亲历的情感体验。③战争后的尸首堆、史更新的重伤、赵连荣的房子遭炮火摧毁,都体现了战争的残酷。④战士虽受重伤依然英勇无畏,百姓家园被毁仍毫无保留地帮助受伤战士,又是残酷战争中的一幅壮丽画卷。(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如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BDG 【解析】根据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宝儿女的,有人奉养而寿终;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
11. D 【解析】A.谦让。句意:一家谦让相敬。/没有谦让之心。B.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替代别(相忌)。/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C.残害/盗贼。句意:人与人、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盗贼只爱自身。D.表转折/表假设。句意:都听到相爱之说却加以非议。/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
12. C 【解析】“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敢为大 ……此天下之害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从愚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
13.(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抚恤孤寡,百姓就不会相互背弃。(“老老”“长长”“倍”各1分,句意1分。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抚恤;“倍”,通“背”,背弃。)
(2)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 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于别人产生的吗 《“本原”“所自生”“胡自”各1分,句意1分。“本原”,推究;“所自生”,产生的根源;“胡自”,宾语前置,自胡,从哪儿。)
14.相同点: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
不同点: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
(答对相同点2分,不同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凡,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威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威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作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掌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抚恤孤寡,百姓就不会相互背弃。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
材料二 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 田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能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
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 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于别人产生的吗 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替代相愿。”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遇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 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剃人的城邑呢 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家族的力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 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和国家、城邑和城邑不相互政伐,人与人,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抗残害,这是天下之害,还是天下之利呢 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
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用它,用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寿终;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都听到相爱之说却加以非议,这是什么缘故呢
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感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也是万民最大的利益。
15. B 【解析】“其中‘乔驼’‘骐磷’两词最能体现他的造诣之深"错误,该联写画家作画过程的轻松、洒脱、迅捷,“戏拈”“秃笔”“炊见”更能体现他的造诣之深。
16.①尾联诗人由画中之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而无如此之马与人共死生而报国,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2分)②明写希望有骏马与人共赴时艰,实则以骏马比壮士,希望能有志同道合之人并肩携手,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2分)③这正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的体现。(2分)(如有其他答案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1)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
(2)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3)示例: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18. C 【解析】本题考察引号的作用。这里的“经验之该”是特殊含义,特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片面的经验。C.表示强调和引用,其他三项都是特殊含义(包括特殊称谓、反语)。A. “不列颠尼亚”特指撤离香港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也象征现代英国。B. “探界者”是对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钟扬的特称。D. “天朝上国”本来是历代封建王国对本王国的称呼,意指本国本朝是在各个方面领先于周边其他“宝夷”的“天朝大国”。“天朝上国”反被“蛮夷”的坚船利炮击败了,所以此处的“天朝上国”具有讽刺的特殊含义。
19.①这种观点是片面的(2分,写成“这并不准确”给2分,写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给1分) ②只起原料的作用(2分,“原料”换成“材料”也给分)
20.写出好文章不仅需要多读书,还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综合性的写作能力。(4分。其中,观点概括准确2分,符合递进关系的复句要求2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
21.①谓语残缺,应该修改为“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 ②关联词误用,删去“如果”
(指出一处未做修改不计分,指出两处未做修改计1分,指出一处且修改正确计2分,全部指出且修改正确计3分)
22.①“你”指代敌军(1分),表达了作者对敌军士兵的劝诫,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体现作者面对敌军不卑不亢的平等的交流态度(1分)。②“我们”指代八路军(1分),说明该行为不光来自个人,更来自团体,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表明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正义立场和坚定决心,同时也彰显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政策和对待敌军士兵的宽大态度。(1分)
23.本题围绕核心关键词“英雄”二字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应在“需要”和“不需要”之间做出符合整个“时代特点”的选择。材料中列举的“墨子的劝说”“革命先辈的长征”“焦裕禄的工作”等具有导向意义,要求学生在剖析“英雄”概念上下功夫,在体悟“英雄”意义上深挖。当然,最终的落笔之处理应回归到自己的思考上。
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虑:
第一个层面是如何界定“英雄”。英雄不一定是站在闪光灯下被聚焦的个体,他可能默默无闻,不为他人所知,英雄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
第二个层面是“需要”和“不需要”。思考现代社会中“英雄”存在与否,“英雄”在当今的价值有哪些,现代社会中不需要怎样的人,等等,从而拓宽写作的思维。
第三个层面是观照现实。需要重点探讨当今社会的“英雄观”。行文中可以回溯历史,赞美先贤往哲,但重点还是要关注当下的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时代英雄。这样最能写出深度,体现思辨思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