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6:2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德与幸福
我们都希望自己幸福吧 有句古老的话说:人人都追求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自己是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别人说他是个缺德的人。
所以有可能你既拥有幸福,又拥有美德,但是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珠联璧合的。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德或者德性,并不一定都会给你带来好处。你勤勤恳恳地认真工作,也有才气,你花了半年时间画了一幅画卖了五千块钱,而剽窃者可能一下子就卖了十万。这个矛盾简单说起来就是:如果美德和幸福你只能选一样的话,你选哪一样
不过,我们也会发现:勤劳、认真、善良、自我约束的人,他们往往还是能够给自己挣上一个好生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不是什么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美德并不总是跟幸福冲突。
那么美德跟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自古以来有很多很多思想家也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就稍微梳理一下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对这个事情大致有些什么看法。
我把他们的想法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功效主义。按照功效主义的说法,道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第二类我把它叫做唯道德论的主张。这样一种主张是只认道德,而不管道德带不带来好处。第三类就是像孔子、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家,他们把道德放在很高的地位上,但是他们跟唯道德论不同,他们认为幸福不仅包括美德,而且也包括健康、财富、长寿等等一些因素。
我先讲一下功效主义的理论。功效主义认为幸福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美德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这种理论可能听起来有一点点俗气。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劳的人,一个能够自我约束的人,他往往能给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在这个意义上,你会觉得美德好像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
但它的确也有些不足。第一个不足是,虽然有些美德有时候或者通常会带来幸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德,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带来好处,而的确有些恶劣的手段反而能够带来好处。这时候如果你只是把美德看做手段的话,那你会不会为了幸福,为了过上好日子,去采用那些恶劣的手段呢 这是功效主义一个很值得怀疑的地方。
更重要的值得怀疑的地方就是,美德并不只是幸福的一个手段,美德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粗想起来,好像我们讲起幸福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但其实要是细想的话就会发现要比这多一点。
多在哪儿呢 幸福这个概念它天然就包含着相当的品德的成分,甚至可以说,美德构成了幸福的骨架,它是跟一个人的品质相联系的,它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骨架,哪怕他吃好喝好了,我们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实际上他自己也很难认为自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
下面我简单地讲一下唯道德论。唯道德论认为最重要的,甚至人生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美德。功效主义把道德视做获得幸福的手段,与他们相反,唯道德论者主张美德本身就是目的。功效主义以福论德,道德主义是倒过来的,它说以德论福,就是说一个人有美德了他就是幸福的。
在实践中我们也见到过很多唯道德论者,比如说我们在教科书里读到的屈原、文天祥,他们就是为了他们的理想什么都可以放弃。就此而言,道德主义对我们始终是有一种吸引力的。
但唯道德论也有它的短处,我这里就列两条。第一条,即使是文天祥和屈原,他们也不反对幸福,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理想放弃幸福,但如果他们的理想实现了,我们想象文天祥打败了元朝人,最后给了他幸福生活,他并不会拒绝。
所以我们一开始讲人人都追求幸福,现在我们想说,这话可能要改一改,就是人人都愿意幸福,但是他追求的东西不一定是幸福。比如说我愿意有私人飞机,但是它从来不是我的生活目标。
唯道德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只论道德不管结果,我们普通人做不到。简单地说,哪怕我能够放弃我个人的幸福,但是我还生活在社会中,我有妻子老小,这是我放不下的。
最后我讲一下第三种,就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一种,他俩都是把德性放在最高一级,但是他们都不否认在德性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会带来幸福。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我们想过上好生活,想富贵,人人都是这样的。但对孔子来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如果要让我用不道德的方式来获得富贵,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良好生活也是把美德放在第一位,但是幸福仍然包括了健康、财富、长寿等等。
和功效主义、唯道德论比,我觉得还是他俩的主张比较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想法。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健康,有财富,能长寿,但是我们也不愿意丧心缺德地去获得这些东西。
这就回到了我们最早提到的这个问题,就是两者能够携手并进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两者发生了冲突,那怎么办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的,它是没有一个人人共同遵守的答案的。一个良好的社会中,那些有德的人将有更好更多的机会变得幸福。一个不良的社会就恰恰相反。
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还有待那些正直的人去加以改变,加以改善。正直的人有可能要牺牲他们自己的幸福。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许做不到,但是我希望,即使我们没有像仁人义士那么勇敢地站出来去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在心里、在力所能及之处,我们永远跟这些正直的人站在一边。
好,谢谢大家。
(摘编自陈嘉映“一席”演讲《美德与幸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以“人人都追求幸福”开篇,后又将“追求”改为“愿意”,既体现了讨论的递进,又阐述了对唯道德论的深刻认知。
B.虽然有些美德有时候或者通常会带来幸福,但美德并不是幸福的手段,它是幸福的组成部分,因此功效主义主张值得怀疑。
C.在论及唯道德论时,作者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出发,使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充分介绍了唯道德论的主张以及不足。
D.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将美德放在第一位,但是他们都不否认还有其他的因素也会带来幸福,更不会抛弃美德去追求幸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认真进行创作有可能比不上剽窃带来的回报,因此,功效主义者们认为认真不是一种美德。
B.当有德的人会有更多机会过得更好,那些缺德的人会过得不好,那么这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
C.作者认为唯道德论比功效主义更有道德感召力,而孔子的主张则比唯道德论更具普遍可行性。
D.只要梳理清楚历史上的思想家关于“美德与幸福”的讨论,就能得到一个人人都遵守的答案。
3.下列格言,最适合作为“唯道德论”的例证的一项是(3分) ( )
A.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圣经》:正直人的后代,必要蒙福。
C.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内加:美德自身就是回报。
D.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请结合材料,从功效主义和孔子主张的角度简析人为什么要脚踏实地,而不应该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4分)
5.这篇演讲稿发布在“一席”公众号之后,获得了无数好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篇演讲稿的成功之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 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膀上。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 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 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退休吧!”
老了吗 什么意思 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 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 他恨自己的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硬朗的步伐呢 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 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 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 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晨雾在散,在飘,没响声地奔跑着,朝一个方向劈头盖脸倒去。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青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脚下是狭窄的路、溜滑的青石板,怕失脚。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要与山过一辈子,要爱呢!
他告诉儿子:他跑的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路。在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这第一天要走八十里上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一天最累人,最辛苦,所以要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它走的是老乡邮员曾经走的速度。儿子嫌狗走得慢,便用膝盖在狗屁股上顶了一下。父亲说:“不要贪快哩,路要均匀走。远着哩。暴食无好味,暴走无久力哩。”
这时太阳已经把山的顶尖染成一片金色,而山脚却被云遮雾盖了。好像这山浮在水里,风吹雾动,这没着落的山也跟着浮游。“难怪神仙要住在山上呢!”老人每每目睹这样的美景,他便想起传说中的神话。他的神情特别专注,说不定,哪个山坳拐弯处会飘过来一朵五彩祥云,上面站着观音圣母或是托塔李天王呢。这空空山野、漫漫行程,是一个任那万千思绪神游的天地;这空幽而缥缈的云中岛屿,确实能勾起身临其境的人恍惚而神奇的联想。
啊啊,人哩,毕竟是幻觉最丰富、最有感受力的。老乡邮员靠着它,战胜寂寞,驱散疲劳。现在,他又回到了过去,他又陷入痴想,一个人暗自笑了,觉得身子腿脚轻松了许多,甚至,想吹几句口哨儿。
可是,老人那憨实的独生子却早已游离于那迷人的景色。
那脚步,沉重得多了。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父亲多次对儿子说“到时候了”,既指到了出发送信的时候,也指到了工作交接的时候。
B.父亲因自身的腿疾、支局长的不信任、组织的决定,不得不放弃从事几十年的乡邮员工作。
C.小说中的物象意蕴丰富,如邮包、扁担既见证了父亲的尽职尽责、辛苦劳累,又代表着传承。
D.小说方言词汇、方言俗语的使用,展现出了独特的地域风貌,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7.下列对小说标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那山,既是父亲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父亲送信的阻碍,还是父亲的精神慰藉。
B.那人,指父亲、儿子,他们没有姓名,承载了这个民族独特的父子情、乡土情。
C.那狗,同《边城》中的黄狗一样,彰显了主人远离世俗、淳朴友善的生命状态。
D 那人那狗那山的点面组合,既有故事感,也有画面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送信途中,父亲想告诉儿子的,为什么有的说了,有的没说,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9.《那山那人那狗》改编成同名电影后,在美丽的湘西拍摄,有人认为这与小说所记录的艰苦生活不搭,请结合文本.分析导演选址的合理性。(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凌虚台记
苏 轼
国于南山①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②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
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材料二:
黄州快哉亭记③(节选)
苏 辙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④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注】①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②太守:指太守陈希亮。因其一心为民,时人誉之“白脸青天”。苏轼此时任凤翔府判官,是其下属。③此文是苏辙为张怀民在黄州所建“快哉亭”而作。④张君,即张怀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国,都市,这里用作动词,建城。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含义不同。
B.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相同。
C.当,迎着、面对,与《登泰山记》中“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中的“当”意思不同。
D.“蓬户瓮牖”形容怀民生活清贫,其词类活用的方式与《过秦论》“瓮牖绳枢”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开篇指出扶风地理位置,但太守身在此处却不知道有终南山,由此引出修筑高台的缘由。
B.苏轼在文中借秦汉隋唐宫殿的荒废,直接批判陈希亮追求虚名,认为筑台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C.楚襄王认为“快哉此风”是君王与百姓能共同感受到的,而宋玉的“雄风”说则暗讽了阶级差异。
D.张怀民虽遭贬却能在公务之余寄情山水,“穷耳目之胜以自适”,这种心境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4分)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分)
14.结合材料,分析《凌虚台记》与《黄州快哉亭记(节选)》在主题思想上的异同。(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 周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诗开篇借诗人的错觉,巧妙展现了云和山的动静相生之美,新颖独特,别出心裁。
B.第一首诗的后两句讲述创作画作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C.第二首诗借助接送朋友这一生活化场景,将云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对老朋友的深情厚谊。
D.这两首诗中的“云”是诗人性灵自由的投射,这与“白云一片去悠悠”中的“云”内涵一致。
16.右图为沈周的《云山图》,钱钟书先生说“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请结合诗歌和画作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语文课上,小李借助 DeepSeek展现了一次新颖的课前话题分享,老师让他跟同学们交流“话题分享”的成功经验,他使用了《劝学》中的“ , ”两句总结了自己的经验。
(2)登山途中,小刚行至幽深高峻处,听到了不同动物的叫声,仿佛引发周边事物的震荡,顿觉险要,他想到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 , ”。
(3)古人会从容颜的改变中感叹时间的流逝,头发尤为明显,这样的情感抒发在诗词中比比皆是,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材料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的美妙秋景和浪漫情怀□传千年,也让“蒹葭”一词为人熟知。“蒹葭”具体是什么植物呢 其实,“蒹葭”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两种。“蒹”是我们通常说的荻,“葭”指的是芦苇。二者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沼泽等潮湿环境。
尽管在生长环境和形态上相似,容易混淆,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获有根状茎,茎是实心的,株高通常有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茎,茎是空心的,株高可达3至4米。清代学者吴其溶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另外,二者的叶与花也有明显差异。荻的叶子近乎线状披针形,边缘比较锋利,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远望去像羽毛;芦苇的叶呈带状,较宽,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颜色与麻色接近,远远望去,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
①荻和芦苇分布广泛,勤劳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们了。②根据记载显示,在我国西北地区,古时戌边的将士常将荻破碎后和泥,用来夯筑城墙及护堤,以增加建筑强度。③人们会采摘初春的芦苇嫩芽作为时令蔬菜食用,新鲜的芦苇叶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④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⑤由于荻与芦苇富含纤维,都是造纸的上好材料。
在生态系统中,“蒹葭”也有重要作用。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获和芦苇有着很好的净化水质作用。它们的根状茎形成的强大地下网络系统,可起到固土保水作用。地上的茎叶不仅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在枯萎后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材料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①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注】①苇眉子,也叫“席篾儿”,把苇茎劈成又长又窄的细篾儿,供编席用。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蒹葭”的结构与“琵琶”相同。
B“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荻”是葭。
C.“戌边”书写错误,应为“戍边”。
D.“和泥”“附和”中的“和”读音相同。
19.材料一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材料一第一段方框处应该用“留”还是“流”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1.为方便游客游览、学习,某湿地公园计划为园内的一些动植物设置简介标牌。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为芦苇标牌写一段说明文字,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90字。(4分)
22.两则材料都写到了用苇茎编席,但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不同,试简要分析。(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③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柳宗元《种树郭驼橐传》)
④孟子讥宋人,非其揠苗躁。 (陆龟蒙《南泾渔父》)
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古人的话语包含着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以上诗文给身为青年学子的你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和启发 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25届模拟试卷(二)
语文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功效主义认为,美德是获得幸福的手段。(1分)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脚踏实地,勤奋认真;功效主义也有其天然不足,只是把美德看做手段,但实际上美德是幸福的组成部分,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可能带来一时的好处,但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1分)孔子认为幸福是人人都想得到的,(1分)但是,如果是靠投机取巧,靠走歪门邪道,那么这种幸福也是不可取的。(4分·
5.①主题鲜明,开篇即点出演讲主题“美德与幸福”,所有的材料组织也紧紧围绕着“美德与幸福”展开。②有较高的思想性,围绕着主题,横向展开了三种观点,每种观点的阐述尽可能兼顾优点和缺点,说理周全,令人信服。③语言简洁通俗,口语化,多用短句,运用了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感染力。④善用举例,例子或来自听众熟悉的教科书,或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贴近听众,使演讲更有说服力。⑤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先提出主题,再逐一展开三种观点,最后结合现实提出了自己对“美德与幸福”的理解。(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6. B(错在“支局长的不信任”,从“抚着”等细节来看,支局长是关心他。)
7. C(没有“远离世俗”,曲解文意。)
8.①父亲没有说留心脚下,邮路艰难,是因为不想打破儿子的憧憬和好奇,这是一辈子的事业,亲自体验才有体会;②父亲跟儿子说路途遥远需要早起,不要贪快均匀行走,因为这是行走邮路的经验,能帮助儿子更好尽职;③说与不说,都体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每点1分;答满三点给满分)
9.①小说中的环境也是美景,在美丽的湘西拍摄契合原文;②环境的美丽与生活的艰苦并不矛盾,小说虽然记录了送信的艰苦生活,但作者想表现的是人性美,美丽的环境衬托了美好的人性;③小说的标题和电影的篇名中都有“那山”,山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有其审美意义,湘西的山符合其塑造的形象特点,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共6分)
10. ACF(“计其一时之盛”是总起句,陈述历史宫殿的盛况,需独立成句:“宏杰诡丽”四字并列短语,形容宫殿的宏伟华丽,作补充说明;“坚固而不可动者”一句中,“者”字表示“……的情形”,不译,这里是完整描述宫殿特征;“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反问句式,总结对比,需整体断开。)
11. B(B项,两者用法不同。文中加点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12. B(B项,“直接批判陈希亮”错误,苏轼并未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历史兴衰来借古讽今,委婉地提出意见。)
13.(1)这样的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保持,更何况人事的得失,忽来忽去、捉摸不定呢 (“犹”:尚且;“恃”:依靠,引申为“保持”;“得丧”:得失。以上词语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倘若心中坦荡,不因外物伤害本性(本心),那么到哪儿不快乐呢 (“使”:倘若、假如;“以”:因为;“适”:到、去。以上词语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相同:两文均借亭台抒怀,体现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暗含超脱旷达之情。(1分
不同:《凌虚台记》以台之兴废暗讽世事虚幻无常,借历史变迁表达对名利的淡泊;(1分)《黄州快哉亭记》则强调“快哉”源于内心坦然旷达,以风景之乐彰显处逆境而自适的胸怀。(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 D(D项,“这与‘白云一片去悠悠’中的‘云’内涵一致”错。)
16.①诗歌描绘的云气是动态的,而绘画只能捕捉定格云气弥漫的→刹那;②诗歌在写景以外还能直接抒发自己的观景感受“忘我”,而绘画无法进行直接抒情,只能用景物和人物形象间接表达;③诗歌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增加艺术表达效果,如将云、山、草堂拟作人,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景物特点,而绘画只能通过笔画与色彩表现。(每点2分,共6分)
17.(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3)示例一: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示例二:尘满面 鬓如霜
示例三: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四: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示例五: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六: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每空1分)
18. C(A项,“蒹葭”属于并列式,“琵琶”属于单纯词中的双声联绵词;B项,“荻”是“蒹”;D项,“和泥”的“和”读音为“huó”, “附和”的“和”读音为“hè”。)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附中版)--12
19.语句:② 修改:删去“根据”。
语句:⑤ 修改:把“由于”调至“荻与芦苇”之后。(每句2分,指出序号1分,修改1分)
20.应该用“流”。(1分)“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1分)“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1分)原句主语是“《诗经》里的美妙秋景和浪漫情怀”,应与“流传”搭配。(1分)
21.示例:芦苇,亦称“葭”,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分)多生长在水边、沼泽地带。(1分)有根状茎,茎中空,株较高,叶呈带状,花序在各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近麻色。(1分)有重要的食用、实用价值和生态保护作用。(1分)
22.材料一中“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运用说明的方式,(1分)用平实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芦苇的实用价值。(1分)
材料二运用描写的方式,(1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水生嫂编席的场景,(1分)交代人物活动环境,营造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温婉的形象。(1分)
23.【参考立意】
材料中第①句体现了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重要性。第②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光有书本知识不够,必须亲身实践。第③句强调事物的发展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事物本性。第④句强调不要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第⑤句表达了追求真理或理想的道路,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第⑥句原指当事物发展到极点的时候,便想到要加以变化,以求通达。后多指人在困境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以求发展。
考生可以有多种组合立意,例如:
①+②:青年团仅要通过读书学习新知识,还要亲身实践,更透彻地理解学到的知识。
③+4.青年的培养要顺应天性、遵循规律、尊重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⑤+⑥青年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寻求变化、开拓创新。
其他组合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终南山下建城,起居饮食等日常生活应该时时和山接触。四周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周围的城郭,也没有比扶风更靠近终南山的了。在靠山最近的地方探求山的最高处,是必然能做到的。然而扶风太守住在这里,竟然不知道终南山的存在。这虽然不是对时的有限害或利益的问题,但是从事理来说却是不应该的。这就是建造凌虚台的原因。
当凌虚台还没有建造的时候,大守陈公曾经拄杖着履,在山下从容自在地游乐看到高出林木之上的山峦重重叠叠,就像墙外有人行走向地内的人只能看见行人的发髻似的,太守便说:“这有一定有奇异的景色。”于是让工匠在山前开凿了一口方形的池塘,用挖出的泥土筑成一座高台,一直筑到高出库作为上。然后,凡登上土台远眺的人,恍惚间不知是因为土台高而看到群峰,反而以为那些山峦是突然间跳出来的。你们说:“这个高台应起名为凌虚。”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他的属吏苏轼,并请苏轼为此写一篇记文。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荒废、兴起、成功、毁坏,是无法预测得到的。从前这里是荒草丛生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狐狸毒蛇潜伏出没。那时,哪里有人料到会建起凌虚台呢!荒废、兴起、成功、毁坏相交更迭,永无穷尽,这凌虚台是否又会重新变为荒草野田,都是无法预料的。我们与您登台远望,东面是秦穆公的祈年宫、橐泉宫;南面是汉武帝的长杨宫和五柞宫;北面则是隋代的仁寿宫,唐代的人或宫。想当年它们兴盛一时,恢宏奇丽,坚固而不可摧毁,即里只是胜过凌虚台的百倍而已呢!但是几个世界之后,再想看看它们当初的大致面貌,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存在了,早已变成长满庄稼的田地和布满荆棘的荒丘了,更可见凌虚台这样的土台呢!这样的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保持,更可沉人事的得失,忽来忽去、捉摸不定呢 假如初次退以这类东西向世人夸耀而自满,那就错了。世上是有趣以休菲的东西,但不在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我向陈公说了以上的话,回来作了这篇记文。
材料二:
从前,楚襄王带领随从宋玉、景差在兰台宫游览,有一阵风飒飒吹来,荣喜王散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阵风真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到的吧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是怎么怕和大王共同享受!”宋玉的话大概有着讽喻的意味。风并没有雄雌的不同,而人却有得意和不得意的区别、楚王人所以觉得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这是人所处境遇的不同,与风有什么相干呢 士人生活在世上,假如他,中不安然自得,那么走到哪里不是痛苦的呢 倘若心中坦荡,不因外物伤害本性(本心),那么到哪儿不快乐呢
现在张君不把贬官当做灾难,利用处理公务的剩余时间,让自己在山水之间尽情游玩,这说明他心中理应有超过常人的东西。即使用蓬草编成门,用破瓮做成窗,他生活在其中也不会感到不快乐,何况他能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观赏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饱览美景以求得自己的舒心快乐呢!如果不是这样,绵延的峰峦,陡峭的山沟,成片的树林,古老的树木,清风吹拂其间,明月朗照其上,这些都是使失意的文人和思乡的士子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它们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附中版)--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