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据此可知,隋文帝最大的作为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C.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 开通了大运河
2.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
A. 科举取士制度 B. 三省六部制度 C. 藩镇割据现象 D. 重文轻武政策
3.下列图片反映了( )
A. 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 B. 宋朝牛耕技术的改进
C. 元朝灌溉技术的提高 D. 铁器和牛耕得到推广
4.唐朝后期,政府经常征调藩镇军队平叛战乱,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成命以安军情”,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镇( )
A. 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B. 遏制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C. 保证了国家的政令统一 D. 重建和巩固了西北边防
5.据如表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在吐鲁番等地发现少数民族12岁小学生卜天寿于景龙四年(710年)抄写的《论语郑氏注》,以及《史记》《汉书》《神农本草》等书的残纸。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发现的少数民族政权渤海国的《贞惠公主墓碑》,从碑制形式到碑文文体,完全与中原地区相同。
A.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 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 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6.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说明( )
A. 法显西行取经 B. 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 空海来华求法 D. 鉴真东渡传授佛法
7.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8.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宰相权力 C. 丰富市民生活 D. 发展海外贸易
9.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10.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
A. 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 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 D. 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11.“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段材料评价的应是( )
A. 分封制度 B. 郡县制度 C. 三省六部制度 D. 行省制度
12.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 丰富的都市生活 B. 先进的科学技术 C. 昌盛的文化教育 D. 发达的海外贸易
13.他组建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东地区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他”是( )
A. 霍去病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14.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主题应该是(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特务统治的强化 C. 经济控制的加强 D. 思想控制的加强
15.明代宋应星在编撰《天工开物》时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这样编排( )
A. 体现了“以农为本”的观念 B. 体现了中国古代先进技术水平
C. 反映了全国性商帮的形成 D. 反映了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新课标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设立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7.明清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边疆治理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洪武九年,废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掌司法和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部门。之后还陆续设立了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这些措施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为强化君权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玉米)、甘薯等,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到康熙末年,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400万顷增加到680余万顷,人口数字急剧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发展,明代棉花的种植在全国推广,清初甘蔗、烟草、茶叶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工业发展迅速,还催生了许多手工业专业市镇,……清朝大的商帮的活动也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了朝贡贸易体系把欧洲列强锁定在规程允许的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有了最终奠定。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巩固疆域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采取的具体措施。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小题1】变化: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小题2】机构:市舶司。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达;政府鼓励海外贸易;造船、航海技术进步;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路更具优势
17.【答案】【小题1】废除丞相制度;废除行省制度,实行三司分权;设立特务机构
【小题2】推广种植外来高产农作物,促进了粮食增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手工业发展迅速,催生了许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形成商帮
【小题3】主要方式:军事遏制;外交手段;实行朝贡贸易体系。
具体措施:对西藏: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对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对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