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8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四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8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四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18:51

文档简介

任务四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从早期PC端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读物、图文、视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意义和语境“修辞”。每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媒介环境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Z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因此媒介技术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馈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们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因此,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题。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存在意义的确认。从近期做的全国调查来看,对于“您阅读和学习《红楼梦》的最大收获”一问,10 623份答卷中选择“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占比66.27%,仅次于“丰富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66.73%,由此可见对文学经典精神境界的追求,已成为阅读经典最重要的动力和期望之一。
(摘编自李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
材料二:
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文本的构成法则——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结构,而是在互动的作用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开放性内涵,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不同的互动实践与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语义规则,亦形成了不同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互动可以在修辞维度上加以认识——互动的语言,即是修辞的语言。
在时间维度上,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故事在时间维度的“展开”方式,并从容地处理“沿途”的页面悬停时长,由此决定叙事“前行”的时间结构,如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向和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时间意识。当不同的信息模块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逻辑时,用户便可以在自由选择中建立特定的时间概念或时间意识。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央视新闻推出的融媒体产品《亚运山水间》,设置了富春江、良渚、西湖、钱塘江四个“探险”板块,用户点击不同的板块,即可触发漂流、迷宫、龙舟和射箭四个不同场景的游戏,从而体验特定场景的游戏内容。不同的选择顺序,形成的是不同的内容呈现顺序和结构,这便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的内容呈现顺序,由此摆脱了文本意义生成所高度依赖的时间逻辑。例如,“良渚”板块主要讲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历史文化;“西湖”板块注重呈现当下的自然美景——不同的选择顺序,决定了不同的感知模式,亦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不同的杭州印象。
在界面功能上,融合新闻允许用户长时沉浸、随时切换、及时退出某个场景,并允许用户在悬停时能够在空间场景中任意移动、放缩,比如拖动地图查看某个点位,放大画面查看某处细节等,全面浏览并深度挖掘界面空间中的信息。在《亚运山水间》中,用户进入“富春江”的船只,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地游览、观赏每一处景观细节。可见,用户通过对悬停时间的处理与支配,改变了叙事进程中的情节展开时长,而探索时间越久意味着用户越有可能突破经典叙事中的时间限制,进入深度阅览状态,进而捕捉到画面中更多的细节,获得更为丰富的新闻信息。
在空间维度,用户通过一定的导航选项或条件选项,可以自由地决定新闻内容的可见性,从而以互动为基础,形成不同的导航空间形态,或形成不同的虚拟空间图景,以此重组融合新闻的意义结构。换言之,某些内容能否显现并进入意义结构之中,完全取决于用户的个性偏好与自主选择。例如,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中心于2022年负责创建了一个融媒体项目——基于街道壁画地图的交互式时间轴《黑人的命也是命》。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是2020年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开枪射杀后,美国各地陆续出现了反种族主义艺术品。进入作品界面后,用户可以根据艺术品类型、艺术家身份、创作时间、涉及的社会议题等类目对内容进行筛选,还可以点击地图上的作品名称,查看作品的具体信息。这种自主选择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文本的“输出”内容,而且改变了文本的呈现方式,亦影响了用户的解读方式,如用户对于种族议题的观点和态度。
(摘编自刘涛、刘锦鹏《通往数字世界的修辞学:
融合新闻叙事的数字修辞体系构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改变了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的融合使《红楼梦》不只以传统小说的方式存在。
[B]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能以不同方式影响传播内容,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
[C]数字媒介使传统新闻文本封闭、固定的叙事形式变得不固定,其意义完全由用户动态生成。
[D]融合新闻允许用户支配悬停时间,对界面信息深入探索,使其可能突破经典叙事中的时间限制。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驱力,但在文学产业化过程中,因资本因素带来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对此产生负面影响。
[B]体验《亚运山水间》项目时,如果用户点击“西湖”板块,那么他将在体验对应的场景游戏过程中领略杭州自然美景,这样的感知模式将带给他独特的杭州印象。
[C]用户在体验《黑人的命也是命》项目时,可以在壁画地图的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目,查阅相应的内容,这样的新闻呈现将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取和观点形成。
[D]材料一“提供一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与材料二“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媒介的“修辞”作用的一项是(3分)(  )
[A]抖音播放量超1000万的红楼视频合集有一部分涉及仿妆话题,其中一条红楼美妆视频评论就超过10万,这种由媒体营造的精致化生活氛围吸引大众与之同频共振。
[B]国产志怪类动画《神弦曲——猫儿与时光铃铛》在首支预告的动画场景绘制中使用AI技术出图,其中三分之二的背景制作都使用了AI技术。
[C]新华社推出的AR作品《天地工程》,允许用户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自由移动、放大或旋转火箭,自主体验火箭发射的过程,使用户对科技强国有切身体会。
[D]“2023北京国际设计周”与天坛公园主办的天坛赏月直播活动,在展示传播新锐设计产品的同时,融入古建、古乐与中秋之月的互动场景,彰显文化与诗性。
4.下列图表是关于《红楼梦》相关传播情况的调查。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表一及材料一可知图文、视媒、声媒等多渠道传播方式,使经典《红楼梦》的传播变成文化产业链的一环,技术的便利带来了新的传播契机和可能。
[B]从表一受众了解《红楼梦》的渠道占比看,占比最高为视频类,说明在当下短平快的整体传播背景下,视频成为人们获取相关知识最受欢迎的方式。
[C]从表二《红楼梦》当下传播现状的满意度来看,近九成的受众表示满意,可见当下的媒介技术是人们可以接受的,体现了文学经典传播大众化的趋势。
[D]表二中有约一成的受众对传播现状不满意,可见对于经典的传播,从长远来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前景不容乐观,表一“学校课堂”占比低验证了这一点。
★5.两则材料在论及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时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8分)
材料一:
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当年的费孝通曾经专门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而提出来进行研究,但今天的城市化似乎走到了一个单向度发展的快车道上去,而体现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也出现了一种发展的瓶颈。当越来越多的人挤到大都市寻找工作、生活以及未来之时,北上广这些大城市是否真正能够满足越来越城市化生活的需要,乡村的去留问题,都将是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一种考验。乡村如果是这样一番处境,文化的未来又将会走向哪里同样是作为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吸引着晚年费孝通的注意力。或者说,从1948年前后开始撰写《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这两本小册子的时候开始,费孝通就一直探究在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大变革的时代中,中国文化到底该何去何从,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90多岁时才真正变成一种自觉性的思考,并为此而提出一种“文化自觉”的概念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
对许多阅读过《乡土中国》的人来说似乎并不陌生,在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就是“差序格局”,或许受到潘光旦先生反复讲述的“五伦”观念在中国社会伦理结构中的影响,费孝通由此而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一种西方“团体格局”相对比之下而对中国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给出一种更为贴近真实的理解,以克服一种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中国的远观。它为我们的社会理解找寻到了一个可以依附的框架,与此同时,他也借此暗示了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可以把分散开来的个人一个个地聚拢在一起的基础究竟在哪里,而这个基础就在于一种强烈意识的自我的存在。但这种自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要被自我放置到他人的位置上加以绑定起来而实现的,因此这种自我在天然的意义上便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是“我”的一种他者化。因此在我们乡土中国的文化里不太惧怕有他人的存在,只要“他”是和“我”有关系的,“他”可以转化成为“我的”,这种惧怕感也就自然消失了,这里的关键是要看他和我的关系究竟是远还是近。这种关系结构绝非“拉关系”那样简单,它自身具备一种真正私人性与安全感的结合:自我的存在,并以自我为中心,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中国人自我价值的发挥;同时在他需要各种帮助之时,便可以瞬时启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网络,由此而使得一种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排的社会格局得以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这种作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结构的差序格局,实际上也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社会里的道德、法律以及伦理形态。换言之,所有这些都无法脱离我们的社会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断延伸出来的社会联系,这种关系网络的实践真正塑造出了乡土中国的一些最为基本的特征,其中就包括对于私人的而非公共道德的强调。换言之,在人们作出一种道德与否的判断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彼此之间私人关系的远近,这种观察无疑是对中国社会自身文化逻辑的最为深刻的一种理解。
新的中国的建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抛开一种现实的存在或者国情而自行构建,而这个摆在新的中国面前的现实基础恰恰是与现代西方已经建立很久的法权制度的契约精神不能够相融合的。换言之,这个国家的基础的文化可谓是建立在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模式之上的,由此才会有难以处理的一种所谓“人治”的社会、在野乡绅的自治、无讼的理想以及一种特殊的礼法文化等困境的出现,这些困境不是在于一种传统的文化有了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引入一种新的制度,这种制度实际上忽略了一点,即这种传统的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是要慢节奏地发生转变的,言外之意便是,二者之间并没有可能做到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的困境产生。
(摘编自赵旭东《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
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
《费孝通论文化自觉》一书集中阐述了费先生文化自觉思想:“通过我这60多年的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中,而对中国文化本身至今还缺乏实事求是的系统知识。我们的社会生活还处于‘由之’的状态而还没有进入‘知之’的境界。而同时我们的生活本身却已进入一个世界性的文化转型期,难免将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其实不仅我们中国人是这样,这是面临21世纪的世界人类共同的危机。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因而费先生特别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他详细解释道:“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他不仅对文化自觉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定义,还强调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种文化都自觉之后,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现一个具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种文化的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同守则。”目的就是通过“文化自觉”,掌握文化转型的主动权,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巩固国家和民族认同,建立“和而不同”的美好社会,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徐平《费孝通文化思想演变及其文化自觉实践》)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撰写《乡土中国》的时候,就在探究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
[B]“差序格局”是相对于西方“团体格局”而提出的概念,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特征。
[C]乡土中国文化里的关系结构,既有发挥自我价值的私人性,又有帮助获得自我与社会成就的安全感,是二者的结合。
[D]我们已进入世界性文化转型期,21世纪的世界人类也面临着共同危机,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尽管费孝通当年就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课题,然而今天的城市化发展还是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B]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将分散开的个人聚拢在一起,原因就是有强烈意识的自我存在,即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C]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私人关系影响人们对道德的判断,这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实践有关。
[D]传统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转变比较慢,无法和新制度同步发展,进而会引发诸多困境。
8.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差序格局”基本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论亲戚关系,宝姐姐比林妹妹疏远一些。(贾宝玉)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D]稳定的国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10.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由乡村向城市社会转化。文化是社会的灵魂所系,因此,社会转型的背后正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传统差序格局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阻碍,并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跨越这个阻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9任务四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
1.C [C项,“其意义完全由用户动态生成”错误。材料二说“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文本的构成法——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结构,而是在互动的作用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文本的开放性内涵,为用户打开了一个意义协商空间”,可见,数字媒介是和用户互动的,并不是完全由用户动态生成,选项的说法太绝对化。]
2.A [A项,“资本因素带来的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是“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可见,材料一并没有说在文学产业化过程中,资本因素带来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趋向。]
3.B [B项,体现的是AI技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不能体现“修辞”的作用。]
4.D [D项,“从长远来看,新媒体传播方式前景不容乐观”错误,与材料一观点“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不符,正确与否要看使用媒介的目的和方式。且表一的相关内容与表二部分人的不满意态度不构成论证关系。]
5.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在文学经典传播中,新媒体传播方式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指出新媒体传播方式应观照人的精神世界,互动着眼点偏向于新媒体传播方式。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在融合新闻中,基于新媒体打造的自主时空,用户对新闻文本的意义构建作用,互动着眼点偏向于用户。
6.C [A项,“这一问题到他晚年提出‘文化自觉’才彻底解决”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这种探究只有到了他晚年……去试图予以彻底解决”可知,费孝通有解决的意图,但是问题并不一定得到“彻底解决”。B项,“让中国人甚至西方人,非常真实地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征” 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第二句“提出这一概念的实质便是试图与……西方社会学教科书般的对于中国的远观”可知,此句对这一概念提出的目的理解错误。D项,“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第三句中的“在多元文化中生活的人们还未能寻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共同秩序”可知,“文化自觉”没有“成为人类的基本秩序与共同守则”。]
7.B [B项,“尊重人的个性发展”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中的“这种自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关键是要看他和我的关系”可知,原因与“人的个性发展”无关,而是与“他”和“我”的关系有关。]
8.A [A项,是差序格局,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基本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有亲疏远近和伸缩性的社会关系模式,是以“我”为圆心的同心圆。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是“一种由人情关系的亲疏远近安排的社会格局”。B项,体现的是爱国主义。C项,体现的是普遍联系。D项,体现的是法律的作用。]
9.B [B项,“潘光旦讲述的‘五伦’观念,启发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错误,过于武断。材料一第二段第一句是“或许受到潘光旦……影响,费孝通由此而提出……”。材料中的“或许”表明受潘光旦“五伦”观念的影响的说法只是一种推测。]
10.(1)阻碍:传统的差序格局文化观念虽然有助于每个自我与社会成就的获得,但随着亲疏远近的变化,它会影响我们对道德、法律与伦理形态的判断,与法治的契约精神不相融合。
(2)跨越:①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据其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决定取舍。深刻认识差序格局的文化观念,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期和困境中,做出合理的选择。②其次是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吸收。文化自觉不是全盘他化,而是要根据国情进行构建。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