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5 母题必读 任务三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读写联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5 母题必读 任务三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读写联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任务三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读写联动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新高考命题自觉践行这一试题命制理念,将读写联动引入信息类文本阅读。由于是首次在2023年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是和信息类阅读材料进行了弱关联,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的困难。2024年这类新型题目已成为常态。
(一)(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命题解读:现代文阅读Ⅰ材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鼓舞年轻人在科学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新课标Ⅱ卷的写作试题与上述材料关联。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相关内容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
“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愿望。“未知之境”要符合道德伦理,可以是科技、人文、心灵等领域。“不断”强调在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不会停歇,也不能停歇。
立意时,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还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
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驱使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保持好奇心,跃进未知界;②科技让未知更多,探求让我们更明;③探求“未知”,永不停止。
[佳作示范]
达前人之未及,得人生之发展
一考生
举头遥望包孕璀璨星光的浩瀚苍穹,似乎其中的每一抹色彩都掩藏着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未知天空之境的遐想。如今,我们得以及前人之未及,革新技术,丰富认知,探求更远的未知。人生亦如此,不断抵达过去的未知,再以勃发的生机去往未知的将来。
未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也为生命的进阶提供了机会。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停地抵达未知之境:广袤大陆上,蒸汽机代替了马力,让人们到达了未曾设想的远方;浩浩海洋里,麦哲伦率领船队乘风破浪,打破了人们“天圆地方”的认知牢笼;蔚蓝天宇下,莱特兄弟的一次高飞,让人们冲破了地面的枷锁,征服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更高的太空,一个个未知总是难以回避地降临,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用广阔的视野凝望崭新的世界,摒弃迂腐陈旧,得到新的飞跃。所以,未知是生命的常态,我们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迎接未知,在未知中寻得生机与勃发。
未知之境未必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个人而言,只要触前所未及,获生命所感,就是对未知之境的探求。姚鼐踏雪登山,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壮阔之景,日出消解的不仅是深沉的暗夜,还是他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挣扎;朱自清夜访荷塘,从盛放的荷花中得到生命的慰藉,这一方荷塘成了朱自清眼中别样的美景,也成了后人的向往之所。由此观之,未知之境在人生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勇于探索从前未达之境,获得生命的发展。
固然,未知并不全然意味着发展和机会,身处未知之境能够明辨是非、坚守本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纷繁杂乱,为我们了解未知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与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的可能。屈原立志为国效力,没想到步入的是“众人皆醉”的时局,他不甘于“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坚守高洁本心,为后世所景仰。苏轼因反对变法由京官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但他的爱民之心并没有随环境改变而消解,他发动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造就了“苏堤春晓”的秀丽之景。时间总在飞逝,我们将永远遇见未知的将来。面对未知之境,我们应接受、面对、迎接,用坚韧的本心在未知中得到发展,获生命之勃发。
未知,是世界和时间留给人类的浪漫。在未知之境中,我们要把握机会,保有本心,以更好的姿态去往下一个未知。
[名师点评]  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例证。作者以人类的发展史为证,探讨了未知的不可避免,以及其所带来的“飞跃”,给出了积极应对未知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论述视角转到个人层面,丰富补充“未知之境”的概念并辩证分析,给出相应的方法建议,论证完整,逻辑清晰,展现了作者立足自身对论题的独到见解。在用例上,文中选用了蒸汽机的发明、麦哲伦的远航、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推动历史进阶的宏大事例,以及姚鼐、朱自清、屈原、苏轼等课本涉及的人物事例,体现了作者的善学与巧思。
(二)(2024·九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命题解读:现代文阅读Ⅰ解读了“交错带”这个属于历史地理的概念,作文则要求考生将其引申到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社会生活中,思考它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试题鼓励青年人能够运用思维能力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相关内容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审题指导]
本则作文材料中的“交错带”指的是狭义的、自然环境范围内的交错带。其特点为“敏感”“最先发生变化”。对此,我们需要知道,交错带的环境敏感特征,不但会导致自身自然属性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这是“交错带”的积极意义。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属于“交错带”的联想与延伸,是写作本次作文的难点和突破点,考生需要从自然界中的“交错带”联想到历史、社会、文化、科技、日常生活等方面存在的“交错带”,如历史朝代的更迭、改革开放的信号、人工智能的兴起、人际交往的权衡等等。
写作时,考生可先由此及彼,讲明在本题中所探讨的“交错带”的定义和范围,即一切与此类自然带类似的,有多种不同事物共存,敏感且会首先出现变化的环境。再写“交错带”存在的积极意义,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等角度切入分析,使论证更深入。接着进一步指出我们该如何看待“交错带”,如我们要保持敏感和开放的态度,不断关注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做出反应;我们需要积极创新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以便在变化中找到新的机会;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等等。
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要敏锐捕捉“交错带”之所在;②环境之变不遂人愿,唯有适应方可生存;③身处“交错带”中,应勇敢决断,大胆改变。
[佳作示范]
立足人生交错带,共赴云程三万里
一考生
游牧业之兴起,源于农牧交错带;昭昭青年之发轫,基于成长交错带;家国社稷之盛景,成于时代交错带。“交错带”敏感而易变,往往蕴藏着机遇、孕育着新生。立足“交错带”,方可于岁月更迭中,凭风自立,奔赴云程。
立足成长的交错带,园柳鸣禽,春江水暖。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于成长途中,作为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交错带”无处不在。稚子天真烂漫,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侧坐莓苔到卧剥莲蓬,无处不有珍贵的成长印迹;少年朝气四溢,从总角之宴到束发读书,纵少年侠气,儒生肝胆,亦不乏“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的诗意;青年风华正茂,文字激扬,有长缨缚苍龙的豪气,亦不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质朴。吾辈当立足成长交错带,寻找诗意与真意的交点、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从初生之苗成长为合抱之树。哪怕寄如蜉蝣,也可生出鲲鹏之翼,云程万里。
寻溯文化的交错带,漫漫瀚海,一苇以航。
岁月厚积成书,日月琢磨为笔,文化之风穿越千年,仍生生不息。你看,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吕雅婷无数次烧制陶瓷,炼出剔透玲珑釉;你瞧,叶嘉莹于旷野中提清笔一支,做好文化的传承人。在文化传承的交错带上,传统与现代如行星碰撞,闪耀着文明和人性的光辉。君且看,炎炎夏日,淄博烟火气四溢,让“淄”味传扬千里;寒冬腊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敞门纳宾,让南方“小土豆”们宾至如归。各地文旅探寻文化与经济的交错带,如百卉萌动,万潮奔涌,掀起文化与经济的热浪。
把握社会的交错带,江山激昂,朝霞万丈。
风云未息,积疴深重,铁蹄犹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于新旧交错之际,竖起新文化的旗幡,唤醒了一代青年。微风簇浪,海阔愈澄,时代交错之际,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南海潮声、江村渔火,翻腾为时代的巨鲸、世界的霓虹。驼峰逶迤、尘土万丈的古道,已有高铁风驰电掣。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局势交错之际,中国迈向世界的脚步愈来愈铿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吾华夏儿女,把握社会历史的交错带,躬身入局,因势而动,引百舸争流,兴华夏之邦,成世界大同。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吾侪青年当立足人生和时代的交错带,顺风而呼,依时而变,于交错之际把握机遇,抟扶摇,入时局,共赴云程万里。
[名师点评]
胸有格局立天地,文有神采万古新。本文开篇勾连材料,引出话题,并运用类比手法,拓展“交错带”的内涵。接着以青年成长、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为分论点,分别阐释其“交错带”的特点及价值,由个体上升到社会、国家,体现格局和深度。结尾联系现实,提出做法,掷地有声。整篇文章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文采斐然,气势慷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1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