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4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探究(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4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探究(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18:51

文档简介

任务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探究
1.B [B项有两处错误:其一,“练习”在材料一中是“长期的学习与陶冶”,即使“练习”可以认为是“学习与陶冶”,但依然需要“长期”;其二,“杂质”是对材料一中“不良部分”概念的偷换,况且,依据材料一,“不良部分”还只是“可能存在”。]
2.C [C项,“意在为下文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提供情感内核”错误。材料二中叙述太行山的地理位置,表层意为说明“土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塞”而凸显战争之艰难,深层意为凸显颜氏“居仁守义的忠义节烈形象”。而书法作品《祭侄文稿》的情感内核是“家国恩仇、亲情至爱”,不是“太行山重要的地理位置”。]
3.C [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第一,书法重在情感之真;第二,研习书法艺术重在心灵的陶冶与学养的提高。C项阐述了书法与情感的关系;A、B、D三项阐述的都是书法中的“势”,即“笔墨线条”。]
4.①颜氏《祭侄文稿》中的“言”:“笔墨线条”“赓续了博大厚重的书法脉络”,得书法之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文字”“情性张力纵贯古今”“正大气息跃然纸上”,得民族大义之要。其中的“理”:“痛彻肺腑、哀痛欲绝的感情”,即为国捐躯、忠义节烈的精神。②虽然颜真卿早已远去,但是后人,诸如张晏、鲜于枢、王安石,以及今天的人依然研习他的《祭侄文稿》,仰慕、效仿他的书法艺术和家国情怀。
5.①透过其中蕴含的颜真卿的“亲情至爱”,看到中华民族始终有着修身齐家以及建功立业等人生价值追求。②透过其中彰显的颜真卿的“家国恩仇”,看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具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社会命运结合起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③透过其中的“笔墨线条”,看到中华文化具有陶冶、修炼心灵的强大生命力。
6.A [A项,“这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站稳脚跟的基础”曲解文意。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是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而不是“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
7.D [D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错误。材料二“文化发展既要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而文化需求和精神力量都属于精神层面,没有提到物质层面。]
8.B [材料二的观点是新科技赋能文化产业,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 B项,“三维全景模型”属于新科技手段,“让游客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感体验”属于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A项,没有体现新科技手段;C项,虽然有新科技手段,但不属于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而是属于强化文化典籍保护;D项,“短视频形式”虽然属于新科技手段,但是“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属于材料一的观点,不属于材料二的观点。]
9.解析:①材料一先指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诠释、新解读、新创造……才能真正让非遗文化的优秀内容在创新表达中绽放时代芳华”,然后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非遗文化的内容创新”方面讲述,“尤其是在艺术和科技有机融合的影像作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将其自然地融入火热生活与时代大潮”,这是强调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和再生力量,使之贴近当代生活,发挥时代价值,侧重于内容方面。
②材料二先提出“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创新科技形式为文化新业态赋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接着,“一方面,AI等新技术能够助力文化内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加之受AI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超大规模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语音、环境背景、音乐渲染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营造出更为震撼的效果,人们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才有了更多的设想和展望”,这是强调科技创新使文化内容在呈现方式方面降低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本,增加了传播方式,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侧重于形式方面。
答案:材料一强调科技创新为传统文化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和再生力量,使之贴近当代生活,发挥时代价值,侧重于内容方面。材料二强调科技创新使文化内容在呈现方式方面降低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成本,增加了传播方式,丰富了观众的文化体验,侧重于形式方面。
10.解析:①由材料一“目前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 MR(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一睹昆曲传承人穿越时空的对话”可知,将剪纸技艺通过 VR 技术拍摄成影像视频,着力凸显剪纸艺人一剪一裁的精妙手法,让静止的剪纸艺术品灵动起来,能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②由材料一“近年来,电视荧屏中的非遗文化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非遗文化便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中,也就实现了其应有的时代价值”可知,培养大量现代科技型剪纸技艺传承人,通过AI数字技术让剪纸技艺更便于学习传播,让更多年轻人能更快学会这项技艺。
③由材料二“数字时代,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个性化、有创意的文化内容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才有了更多的设想和展望”可知,用数字技术推出更多剪纸艺术影像文创产品,结合多媒体手段,从手艺呈现、背景渲染、影像烘托等方面打造一流宣传效果。
答案:①将剪纸技艺通过 VR 技术拍摄成影像视频,着力凸显剪纸艺人一剪一裁的精妙手法,让静止的剪纸艺术品灵动起来,能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②培养大量现代科技型剪纸技艺传承人,通过AI数字技术让剪纸技艺更便于学习传播,让更多年轻人能更快学会这项技艺。③用数字技术推出更多剪纸艺术影像文创产品,结合多媒体手段,从手艺呈现、背景渲染、影像烘托等方面打造一流宣传效果。
1 / 3任务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应用性探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书法艺术之“真”包含了两个基本含义,即情感之真与自然之真。情感之真指汉字书写是传达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其过程简单自然,不假雕饰。如东晋士族的尺牍书迹,其内容都是生活之日常,随事而发,随手而书,情感之真赋予了这些作品以动人的气息。
情感之真是书法艺术自然之真的重要基础。在情感真挚的书写中,任何多余的笔下动作都会妨碍情感的传达,都会使笔下的点画产生令人不适的奇怪变化。自然率意、真情流露的书写不但不会降低点画的质量,反而能够极大地增加其美感,使其具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书法艺术之“真”的意义,在于通过长期的学习与陶冶,汰洗掉心灵中那些可能存在的不良部分(无论是刚狠、矜敛、脱易、躁勇,还是狐疑持重),而保留纯真的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经过修炼与护持,最终会转化为笔下的典雅、中和、烂漫,转化为清丽、含蓄、温雅的书卷气,转化为内在品格修养与外在仪表气质的高度统一,文质彬彬,相映生辉,从而臻于美与善的境界。
所以,研习书法艺术,心灵的陶冶与学养的提高远比技法的学习更重要。技法只是形而下的基础,短时间内就能明白并加以掌握,心灵的陶冶修炼则需要长期乃至毕生的时间。
(摘编自雒三桂《书法艺术的真、善、美》)
材料二:
公元755年12月,对大唐王朝来说,如同一场噩梦——手握十五万精锐之兵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叛乱,由此拉开了历时近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天地浩然气,千秋尚凛然。此刻,颜真卿完全可以选择明哲保身——他曾被国舅、宰相杨国忠排挤出朝廷,打发到平原郡。然而,他毅然挺身而出,高举义旗誓死抵抗叛军……
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太行山是重要的地理标志,成为地势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向西,黄土高原;向东,华北平原。巍巍太行,如一道地理屏障,自古被誉为“天下之脊”。山脉绵延盘亘,中断裂谷之处称为陉。太行共八陉,由南至北第五陉为“井陉”,井陉乃连接晋冀鲁豫的至要之地。向东,出土门关,便一马平川。故此,土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塞。
义军与叛军在此战事惨烈……义军孤军奋战,苦苦支撑,粮尽援绝……经此一役,颜杲卿、颜季明父子双双殉国,颜氏家族三十余人罹难。
亲人离去,阴阳两隔,尸骨不全,魂归何处?颜真卿椎心泣血,情不能已,便奋笔疾书,作文以祭,寄托哀思,是为《祭侄文稿》。
流传于世的《祭侄文稿》作品尺寸并不大,约两张A4纸大小,却堪称伟大的作品。它烙刻下厚重悲壮的历史记忆,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赓续了博大厚重的书法脉络,其情性张力纵贯古今,其正大气息跃然纸上。家国恩仇、亲情至爱,笔笔传神,字字泣血……其中有书法最为宝贵的东西——笔墨线条形诸纸端的情性之美。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文字和痛彻肺腑、哀痛欲绝的感情,使其傲然于宇宙间。展卷凝神,就会与书者一起沉浸于悲痛、郁愤、战火纷飞的往事——开始落笔厚重工稳,书者极力控制情绪,越到后来,便越渐流畅奔放、洒脱奔泻,越写越快,情不能抑,甚而援笔蘸墨,落笔成文,直至笔墨干枯滞涩为止。文末,“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数字,行书掺进草法,笔走龙蛇,写得汪洋恣肆,荡气回肠,感情到达高潮,意绪难平。
因其神采,历代书家、藏家以争相观瞻、收藏《祭侄文稿》为乐事。张晏仰慕其已久,曾述轶事:“辛丑岁,因到江浙,得于鲜于家。诸公聚观,以为在世颜书中第一。”鲜于即元初大书法家鲜于枢。当得窥颜真卿真迹,他逸兴横飞,提笔直抒胸臆:“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余家法书第一。”王安石感慨:“鲁公之书既绝伦,岁久更为时所珍。”
立德、立功、立言,历来被视为文人“三不朽”。被贬之地平原郡是颜真卿心系社稷安危的官宦生涯的立德之地,也是他大义凛然、力挽狂澜、最为壮烈的抗击叛军的立功之地,更是他创作《祭侄文稿》的立言之地。对书法形体之美的追求只能让书法流于浅层次,唯有将高洁灵魂与所书文字融而为一,才能达到不朽境界——历经坎坷磨难而不顾生死、不屑于苟且偷生、重在居仁守义的忠义节烈形象与其雄浑敦厚的书风相得益彰,令后人仰慕、膜拜!
笔底乾坤,心中道义。颜真卿以书法为念,把信仰与准则、家国大义和道德操守刻进历史深处,留在中华儿女心里……
从这个意义来说,《祭侄文稿》存世,就多了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看到中国的精神、价值、力量永在。
(摘编自李昕《一门忠烈千秋颂——读〈祭侄文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法艺术中,情感真实是自然真实的基础,真情流露的书写能使书法作品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B]练习书法,可去除心灵中的“杂质”,可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气质提升,进而达到美与善的境界。
[C]颜氏《祭侄文稿》堪称伟大的作品,不仅仅因为其赓续了中华书法要义等,还在于其间喷薄而出的家国情怀。
[D]材料二高度赞扬颜氏忠义节烈的光辉形象,并中肯评价了《祭侄文稿》的历史、社会等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书法中蕴含的情感,不过二者的写作目的并不相同。
[B]研习书法艺术重在心灵的陶冶与学养的提高,赏鉴《祭侄文稿》应侧重其中的情性美。
[C]材料二说明太行山重要的地理位置,意在为下文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提供情感内核。
[D]材料二以文学性语言描述《祭侄文稿》创作的历史背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东汉崔瑗《草书势》:“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B]唐代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C]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D]清代朱履贞《书学捷要》:“凡学书,须求工于一笔之内……而后逐笔求工。”
4 3 2 1 0 +0.5
★4.孔颖达云:“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5 4 3 2 1 0 +0.5
5.如何透过《祭侄文稿》,“看到中国的精神、价值、力量永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新诠释、新解读、新创造,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真正让非遗文化的优秀内容在创新表达中绽放时代芳华。
②运用科技手段推动非遗文化的内容创新,尤其是在艺术和科技有机融合的影像作品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将其自然地融入火热生活与时代大潮。非遗文化的荧屏亮相,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传统之美的再认识,也是引领观众对时代与生活的再感知、再体悟。释放非遗技艺在改善百姓生活方面的新动能,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③非遗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核与价值理念,在时代进程中被传承和发扬。目前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 MR(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使视听生产者突破了传统创作藩篱,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审美体验,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和再生的力量。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借助虚拟影像技术,呈现了地上建筑复原动画。此时文物不再是静止的,观众可以在“真实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的运动变化间,为鲜活的中国故事和先辈们对历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所感动。纪录片《昆曲涅槃》则让观众透过 VR“亲临”江南水榭楼台,一睹昆曲传承人穿越时空的对话。现代视听技术正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一步步变为现实。
④当下的影像艺术创作既要深谙“内容为王”的真谛,也需要在全媒体传播中见真章,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故事走进大众视野。近年来,电视荧屏中的非遗文化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未来,在知识化、情境化、活态化方面的探索尝试,是非遗作品在年轻态创作与传播方面可以发力的方向。当更多电视作品用创新表达让沉潜在岁月深处的非遗宝藏焕发光彩,以沉浸化、移动化、交互化的融媒方式让非遗项目得以全息呈现,秉持中华美学精神让更多的中国非遗感染世人之时,非遗文化便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中,也就实现了其应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闫伟、杨阳《用影像彰显非遗文化的
时代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材料二:
①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迈入了新的阶段,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多样等现实情况,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创新科技形式为文化新业态赋能,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②人工智能(AI)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成本,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依托数字新技术使文化内容的呈现更为生动、更具沉浸式体验感,也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未来将催生更多的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方面,AI等新技术能够助力文化内容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有效降低文化数字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文化产品创新的效率和呈现效果;另一方面,AI将不断促进创造力的提升,新技术通过跨形式、多形式的融合创作,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③事实上,由于人类社会对文化内容的需求一直存在,且越来越丰富,因此,无论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还是出现之后,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载体一直在不断升级变化。而数字时代,随着人们对高质量、个性化、有创意的文化内容需求的增加,加之受AI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超大规模知识图谱、计算机视觉、语音、环境背景、音乐渲染等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营造出更为震撼的效果,人们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才有了更多的设想和展望。
④对于如何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通二者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还需要跨界合作,即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知识的人才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需要培养“AI+文化” 的复合型人才——既懂文化产业,又能够理解创新科技的“能”与“不能”。有了复合型人才,还要打造面向文化产业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通过开放新技术,让开发者无须重复创造,才能有效助力文化与科技融合。
⑤当然,科技催生的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文化发展与复兴的重要一环。文化发展既要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又要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而文化产业中的大量数据、信息、知识的运用和再创作等,都需要加强原创性,确保内容安全不被侵蚀。因此,自主创新高水平的科技体系对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动权至关重要,我们要用科技自主为文化创新护航。
(摘编自周志军《科技力量赋能文化新业态发展》)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用创新的形式加以表达,让其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站稳脚跟的基础。
[B]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影像艺术创作需将“内容为王”与创新传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生动的中国故事讲好。
[C]当前的创新科技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传播方式产生影响,对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有一定助益。
[D]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载体的升级变化贯穿人类文化发展史,但是对文化内容生产的多元融合拥有更多的设想则是进入数字时代后才有的。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遗文化的内容创新需要借助新科技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化,否则难以自然地融入火热生活和时代大潮。
[B]非遗文化之所以能吸引当代年轻受众,是因为它在知识化、情境化、活态化方面的尝试让其走进年轻人心中。
[C]当今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现状需要文化和科技兼顾型人才,还需要打造面向这种产业的人工智能平台。
[D]传统文化无论怎样和科技融合,都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华佗五禽戏传承人将五禽戏的功法改编成适合年轻人的舞蹈和操课形式。
[B]某地图软件上线圆明园大水法三维全景模型,让游客获得更加沉浸式的观感体验。
[C]故宫博物院借助数字技术将上万文化典籍数字化收藏,让典籍收藏更加安全可靠。
[D]某地政府以短视频形式将当地剧种推向全国,发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9.两则材料都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假如你的家乡有着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当地政府计划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对其进行大力推广。请你结合材料对当地政府提几条建议。(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