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综合性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遗存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透物见人”。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基本途径分为三条:归纳、演绎与类比。归纳就是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材料,获取更多角度的信息,从中提炼出认识来。这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所主要依赖的研究路径,广泛地发掘与占有材料,还有鼓励多学科的合作,都是为了获取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所谓演绎,就是从理论出发,从一般到特殊。对考古实践而言,研究者如果没有装备理论,实际是无法认识遗存的。尽管物质遗存一直都存在,但只是有了考古学之后,它才成为研究材料。研究并不仅仅是从材料出发的,理论是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为例,研究文明起源的理论众多,有水利说、阶级斗争说、战争说、人口说,如此等等,究竟哪一种理论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从这些理论出发,可以进行推导,帮助我们关注考古遗存中的相关现象。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论研究,那么研究者就不知道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现象。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处在于从古代物质遗存到古人的行为之间存在巨大的距离,这不是我们从今天的经验可以简单推导的,因为古今并不一定一致。尽管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观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是类比,它是考古学“中程理论”建设的核心。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透物见人考古推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探索,否则考古学就是不能成立的。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这导致我们的考古推理存在不少想当然的现象。中国缺少民族志与民族考古资源,不过,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
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宏观上需要尊重科学精神,科学对于考古学来说,不仅仅指科技考古的方法,还指科学的一般原则:尊重真理、立足理性、合乎逻辑。尽管考古学研究有关古人的推理不可能回到过去进行检验,但是可以间接地通过实物材料进行验证。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考古学从物来研究人,它本质上还是研究人的。不理解一般意义上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的,古人就是特殊意义上的人。因此,考古学研究仅仅从考古材料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从人的一般研究出发,这里包括所有与人相关的研究,尤其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等学科。理解人的状况需要在关联的网络中加以理解,这也就决定考古学不可能是孤军奋战的。要完善考古推理,需要把考古学放在有关人的研究的关联中来考虑。
(摘编自陈胜前《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在方法论的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两个基本方法,从根本上讲是由考古材料的埋藏性和有形性决定的。除此之外,100年来还有很多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加入了考古学,其来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来自自然科学,一类来自人文社会科学。两相比较,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更多一些。“科技考古”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考古学的面貌,也标志着考古学的进步和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参与考古学的广度和深度虽远不如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但从长远看它们终究会成为考古学合作的主力军,因为离开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合作与交叉,考古学自身无法全面释读和复原古代遗存所蕴含的全方位信息和复杂多样的社会面貌。
在中国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上,以往有少数学者只强调西方的理论模式,而不认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理论。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百年探索和学科建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以夏鼐“考古学文化定名说”和苏秉琦“文化谱系论”“文明道路论”为代表的“一说两论”,构成了中国特色考古学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特点正是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
(摘编自赵宾福《从东北出发: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与进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考古学要通过实物遗存来理解特殊意义上的人,它的核心任务是“透物见人”,其学科本质是研究人,而不是研究物。
[B]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忽视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对相关现象关注不够,导致中国考古学研究出现问题。
[C]古今可能有差异,所以在古代物质遗存与古人行为之间作简单的推导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来进行类比研究。
[D]“中程理论”在物与人之间架起了桥梁,起到纽带作用,不论是从物到人,还是从人到物,都有一定的模式可以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介绍了考古学研究“透物见人”推理的三条基本途径,综合运用时三者不分先后。
[B]材料一分析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材料二关注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
[C]中国考古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与注重科技手段在其中的应用是分不开的。
[D]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派,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俨山集》:“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
[B]《宋史·刘敞传》:“(刘敞)尝得先秦彝鼎数十,铭识奇奥,皆案而读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
[C]《通志·金石略》:“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此道后学安得而舍诸?”
[D]《考古图》序言中指出,金石学就是“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
★4.面对西方考古学,中国考古学界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你是一名考古学专业新生,参加学校“强国有我”主题活动,将以“我来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十五年前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最后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者,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开始预言着报告文学的消亡。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文等体裁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綮,二来可能是呆板滞塞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8.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B]某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C]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D]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9.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高考真题衍生卷
板块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任务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综合性理解
1.B [B项,文中并没有提到“中国考古研究者只从材料出发”;且“忽视理论研究,不理解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不足”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不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2.C [A项,“综合运用时三者不分先后”错误。三者在运用时存在先后关系。B项,“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起步”错误。材料二关注的是中国考古学百年中的进步。D项,“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说“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而这个学派的特点正是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并未说使中国考古学的影响面逐步由小众走向大众。]
3.A [材料一分析了中国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情况及存在问题。A项,谈的是收藏目的,与考古学无关,无法支撑材料一观点。]
4.解析:①适当借鉴。由材料一原文“在既往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中程理论的重要性,这导致我们的考古推理存在不少想当然的现象。中国缺少民族志与民族考古资源,不过,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可知,应汲取西方考古学理论建设的经验,借鉴西方考古学来获取中国缺少的资源。
②不盲目推崇。由材料二原文“在中国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上,以往有少数学者只强调西方的理论模式,而不认为中国考古学有自己的理论。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中国考古学的百年探索和学科建设,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可知,应不妄自菲薄,不生硬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
答案:①适当借鉴:汲取西方考古学理论建设的经验,借鉴西方考古学来获取中国缺少的资源。②不盲目推崇:不妄自菲薄,不生硬照搬西方的理论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
5.解析:①由原文“完善考古推理,需要宏观与微观上的努力……微观上是指考古推理需要综合运用三条路径的推理”“人文社会科学参与考古学的广度和深度虽远不如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考古学自身无法全面释读和复原古代遗存所蕴含的全方位信息和复杂多样的社会面貌”“一切从考古材料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史情、地情、民情、国情出发,以物论史,透物见人”可知,要完善考古推理,既要尊重科学精神、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参与的力度,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三条推理路径,以物论史,透物见人。
②由原文“中程理论是跨越物与人之间鸿沟的桥梁,是透物见人考古推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部分资源可以通过借鉴西方考古学获取”“用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的考古学实践,自然就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可知,要重视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中程理论”建设,借鉴西方考古学的资源和理论,强化推理模式的探索,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建设,推动考古学实践。
③由原文“把回答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从哪里走来、怎样走来的问题作为学科目标和任务,并以此为特色屹立于世界考古之林”可知,要把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回答“何以中华”的源、流、汇)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答案:①完善考古推理,既要尊重科学精神、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参与的力度,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运用三条推理路径,以物论史,透物见人。②重视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中程理论”建设,借鉴西方考古学的资源和理论,强化推理模式的探索,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建设,推动考古学实践。③把解决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回答“何以中华”的源、流、汇)等问题作为本学科的目标与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6.C [A项,假设推导错误。“消解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是“非虚构写作的兴盛”,所以“《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项,因果关系错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错误,应该是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D项,材料一中“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表现为“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情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材料二中提到的“非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则表现为“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避积极……点燃更广的社会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二者内涵并不相同。]
7.B [B项,“文章以此证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错误,文章以此证明的是“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的观点。]
8.C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A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和传统的现实主义的不足。B项,强调作家在创作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C项,“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等说的是报告文学的价值,符合这个观点。D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体的故事性、传奇性。]
9.解析:①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摆出了评论家预言报告文学消亡的两点理由。针对第一点理由,作者先“破”后“立”:首先指出其“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然后用一个假设复句“如果报告文学……那么同样为舶来品的‘非虚构’……”,针对对方的观点一一击破,借助假设的方式,采用归谬法指出其在逻辑上不成立,以退为进,将其逻辑错误呈现出来。
②接着又以转折复句“虽然报告文学……但……报告文学既是写实传统的赓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从正面进行论述,说明报告文学是有深广的传统根基的,破立结合。
③针对第二点理由,作者转变视角,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认为“‘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运用了辩证思维进行反驳,深刻透彻,说服力极强。
答案: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归谬法)、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
10.(示例一)同意。①“非虚构”写作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主体产生不自信,影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
(示例二)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来说是警钟,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