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郑州市2024一2025学年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
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戏台与戏曲关系密切。在戏曲表演近千年的历史实践中,作为承载戏曲
表演的特定声场环境,古戏台肩负着扩声传声的历史使命,既要满足演员“歌
唱”的需求,又要满足观众“听闻”的需求,其华丽的外形与特殊的结构背后隐藏
着独特的声学设计。

金元戏台孕育了戏曲的歌唱方法及声音风格。金代,杂剧表演的场所为四
面观舞亭和大三面观舞亭。四面观舞亭方形台基,四角立柱,内顶设藻井,外顶
歇山式,舞台声反馈构件仅有台顶。大三面观舞亭是在四面观舞亭的基础上增
设后山墙,舞台声反馈构件为台顶和后山墙。元代,杂剧表演的场所为小三面
观舞亭和一面观舞亭。小三面观舞亭是在大三面观舞亭的基础上,于两侧后三
分之一处立柱砌墙,柱间挂设帐幔区分前后台,舞台声反馈构件为台顶、后山墙
和两侧后三分之一山墙。一面观舞亭是在小三面观舞亭的基础上,两侧山墙完
全砌筑,舞台声反馈构件为台顶、后山墙和两侧山墙。从声学技术进化的角度

看,金元戏台声反射面由少变多,隔音量由小变大,声音能量集中到正殿方向,
实现了历史逻辑和技术逻辑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原生
表演声环境,其形制不论是四面观还是一面观,均为半开放声场,已然影响了歌
者的发声状态、方法乃至声音风格,成为影响传统戏曲唱法生成的重要因素。
明代,随着换场需要,乐队分成文武场,居于表演区两侧,戏台的通面阔增
加到12米。因追求“以大称威”“以壮观瞻”,新絳县稷益庙舞庭的通面阔增加
到17.7米。但此后建造的戏台不再加宽,反而降到了14米。这是什么原因?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12页)
研究结果表明,17.7米的通面阔意味着文场和武场两声部相距太远,文场听闻
板鼓指挥能产生47毫秒的声延迟,会彩响声音的整体性和清晰度;位于舞台中
轴线上的歌者能听到回声,会觉得自己咬字不清楚。明代哲匠汲取新绛县稷益
庙舞庭声效的教训,在其后营建的戏台中成功消除了声延迟和回声,比德国声
学家哈斯的相关研究早400多年。
清代戏台创新性地应用多种设腔传声技术,形成了卓越的声学效应。其设
腔助声技术,包括“台下设洞”“墙上设瓮”“台下设瓮”“后台设洞”“台底方形空
腔”等形式。譬如,山西介休源神庙明代鸣玉楼“台下设洞”戏台,在台基下建造
了五孔窑洞;山西汾阳龙天庙清代“墙上设瓮”戏台,在表演区两侧山墙上各嵌
设了七个陶瓮;山西平遥超山庙清代“后台设洞”戏台,在后台建造了“卅字形”
窑洞;等等。正是这些设腔古戏台,在特定声场环境下,生成了“戏台唱戏不费
力”等卓越的声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汾阳龙天庙古戏台声瓮的固有频率,能
引发山西蒲州梆子戏调式的骨干音或色彩音共鸣;“后台设洞”古戏台窑洞腔体
亦能放大山西中路梆子调式的骨干音和色彩音。由此可见,部分设腔古戏台不
仅可“助声”“助音”,甚至还可“助调”“助乐”。
(摘编自杨阳、任世君《中国古建声学之美》)
材料二:
在现代戏台的形制固定化以及演变发展过程中,戏台群的形制主要经历了
三个阶段,即由古露台、戏亭到戏台形制演变成熟的现代庙台,并由最早开始的
四面观到三面观进行过渡,再到最后的一面观逐渐演变。最初大约在议代,小
型露台的建筑结构是在整座大殿前面分别使用两块小型砖石互相连接,并建造
一座方形的小型露台子和整个殿基齐高并相连,到后来则成为一个独立的露台
建筑。到了宋元时期,音乐舞台楼阁戏亭的整体建筑独立于古代音乐庭院戏台
建筑结构中的其他庭院建筑,戏台戏亭结构为三层高的木构亭式大型音乐舞
台,平面大致上呈一个个的正方形,三层戏楼四面之间有小小的围墙,正面顶部
有门窗可当作一个戏台前场口,戏台建筑整体结构就是呈一个“井”字的十字形
建筑架构。明清时期,“观戏”已经成为了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化内
容。可以说,明清时期是戏台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清戏台大多依旧是神庙戏台样式,但其内部整体建筑结构发生了重大技
术变化,从而由过去的亭榭式戏台整体建筑及其结构样式,改成了一个戏台整
体平面为半圆或长方形的大型殿堂式戏台建筑,同时戏台的入口逐渐扩大加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