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8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8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23:19

文档简介

任务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支枪,哪怕是一支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支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支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支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复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檐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趴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支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支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那一天,我们进入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可是总不开口。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支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支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支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支。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支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支枪的。
我有一支枪了,我到底有一支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清风徐来,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支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支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仍是”“唯一”表达了“我”作为文工团的兵不受重视的抱怨和委屈。
[B]小义一开始叫小鲁“大哥哥”,后来又突然改称“叔叔”,这种称呼的改变,表现出小鲁因没有枪而受到孩子的质疑。
[C]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D]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
2.下列对“枪”在句子中的内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要是有一支枪,哪怕是一支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这里的“枪”是实指,指一支用来射击的枪,是抵抗敌人、保家卫国的武器。
[B]“‘你怎么没有枪?’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小鲁虽然是一名军人,可他还没有枪,因而脸红,这里的“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
[C]“我有一支枪了,我到底有一支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我”接过的枪是营长的那支枪,这支“枪”也意味着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D]“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支枪……”,这是“我”想象的画面,旨在表达“我”相信小鲁终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枪。
3.小说现实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评论小组要以“诗化小说”为关键词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借 条
王愿坚
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
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
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他怎么能不兴奋呢,过了将近半年的苦日子,今天见到了山上红军游击队的人,知道了红军游击队坚持斗争的情况,他像郁郁闷烟的柴堆,一阵风儿吹来,又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他把座位往前移了移,几乎是贴在那人的脸上,低声地说:“不能留一宿?这世道,见个亲人不容易啊!”
“不啦,我马上就得走,还有工作要干哪。”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
他的话还没说出口,程元吉忙一把逮住那人的肩膀晃了晃,急促地说:“咳,范同志,有事交给我,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
范同志笑笑说:“这事危险啊,弄不好要牺牲性命呢。”原来游击队上山以后,碰到了一堆堆的困难:吃没粮,住没房,伤了病了没药治,冷了没衣裳,而最困难的是缺乏武器、弹药。最近接到情报,敌人打算把一些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往城里送,游击队决定乘机消灭押队的白匪。这样,火药就急等着用了。山上考虑到程元吉常到城里卖蔬菜,人缘好,地理熟,才决定请他来执行这项任务。
程元吉静静地听范同志讲完了,想了一想,问:“送到哪儿?什么时候送到?”
“明天,最迟后天晚上,一定要送到,我们在城南十八樊家东南角的山神庙里等你。”范同志说了联络地点和暗号,就趁着夜黑走了。
第二天,程元吉起了个黑早,拾掇了一担青菜,一溜小跑赶进了城。他把青菜胡乱要个低价卖了,按照范同志说的路,赶到了一家小饭馆,选了个座位坐下来,喊了声:“老板,来碗馄饨,多加点胡椒!”
只听得里屋里叮叮当当一阵响,两个保安团的兵拥扯地押出一个人来。其中有一个兵手里还抱着两个大报纸包,顺着纸包的裂缝,一缕黑药轻轻地撒出来。那人被反捆着两手,脸上嘴上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他走过程元吉身边时,小声地说:“老乡,买卖遭了事,好在屋里有面,你要吃啥只好自己弄了!”
程元吉挑着箩筐在大街上茫无目的地走着,心像刀绞着似的,又痛楚又慌乱。很明显,接头人被捕了,要搞的火药落到了敌人手里,游击队得不到这批军火的供应了……
“对了!”程元吉仔细揣想了接头同志最后的话以后,不由得两手一拍叫出声来。他又把这意思重新想了一遍:“屋里有面”就是说城里还能买得到黑药,剩下的就要自己想办法了,这办法就是自己设法弄钱来买!他连忙起身,在城里转了一圈,跑了几家猎具店和爆竹店大致打听了一下价钱,就动身回家了。
一进家门,老婆望着他那急慌慌的神色,担心地问:“出了什么事啦?”
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我想把咱那块地卖掉!”
“卖地?”老婆很少听到丈夫用这样柔和的口气说话,猛一听,不觉有点奇怪。
“是啊,要卖掉!”程元吉说,“不瞒你,我用钱给山上置办东西。咱们,卖了地再租点地种,我多打几个长工,你多做点针线,还能过得去,可山上……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咱拍拍胸膛摸摸心,不能不管哪!”
老婆没有说什么,她懂得丈夫的心。她不声不响地拉过箱子,找出那张地契来,交给丈夫,却不禁流下泪来——她心痛自己这点唯一的家产哪。其实程元吉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一层,但是,这点地,甚至这全家人,比起解救受难同志的事来,显得太微小了。经过一晚上的奔走,地契又落到了萧家地主的手里……
第二天一早,他带上这笔钱又进了城。自然,在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少不了又费了些劲:对这家店说要打猎,对那家店里说要做爆竹,好容易凑集了十来斤黑药和一些黄药。剩下几个钱,又买了一点医药。
傍晚,他找个僻静地方,把这些东西装到粪桶里,上面隔着油纸盖上层干粪。他的身份掩护了他。他混过城门岗的盘查,出了城,一气就赶到了指定的地点。
小小的破山神庙里挤满了人,队长、政委焦急地在庙门外走来走去。大家一见程元吉来了,连忙迎上去。政委接过药包,高兴地拍着程元吉的肩膀说:“老乡,真得谢谢你呀!”
“哎,算啦,自己人嘛,说这干啥?”他本想把自己做的事瞒过去的,但想起了接头站遭到破坏的事,就说:“只是那个接头的地方再也别去人了。”接着就把事情的经过谈了谈。
队长、政委和同志们都静静地听着。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政委搜索了一下衣袋,为难地说:“只是我们一时没法报答你。这样办吧!”他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头,借着电筒的亮光,写下了几个字:今借到灵田村程元吉老乡火药十六斤,药品一部分。
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支队支队长 柳笙 政委 吴功强
1934年12月18日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范同志亲切交谈并想让他“留一宿”,是因为程元吉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表现出他对游击队回归的盼望之情。
[B]游击队在山上碰到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物资短缺的困难,既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难,又暗示出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
[C]程元吉走出饭馆时心如刀绞,一是因为接头人被捕而火药被缴,二是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
[D]作为一名普通村民,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行为感动了同志们,也让柳队长和吴政委因无以为报而羞愧不已。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月牙儿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的灵田村”,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写出了环境的荒凉,暗示了村民们在敌人控制下的凄苦心情。
[B]“我拼上身家性命也能干”别有意味,既照应前文“冒起炎炎的火苗来了”,又为后面的程元吉卖地来帮助红军的情节做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到位,如“反捆着两手”“流着鲜血”“嘴角紧闭着”,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接头人虽惨遭严刑但宁死不屈的形象。
[D]程元吉本想隐瞒自己的巨大付出,但考虑到接头站已不安全的情况而选择和盘托出,情节逻辑自洽,体现出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
7.省略号可以表示说话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请从文中找出两处这样的用法,并分析说话人的未尽之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借条》和《党费》都是王愿坚的作品,反映的都是1934年抗击国民党白匪的故事。但两个作品在小说的叙述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任务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教融通
1.C [A项,“‘我’……不受重视的抱怨和委屈”理解错误,原文“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敌人手里缴获的”,可知抱怨的原因是资源短缺,发不出枪;B项,“表现出小鲁因没有枪而受到孩子的质疑”错误,称呼的改变表现的是孩子对解放军的敬重;D项,“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错误,主题是英勇战斗,对“枪”的渴望。]
2.D [D项,“旨在表达‘我’相信小鲁终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枪”错误,这里的“枪”不是实指,应为表达“我”相信小鲁终有一天能拥有坚强意志和保家卫国的本领。]
3.解析:①小说开篇前两段写梦境,“我”因为没有一支枪而遭到敌机的欺凌,引发了回忆;然后转入对十几年前经历的回忆“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我一定要一支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写出“回忆里”以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保家卫国所做的牺牲;接着又回到现实,写小鲁到来,“我”夜晚睡不着,回忆当年的事,直到第二天早晨小鲁离开。这样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以及对“枪”的渴望,从而突出了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要保家卫国的主题。
②叙事方式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调节了叙事节奏,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③这样的叙事方式虚实交融,意境诗化,增强了感染力。
答案:①既能写出“回忆里”以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保家卫国所做的牺牲,又体现出“现实中”这种革命精神在以小鲁和小义为代表的年轻人身上传承,回忆与现实巧妙构成对比,突出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要保家卫国的主题。②回忆与现实交织,调节了叙事节奏,使故事集中发生在“晚上”,情节更加紧凑。③回忆和现实灵活切换,形成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4.①淡化故事情节。文章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连串的现实生活和回忆、梦境的画面串联情节,情节平和舒缓。②虚化人物形象。用简笔勾勒人物,不过多着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将人物交融到小说的情境氛围里。③语言有诗意美。文中描写细腻,语言朴实清新,真挚自然,极富生活化。④作品主题方面,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凸显了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都要保家卫国的主题,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⑤视角选择方面,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
5.B [A项,“近半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理解有误,程元吉把游击队当作亲人而非是他真正的亲人;“盼望之情”错误,得知游击队在坚持斗争,程元吉是欣喜和感激之情。C项,“担心由于任务失败而导致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错误,程元吉心如刀绞并不是担心革命队伍对自己失望,而是担心因为任务失败而导致被捕的同志和革命群众不能被解救。D项,“羞愧不已”错误,队长和政委既为程元吉做出的牺牲而感动,又因为革命队伍目前无以为报而为难。]
6.D [D项,“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错误,既体现出程元吉无私付出而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行,又反映了他心思缜密,做事负责的特点,展现出人物丰满的形象而非矛盾复杂的心理。]
7.解析:①结合“那人沉思了一会儿又说,‘阿叔,实告你讲,有一桩紧急的事……’”可知,游击队想请程元吉执行运输火药的任务,但是任务危险,范同志既害怕程元吉会拒绝,又对是否要让老乡去冒生命危险感到犹疑,所以欲言又止。
②结合“他走到老婆跟前,放软了口气说:‘兰子妈,跟你商量个事……’”可知,程元吉想把自己家里的地给卖掉。但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家产,他不想让妻子伤心,但又不能不管游击队的困境,所以内心非常犹豫。
③结合“听完了,政委紧紧地抓住程元吉的手,激动地说:‘好老乡!你这样爱护自己的军队,我们也永远忘不了你!只是……’”可知,政委感激程元吉对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很想补偿他,但是军中物资短缺让政委无以为报,感到十分为难。
答案:①“有一桩紧急的事……”,游击队想请程元吉执行运输火药的任务,但是任务危险,范同志既害怕程元吉会拒绝,又对是否要让老乡去冒生命危险感到犹疑,所以欲言又止。②“跟你商量个事……”,程元吉想把自己家里的地给卖掉,但那是他和妻子唯一的家产,他不想让妻子伤心,但又不能不管游击队的困境,所以内心非常犹豫。③“只是……”,政委感激程元吉对游击队的无私奉献,很想补偿他,但是军中物资短缺让政委无以为报,感到十分为难。(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8.解析:①叙述人称不同,结合“1934年的秋天,老根据地的红军参加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了,国民党反动派像一群黑老鸦一样,来到了根据地。这一来,程元吉和当地的人民又过起了胆汁拌黄连的苦日子”可知,《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反映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
②叙述方式不同,结合“这天晚上,天气更加寒冷。月牙儿斜挂在西天,冷冷地瞅着这个荒芜了的灵田村”可知,《借条》采用顺序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③叙述节奏不同,结合“小竹寮里只剩下了两个人: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那个年岁大些的,就是程元吉……”可知,《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答案:①叙述人称不同。《借条》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客观地反映程元吉为了革命而毁家纾难的故事。《党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视角和口吻展开故事,抒发对黄新为革命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②叙述方式不同。《借条》采用顺序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党费》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便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③叙述节奏不同。《借条》大部分采用记叙,叙述节奏较快,叙事性较强。《党费》在记叙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叙述节奏较为舒缓,抒情性较强。
1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