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2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综合性理解(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2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综合性理解(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23:19

文档简介

任务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综合性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大 刀
蔡 楠
大刀出现之前,村子南面的大场上已经死了两个人。
第一个是王宝林。他会说几句日语。就是这几句日语,让他有了胆子主动上前和日本少佐小久保打招呼。王宝林说,太君,你们该喝酒喝酒,该杀鸡杀鸡,该要粮食要粮食,可怎么能把一村人都赶到大场上呢?现在庄稼快熟了,你们把这么多人赶到大场上是会耽误收秋、耽误碾场扬场的,耽误了碾场扬场,你们大大的粮食就没有了。小久保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掐住了王宝林的脖子,他那撇小胡子像一截被斩断的蚯蚓在蠕动。我今天不要粮食要人,村里有八路,你知道藏到哪里了吗?王宝林头摇得像个拨浪鼓,没有没有,俺们村里没有八路,八路都打游击去了。你知道什么叫打游击吗?就是到处流动冷不防就给鬼子一排子弹,打得小鬼子嗷嗷叫……王宝林意识到说跑了嘴时已经晚了,小久保嘴上的“蚯蚓”向上一挑说,你良心大大的坏,死啦死啦的。
王宝林就被绑在了场边的一棵歪脖子枣树上。几个“白脖”(伪军)找来一杆叉子卡住了王宝林的脖子,然后在火堆上熔化了一小锅锡。小久保将熔化的锡水往王宝林的嘴里灌去。王宝林一拧脑袋,锡水顺着他的脖子流进了衣领里。小久保让两个白脖按紧了叉子,又倒。王宝林的脑袋拨楞不动了,锡水灌了进去,焊住了他的嗓子,但人们还是听到了他含混不清的声音:你们就是小鬼子,更是……畜……生。小久保抽出了军刀,把整棵枣树和王宝林的脖子一起断了。
这时候,骚动的人群中跑出来黑黝黝的小伙子王越岭,①他慢悠悠地走到小久保跟前,突然一个飞腿,将小久保的军刀踢飞了,然后又一个飞腿,将小久保踢到了枣树杈上。
小久保的屁股被扎出了血。他呜呜啦啦号叫起来,一群鬼子和白脖围住了王越岭,刺刀一阵乱戳,随后柴火堆到了王越岭的身上,火烧起来了。王越岭还能动,他一点一点地爬出火堆,两个鬼子又把他捆起来,扔进了火海……
小鬼子,畜生——大场上的村民骂着喊着向前拥去。
小久保命人架起了机枪。
啪——啪——随着两声生动的枪响,机枪手的头歪在了一旁。小久保四下搜索,大场上的无数双眼睛也在搜索。眼睛们就共同看向了大场后面的白洋河河堤,河堤上,一个高大的汉子着一袭黑衣挺立着,一手拿着盒子炮,一手挥舞着大刀。那把大刀,银光闪闪,刺人眼目,刀把子上一截大红缎子迎风飘扬,像一团舞动的火焰。
小久保来了精神,他拾起那把弯曲的军刀大喊,八路在那里,抓住他,要活的——
小久保的声音蹦跳着,他的日本兵和白脖队也蹦跳着,形成了一个旋风,从麦场上刮起,刮向了河堤。
然而河堤不是一个好去处。那里有一把盒子炮。盒子炮吐出的子弹像长着眼睛,会拐弯儿,也会吃肉,小久保身边的兵们一个个被子弹吃掉。风势被打散了,只有那把大刀在河堤上飘扬。那飘扬的大刀也形成了新的旋风。盒子炮不再吐子弹的时候,小久保的队伍又抬起了头,形成了新的风。人的风追着刀的风,一下子就追出了好远。风纠结着,交织着,厮杀着,从河堤的树林,到过河的小石桥,再到河北的大洼。小久保和他的人已经不再是风了,而是张着嘴伸着舌头喘着粗气的狗了。
离村子很远了,离大场也很远了。现在那把大刀就隐蔽在了北大洼里。②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洼秋深似海,高粱、棒子,还有谷子、豆子蔓延着,等待着,像等待着小久保们的肉。
小久保用弯曲的军刀砍断了几棵棒子秆,③他恨不得将那把大刀砍出来,哪怕砍出来的大刀会砍断他的脖子,他也愿意大刀出来。
然而没有。小久保扔了弯曲的军刀,拔出腰间的王八盒子,向青纱帐激动地射击。子弹努力地寻找着大刀和大刀的红缎子,但给小久保传递回来的却是沉甸甸的失望。
小久保的弹匣空了,刀扔了。他决定返程了。也许大场的人还没有散去。没有散去,他就有希望继续找他要找的八路。
小久保和他的人走到了白洋河的石桥上。年久失修的石桥这回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了他们面前。他们发现了桥栏杆上的雕刻,那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一群人开始追着桥栏杆观看。
这时候,大刀再次出现了,还有那足有一尺半长的缎子。大刀是被那个高大的一袭黑衣的汉子舞动的,又像是自己在空中跳跃一样。红缎舞处,红光飞溅,一声声惨叫在大刀听来像是一个个音符,一个个音符组成了一首动人的歌曲。等小久保被这歌声惊醒的时候,大刀已经向他劈来。他偏头一躲,大刀就沿着他的肩膀顺势而下,他觉得自己的半边身子开出了东瀛帝国的樱花。那樱花飘零着,散落在白洋河里。然后,在缤纷的樱花雨中,小久保看到了自己的身体被那个黑衣汉子拎起来,一起向桥下降落。他还看到,黑衣汉子的背上插着带枪的刺刀。但他没有看到那把大刀和那一尺半长的红缎子。
④其实我也没有见过那把大刀,更没有见过我爷爷。我是在我父亲多年断断续续地叙述中,一点一点累积起来关于爷爷和大刀的故事的。我爷爷是冀中九分区游击小队的政委,为解救一整村人,他单枪匹马将一个小队的鬼子和汉奸队调虎离山,并用大刀砍死一个日本少佐后英勇牺牲。
父亲临终的时候还嘱咐我,一定要去白洋河那座石桥下,去找找那把大刀。
那座石桥还在,那把大刀也应该还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王宝林对小久保所说的话可以推断出,日军经常到村子里来要粮食,可见村民们在日军压榨下生存境地之艰难。
[B]石桥的面貌表明这个村庄历史悠久;小久保一群人追着看石桥栏杆上雕刻的二十四孝图,则表明他们的松懈与轻敌。
[C]小说避开对大部队正面战场的描绘,以一个村子的事为题材,以小见大,突出了抗战的主题,也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
[D]小说语言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同时灵活使用多种修辞,生动形象,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此表达得鲜明准确,淋漓尽致。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句中“慢悠悠”“突然”形成反差,前者是为了麻痹敌人,后者凸显了王越岭为王宝林报仇的急切和对鬼子的仇恨。
[B]②句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庄稼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与村民一样拥有同仇敌忾的斗志。
[C]③句是心理描写,小久保此时的心理,体现了他寻找八路无果之后的气急败坏,也表明他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D]④句中“没有见过”“更没有见过”反复出现,说明“大刀”的故事融入了“我”的想象,为小说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
★3.“大刀”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其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读来颇具吸引力,请简要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射电天文学家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有一位姓埃莫利特斯的大学老教授,八十多岁,中了风,需要找一个家庭看护。于是雇了我。白天大多是料理日常事务,但有时候老人夜里醒来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就会激动起来,叫嚷着要回家。于是我就轻言细语地对他说,您就在家里,埃沃德教授,我叫利利安,是来照顾您的。让我把您扶上床好吗?
埃沃德教授时好时坏,但总的说来还算不错。他只抱怨没人来看望他,此外很少发牢骚。埃沃德教授曾经是学院天文系的系主任、天文观测站的站长。他有经他仔细审阅过的旧论文,有用电脑打印的讲义,上面印着古怪的符号和方程式,但我相信,即使戴着放大镜他也看不清楚。他整理这些文件,煞有介事地说给自己听,我想,也是故意让我听见,好让我知道他在工作。他就是这样的人。哪怕已经八十六七岁了,对他来说,重要的还是工作。
他告诉我他当了六十年射电天文学家,问我知道什么是射电天文学家吗?我说我知道天文学家是干什么的,天文学家就是通过大望远镜观察星星的人。于是他就解释说他不光是观察星星,他还听无线电波,不是从地球上的无线电电台发射的无线电电波,而是几十亿光年开外放射出的无线电电波……可我得承认,我并没有一字一句地注意听,我听入耳的那几个字例如光年等我也不怎么理解。因为你不能理解,试图理解也毫无意义,对于他们而言,你就像他们已故的妻子或者丈夫,像前来看望他而又从来都不久留或者根本不来探望他的孩子,他们根本不是真正和你谈话。埃沃德教授谈话也自有他那一套,像在大教室里讲课,把声音提得很高,我知道他在开玩笑。是的,他有时候很有趣。看得出他曾经是个很受欢迎的老师。所以我要做的就是点着头笑着说:真的吗!或者,天呀!一边帮他穿衣或者脱衣,让他坐到便盆上或者把他扶起来。阳光灿烂的时候,他迫不及待地要到用玻璃围起来的走道里晒太阳,他拄着拐杖自己走过去,坐在他那张椅子里打瞌睡,听电台播放的古典音乐,醒来后他以为自己听到的是什么别的杂音,静电的噼啪声,或者是干扰的噪音或者是电话铃的声音,但都不是,大多时候什么声音也没有。
埃莫利特斯·埃沃德教授雇了我大约七个月后的一天,那是十一月,天气寒冷,但太阳很好,阳光似水,从玻璃走道的窗户温暖地射进来。他睁开眼睛,我想他一定是小睡了一会儿,说:你知道吗,利利安,我们看见的太阳不是那个真正的太阳,太阳的光线要八分钟才能到达地球,太阳可能死亡,也可能消失了,我们在长达八分钟的时间里不可能知道。我笑了笑,继续低着头织毛衣。这是真的吗!如果太阳消失了的话,它到哪里去了,教授?可是他没理睬,又问我知不知道什么是回溯时间。我说,教授,我想你告诉过我的,可我有点儿不记得了。于是他就给我上课,一连几分钟讲解什么是回溯时间,问我是否意识到我在夜空中看见的星星全都处于回溯时间,这意味着那些星星其实不在天上,它们早已死亡,并且消失了。于是我就哈哈大笑并且说道,哎哟!我真该上这一课,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楚!他问道这有什么好笑的,为什么我觉得好笑。他的声音十分严厉,我看见他那双眼屎巴杂、泪水直流的眼睛盯着我,眼里放出一丝光彩。我想起我听说过老人曾经名噪一时,在他那一行中可谓很有名气,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感到脸上一阵热辣辣的,讷讷地说道,噢,这样的事情太难以想象了,思考这样的问题简直把人的脑袋都想痛了。我以为这样说会使我摆脱困境,可埃沃德教授还是死盯着我说道,是的,可你能不能看在上天的份上,动动脑子?
他对我的态度跟对待他一辈子与之打交道的笨蛋一样,他感到厌烦。
那天下午他情绪激动,不愿服药,也不肯躺下来小睡一会儿,晚餐的时候一直怒气冲冲,像调皮捣蛋的孩子(诸如把一口嚼成糊状的食物吐出来之类的行为),但我对他的任何行为都无动于衷。我从来没有被他的行为所困扰。这是我的工作。7:30分左右,电话铃响了。是拨错了电话。电话使他咆哮如雷,他说是他的女儿打来的电话,但我不让他接。我和他理论,提议说为什么不给女儿打个电话呢,我可以帮他拨通电话。可是他只顾冒火,大惊小怪,一个劲地自言自语。上床就寝的时候,他说,护士,对不起。看得出来,他把我的名字忘了。我微笑着使他放心地说道没关系。可当我帮着他脱了衣服,就要上床的时候,他哭了。他抓住我的手腕哭起来。他愤怒地诉说他是怎样在能力的巅峰期被他们劝退,他们许诺给他看天文望远镜的时间,他随时想去都可以。但他们对他撒了谎,不给他时间,而这个射电天文望远镜正是他设计并且筹集资金制造出来的。他的对手嫉妒他,害怕他新的研究成果会驳倒他们的……
退休后,他用了十一年时间倾听信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这些信号和声音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星系的射电通讯。直到他病倒。他问我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说是的,我知道。我有点儿不耐烦了,想让他快点上床就寝,我不喜欢他把我的手腕紧紧地抓在他瘦骨嶙峋、十分有力宛如鹰爪的手指里。我说,也许是的。他嘴角挂着唾沫说,对于科学来说,没有什么比探索宇宙中别的有智力的生命更加重要。我们的时间在流逝,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不是孤单的。我说是的,教授,噢,是的,试图迎合老人,扶他上床。但他一个劲地说他审查别人的数据浪费了这么多年时间。现在用他的望远镜,不受小配件的干扰,可以直接捕捉到信息。去年的一天夜晚他收到一串清晰有序的信号,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这些信号是从离地球几十亿光年遥远的金牛星座中的海尔德斯星的某个地方发来的。他还没来得及把这些信号记录下来,就受到静电干扰。还有一次正当他听到了从遥远的星系发来的信号,又响起了一阵噼啪噼啪的静电声,声音十分剧烈,震得他的脑袋嗡嗡直响。我说,是的教授,这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可您该服药了吧?试着睡一觉?他却说,护士,你可以去找报界,把我所说的话告诉他们,这会成为20世纪的特大新闻,如果你愿意,你将帮助全人类。我说,是,教授。不过,假如别的星球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真的有生命,您怎能知道他们不是邪恶之徒?或许他们会来到地球把我们统统吃掉?他眨巴着眼睛望着我,结结巴巴地说,可是——如果在别的地方有智慧生命,我们的希望就落实了。我扶他上床,让他在枕头上睡好,问道:什么希望?他说,人类的希望——不孤单的希望。我微微嗤之以鼻地说,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希望,我们已经够不孤单的了。
随后关了灯。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通过描绘天文学教授埃沃德的晚年生活,展现了科学家的执着精神和面对困境的无奈。
[B]小说通过对埃沃德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描写,展现了埃沃德教授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以射电天文学为背景,巧妙地融合了科学知识和人文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D]小说不仅仅是对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描绘,更是对科学界科研风气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6.关于“我”在文中起到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自然地展开和推进故事情节,为后续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通过“我”的感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埃沃德教授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更容易产生共鸣。
[C]作为家庭看护的“我”与埃沃德教授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D]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故事更加贴近读者的视角,也让读者更容易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7.对于科研工作,埃沃德教授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穿插了许多埃沃德教授对于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谈论,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8板块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任务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综合性理解
1.C [C项,“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错。村子里的斗争同样惊心动魄,两个村民的被害更是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2.B [B项,“写出了庄稼与村民一样拥有同仇敌忾的斗志”错,文中“等待着,像等待着小久保们的肉”暗示了这片土地对侵略者的潜在威胁,而非直接体现庄稼与村民一样拥有同仇敌忾的斗志。]
3.解析:①从具体层面来看,在小说中,“大刀”是黑衣汉子用于杀敌的实际武器,通过这个武器,黑衣汉子能够与敌人战斗,展现了抗日的实际行动,所以它代表了切实存在的抗日力量。②从抽象层面来讲,“大刀”不仅仅是一件武器,它更象征着一种精神。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人们勇敢无畏,毫不退缩,坚决保家卫国的反抗精神在“大刀”这一物象上得到了凝聚和体现。
答案:①具体:大刀是黑衣汉子杀敌的武器,代表了抗日力量;②抽象:大刀象征了勇敢无畏、保家卫国的反抗精神。
4.解析: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让读者感觉仿佛是自己在亲身经历和见证故事的发展,增强了代入感和亲近感,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故事中。②开篇就呈现村民死亡的情节,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急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从而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以寻找答案。③情节的不断变化和转折使故事充满了张力和不确定性,让读者始终保持紧张和期待的心情,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④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增加了神秘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大刀”所代表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和性格,从而吸引读者深入探究。⑤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场景和人物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阅读。
答案: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来讲述故事,有助于增加读者阅读兴趣。②小说前半部分运用倒叙手法,以两个村民之死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小说情节设置曲折起伏,吸引读者。从王越岭飞踢鬼子,到大刀在河堤出现与鬼子交战,到鬼子追击不得,到大刀再次出现,故事一波三折。 ④小说以“大刀”为题,行文中以“大刀”代指主人公的形象,避开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⑤小说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多种修辞,描写生动,吸引读者。如“子弹像长着眼睛,会拐弯儿,也会吃肉,小久保身边的兵们一个个被子弹吃掉”运用比拟手法;再如“风纠结着,交织着,厮杀着”运用排比修辞;又如“那撇小胡子像一截被斩断的蚯蚓在蠕动”运用比喻的修辞。
5.B [B项,“对埃沃德细腻的心理描写”错误,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这是有限视角,所以不可能对埃沃德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文中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关于“我”的。]
6.C [C项,“相互理解”错误,从小说结尾“我微微嗤之以鼻地说”可以看出,“我”这个家庭看护和埃沃德教授并不能相互理解。]
7.解析:①从文中“埃沃德教授曾经是学院天文系的系主任、天文观测站的站长”“哪怕已经八十六七岁了,对他来说,重要的还是工作”“于是他就解释说……”等内容可知,埃沃德教授是一个对科研充满热情的科学家。他曾经是学院天文系的系主任、天文观测站的站长,并且仍然对科学工作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和执着。这是他对科研工作的初始态度。②“八十多岁,中了风,需要找一个家庭看护”,文中描述了埃沃德教授因为年龄和健康状况,无法再进行科研工作的沮丧和无助;“他只抱怨没人来看望他”,他抱怨没人来看望他;“他的对手嫉妒他,害怕他新的研究成果会驳倒他们的……”,抱怨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忽视,以及自己无法再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遗憾。③结尾部分,埃沃德教授虽然无法亲自进行科研工作,但他仍然坚信科学的力量,认为科学可以带来人类的希望。他提到如果其他星球有智慧生命,那么人类的希望就会得到落实。这表明他对科学和未来仍然抱有希望和期待。
答案:他的情感从最初对科学的热情和执着,到中期无法再进行科研工作的沮丧和无助,再到最后觉得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为科学做出贡献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过程。
8.解析:①“他还听无线电波,不是从地球上的无线电电台发射的无线电电波,而是几十亿光年开外放射出的无线电电波……”“于是他就给我上课……它们早已死亡,并且消失了”等内容,埃沃德教授对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讨论展示了他作为科学家的精神风貌。他对于科学的认真和严谨态度,以及对于科学知识的深厚理解,都通过这些解释和讨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②“退休后,他用了十一年时间倾听信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这些信号和声音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星系的射电通讯”“去年的一天夜晚他收到一串清晰有序的信号”等内容,这些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讨论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射电天文学这一学科的魅力和神秘,增加了文章的科普性。③这些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讨论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小说的主人公是天文学家,当他痴迷于自己的学科领域时,不仅塑造了人物的形象,也让小说变得更有阅读性,最终对人物和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答案:①丰富人物形象,展示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埃沃德教授对于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讨论,展现了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的认真和严谨精神。②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通过埃沃德教授对于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讨论,文章展现了射电天文学的魅力和神秘。③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埃沃德教授对于天文知识的解释和讨论,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1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