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古代诗歌的创新性考查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严中丞枉驾见过
杜 甫
元戎小队出郊垌①,问柳寻花到野亭。
川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扁舟不独如张翰②,皂帽还应似管宁③。
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④。
【注】 ①郊坰:郊区林外之地。②张翰:字季鹰,晋吴郡人,善属文,纵任不拘。曾在洛阳做官,后弃官归隐。③管宁:字幼安,三国时魏人,“征命不就,居海上。常着皂帽、布襦袴、布裙”。④少微星:古人称少微星为处士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严中丞及其随从出游郊外,一路欣赏沿途风光,然后来到野亭。
[B]颔联运用对比,突出严中丞威望之高以及自己如同流萍漂泊不定的处境。
[C]颈联借晋人张季鹰和魏人管幼安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D]尾联从江天云雾与少微星落笔,表达诗人身在草野、心系朝堂的爱国之情。
★2.明末清初经学家李子德曾评价此诗说“气概雄放,绝非推崇轩冕(官位,爵禄)之陋”,请结合诗句对此评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 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②锦,朝露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④,似二陆⑤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 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轻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月光”“山色”“晨霜”“朝露”构成一幅旅途早行图,但作者对于眼前一切,已无心观赏。
[B]“凭征鞍无语”与“相顾无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写法相同,均为虚写。
[C]词中多处用典,以“二陆”自比自己和弟弟苏辙,并化用杜甫诗句,表现作者心理,传达出一种乐观之情。
[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诗、文、经、史于一炉,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
★4.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5~6题。(9分)
饮酒(其二十)
陶渊明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①,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②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③,六籍④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⑤。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⑥。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 ①鲁中叟:指孔子。②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③绝世下:指汉代灭亡以后。④六籍:即六经。⑤问津: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⑥头上巾:《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直抒感叹之情,既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又统摄全篇。
[B]“洙泗”两句,写孔子之后礼乐教化中断,世风日下,直到暴秦时代。
[C]“区区”两句,写前代饱学诗书的长者忠诚勤恳地传授儒家文化典籍。
[D]“终日”两句,写当今社会上人们终日奔忙,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
★6.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指出,陶渊明的诗“言饮酒,未必意真在酒”。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答郑即翁
林景熙①
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
老爱归田追靖节,狂思入海访安期②。
春风门巷杨花后,旧国山河杜宇时。
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
【注】 ①林景熙:南宋遗民诗人。②安期:又名安期生。传说中的仙人,居东海蓬莱山。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迟”意为“晚”,写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有比兴意味。
[B]颈联主要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晚春杨花飘落、杜宇悲啼的图景,暗含情感。
[C]诗歌中化用“靖节”“安期”“杜宇”等典故,使情感表达郁勃真挚,厚重深沉。
[D]这是一首赠答诗,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诗人因此反复读诗。
★8.诗歌首联和尾联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①
杜 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②,诗接谢宣城③。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④,从此更南征。
【注】 ①唐大历四年(769)春作。杜甫时年五十八岁,次年去世。裴使君时任岳州刺史。②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③谢宣城:谢朓,曾任宣城太守。④渔父问: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既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也突出了岳阳楼的孤绝,与诗题“登岳阳楼”相呼应。
[B]颔联第二句,诗人用典故,把自己比作谢朓,表达对自己诗才的肯定和自信。
[C]颈联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以“丛梅发”和“百草生”表现此时的喜悦和感激。
[D]整首诗对仗工稳,用词精当,结构严整,气脉贯通,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10.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5任务四 古代诗歌的创新性考查
1.D [D项,“表达诗人身在草野、心系朝堂的爱国之情”错误。尾联“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少微星”常被视为处士星,诗人身处寂寞的江天云雾之中,表达的是自己的孤寂和不被人知的无奈,而非身在草野、心系朝堂的爱国之情。这里更多的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不被赏识的惆怅。]
2.①“气概雄放”,一方面是指杜甫善于通过壮丽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如诗中的“川合东西”“地分南北”“江天云雾”等,气势雄浑,意境非常开阔。另一方面是指杜甫为人情感强烈,爱憎分明。如首联表达了自己对严武见访的感激之情,而颈联又借张翰弃官、管宁避世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归退之志,委婉表达自己不愿出仕的决心。②“绝非推崇轩冕之陋”则表达了杜甫对于名利地位的态度。从诗歌的标题和内容可以看出,杜甫并不追求表面的繁华和虚荣,而是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绝非只追求名利地位的浅薄之辈。
3.B [B项,“写法相同,均为虚写”错,“凭征鞍无语”,是词人站在马身边悄无声息,属于实写;“相顾无言”是词人想象和亡妻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属于虚写。]
4.①上阕 “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派的风格一致。②下阕“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③下阕“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
5.D [D项,“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有误,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6.这句话是说陶渊明的诗写饮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借此别有寄托。本诗中“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表面上是说,要是不痛痛快快地喝酒,就对不起用来漉酒的头巾,实则感叹整个社会的人都丧失真淳,忙于追名逐利,无人再读六经,像孔子一样探寻救世之道。结尾说起饮酒,实乃对世道失望的愤懑无奈之语,暗含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忧虑。
7.D [“诗中朋友的赠诗激起了诗人的内心波澜”于文无据,且“诗人因此反复读诗”强加因果。]
8.解析:①首联“初阳蒙雾出林迟,贫病虽兼气不衰”写到朝阳虽被雾霭遮蔽,终从林间照射出来;而诗人虽贫病交加,但志气不减,虽是南宋遗民,但不屈服异族统治,具有昂扬的斗志。
②尾联“一种闲愁无着处,酒醒重读寄来诗”写到诗人作为南宋遗民,想到故国不复存在,不觉一种忧愁涌上心头,百感交集,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酒醒后只能从友人来诗中寻求慰藉,来安慰自己那孤独的心灵。
③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抒情形象,一个是不甘屈服,一个是愁绪满怀,但实则体现了对故国和对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情感态度,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守节不屈的遗民形象,所以呈现出两种看似不同实则统一的抒情形象。
答案:①首联诗人虽贫病交加,但志气不减,不屈服异族统治。②尾联诗人想到故国不复,悲从中来,借酒消愁,酒醒后只能从友人来诗中寻求慰藉,无可奈何。③这两种看似不同的抒情形象体现了对故国和对异族统治者不同的情感态度,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守节不屈的遗民形象。
9.B [颔联第二句,诗人把裴使君比作谢脁,表达对裴使君诗才的赞美。不是表达出“对自己诗才的肯定和自信”。]
10.解析:先分析典故的含义,之后理解典故中“与世推移”的含义,并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全诗和注释全面理解诗人的心境。用屈原被放逐遇渔父的典故,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尾联表达了对裴使君的期待,希望他能像陈蕃赏识徐孺子一样对待自己,让自己能放弃与世推移、南征的想法。如果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不留下自己,那么自己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继续无奈地“南征”。尾联写尽了诗人的凄苦遭遇和无限悲哀,用问句,隐含着此刻无人赏识的悲苦。
答案:化用屈原被放逐,途中遇渔父的典故,含蓄地借典喻事道出自己的愿望。自己到底要不要听从渔父的规劝,从此更改原来南行的念头?尾联表达了对裴使君的期待,希望他能像陈蕃赏识徐孺子一样对待自己,让自己能放弃与世推移、南征的想法。但如果你裴使君不能“礼加徐孺子”,不留下自己,那么自己岂敢违背渔父的劝说,只好“与世推移”,继续无奈地“南征”。尾联写尽了诗人的凄苦遭遇和无限悲哀,用问句,隐含着此刻无人赏识的悲苦。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