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6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三 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6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三 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30:40

文档简介

任务三 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少年行(其一)
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过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①。
【注】 ①燕山铭:《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属乐府旧题,开篇即点明西陵少年重情重义的游侠身份。
[B]青槐耸立,白马飞驰,一静一动,一青一白,鲜明对比,为后两句叙事张本。
[C]五、六句与《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表达了对少年英勇赴难的赞赏,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诗歌最后一句,有的版本写作“惟顾燕山铭”,请结合全诗,试分析“谁”和“惟”哪个更好。(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秋思六首(其五)①
陆 游
雁阵横空送早寒,白头病叟住江干。
风林脱叶山容瘦,霜稻登场②野色宽。
万里关河惊契阔,一尊邻曲话悲欢。
书生饿死寻常事,那得重弹贡禹冠③。
【注】 ①这首诗作于陆游因不得重用辞官闲居山阴期间。②霜稻登场:即晚稻收割后都堆到了晒场上。③贡禹冠:即贡禹弹冠。贡禹与王吉友善,汉元帝时,王吉被召任谏议大夫,贡禹听到这个消息,就把自己的官帽取出,弹去灰尘,准备戴用,果然没多久贡禹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两联写“秋”,境界苍凉,后两联写“思”,感情深沉。写景抒情,妙合无垠。
[B]颈联写诗人惊觉与沦陷的国土阔别已久,无奈中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一个“惊”字,把对别离的感慨写得淋漓尽致。
[C]诗歌借用贡禹弹冠的典故,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像贡禹那样重回官场为国效力,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郁闷和不得志的心境。
[D]全诗首句入韵,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语言苍劲生动,彰显清旷淡远的诗歌风格,充满苍凉的人生感慨。
★4.请结合全诗,赏析颔联中“瘦”和“宽”二字的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5~6题。(9分)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其四)
王禹偁
淮阳冰绽柳条新,风物暄妍土俗淳。
捧诏暂辞双阙路,劝农深入四郊春。
茶烟静拂听琴鹤,谷雨轻笼锄麦人。
赢得褰帷①恣吟兴,落花飞絮满车茵。
【注】 ①褰帷:掀开车辆上的帷帐,典出《后汉书·贾琼传》,意思是官员要体察民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初春冻冰融化,柳发新枝,风物和暖,景象宜人,崭露出一派生机。
[B]颔联点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奉命离开朝廷,前往陈州,深入乡里督促春耕。
[C]颈联上句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颈联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异曲同工。
[D]全诗以自然景色和农耕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闲适的心情。
★6.诗歌末句意境优美,情感浓郁,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陈季常①见过三首(其二)
苏 轼
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
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
此行非远别,此乐固无穷。
但愿长如此,来往一生同。
【注】 ①陈季常:居于黄州之龙丘,晚年隐于黄州歧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与苏东坡是好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起句平淡,从一件事的起始入手,不给人破空之感;但“四十里”是饱含感情的,送朋友能送到四十里,可见难舍难分。
[B]第二句不说“一江风”,而说“一帆风”,风由帆显,帆赋风形,形象感更强,能让人联想到前人的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颈联直抒胸臆,表明与好友并非远别,则无须惆怅。而适当的距离增添了美感,其乐无穷也,这正是苏轼心胸豁达的一面。
[D]尾联是美好的祝愿,又包含着人生的感慨,“但愿”一词隐含着虽可与亲朋共聚但不能真正安慰自己的遗憾。
★8.“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有平中见奇之妙,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①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②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③。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王濬:晋益州刺史。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②千寻铁锁: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暗置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③石头:石头城,指金陵。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下”字既指出晋军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的形势,又暗指西晋攻下了东吴。
[B]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阐发了事物兴废不由铁链地形而由人的思想。
[C]诗人不描绘山川的奇伟风光,而是突出“依旧”,凸显人事变化,六朝短促。
[D]诗的最后一句说金陵城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中,以景结情,意蕴深长。
★10.颔联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4任务三 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
1.D [D项,“对和平的向往”表述错误,诗中并无此意。“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少年得知外族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除鞑虏,“刻石燕然”。]
2.解析:(示例一)“谁顾燕山铭”更好。“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中“气高”,是指心志高洁。“燕山铭”,《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燕山”即燕然山。此两句意为:少年得知外族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浩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除鞑虏,“刻石燕然”。“谁顾”是反问语气,表达对“刻石燕然”的轻视,表明少年真正看重的不是功名,而是要奔赴国难,保家卫国。一个“谁”字强调了少年侠士不惧困难、不求名利的精神。
(示例二)“惟顾燕山铭”更好。“惟顾燕山铭”,“惟”是“只”,“惟顾”是只看重。意思是“只顾及刻在燕然山上的铭功之事”,作为少年,看重建功立业并非坏事,何况少年建立的是保家卫国的功业。个人的功名与国家的福泽紧密相连,体现了少年侠士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答案:(示例一)“谁”更好,用反问语气强调了对功名的淡薄, 体现了少年侠士不惧困难、不求名利的精神。
(示例二)“惟”更好,以唯一性强调少年只看重功名,体现了少年侠士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B [B项,“只能自斟自饮唱歌解忧”理解错误。诗中说“一尊邻曲话悲欢”,“邻曲”是邻居的意思,诗人与邻居饮酒谈论悲欢之事。]
4.解析:“瘦”字本是形容人的形体,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山景。秋风吹过树林,树的叶子飘落,秋天的山一派萧条之景,比起夏季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呈现茂密之态来说,感觉秋山的确是瘦了。“宽”是宽阔、广阔的意思。写出了原野的空阔之感。“霜稻登场野色宽”写的是晚稻收割后都堆到了晒场上,原野因为没有了晚稻显得空荡荡的,自然也就空阔了。两个词都传达出一种秋天的萧条空寂之感,通过写萧条的秋景来渲染内心对国事的隐忧,展现了忧国忧民之情以及沉重苍凉的内心世界。
答案:①“瘦”用拟人手法写秋山景象。秋风起,树叶落,秋山萧条,较之夏季像是瘦了。②“宽”是写原野的空阔。晚稻收割,堆到了晒场,整个原野变得空荡荡的。③两个词共同表现了秋天充斥整个空间的萧条衰败感,渲染了心忧国事的诗人沉重苍凉的内心世界。
5.C [C项,“异曲同工”错误。本诗写的是内心的喜悦,暗示的是对国家太平盛世的赞美;陆诗写的是自己日中无聊,暗示的是内心的郁闷和惆怅。]
6.末句写落花和飞絮轻盈飘洒,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喜爱;又以“落花”“飞絮”照应题目“留别”,表达出与田舍人的惜别之情,也暗含着自己对此次劝农之行的满意。(意思对即可)
7.D [D项,“‘但愿’一词隐含着虽可与亲朋共聚但不能真正安慰自己的遗憾”错,“但愿”的意思是只希望,表达了诗人希望永远这样与亲朋共聚的美好愿望,并无安慰自己的遗憾的意思。]
8.解析:“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意思是江边的千棵柳树,它们的影子映在了我的酒杯之中。诗句字面意思通俗易懂,但“柳”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其寓意丰富。以柳可喻情,抒世间真情。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本诗落入酒杯中的是江边的千树柳,妙在千树落酒杯的画面极有意境,作者的想象力丰富奇特。由此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一“落”字将离别之痛、思念之深写得真切感人。“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诗句语言朴素,却想象奇特,韵味悠长,可谓“平中见奇”。
答案:“江边千树柳,落我酒杯中”意思是江边的千棵柳树,它们的影子映在了我的酒杯之中。诗句字面意思通俗易懂,但本诗千树落酒杯的画面,想象奇特,用笔传神,尤其一“落”字将诗人离别之痛、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写得真切感人。
9.D [D项,“金陵城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中”错误,结合“今逢四海为家日”,尾句应该是点题之句,此处之景应该是西塞山。]
10.①从战争双方形象看,“千寻铁锁”“一片降幡”一横一竖,“沉”“出”一下沉一高扬;从孙吴战事前后看,“千寻铁锁”写出孙吴防御工事之重大,“一片降幡”写出孙吴战败之仓促,前后形成对比。②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写出了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溃败和颓势。同时,吴昔日之强与吴当日之败的前后对比,亦含世事无常之感。
3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