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文言文阅读特定文意的评价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2分)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隐君子,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业儒,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怀终隐之志。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依范文正公故事,创义田义塾。讳言人过,喜称人善。又善莳药,故得药物最真,凡乞者即与之,以治病多效。得一奇方,必普传于人。凡数百里内,僧刹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为之。居士虽外托沉冥,而好读书,所著奇书最多,遇友人佳诗及文字,即寿诸石。所居近沧游溪,种树数十万株,如云封雾接。居士跨蹇往来其间,与田夫野老,坐草莱,说耕耘事。手种茗,不啻天池、虎丘。家酿醇酒,清冽异常。居士性不多饮,少饮即酣畅,任意潇洒。久之襄集成帙,自号曰《樵歌》云。
嗟乎,诗之累于应酬也久矣!居士隐于樵,故谢绝一切人间应酬。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与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无有。故落笔即有烟云之趣,依稀与陶元亮、王无功①相似。今春,予由当阳玉泉得晤居士,一见欢然订交。盖居士与予友刘孝廉玄度最相知。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朔望必奠,谭及必泣,其急友谊如此。樵乎,樵乎,其真有隐德侠骨者耶!后之人读《樵歌》,居士之清标逸致,亦可想见其一斑也。
(节选自袁中道《徐乐轩〈樵歌〉序》)
材料二:
嗟夫,诗道之不古久矣!世之号善吟者,往往流连光景,使人驰骛乎玄虚荒忽之埸,控之非有,挹之非无。至造为奇论谓诗有生意须人持之不尔便将飞去。此何为者哉?殊不知诗者本乎性情,而不外于物则、民彝②者也。舍此而言诗,诗之道丧矣!濂也不敏,自童年习为比兴之学,腥秽填阏而襟灵弗舒,形于言辞则平凡为已甚。今幸获读先生之诗,庶几其有发哉。
(节选自宋濂《霞川集序》)
【注】 ①陶元亮: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王无功:王绩,字无功,初唐隐逸诗人。②物则:物理,事物的法则。民彝:人伦,人与人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至造为奇将飞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指放弃,与《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B]莳,指栽种,与《插秧歌》中“秧根未牢莳未匝”的“莳”意思相同。
[C]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不敏,文中指行动缓慢,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乐轩少年时以儒学为业,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未能考中,于是怀有终身隐居的志向。
[B]徐乐轩大公无私,常施舍药物给他人,这些药物治病大多有效果。得到奇方,他必分享于人。
[C]徐乐轩喜好读书,著书很多,看到友人的好诗文,担心自己不能长久欣赏,总要把它们刻在石上。
[D]宋濂认为自己所做诗歌过于平凡,有幸读到《霞川集》,希望这本集子能对自己写诗有所启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徐乐轩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宋濂“诗者本乎性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材料一:
萧翼①遂改冠微服,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乃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此。”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即使人召辩才,萧翼报云:“奉敕遣来作《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
材料二:
王羲之尝书《兰亭》。隋末,广州好选自《法书要录》,有删改事僧得之。僧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右军《兰亭》书,二曰神龟,三曰如意。太宗特工书,闻右军兰亭真迹,求之得其他本,若第一本,知在广州僧,而难以力取。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僧曰:“第一宝亡矣,其余何爱。”乃以如意击石,折而弃之;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
(选自《纪闻》,有删改)
【注】 ①萧翼:唐朝官员。太宗时,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取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于越僧辩才。他设酒酣乐,探韵赋诗,成功窃取《兰亭集序》而归。②檀越:指施主。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兴后俗混然。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投壶,古时宴会时的一种游戏。以矢投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B]参差,指差错,与“参差十万人家”(《望海潮》)中的“参差”含义不同。
[C]遗,遗失、丢失,与“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中的“遗”含义相同。
[D]宝,把……当作宝贝,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用法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接近辩才,萧翼不仅换了衣服和帽子,装扮成从山东来的书生模样,还故意在辩才的禅房门前站着,好让辩才注意到他。
[B]萧翼以诗酒为借口和辩才混在一起,让辩才逐渐对自己放松警惕;接着用自己带的二王字帖,诱骗辩才拿出《兰亭集序》书帖。
[C]萧翼终于等来了获取《兰亭集序》的时机,他趁辩才外出做法事之际,私自拿走书帖,之后召来辩才告诉他真相,辩才被气得当场昏倒。
[D]僧人将《兰亭集序》书帖和神龟、如意视为“三宝”,被骗走了书帖后,僧人精神崩溃,损坏了神龟、如意,自己也不能行走了。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则材料在对唐太宗获取《兰亭集序》真迹一事的记叙详略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4任务二 文言文阅读特定文意的评价分析
1.BDF [“奇论”作“造为”的宾语,宾语后B处断句;“诗有生意”作“谓”的宾语,宾语后D处断句;“之”作“持”的宾语,宾语后F处断句。]
2.D [A项,正确。放弃/逝去。句意:于是放弃秀才身份。/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B项,正确。句意:又擅长栽种药草。/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C项,正确。D项,“文中指行动缓慢”错误。文中的“不敏”与“敬谢不敏”中的“不敏”都指“不聪敏、没有才能”,是自谦之词。句意:我不聪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接受,只好谢绝。]
3.C [“担心自己不能长久欣赏”错误。徐乐轩将友人的好诗文“寿诸石”上的目的,是唯恐其不流传于后世。]
4.解析:(1)“种”,布施;“周”,周济,救济;“不啻”,不异于,如同。
(2)“及”,等到;“没”,同“殁”,去世;“编次”,按次序编排。
答案:(1)每天把布施恩德作为要事,救济他人的急难,如同自身有急难一般。
(2)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设法寻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编排后把它交给我。
5.解析:宋濂“诗者本乎性情”意思是,诗歌以真性情为根本。①材料一说乐轩居士心里所不想说而不得不说,口中所不愿言而不得不言的话,全都没有,可见,他的诗言为心声,没有违心之言。②徐乐轩隐身于樵采,因而对人间应酬一概谢绝,所以一落笔就有隐逸山林之趣,故他的诗来源于隐者生活,落笔即有隐逸之趣。③由材料一“樵乎,樵乎,其真有隐德侠骨者耶!后之人读《樵歌》,居士之清标逸致,亦可想见其一斑也”可知,他的诗体现其“隐德侠骨”“清标逸致”。
答案:①他的诗言为心声,没有违心之言。②他的诗来源于隐者生活,落笔即有隐逸之趣。③他的诗体现其“隐德侠骨”“清标逸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一位隐士,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年时以儒学为业,因为多次科考不中,于是放弃秀才身份,怀有终身隐居的志向。每天把布施恩德作为要事,救济他人的急难,如同自身有急难一般。依照范仲淹的旧例,创立义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义塾(不收学费的私塾)。不愿谈论他人的过错,喜欢称扬他人的好处。又擅长栽种药草,因此所得药物最真,只要有人请求就施舍给他,用来治病大多见效。得到一个奇方,必定普遍地传及众人。方圆数百里内所有的寺庙和道院,只要有能力翻新的,都尽心竭力去做。居士虽对外不事声张,泯然无迹,但是爱好读书,撰写的奇书最多,遇到友人的好诗和好文章,就刻写在石头上。住所靠近沧游溪,栽种了数十万株树,仿佛连云接雾,一望无际。居士驸着蹇驴往来其中,与山野父老坐在草地上,谈说些耕种之事。亲自种植茶树,(所产之茶)不异于天池、虎丘的名茶。家中酿造的美酒,异常清醇。居士天性不多饮酒,少许饮酒就很畅快,任随其意,自然挥洒。一段时间以后辑集成册,自己命名为《樵歌》。
唉,诗歌受应酬的拖累已经很久了!居士隐身于樵采,因而对人间应酬一概谢绝。凡是心里所不想说而不得不说,口中所不愿言而不得不言的话,居士全都没有。所以一落笔就有隐逸山林之趣,与陶渊明、王绩相类似。今年春天,我有幸在当阳玉泉寺晤见居士,初次见面就高兴地结为朋友。这是因为居士与我的友人刘玄度孝廉最为知心。等到玄度去世以后,(居士)想方设法寻求他留下的文集,按次序编排后把它交给我。朔日与望日必祭奠(玄度),说到他时必定哭泣,居士就像这样重视友谊。樵夫啊樵夫,他真是施德于人而不为人所知,具有见义勇为气魄的人啊!后来的人读了《樵歌》,对居士清高的人格、超逸的兴致,也可以有所领略和想象了。
材料二:
唉,诗道(作诗的规律、主张和方法)不淳朴已经很久了!当今世上那些号称善作诗的人,其题材或词句往往局限于美好的景象,使人奔走于玄虚、荒诞之境,若有若无,难以把握。甚至造出一些奇谈怪论,说是诗歌有生命,须得人亲手握住,否则便会飞去。这说的是些什么话?(他们)竟不知道诗歌以真性情为根本,而不外乎物理与人伦。抛弃这些去谈论诗歌,诗道就丧失了!我不聪敏,自童年起学习诗歌,腥气、污秽沉积淤塞,襟怀、心灵不得舒展,写成诗歌则过于平凡。如今有幸能读到先生的诗,希望会对我有所启发吧。
6.CEG [句意:极尽兴致后吟诗,这样往来多次。用诗酒为由头,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兴后”是状语,“作诗”是动宾结构,C处断开;“如是者”是主语,“数次”是谓语,E处断开;“诗酒为务”是“(以)诗酒为务”的省略,G处断开。]
7.C [A项,正确。B项,正确。差错;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句意:怎么会出现差错呢?/阁楼有高有低,约有十万人家。C项,错误。遗失、丢失;赠送。句意:我将一块手帕遗落在大师床上。/留着作个纪念吧。D项,正确。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使动用法,使……凋谢。句意: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地收藏。/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8.D [D项,“自己也不能行走了”错,原文“又投龟一足伤,自是不能行矣”是说神龟不能行走了,并非僧人不能行走。]
9.解析:(1)“旬朔”,十天或一个月;“示”,给……看;“嗟赏”,感叹赞赏。
(2)“佯”,假装;“乱离”,战乱流离;“伪作”,伪造。
答案:(1)于是过了十天或一个月,萧翼带来梁元帝亲自画的《职贡图》给辩才和尚看,辩才感叹赞赏不停。
(2)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兰亭集序》真迹怎么存在呢?必定是拓本伪造的罢了。”
10.解析:①材料一从“萧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止于门前”可以看出萧翼先寻找机会结识辩才;然后,萧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以此来引起辩才的兴趣,并给他看二王法帖,诱使他拿出《兰亭集序》帖;接着“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获得信任;最后,萧翼趁辩才外出,取走《兰亭集序》帖。总之,材料一详细记叙了萧翼从辩才和尚那里为唐太宗获取《兰亭集序》的经过。②材料二“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简略的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写得简单,没有细节。
答案:①材料一详细记叙了萧翼从辩才和尚那里为唐太宗获取《兰亭集序》帖的经过。②材料二记述此事只简略一句“故令人诈僧,果得其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萧翼换了帽子和衣服,穿着黄衫,非常宽大随意,像是一位从山东来的书生。傍晚时走进寺院,他装作观赏寺院的壁画。他路过辩才的院子时,在禅房门前站着。辩才和尚远远看见萧翼,于是问他说:“你是哪里的施主?”萧翼于是走上前拜见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来卖。遇到寺庙都看看,幸运地遇到您。”寒暄过后,二人觉得言谈很投缘。辩才于是邀请萧翼到禅房中,就一起下围棋弹琴,玩投壶、握槊,谈文论史,更是意趣相投。整个晚上都尽情快乐,第二天萧翼才离开。辩才和尚说:“施主得闲就请再来。”萧翼就带着酒又来到寺院里。极尽兴致后吟诗,这样往来多次。用诗酒为由头,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于是过了十天或一个月,萧翼带来梁元帝亲自画的《职贡图》给辩才和尚看,辩才感叹赞赏不停。于是谈论到书法上来,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父子的书法,弟子自幼年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辩才高兴地说:“明天来时,可将它们带来给我看看。”萧翼按照约定前往,拿出字帖来给辩才看。辩才和尚仔细端详后说:“确实是真迹,然而不是最佳的上品。贫僧有一件真迹,很不寻常啊。”萧翼问:“什么字帖?”辩才和尚说:“《兰亭集序》。”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兰亭集序》真迹怎么存在呢?必定是拓本伪造的罢了。”辩才说:“智永禅师在世时非常珍惜它,临死前亲自托付给我。交与接都有头绪,怎么会出现差错呢? 可以明天来看。”等到萧翼来到寺院,辩才大师从屋梁上的暗穴内取出《兰亭集序》书帖 。萧翼看了之后,故意挑出指点所谓的毛病说:“果然是拓书伪品啊!”二人纷争不定。辩才大师自从将《兰亭集序》拿给萧翼看后,便不再将它放回梁上暗穴中,而是一起将《兰亭集序》和萧翼拿来的二王字帖,一块儿放在书案上。辩才此时已八十多岁了,每天还临窗将这些字帖临摹学习几遍,可见他是这样的老而好学。从此萧翼往来寺院的次数多了,辩才的童仆和徒弟们也不再猜疑他。后来辩才到城里汜桥南严迁的家中做法事。萧翼就私下来到辩才大师的禅房前,对童仆说:“我将一块手帕遗落在大师床上。”童仆就替他打开门。萧翼于是从书案上取走《兰亭集序》和他拿来的二王书帖。立即派人召来辩才大师,萧翼通报说:“我是特奉皇帝命令来取《兰亭集序》的,《兰亭集序》现在已经拿到手,特地召唤大师告别。”辩才听到这话,立刻昏厥倒地,许久才苏醒过来。
材料二:
王羲之曾经写过《兰亭集序》。隋朝末年,广州一位好事的僧人得到了它。僧人有三样宝物,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样地收藏。一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二是(铜制)神龟,三是(铁制)如意 。唐太宗非常爱好书法,听到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设法寻求得到了其他的,唯独这份《兰亭集序》,听说在广州僧人手中,却很难强行得到。所以(唐太宗)派人用欺骗的手段,果然从这位僧人手里得到了《兰亭集序》。僧人说:“ 第一宝物没有了,其余的宝物还有什么值得收藏的。”他于是用如意击打石头,打断了扔了;又扔出铜龟,铜龟的一只脚摔坏了,从此不能行走。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