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材料一:
赵襄子①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③、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岂特骥远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纣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舜、禹犹若困,而况俗主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度》,有删改)
材料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殇公不知孔父之贤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趋而救之?趋而救之者,是知其贤也。以鲁庄公不知季子⑤之贤乎?安知疾将死,召季子而授之国政?授之国政者,是知其贤也。此二君知能见贤,而皆不能用,故宋殇公以杀死,鲁庄公以贼嗣。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注】 ①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计:全年的账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员,亦称“少臣”,此处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时宋国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时鲁国政治家,鲁庄公之弟。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言于襄子而以为中大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绝,指横渡、穿越,与《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凝绝”的“绝”意思不同。
[B]俗主,文中与“舜、禹”等明君相对,是指没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
[C]之,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之”用法不同。
[D]“殇”是谥号,指未成年而死,与《兰亭集序》中“齐彭殇为妄作”的“殇”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职却不放手让他做事,又与不了解的人议论他,因此臣下难以发挥他的才能。
[B]材料二认为,君主有发现贤臣的智慧,如果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任用,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情。
[C]两则材料都在讨论用人的问题,但材料一强调用人不疑,对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则强调识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时。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尊重和任用贤才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晋国之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宋殇蚤任孔父,鲁庄素用季子,乃将靖邻国,而况自存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赵襄子对胆胥己没有进行实际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攻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节选自《史记·六国年表序》)
材料二:
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勠力以保家国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务在强兵不信。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文中指时间或次序在前,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先”意思相同。
[B]比,文中指等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
[C]量,文中指估计、衡量,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量”意思相同。
[D]察,文中指考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的“察”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认为秦从襄公被封为诸侯,供奉天帝开始,取周而代之的想法就已显现出来了。
[B]三家分晋后,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C]汉代一些读书人认为秦王朝存在时间短暂,不敢借鉴秦的经验,这是所见局限了认知。
[D]司马光认为韩、赵、魏与齐、楚若互相提供经济援助,达成同盟,就不会导致亡国。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中国古代史学有“不虚美,不隐恶”的传统,史学家力求对历史进行客观评价。这一传统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5板块三 古诗文阅读
任务一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查
1.BEG [句意: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言于襄子曰”,下文是说的内容,“曰”后一般停顿,故B处断开;“中牟有士曰胆胥己”主谓宾齐全,其后E处断开;“请见之”是任登说的话,下句主语是“襄子”,故G处断开。]
2.C [A项,正确。“绝”,横渡、穿越/凝滞。句意: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B项,正确。C项,错误。用法相同。“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D项,正确。“殇”,都指未成年而死。句意:(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把长寿和短寿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3.B [B项,“就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错误,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
4.解析:(1)“意”,料想;“耳”,耳闻;“故”,先例。
(2)“蚤”,同“早”;“素”,向来,一直;“靖”,安定;“自存”,保全自身。
答案:(1)(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
(2)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5.解析:①由“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可知,赵襄子在任用提拔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由“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可知,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由“任人,则贤者毕力”可知,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答案:①赵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经对他进行了实际考察;②胆胥己是任登所举荐的人,因此没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对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让其尽心尽力,尽显其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当政之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账簿时,向襄子推荐说:“中牟有个人叫胆胥己(很有才能),请您召见他。”襄子召见胆胥己以后就让他担任中大夫。相国说:“(我)料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还没有亲眼见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这样轻易吗?这不符合晋国的先例。”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他的情况了。任登所举荐的人,我如果还要亲眼见到亲耳听到这人的实际情况,这样就没完没了了。”于是就不再询问,而让胆胥己担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贤德的人就会把力量全部贡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让他做事却又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横渡长江的人靠的是船,到远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马,成就王霸之业的人靠的是贤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爱他们。保全国家、建立功名的原则,不得不这样啊。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宫室一样,测量一下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数了。所以小臣伊尹、吕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业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要成就霸业了。难道仅仅是因为千里马能够致远吗?成就王霸之业的本来就要有人,亡国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纣重用恶来,宋国重用唐鞅,齐国重用苏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们要灭亡了。不任用贤人却想要建立功业,这就好像夏至日这一天却想让夜长,射鱼时冲着天却想射中一样。舜、禹(一样的明主)对此尚且做不到,更何况是平庸的君主呢?
材料二: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声,就一定要尊重贤臣并且谦虚地对待士人。如果朝廷没有贤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达到自己心中想要飞往的地方。如果国君的智慧不能够发现贤臣,那是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却拘泥不能决断,犹豫不能任用,大的损失会造成身死国亡,小的损失也会导致乱政倾国,这是特别令人悲哀的事。(你)以为宋殇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贤能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会死,而赶去救他呢?拼死赶去救孔父嘉,这就说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贤臣。(你)以为鲁庄公不知道季友的贤明吗?那么(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病重将死,要召见季友并交给他国政呢?交给季友国政,这就说明他知道季友的贤明。这两位国君的智慧能够发现贤臣,但却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贤臣,因此宋殇公被臣下杀死,鲁庄公害了他的继承人。假使宋殇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鲁庄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邻国,更何况是保全自身呢!
6.BEG [“务在强兵并敌”,“务”作谓语,“在”为介词,“强兵并敌”作宾语,结构完整,故 B 处断句;“谋诈用”与“从衡短长之说起”是两个并列的成分,并且后面“矫称蜂出”也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故E处断开。“誓盟不信”,“誓盟”作主语,“不信”作谓语,结构完整,故 G 处断句。]
7.A [A项,意思不同。推崇/在……之前。句意:重视推崇暴戾,不重视仁义。/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B项,意思不同。等同/等到。句意: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等同于戎狄。/等到三年。C项,意思相同。估计、衡量。句意:估量秦国的兵力,也比不上三晋强大。/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D项,意思不同。考察/看清。句意:不考察它的始终。/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
8.D [D项,“齐、楚若互相提供经济援助”错误,由材料二“形势相资,表里相依”可知,是形势上互相依靠,是指军事上的相互支撑;“达成同盟,就不会导致亡国”说法太绝对。]
9.解析:(1)“及”,等到;“相”,任相;“晏然”,安然、无动于衷的样子。
(2)“安”,哪里;“媚”,讨好;“悖”荒谬;“岂……哉”,固定句式,难道不……吗?
答案:(1)等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
(2)哪里有撤去自己的屏障来讨好盗贼,还说“盗贼将会爱护我而不攻打我”的,这难道不荒谬吗?
10.解析:①司马迁:在材料一中,司马迁首先叙述了秦国的发展历程。他认可秦最终能统一天下这一巨大成就,如“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肯定了秦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对其功绩的高度评价。然而,他也指出秦国的一些问题,比如“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批判了秦国的风俗和手段较为残暴,没有掩饰秦国的不足,体现了“不隐恶”。
②司马光:材料二中,司马光对纵横家的学说进行了评价。他认为“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指出纵横家的理论繁杂多变,表达了对其学说的批判性看法。同时,他强调合纵对于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重要意义,“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肯定了合纵策略的价值。这种既指出不足又认可有益之处的评价方式,体现了客观公正,符合“不虚美,不隐恶”的传统。
答案:①司马迁对秦朝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的评价,同时也批判了其强暴的手段。②司马光批判纵横家的说法反反复复头绪很多,但肯定了合纵对六国联合抗秦的作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研读《秦记》,看到犬戎打败幽王,周王室往东迁都到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修建西畤祭祀天帝,僭越的端倪就显现了。《礼记》上说:“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自己封域内的名山大川。”如今秦国夹杂着戎狄的风俗,重视推崇暴戾,不重视仁义,处于藩臣的地位却在郊外祭祀天帝。君子对此感到害怕。等到文公越过陇山,驱逐夷狄,尊崇陈宝,在岐、雍一带经营,而穆公修明政治,向东扩张领土直到黄河,就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中原诸侯霸主势均力敌了。此后家臣执掌国政,大夫世代享受俸禄,六卿独揽晋国政权,征伐会盟,威势比诸侯还重。等到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任齐相,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四海之内争相用战争来建立功业。韩、赵、魏三国最终瓜分了晋国,田和也灭掉齐国而占有了它,六国强盛的局面从此开始。各国致力于增强兵力兼并敌国,谋略欺诈被采用,合纵连横的学说兴起,各种虚假的称号纷纷出现,誓言盟约不可信,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也不能约束。秦国起初是个小国,地处偏远,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等同于戎狄。到献公以后,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论秦国的德义,还比不上鲁、卫两国中那些凶暴乖戾的人;估量秦国的兵力,也比不上三晋强大。然而最终吞并了天下,这不一定是因为秦国占据险峻牢固的地势、形势便利,大概好像是上天帮助的结果。
然而战国关于变通和应急的对策也有很多可以值得采纳的,为什么一定要遵循上古的做法。秦国夺取天下大多使用暴力手段,但世道变化,取得了大的成功。传世的典籍说“要师法后代的帝王”,为什么呢?因为后代的帝王距离自己近而且风俗变化相似,主张卑微却容易施行。学者们被自己所听到的东西束缚,看到秦国称帝时间短,不考察它的始终,就全都加以嘲笑,不敢称道,这和用耳朵吃饭没有什么区别。可悲啊!
材料二:
臣司马光说:合纵连横的学说虽然反复变化头绪繁多,但重要的是合纵是六国的有利策略。从前先王建立众多的诸侯国,亲近诸侯,让他们通过朝见聘问来互相交往,通过宴会来互相欢乐,通过会盟来互相结盟,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想让他们同心协力来保卫国家。假使六国能够凭借信义相互亲近,那么秦国即使强暴,又怎么能灭亡它们呢!韩、赵、魏三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齐、楚两国,是韩、赵、魏三国的根基。形势上相互依靠,表里相互依存。所以用韩、赵、魏三国去攻打齐、楚两国,是自己断绝自己的根基;用齐、楚两国去攻打韩、赵、魏三国,是自己撤除自己的屏障。哪里有撤除自己的屏障来讨好盗贼,还说“盗贼将会爱护我而不攻打我”,这难道不荒谬吗!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