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7 母题必读 任务四 古代诗歌的创新性考查(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7 母题必读 任务四 古代诗歌的创新性考查(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30:40

文档简介

任务四 古代诗歌的创新性考查
观点迁移题是指题干中给出名家典籍、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价,然后让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往往涉及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题解读: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学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点拨: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尾联”“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理解”可知,本题考查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应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类型上有直接说理、借景说理、托物说理和即事说理,内容上主要表达在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的感悟。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题解读:所选诗歌描写了在古代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其乐融融、井然有序的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阐明“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的道理,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点拨:题干中“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意味着主要的道理应在下阕找;而“此意”一句从词的行文结构(主要指上下阕各自的职能与联系)来讲,也是针对下阕前两句而引发的。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2任务四 古代诗歌的创新性考查
[一]解析:①抓关键词句,准确解读。“卖花担上看桃李”,意思为在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美丽但无根基,无生机和活力。“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意思为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接地气,有根基,花会更加鲜艳、更有生机活力。②结合主题,深入分析。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本诗歌讲的是关于治学的内容。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或读书治学),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原。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需要求真务实、回归本原,认真阅读原典。故尾联提到的魏了翁的名言,实际上是强调读书治学要亲身实践,从而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把握学问的本质。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白话译诗]
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难以领悟经典真谛。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鹤山先生。
[二]解析:道理的表述方式是“要怎样,不要怎样”,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可得出,这是讲关于家庭的道理,即“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由“商行贾坐农耕织”可得出,这是关于社会的道理,即“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具体作答时,找到或者正确翻译句子视为“结合内容”,第①点答要重视“亲情”“家庭伦理”“天伦之乐”“家庭关爱”,或“家庭和睦”“家庭和谐”“孝顺”“孝道”“尊老”“家庭融洽”“家庭快乐”等都可以,只回答“开心”“祥和”“亲厚”等词语,看不出有“家庭”这个要素的则不能得满分;第②点要扣紧各个行业“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努力工作”“爱劳动”“敬业”“乐业”等,未突出“各个行业的”则不能得满分。
答案: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白话译词]
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
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2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