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1 母题必读 任务一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查(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1 母题必读 任务一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查(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30:40

文档简介

板块三 古诗文阅读
任务一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查
[一]BDG [“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刘备为吕布所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奔于操”意为投奔曹操,前面省略了主语“刘备”,语意完整,故其后应断开。“程昱”和前面的“操”都是人名,其间应断开;“以”的意思是认为,“程昱”作其主语,“备有雄才”作其宾语,其间不应断开;“劝操图之”的主语是“程昱”,“操”既作“劝”的宾语,又作“图之”的主语,其间不应断开。]
[参考译文]
人才没有比三国时期更兴旺的,也是因为三国的君主都善于用人,所以得到众人扶持,天下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而三国的君主用人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大体是曹操凭借权术来驾驭人才,刘备凭借性情与人才相契合,孙氏兄弟凭借情意和恩义与人才相投合。
刘备被吕布袭击,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出众才能,劝曹操想办法杀死他。曹操说:“现在正是招揽英雄的时候,杀死刘备一个人而失去天下人的拥护,这是不可以的。”但他还不是与曹操有仇的人。臧霸先跟随陶谦,后来又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臧霸躲藏起来,曹操经过广泛搜求找到臧霸,就任命他为琅邪相。在此之前,曹操在兖州,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大乱,徐翕、毛晖都叛变,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都投奔臧霸。到后来,曹操让臧霸交出这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一方,就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曹操赞叹他有德行。大概曹操在刚刚起事的时候,正要借众人之力成就事业,因此借助这种方式在天下奔走。等到他平定各路英雄,权势地位都已稳定,那么对孔融、许攸等人,就都因为怀疑、猜忌而杀死他们。荀彧向来是为曹操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曹操也因为他阻止自己受封九锡而威胁要处死他。从此以后就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情时间久了会自己暴露出来,而从前不拘法度用人,只是出于矫饰和假装,来满足一时的需要,这就是所说的凭借权术来驾驭人才。
至于刘备,刚刚起兵就被众人拥护。看他三次拜访诸葛亮,向他询问天下大计,独有商朝武丁在傅岩找到傅说并任他为相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三人,年轻时就与刘备结交相投,终身拥立刘备与敌人对抗,即使刘备寄居他人之下、奔走逃命,没有寸土可以建立功业,这几个人仍患难相随,没有二心。这固然是因为这几个人忠诚守义,但刘备也一定有与他们在细微之处深深相合而不可分离的地方。等到将国家大事和幼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时,刘备说:“太子如果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您就自己取代他。”千年之后仍能让人看到他真诚的内心,这难道不是他真性情的流露吗?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他,刘备却能够独得,由此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了。
至于孙氏兄弟的用人之法,也自有常人比不上的地方。孙策活捉太史慈,当即解开捆绑他的绳索说:“子义你是青州名士,只是托付错了人。我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心会不如意。”这就是孙策得到士人拥护的原因。陆逊镇守西陵,孙权制作印章并放到他那里,每次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合适的地方,就让他修改确定,用大印封好发出。受到这样的信任,做臣子的还有不为知遇之恩感动而竭尽心力报答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诬陷,悲愤忧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他的儿子陆抗,哭泣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和你的父亲在君臣大义上不深厚,因此对不起你。”身为人主却能悔恨自己的过失,如此真诚地诉说,谁能不感动哭泣?孙氏兄弟这样的用人之法,就是所说的凭借情意和恩义来感动别人。
[二]B [A项“围”和“举”都带有被动的意思,用法相同。B项的“劝”,在材料二中出现在“遏奸劝善”,意思是遏制奸邪、鼓励良善。“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来自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不可以不劝爱人”之前有“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禁恶而劝爱”与“遏奸劝善”意义相近,其中的“劝”课文注释为“鼓励”,接着出现的“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意义与之相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城一事上,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排首位,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骄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勉励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到低的必然要说达到了深渊的深度。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可信)。”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作铺垫,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4),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1 / 4任务一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性考查
2024年高考3套试卷的文言断句题都是要求考生从7或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避免了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有利于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得分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题解读:选材主要讨论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用人的不同,详细分析了人才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引导考生正确面对国家选才制度,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刘备为吕布图之。
点拨:解答此题,要先联系语境,把握大意,再聚焦动词,先易后难,然后句中比较,筛选干扰,最后检查校正,准确选择。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词语题,近几年越考越活,不但考查词义理解,词类用法,甚至还结合句式进行综合考查。这种关联教材、关联所学知识的考法,不仅要求学生通所考语篇,还要通教材、通典故、通成语等。所考与所学的任何一个地方之间存在障碍都可能导致解题出错。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题解读: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点拨:解答本题,既可以联系教材知识推断,也可以结合语境综合分析,特别是对于C项,要学会运用对称推断法来分析。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