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语段情境中的表达艺术赏析
[一]1.解析:第一步,提取原句的主谓宾:大块云和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第二步,将定语转换成主谓句:将定语“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变成主谓句“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将定语“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变成主谓句“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去掉连词“和”。第三步,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语序:先分别叙述“大块云”“小块云”的特征,然后对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一)①大块云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②小块云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③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示例二)①大块云带着大毛边儿,②流苏一样,③小块云带着小毛边儿,④仿佛细丝,⑤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
2.解析:①“不是吗?”是作者跟读者以问句的方式直接对话,希望读者也可以像作者一样喜欢北京的云和太阳雨。②“不是吗?”结束,可以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使文段的结尾自然而然。③“不是吗?”带有俏皮的意味,显得非常活泼可爱,表达作者对太阳雨的喜爱,对淋雨而行的喜欢和享受,与上文的内容和风格都保持着一致。
答案:①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②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③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二]1.解析:“处”表示地方,“处处”表示每一个地方,后者范围更广;“微微”和“早早”分别是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微”表示轻微,两个“微”字叠用,表示程度更轻;“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两个“早”字叠用,有比平常时间更早的意思,表示时间非常早。
答案: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表示每一个地方;②“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
2.解析:第①处画横线句中,“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成独立短句,能起到强调作用。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会显得动作连贯流畅,减弱祥子前行的艰难吃力感,做了停顿,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更能表现出祥子前行的艰难吃力。第②处画横线句中,“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三者独立成句,使得“半天”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答案:(示例一)第①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
(示例二)第②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②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3.解析: (1)句,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2)句,根据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生动形象。
答案:(1)中的“像……似的”表示否定。(2)中的“像……似的”表示相似。
2 / 2任务二 语段情境中的表达艺术赏析
在语言文字运用中,长短句的变换是一个特殊的命题点,它考查的实质是选用句式的效果,属于艺术赏析的范畴。同时,在命题过程中,有时还会考查某种特定句式的作用和效果,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就考查问句的作用。
(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题解读:试题材料来自2023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头版“烟火人间”专栏中的一篇散文,散文题目为《看云记》,作者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命题含两个小题,第一小题要求将文中画线长句改为短句,第二小题要求对结尾处句子的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分析。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点拨:解答本题,先将画线长句提出主谓宾,然后将定语转换成主谓句,再按逻辑关系调整语序,最后按题干要求组织答案。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点拨:本题考查鉴赏句式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对话对象、所处位置和作者表达情感的角度来分析。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高考命题越来越灵活,词语、标点、修辞、句式等都可以作为命题的角度。解答这类题,不要去套固定的成法,要依据对文段的理解,借助联想与想象,形成自己的解题思维。叠词效果和标点表现力就是这类考查中的两个命题点,问法不同,答题的方法也不应完全相同。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命题解读:材料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其下三道题分别考查了重叠词语的语意、标点的表现力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表意,针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和词语表意进行考查,体现了随文设题的考查趋势,也反映了高考语文更注重对分析、鉴赏、表达应用等能力的考查。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点拨:解答本题,先要弄清叠词的表达效果包括哪些,再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每个叠词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含义和效果也不应相同。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点拨:本题以祥子拉车时的动作描写为情境,以运用逗号的语句为微情境,考查标点的表达效果。逗号在句中标示的停顿,其表现力需结合画横线语句具体展开分析。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点拨:本题以祥子在狂风中拉车时的感受为情境,以“像……似的”的语句为微情境,结合语言文字运用Ⅰ的内容,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能力。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自主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