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语段情境中的表达艺术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早春二月,我又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田野里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远远望去,广袤的原野如一张绿油油的地毯平铺在碧蓝的天空之下。风柔柔地吹着,如一只可爱的毛茸茸的小狗,萦绕在脚旁,伸出柔软的舌头舔食着脚面,像是在欢迎我这个久违的游子。
走进村庄,一排排青砖蓝瓦的起脊房屋错落有致排列着。故乡的房屋的屋顶都是小青瓦建造的。从屋檐开始,由下而上覆瓦。覆瓦一般采取小青瓦凹槽朝上,露出小青瓦的三分之一,上边的压着下边,一个压着一个向上均匀排列,直到屋脊。这种环环相扣的方式做出来,让雨水顺着瓦楞中间的小水沟直溜溜地流淌到房檐的滴水处,倾泻而下。
小青瓦如鱼鳞一样排列下来,屋檐上的滴水瓦,恰似分了叉的鱼尾。远远一望,犹如一条条鱼停栖在屋檐上。地处中原腹地的故乡夏季雨水较多,但时间不长久,往往是一场疾风暴雨刚过就会晴空万里,而雨水较多又长久的当属秋季。“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当一场场春风刮过,一场场细密绵软的秋雨就会接踵而至。此时的中原大地正是秋意正浓之时,烟雨空蒙的田野,烟雾笼罩的村庄,青黄相间的色彩在雨雾中氤氲着,给人无限遐想。一场又一场的雨,如金线,如银丝,像从无数细密的网眼中筛落,飘洒在乡间的小路上,飘洒在秋天的田野里,飘洒在房顶上的小青瓦上,飘洒在门前的槐树上,飘洒在袅袅的炊烟里,飘洒在一两声犬吠声里。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出现“小青瓦”,与“瓦”相比,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作品中,标点标示的停顿,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具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一夜春雨过后,一支支竹笋,探头探脑地从地里冒出来,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
我的家乡大竹县,以竹多竹大而闻名,被誉为“川东绿竹之乡”。白夹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罗汉竹遍地可见,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全为竹环绕。
每当欣赏家乡的竹林美景时,我都仿佛嗅到了笋香,也总想起苏东坡 ① 的诗句:“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天天笋烧肉。”
那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二三月后,全家就开始吃了上顿愁下顿。为了熬过那段 ② 的日子,母亲经常带我去竹林中挖竹笋。每次走进竹林,望着鲜嫩的竹笋,我就像猎人见到猎物一般,拼命地刨啊、挖啊,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
有了这源源不断的竹笋,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菜,什么竹笋煮面粉糊、竹笋煮土豆糊、竹笋煮野葛粉糊、竹笋煮野菜糊……再难吃的东西,有了鲜嫩的竹笋,就多了一种清香,还特别扛饿。就是靠着这些见雨就生的野竹笋,乡亲们挨过了那些饥荒年月。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在没有新笋的季节,笋干也能为餐桌添一道美食。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可改为“有了竹笋,母亲每天都变着花样给我们做菜”,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9分)
我伸手摸摸身旁的东西,那是一把雨伞和一袋青稞麦。摸着它们,我心里说不出是个什么滋味;在长征中这两件东西是无价之宝,有了伞就有了房子,就不怕雨淋日晒;有了粮就能活下去。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时候,她不会想不到,万一我俩失散了,她没有了粮食会怎样;但是,她却①悄悄地给我留下了。
直到月亮从山后面升上来,照到了沟壁上,她才回来。她把背上的一些东西放下,把一件破棉衣盖到我的身上,坐在我的身旁。映着月光,我看见她的脸色惨白,两眼②直直地发呆。她喘息了一阵,压低声音说:“老滕,我们掉队了!”我看她实在太累了,就说:“你先躺下歇歇,咱们再想办法吧!”她轻轻地在我身旁躺下。这时已经是下半夜了,天空好像比往常低了许多,半圆的月亮斜挂在天上,③冷冷地盯着这空旷无人的山野;风,不知什么时候刮大了,茅草发出唰唰的响声……她脑袋枕着两手,向着夜空呆望着,映着月光,我看见她的腮边垂着两颗大大的泪珠。我想:也许她刚才受了些惊吓,有些沉不住气了,就轻轻地晃晃她的肩膀问:“小何,你想什么?”
7.下列各句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的“好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
[B]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
[C]他想到明天的军训,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战士。
[D]我来到校门口,看到有个人在和王瑞说话,那个人和王瑞长得好像。
8.对文学作品来说,叠词有时很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横线的三处叠词中任选两处,分析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0分)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①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②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9.文中“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的三个逗号能不能改成顿号,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把两只脚忍住并慢慢地伸入水田,一直伸进大地深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1分)
儿时的春节,其实和现在没有太大的不同,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我记事起的第一个春节,是幼儿园中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给我买了新衣服,再加上爸爸妈妈给买的新衣服,瞬间收获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参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红皮鞋;从上海出差回来的大伯,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双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滩的时尚洋气带到了我的身边。除夕还没到,姥姥就把过年吃的烧肉、烧鸡、烧鱼、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
后来,筹备年货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妈妈头上。早早地,爸爸会买好年画、对联、福字,给我讲倒着贴“福”字的习俗。妈妈则在用满满当当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年货的筹备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仅要准备自己家的,还有父母和亲戚的,遇到了好货,总要问他们一句:“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这是过年的仪式,点滴亲情在不经意间流淌。
12.文中加点的词“筹备”可换成“准备”,“抚慰”可换成“喂饱”,但表达效果不如原词,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话家常,读来倍感亲切温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1)像“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
语言文字运用Ⅱ:(2)这种喜庆团圆的氛围,在我们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5任务二 语段情境中的表达艺术赏析
1.解析:将风比作小狗,风“柔柔”的感觉与毛茸茸的小狗“伸出柔软的舌头舔食着脚面”的触感相似。从触觉上进行比喻,写出了风的柔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答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比作小狗,从触觉上写出了风的柔软。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解析:①原文“故乡的房屋的屋顶都是小青瓦建造的”“小青瓦如鱼鳞一样排列下来”……,文中使用了五次“小青瓦”,出现频率高,突出小青瓦这一故乡特有景物,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小青瓦”一词从瓦的大小和颜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描绘,具体形象,突出了故乡屋顶的瓦的小巧和颜色;“瓦”只是一个很笼统的名词,而“小青瓦”比“瓦”读起来的感觉更觉亲近,并且“小”“青”二字写出了瓦的古朴淡雅的特色,和乡村田园风景相辉映,更有美感,更能体现对故乡的眷恋、喜爱之情。
答案:①反复出现更能突出小青瓦这一故乡特有景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②“小”和“青”突出了故乡屋顶的瓦的小巧和颜色,“小青瓦”比“瓦”更具有古朴的特色和美感,更能体现对故乡的眷恋、喜爱之情。
3.解析:原文“飘洒在乡间的小路上,飘洒在秋天的田野里,飘洒在房顶上的小青瓦上,飘洒在门前的槐树上,飘洒在袅袅的炊烟里,飘洒在一两声犬吠声里”,连用五个逗号将雨滴飘洒的地方一一列出,“小路上、田野里、小青瓦上、槐树上、炊烟里、犬吠声里”既有乡村实在的景物,也有“犬吠声”(运用了修辞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秋雨图。雨多而淋湿了全部的景物,突出了故乡秋天的雨细小绵密、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营造了细雨迷蒙的乡村美景图。
答案:五个逗号将故乡的雨所“飘洒”之处一一点出,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秋雨图,突出了故乡秋天的雨细小绵密、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渲染了烟雨迷离的朦胧之美。
4.解析:第①处,语境形容苏东坡的诗句流传广,可用“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第②处,语境“每年二三月后”“熬过”强调那段日子生活煎熬,可用“青黄不接”。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未成熟,陈粮已经吃完。也比喻新旧不能衔接或后继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中断,接续不上。
答案:①脍炙人口 ②青黄不接
5.解析:①“探头探脑”“好奇”“打量”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笋以人的形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竹笋的鲜活可爱的特点。②结合“一夜春雨过后,一支支竹笋,探头探脑地从地里冒出来”,展现了雨后竹笋纷纷破土而出的场景,“探头探脑”“好奇”“打量”等词语一般描写灵动的孩童,也表现了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答案:拟人。①“探头探脑”“好奇”“打量”等词语赋予竹笋以人的形态,显得生动形象,鲜活可爱。②这样写不仅展现了雨后竹笋纷纷破土而出的场景,也表现了作者对竹笋的喜爱之情。
6.解析:①结合上文“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以及后文“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可知原句中用“源源不断”修饰“竹笋”,表现了竹笋之多,使前后呼应,文脉贯通,改句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②原句“什么竹笋煮面粉糊、竹笋煮土豆糊、竹笋煮野葛粉糊、竹笋煮野菜糊……”列举了一系列用竹笋做的菜,使“母亲变着花样做菜”富有画面感,更具体生动,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而且列举的“土豆糊”“野菜糊”等也表明那个年代确实物资匮乏,更体现出竹笋的可贵,使文章内涵更丰富。改句太平淡,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答案:①原句中“源源不断”修饰“竹笋”,表现了竹笋之多,上承前文“要不了半天,我们就能满载而归”,下接后文“母亲将余下的竹笋晾晒成笋干”,使文章内容更为连贯完整。②原句中列举了一系列用竹笋做的菜,使“母亲变着花样做菜”富有画面感,而且“土豆糊”“野菜糊”等也表明那个年代确实物资匮乏,更体现出竹笋的可贵。
7.A [A项和原文中的“好像”都是在推测中有比较。B项,表比喻。C项,表想象。D项,表示很相似。]
8.解析:第①处,结合前面在困难情况下,小何把雨伞和青稞麦留给“我”的行为,“悄悄”,写不动声色、偷偷地、不惊动他人,不张扬,突出小何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赞扬了小何无私的精神。
第②处,要结合前后小何的表现来分析,如:出去很晚才回来,脸色苍白,喘息一阵,说掉队了等等,“直直”,写眼神发直、发呆的样子,突出了小何的劳累,以及面对掉队的失神。
第③处,直接写夜里的“月”“冷冷”盯着,以拟人手法突出寒冷,既写出月光清冷,突出夜里天气的寒冷,又一语双关,暗示面临形势的严峻。以自然环境暗示人的处境艰难。
答案:(示例)①“悄悄”,写不动声色、偷偷地、不惊动他人,突出小何对“我”的关心和爱护,赞扬了小何的革命精神;②“直直”,写眼神发直、发呆的样子,突出了小何的劳累,以及面对掉队的失神;③“冷冷”,写寒冷,写出月光清冷,突出夜里天气的寒冷,暗示面临形势的严峻。
9.解析:不能。①“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三个逗号将“沿”“至”“绕”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起强调作用,也舒缓了语气。②这样的停顿写出“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样子;逗号的停顿也强化了汗水流淌的过程,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体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找到自我的归属感,引人共鸣。③如果用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则不能突出强调这种劳作的过程,表现力不如逗号强烈。
答案:不能。①逗号使停顿延长,起强调作用,舒缓了语气。②逗号更能表现作者感受父辈们劳动过程的艰辛,进而找到自我的归属感。③顿号停顿时间短,语气短促,表现力不强烈。
10.解析:第①句,“人不如稻?”意思是说人当然如稻。光问不答,答在问中,所以这是反问句。语境是说人们可以像稻们一样精神抖擞,扎根水田。反问修辞手法的使用,加强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人的不服输的精神。第②句,“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两个“向前”反复使用,故运用反复修辞手法。反复说“向前”,起到强调作用,强调不停地劳动的态度,展现了劳动精神。
答案:①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可以像稻们一样精神抖擞,扎根水田的态度,加强了语气。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我”在不断地劳动着,突出了劳动对“我”的影响。
11.解析:比较原句和改句有如下不同:①原句“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中“忍住,再忍住”运用反复手法,且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强调水田滚烫的程度。改句是“忍住并慢慢地伸入水田”,并没有运用反复手法,也没有把“忍住”单独成句,虽说也能体现水田烫,但显然没有原句表达的滚烫程度重。②原句中“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赞美了稻秧扎根大地、永不退缩的精神。改句是“一直伸进大地深处”缺少“如一棵稻秧把根”的表达显得不生动形象。③原句的表达更能表现人们应像水稻一样,敢于与大地肌肤相亲,甚至与大地血脉相连。而改句则表意一般。
答案:①原句中是“忍住,再忍住”且单独成句,突出强调了水田滚烫的程度。②“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生动形象表现了对稻秧扎根大地、永不退缩精神的赞美。③原句更能表现人们应像水稻一样敢于与大地肌肤相亲甚至与大地血脉相连。
12.解析:①首先分析“筹备”和“准备”两个词的含义和用法的不同点:“筹备”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一般用于重大的事情;而“准备”多指一般行动。此处是说自己“筹备年货”这件事,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作者对春节的重视和对春节的感情,体现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②“喂饱”与“抚慰”,前者用于通俗,更加口语化,而后者更文雅,有书面语特点。此处说“抚慰过年那几天家人和亲友的胃”,除了食物的满足,更侧重精神和心灵的满足。从情感角度分析,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
答案:①“筹备”指筹划、考虑,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动。这里将“筹备”大词小用,更能够突出春节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现出作者对春节的浓厚的感情。②“喂饱”指让对方吃饱,“抚慰”意思是抚恤、安慰。此处使用“抚慰”一词将胃与心相连,体现了妈妈准备的美食不仅让家人和亲友的胃得到满足,心灵也得到安慰,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大家对春节的期盼。
13.解析:画横线的部分运用地道的生活语言,舍弃了官方正式的书面语言,“自己家的”“父母和亲戚的”“好货”和“备上”等词语极富口语化色彩,“有没有,我这边先备上了”更是大家熟悉的交际口语,生活气息浓重。同时选择散句,表达自然,贴近实际,如话家常。情感上分析,更能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答案:运用朴实日常的口语,情境化地再现了作者等筹备自家、父母和亲戚的年货的情形,充满生活气息,流露出对父母和亲戚的关心惦念,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
14.解析:(1)中的“像”表举例,“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是所举的事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
(2)中的“像”表比喻,“像万古长存的精神图腾”,本体是“春节喜庆团圆的氛围”,喻体是“图腾”,二者相似点是“万古长存”,形象生动地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
答案:(1)中的“像”表示举例,说明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
(2)中的“像”表比喻,将喜庆团圆的氛围比作图腾,凸显了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意义。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