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2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一 语段情境中的文意综合理解(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版高三总复习一轮语文(教考衔接) 02 高考真题衍生卷 任务一 语段情境中的文意综合理解(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34:43

文档简介

板块四 语言文字运用
任务一 语段情境中的文意综合理解
1.解析:①处,根据语境“明代之后,京绣特色越来越鲜明……到清代,尤其光绪年间……誉满四方”可知,横线处想要表达的是京绣风格的发展到了清代,尤其是光绪年间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高度,故可填写“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②处,根据语境“北京当时有几十家绣坊,继承宫廷绣的一些特点和针法,加入了更多民间的东西,使之更民俗化,将京绣艺术发扬光大”可知,语境想要表达的是通过发展使京绣自成一家,故可填写“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③处,根据语境“京绣图案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富有……特定含义”可知,语境想要表达的是这种特定含义是经过长时间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故可填写“约定俗成”。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答案:①前所未有 ②独树一帜 ③约定俗成
2.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随着”造成主语残缺,将其删掉;第二处,“风格”与“产生”搭配不当,可将“产生”改为“形成”。
答案:元朝定都北京后,将技艺精湛的刺绣艺人汇集到京城,让他们专门为帝王侯爵绣制服饰,京绣的风格逐渐形成。
3.D [原句中“就”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相对于“趁着、借着”。A项,表被动。B项,靠近、接近。C项,指搭配着吃东西。D项,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相对于“趁着、借着”。]
4.解析:原句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成分残缺,“就着窗外半明半暗”中“就着”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应在“半明半暗”后加上宾语“的光亮”或“的晨光”;第二处,搭配不当,“不期而遇”后不能加宾语,应改为“与这几行诗句不期而遇”;第三处,成分残缺,“简洁,明净,轻盈,如飞雪”缺主语,应在“简洁”前加上“它”。
答案:睡意渐无,随手抓起枕边书,就着窗外半明半暗的光亮(晨光),与这几行诗句不期而遇,它简洁,明净,轻盈,如飞雪。
5.解析:甲:此处承上启下,前文提到“隐性疲劳”,后文内容为隐性疲劳的各种症状,此处则是处于其状态,应填“当身体处于隐性疲劳状态时”。
乙:前文有“只要有信息输入,大脑就没法停工”,后文“站一站活动活动筋骨,走一走离开屏幕的方寸世界,看一看窗外的蓝天绿草”是一些低信息输入的事情,此处是对其的领起,应填“是做一些低信息输入的事情”。
答案:甲:当身体处于隐性疲劳状态时 乙:是做一些低信息输入的事情
6.解析:(示例一)语法表意角度:养病,因患病而调理休养;“养”和“病”之间的关系是动宾,含有把病养起来之意,和目的矛盾,按照这样理解则不能使用。但“养”和“病”也含有因果,“病”是“养”的原因,而不是对象,有治好病的意味,从这个角度理解,则可以使用。
(示例二)语意情境角度:具体情境中,安慰心理敏感的病人,更宜使用明确意思的语句,如保养身体、积极治疗、调理休养等,故不宜使用“养病”,有不合逻辑的嫌疑。
(示例三)约定俗成角度:语言的经久流传,很多是由于约定俗成,看似不合逻辑,但大家都认同,故能广泛使用。“养病”有治好疾病,养好身体之意,或“养身体,抵抗病”等类似语意。可理解为“养”和“病”之间缩略了“身体”和“抵抗”“治好”。
答案:(示例一)语法表意角度:养病,因患病而调理休养,“养”和“病”之间的关系是动宾,有把病养起来之意,和目的矛盾,按照这样理解则不能使用;但“养”和“病”也含有因果,“病”是“养”的原因,而不是对象,有治好病的意味,从这个角度理解,则可以使用。
(示例二)语意情境角度:有不合逻辑的嫌疑。具体情境中,安慰心理敏感的病人,更宜使用明确意思的语句,如积极治疗、调理休养等。
(示例三)约定俗成角度:看似不合逻辑,但已约定俗成,广泛使用。“养”和“病”之间缩略了“身体”和“抵抗”,即“养身体,抵抗病”等类似语意。
7.解析:第①句,“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缺少介词,修改补足介词,保持原意即可。可修改为: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之后。第③句,“就像轮胎的空转”不合逻辑,和前文内容联系不上,修改为:就像空转的轮胎。
答案:第①句,修改为:在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后(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之后);第③句,修改为:就像空转的轮胎。
8.解析:第①处,由后文可知,此处是在强调古典的书法艺术形式并没有在高科技的现代消减,反而发展势头强劲,可知书法历史悠久,还可以一直发展下去,因此可填“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第②处,由前文可知,书法艺术形式虽是古老的,但却发展到了现代,可见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可填“生机勃发”。生机勃发: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第③处,前文强调书法表面看来非常普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表示转折,所以是在强调与表面上的正好相反,因此可填“截然相反”。 截然相反:所指的事物截然不同,正好相反。
答案:①源远流长  ②生机勃发  ③截然相反
9.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增强……途经”不搭配,“增强”应改为“增加”;二是逻辑顺序不当,“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关联词后的内容互换;三是语序不当,数量词“一种”应放在动词短语“学习本国文化”的前面。
答案: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还能够增加一种学习本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10.解析:第三段主要是强调书法艺术形式虽简单,但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这是结论。第四段,探求原因,第五段揭示原因所在“在她表面的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概括成因果关系时需加入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等。如:书法因为在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所以不容易掌握和明白。
答案:书法因为在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所以不容易掌握和明白。
3 / 3任务一 语段情境中的文意综合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7分)
京绣有着悠久历史。辽代在燕京曾设有绣院,京绣由此发端。随着元朝定都北京,将技艺精湛的刺绣艺人汇集到京城,让他们专门为帝王侯爵绣制服饰,京绣的风格逐渐产生。明代之后,京绣特色越来越鲜明,技艺精湛,针法严密,用工用料讲究,纹样图式也更具规范性。到清代,尤其光绪年间,京绣的工艺水平达到 ① 的高度,誉满四方。清末民初,京绣匠人和技艺开始走向民间,北京当时有几十家绣坊,继承宫廷绣的一些特点和针法,加入了更多民间的东西,使之更民俗化,将京绣艺术发扬光大,成为 ② 的代表绣种。京绣制品的荟萃地集中在前门外荷包巷的西湖营绣花街。
由于京绣主要服务于皇家,所以在绣品颜色和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极其讲究,主要用色为黑、黄、红、蓝。黑象征高深,黄象征皇权,红象征喜庆,蓝象征高贵。京绣图案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富有 ③ 的特定含义,有些纹样在其他绣种中被禁止使用,如五爪龙图案。京绣以山水花鸟、龙凤图案、飞禽走兽、吉祥八宝、海水江崖为主,其中龙和海水江崖的造型都有严格规定。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9分)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初遇木心的《从前慢》,是在那年夏天。几只早早醒来的小鸟,清脆的鸣啼一声更比一声欢,啄碎小区的宁静,也啄破我的梦。睡意渐无,随手抓起枕边书,就着窗外半明半暗,不期而遇这几行诗句,简洁,明净,轻盈,如飞雪。倏忽间,心微微一颤,一幅画在脑海里缓缓铺开:初冬的早晨,天色微亮,街角的早点小铺里,夫妻俩一个劈柴,一个添火,热腾腾的蒸气飘浮空中。那载着远方信笺的马车打小镇的青石板上“哒哒”而来。可真是慢啊,从清晨到黄昏,从细雨霏霏到冬雪皑皑,待把秋水望穿,方才辗转抵达。洗净双手,展开信,一字一句地读,读到月下花渐眠,读到紧攥着那把夹在信里的钥匙,轻轻睡去。一切这般娴静美好。
3.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含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哈哈,航子两手一夹,那只大龙虾就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
[B]塔式起重机起重量和起升高度都相当大,还有良好的低速就位性能。
[C]陕西人对蒜情有独钟,吃面,烤肉,泡馍,都得就着蒜。
[D]放学回家时,她就便把生日蛋糕送给了孤儿院里那个怯生生的小家伙。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11分)
当人们处于兴奋状态时,疲劳常常无法转换为“疲劳感”,“累而不觉”导致了疲劳的野蛮生长,形成“隐性疲劳”。( 甲 ),它会发出预警信号,如经常脑雾,难以专注;焦躁不安,容易厌烦;中途入睡,半夜起床;口臭体臭,疱疹长疽……
要打破“隐性疲劳”的束缚,我们需要找到方法,在高强度的“耗能”下实现高效地“充能”,或者通过降低“耗能”以确保“充能”及时跟上。众所周知,优质睡眠是高效充能、恢复元气的黄金法则,甚至有科学家坚信,它是好好养病的良药之一。说一千道一万,确保拥有优质的睡眠无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①长时间的工作或学习,②身体和大脑的能量利用会变得低效,③就像轮胎的空转,④没有向前挪一步,⑤却耗能又损伤自己。因此,适当的放松,在高度集中注意力后“摸鱼”,保持工作和生活的松弛感,则能减缓疲劳累积的速度。这种“摸鱼”并不是逃避工作或责任,而是给身体和大脑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让它们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全神贯注地沉溺游戏、兴致盎然地猛刷视频,并不是“摸鱼”,它只会让你的疲惫累积。因为,只要有信息输入,大脑就没法停工。因此,真正有效的“摸鱼”,( 乙 ),比如站一站活动活动筋骨,走一走离开屏幕的方寸世界,看一看窗外的蓝天绿草。说到底,远离“隐性疲劳”,就是要放下紧迫感,保有松弛感。
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波浪线的“养病”,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1分)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 ① ,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的减少而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为中国人,学习掌握一点这门古老而仍然 ② 的艺术的基本知识,不仅能够增强学习本国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还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
中国的书法艺术,表面看来非常普通,不过是拿毛笔蘸墨汁在宣纸(当然有时也用其他的书写载体)上书写汉字而已,似乎人人都会,没有任何神秘和独特之处。但事实 ③ ,看起来形式如此简单的艺术,却一点也不比那些在形式上显得复杂得多的艺术容易掌握、容易明白。
何以如此?
原因在于,在她表面的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丰富。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概括最后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3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