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2(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2(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17:34:43

文档简介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2
1.C [“‘实现’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的有效交流和互鉴”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来看,“知识与文明突破时空的有效交流和互鉴”只是可能性。]
2.D [“其他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错误。从材料二“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来看,其他的“古文字”“古文献”没有消失,仍有遗存。]
3.C [A项,符合材料二“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的观点。B项,符合材料二“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的观点。C项,是从法律层面保障古文字研究,与材料二观点不符。D项,符合材料二“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的观点。]
4.解析:①结合“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可概括出,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
②结合“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可概括出,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
③结合“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可概括出,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
④结合“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可概括出,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
答案:①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②古文字的数字化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③古文字数字化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可以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④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学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范式。
5.解析:①结合“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分析可知,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字形演变中固化了对“国”的认知,一个国的形成需要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
②结合“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分析可知,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
③结合“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分析可知,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
答案:①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从“国”字形体结构可推测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智慧,字形演变中固化了对“国”的认知,一个国的形成需要军队、百姓、土地和疆域等。②古文字的使用传承了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研究解读“国”字各时期的字形体制和使用规则,可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各时期的古籍文献及历史文化。③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如“国”字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便于书写,适应社会文明发展需求。
6.B [“显示出村民们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错误。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既显示出村民对革命家庭的敬重,也暗中透露出革命最终能够成功的原因。仅仅止于“同情”,理解过于肤浅。]
7.C [A项,单从“我”提到“迷狂”“沉迷”于祖母在桃树下的情景就能看出“我”的情感流露而非冷峻观照。“冷峻观照”是冷静理性,以智慧观事、理诸法,而照见明了之意,这与“七岁”“孩子的视角”不合。“孩子的视角”借助孩子的眼光或口吻来看待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B项,“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运用比喻写出祖母年轻时的健壮有力;“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运用环境衬托和象征手法表达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顽强生命力。两者修辞不同。D项,关于村民的描写很少,如“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她讲过一句话:‘晓得历史的人值得敬重。’”“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写得都很简略。]
8.解析:①从表达方式来看,小说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和对革命女性的杀戮,“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两位姑奶奶的牺牲是通过“外人”转述的,描述很简单,这样的语言显得空灵;“桃树”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浪漫美好的氛围,与年轻美好的生命逝去形成对照,营造了感伤的氛围。这样的处理,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哭天喊地的悲泣,便让革命战争叙事增加了诗意的格调。
②从内容和情感来看,小说描写了烈士的英勇无畏,“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革命群众的热情支持,“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烈士家属的大爱担当,“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银簪是一只蝴蝶……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这样的描写使小说洋溢着隽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答案:①“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小说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女性的凋零时,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也没有哭天喊地的悲泣,而是以极其空灵的叙述、极其浪漫的象征来营造感伤的氛围,给革命战争叙事增加了诗意的格调。②“诗意”的人性和情感。烈士的英勇无畏,革命群众的热情支持,烈士家属的大爱担当,使小说洋溢着隽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9.解析:①文中有“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等,这里的“桃花”与“祖母”始终不分离,“桃花”的盛开、绚烂,象征美好自由的生活,暗喻了祖母曾有过的美好青春,更象征了祖母美好的品格。桃树与祖母的自然融合暗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自由美好。
②与桃花有关的句子还有“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小姑奶奶名叫“春桃”,“桃花”代表了她蓬勃美好的青春,代表了她生命曾有过的绚烂。
③与“蝴蝶”有关的句子有,“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文中的“蝴蝶”是指“蝴蝶银簪”。蝴蝶银簪是大姑奶奶传给小姑奶奶,同时也把革命的传统传承给小姑奶奶,所以这“蝴蝶银簪”是革命传承的象征;姑爷爷又把“蝴蝶银簪”送给祖母,祖母常常对着“蝴蝶银簪”思念姑奶奶,所以这“蝴蝶银簪”又是缅怀亲人的寄托。
④“桃花”“蝴蝶”是小说的线索,勾连起了两个姑奶奶的故事,也写出她们与祖母的关系,塑造了祖母的形象。“桃花”“蝴蝶”使得文脉前后勾连,结构紧凑;它们营造出浪漫美好的氛围,使得抒情含蓄典雅,意蕴饱满。
答案:①“桃花”代指小姑奶奶刘春桃,桃树与祖母的自然融合又暗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自由美好。②“蝴蝶”指“蝴蝶银簪”,是革命传承的象征,是缅怀亲人的寄托。③“桃花”“蝴蝶”是小说的线索,文脉前后勾连,结构紧凑,抒情含蓄典雅,意蕴饱满。
10.ACF [句意: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将者国之辅”为判断句,主语“将者”后及句末断句,且“先王”是后句的主语,所以A、C两项处断句。“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
11.C [A项,正确。句意: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B项,正确。慰劳/劳苦、劳作。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的家务劳动担负无余。C项,错误。意思不同。攻克/能够。句意:又攻克英山各寨。/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 D项,正确。休假/回答。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
12.C [“行为有些失当”错误。由材料二“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可知,过当,不翻译为“失当”,应翻译为“超过相抵之数”。 ]
13.解析:(1)“故兵者,国之大事”,判断句,“……者,……”表判断;“兵”,战争;“将”,将帅。
(2)“麾下”,部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从于采石攻蛮子海牙”;“从”,随军。
答案:(1)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
(2)王铭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
14.解析:①“勇”,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太湖与吴军作战时,骁勇善战,右臂中箭受伤,他自己取出箭头,继续作战;王铭追赶败逃的敌人到采石,独自冲入敌阵,几进几出,砍伤杀死的敌人超过相抵之数。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又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与敌作战,还攻克了英山各个营寨,被擢升为管军百户。王铭在作战中骁勇善战,战功赫赫。
②“智”,王铭上书说他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
③“仁”,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
答案:①“勇”,王铭在作战中骁勇善战,战功赫赫。②“智”,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③“仁”,“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但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边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王铭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败逃的敌人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次出击三次返回,砍伤杀死的敌人超过相抵之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1371),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壕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成为巍然屹立的东浙巨镇。太祖十分赞赏王铭,给予他世袭的职位。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
15.B [“表现诗人在风暴面前的疑惧与等待”错误,“危疑正贵须臾忍,静定将收造化功”的意思是在危险和疑虑之中,正是应该时刻不忘忍耐,保持冷静将会获得命运的恩赐。它主要表现的是在风暴面前保持冷静和坚定,不是单纯的疑惧与等待,而是强调忍耐和静待时机的心态。]
16.①人生中必然会有逆境和困难。就像江上行船遇到风浪一样,人生旅途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境,我们要有心理准备,懂得面对和克服它们。②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遇到危险和困惑时,要学会忍耐,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只有冷静应对,才能渡过难关。③顺境和逆境是相辅相成的。颈联用“六鹢退飞”和“孤鸿遇顺”的对比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应因一时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应因顺境而骄傲,要学会在不同境遇中保持一颗平常心。④乐观面对未来,相信转机终会到来。尾联的顺风行船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启示我们无论眼前的境况如何艰难,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迎来顺利和光明。
17.(1)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18.A [文中“可以”,助动词,表示能够。A项,助动词,表示能够;B项,助动词,表示许可;C项,形容词,表程度,厉害;D项,助动词,值得。]
19.解析:A处,后文“如有……有……有……”是对填空处的具体举例,并且这几个例子角度各异,涉及范围广泛,故此处可填:网络语言所涉及(展现)的角度十分广泛。B处,“青少年对峙成人文化、主流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表明这是文化层面上的一种态度表达,而此后举例中“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逃避心理”都侧重于心理层面,两相结合,此处可填:从文化心理层面来看。
答案:A.网络语言所涉及(展现)的角度十分广泛
B.从文化心理层面来看
20.解析:①此处指网络新词带给人的感觉,结合“刷新”“突破”可知是说其让人有新鲜感,可填“耳目一新”。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②“不分长幼、性别、身份”体现的是身份平等,这些人可以尽情表达,可填“一视同仁”。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③网络新词的鲜明特征是简、萌、倒、错,这些特征可归纳为两方面的特点:简单和情趣。故此处应说明网络语言具有简单易懂的特点,可填“简单明了”。简单明了:简明扼要,一看就懂。
答案:①耳目一新 ②一视同仁 ③简单明了
21.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网络使……”中途易辙,可改为“对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或“在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那里”,使之作状语;第二处,“集结社区、团队”逻辑错误,“年轻人”不可能“集结社区、团队”,改成“集结成社区、团队”。
答案:原句应改为:对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或:在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那里),网络使个性化的“自我”不仅获得了自由表达的领地,也能够集结成社区、团队。
22.解析:“尊嘟假嘟”谐音“真的假的”,将原本“真的假的”谐音同化之后,变成了搞怪的“尊嘟假嘟”,听上去也比较可爱灵动。有网络词“萌”的特点。“补刀”,在网络用语中被用作形容语言攻击。比喻一件事物已经破败不堪,却又进行了再一次的攻击。“补刀”两字前常加“神”字,被称“神补刀”。此词巧用比喻,借游戏术语,比喻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有“简”和“错”的特点。“凡尔赛”,为引用的修辞手法,现在的意思是以讽刺或相反的语言和态度,去贬低或否定一些事物,接着反转再高调地宣扬自己,假装在不经意间衬托出自己的优越。有“简”和“错”的特点。“卷”是一个网络流行词,本义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现比拟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有“简”和“错”的特点。
答案:①“尊嘟假嘟”谐音“真的假的”,听上去比较可爱灵动。有网络词“萌”的特点。②“补刀”巧用比喻,借游戏术语,比喻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的行为。有“简”和“错”的特点。③“凡尔赛”,以引用手法贬低或否定一些事物,接着反转再高调地宣扬自己,假装在不经意间衬托出自己的优越。有“简”和“错”的特点。④“卷”是一个网络流行词,采用比拟手法,表现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有“简”和“错”的特点。
23.[写作提示]
材料由《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引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突破已知,探索未知,求得新知”。正是在未知变新知的过程中,我们的成就感越来越大,在探索的道路上乐此不疲。
从材料来看,重点就是人类的探索,而人类的探索就是由未知变新知,由已知再突破的过程。而关于宇宙探索过程的事例非常多,比如关于宇宙的中心在哪里的问题,由“地心说”到“日心说”直至现在的宇宙理论,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又在不断地获得对世界的新认知。其实,其他方面的探索也是这样的,尤其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们会不断地获得新知,又会对已知加以突破。
材料“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我们根据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进行行文。根据前面内容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已知”“未知”“新知”三者间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的。对“已知”的突破,才有了对“未知”探索的行为;而对“未知”探索的结果是得到“新知”。因此,写作过程中,不能只将重心放在对“探索未知”的分析,还需关注“探索未知”的先决条件是对“已知”的突破。同时关注“探索未知”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新知”。它们之间既是因果关系,又是递进关系。
[优秀范文]
破已知索未知,得新知向未来
一考生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人一生都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事物,不断地解开一道又一道难题。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已知,探索未知,求得新知。而生活也如此,突破已知的界限,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寻得新知的成就,奔赴美好未来。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中,人类在探究植物是否存在听觉感知方面不断地努力探索,破已知,索未知,得新知。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如此,破已知,索未知,得新知,向未来。
突破已知是探索未知的重要基础。打破已知的界限,带着一颗探索之心,去寻求未知。世界之大,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拨开它所覆盖的面纱,去感受探索的美好。生物学家哈达尼教授努力探索未知,用已知来铺垫她未知的路;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数字技术造就数字敦煌,打破已知,让敦煌灵动起来;故宫守门人单霁翔打破已知,让故宫活起来。他们都打破已知,以已知为基,探未知筑就美好。吾辈青年应当打破已知,探索未知,走进大美世界。
探索未知是求得新知的根本保障。只有敢于去探索,才能寻得新知,才能拓宽自己的见识,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忆往昔,毛泽东带领人民寻求解放道路,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看今朝,“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的问世,无不体现人们探索未知的深刻诠释和寻求新知的完美结果。只有敢于去寻未知,才能求得新知。吾辈青年,应当敢于探索未知,才能求得真知,铸就美好未来。
破已知和索未知共同促进得新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探索中度过的,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直在艰难又乐此不疲地进行着。破已知,才能跳出知识的限制, 看到充满精彩的世界;索未知,才能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寻新知,才能推动我们不断前进;于敏用探索打破氢垄断;李航用探索在南极成就自我,还有徐梦桃用探索成就冬奥。他们在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求得新知,充盈自我,书写美好人生篇章。
于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吾辈青年已接过时代的火炬,重任在肩,更应破已知,索未知,得新知。于时代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奔向美好未来!
1 / 11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2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与流变,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基因血脉。
古文字通常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也可以包括汉代以后的传抄古文字和仿制古文字。文字的产生除了社会需要,还有赖于人类智能的提升。人们必须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具备辨别不同事物的能力,具备利用载体和工具的能力,具备将实物转化为符号的能力,具备使用符号表达意指的能力,才有可能创造文字。所以文字的产生,既让人类找到了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华古文字的起源标志着中华文明的成熟。
古文字的构造传承先民智慧和时代文化。汉字的形体构造无论是根据客观事物形象描摹出原生形体,还是根据已有形体所负载的语言意义孳生的新形体,都固化了先祖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通过对古文字形体结构的理据分析,我们可以推知古人创制汉字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和时代文化。在古文字的构造中,先民的象征意识、数量意识、方位意识、类别意识等时有体现,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古代社会的物件器具、礼俗制度、自然环境等也时有显露,学习和分析古文字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传承古代文化。
古文字的使用传承文献典籍和民族精神。古文字形成系统后,可以用来记录语言,产生各种文献。已经发现的古文字有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战国简牍等。对它们的解读,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再现古代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们奠定了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奠定了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并将文献内容通过经典传承、字典规范等培育出民族精神,影响着国家行政和社会治理。先秦古文字文献,经秦汉魏晋至唐宋明清,由汉代《七略》到清代《四库全书》,形成浩瀚的中华古籍文献宝库,历代传承。经典文献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而古文字材料是经典文献的根脉,文献的正本清源离不开古文字。
古文字的演变顺应社会变革和文明进程。古文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古文字的形体结构比较复杂,书写工具和载体又比较原始,所以书写难度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字使用的广泛频繁,字符的原始理据逐渐淡化或被改造,形体逐渐由线条和实块演变为笔画,总体上更便于书写。在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人们还超越实用记录功能,追求装饰性美感和艺术性享受,产生了美术字体和书法艺术。秦代“书同文”不仅类化了汉字的书写体式,更规范了字词的用法,减少了文献歧义的产生,有利于政令统一和文化推广,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正是因为古文字的文化传承价值,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开展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意在通过对古文字的全面研究,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如何将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发挥古文字传承古文明的实际效能,是古文字工程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接触古文字,了解古文字,应用古文字,传承古文字。
(摘编自李运富《古文字闪耀智慧之光》)
材料二:
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因为文字与文献的出现,获得了突破时空局限而有效进行的可能。世界上现存于世的古文字中,只有中国古文字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而且也唯有中国的这一古典文字系统当今依然在传承使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古文字传承和传播要深入思考数字时代的新要求。
依托数字化技术可改变古文字资料的储藏方式,为古文字传承、传播开辟便捷通道。中国古文字资料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金石和简帛等,数字化技术可使这些古文字文物以多维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媒介将珍贵的文字资料与研究者、公众分享,为古文字研究、传承和传播提供便利的条件,也能妥善解决文字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矛盾。古文字的数字化还可促进各类古文字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为古文字研究获取资料提供极大便利。数据库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长期以来制约古文字学发展的资料瓶颈。古文字资料获取的便捷,必将极大地提高古文字研究和学习的效率。此外,古文字数字化在相当程度上可改变古文字知识的生产方式,为全面提升古文字整理、释读和阐释水平注入强劲动力。古文字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要语言学、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通过数据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检索各类专题文字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服务,节省资料收集整理的大量人力。可以预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古文字研究的传统模式,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古文字研究新方法和新范式。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阔的前景。
各类传播平台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远意义。
(摘编自黄德宽《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语古汉字有两种构造:描摹原生形体、根据已有形体的语言意义孳生的新形体。
[B]汉字的基本体系和使用规则以及各类文体和文学形式,都是由古文字奠定的。
[C]汉字书法艺术是通过人们在书写演变过程中超越实用功能追求装饰性和艺术性而诞生的。
[D]在世界古文字中,只有汉字历经数千载依然传承使用,其他古文字和古文献已经消失。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B]“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自实施以来,致力于海外古籍调查整理项目,实现海外古籍的数字化回归,推动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互鉴。
[C]《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为殷墟保护提供支撑,建立起公安、内保、协管、网格员共同参与的群防群治体系,打造“大保护”格局。
[D]清华大学陈楠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甲骨文字绘”的研究与创作,甲骨文表情包的推广,使甲骨文研究走进人们日常生活。
4.古文字学因其研究资料获取困难、知识创新缓慢,而逐渐成为一门“冷门绝学”,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国”字的构成及演变体现了怎样的智慧之光?(6分)
“国”字最初是“戈”下有一个“口”,“戈”寓意武力、军队;“口”指人口、百姓。后在“口”下加“一”,表示土地;再后用一个大“口”围住,表示四方疆域;最后简化为“国”字。基本演变如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
我背着书包出了堂屋,看见桃花、祖母与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让我迷狂而惊异。但我没有叫祖母,正要悄悄离开,不料,祖母喊了一声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头递给她。她抬手摸过我的头顶,熟练地在我的额头亲吻一下,说:“记得,下回莫忘了。”
原来,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飞……
我七岁那年,祖母六十五岁。隔壁家的杨奶奶说,她见过年轻的祖母,那时,祖母刚嫁过来,一张鹅蛋脸,粉白红润,抹过油的黑头发用木簪绾在后脑勺,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咚咚咚地敲在地上。
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祖父带我去过姑爷爷家,我在那里见过这枚银簪。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膝下无儿无女,房屋的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银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对姑爷爷说:“留着吧,总是个念想。”姑爷爷回应:“我这身体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给嫂子,我也落心。”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离开时,祖父把银簪又放在姑爷爷座位前的桌上。
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后来我知道,这是延续姑奶奶在世的礼俗。他来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连忙大呼:“这使不得!”姑爷爷捏住祖母的手,说:“嫂子,它陪了我几十年,也让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祖母为她头上的蝴蝶银簪哭泣过。家里大人一直没给我们小孩子讲祖母哭泣的缘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静穆的山。
一天,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诉我:蝴蝶银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门口栽了一棵小桃树……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
桃树上的桃子成形了,阳雀子飞来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驱赶。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
祖母还沉浸在从前没有回来,叹息一声说:“你的姑奶奶不满十九岁,像一朵桃花儿,又像一只蝴蝶。”我问祖母:“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银簪就是她留给小姑奶奶的陪嫁。”我问:“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额头,让我快去上学。
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时空……那是充满血色的岁月,祖母不讲,外人只能简略讲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
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
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她讲过一句话:“晓得历史的人值得敬重。”我从来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别的出处。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
祖母极瘦。晚上她坐在竹床边,弯成一道弧线,可以清晰看见前胸、两肋和后背的骨头。我不晓得别人的祖母是不是这样,但记得父亲说过: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我看着祖母头上发亮的银簪,想起祖母必须摸过她的孙儿们的头才让他们离开……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岁月。
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表现出祖父二人回想起过往岁月的悲伤。
[B]小说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显示出村民们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
[C]结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表达了“我”对祖母以及两位姑奶奶的怀念与敬重。
[D]祖母年轻时如桃花般娇美,年老时瘦削干瘪,小说借样貌的改变暗示祖母的人生遭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七岁时为时间节点,写了晚年的祖母回忆大、小姑奶奶,意在以孩子的视角冷峻地观照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经历。
[B]小说语言精巧,比如“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运用相同的修辞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C]小说多次写到祖母抚摸、亲吻孩子的头再让孩子离开,表现了祖母的慈爱,也显示了烈士的牺牲和孩子的夭折在祖母心头留下的痛楚。
[D]小说采用第一、三人称叙述故事,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隔壁家的杨奶奶和湾子里的村民,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丰富了小说主题。
8.作为革命题材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孙犁的《荷花淀》都“诗意”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赞颂,请你谈谈这篇小说的“诗意”所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中多次写到“桃花”“蝴蝶”,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的意蕴和好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将者不可不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指条目,与《论语》中颜渊问“仁”所问“请问其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劳,指慰劳,与《氓》中的诗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劳”意思不同。
[C]克,指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
[D]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列举的五材十过,体现出即使有良好的品质,但如果对其没有清醒的认识,也会成为将之过。
[B]追随元帅俞通海在太湖与吴军作战时,王铭骁勇善战,右臂中箭受伤,王铭自己取出箭头,继续作战。
[C]王铭追赶败逃的敌人到采石,独自冲入敌阵。王铭几进几出,杀伤敌人数量过于巨大,行为有些失当。
[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又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与敌作战,还攻克了英山各个营寨,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二中王铭作为将才,他的事迹体现出材料一中太公“五材”标准的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阴风黄盆口
李曾伯
三日江行两日风,短篷掀舞浪花中。
危疑正贵须臾忍,静定将收造化功。
休叹退飞犹六鹢①,会看遇顺若孤鸿。
挽回一息南薰力,稳送征樯秋浦东。
【注】 ①六鹢:一种水鸟。《公羊传·僖公十六年》中记载:“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意思是说:这个月,有六只水鸟被风吹得倒退着飞过宋国国都。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船只在江上遇到狂风,在波涛汹涌的江面航行,因此行程艰难。
[B]颔联表现诗人在风暴面前的疑惧与等待,期待风平浪静后能继续航行。
[C]颈联用比拟手法,生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中生命体的观察和感悟。
[D]这首诗通过动态的自然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语言简洁,意象生动。
16.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觉今是昨非,归心日重,在《归去来兮辞》中自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王维幽居山中,在《山居秋暝》中借山水寄慨言志,自言“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可谓跨越时空的交流。
(2)从《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魏晋时对汉代的选官制度有所沿用。
(3)小新看连环画《赤壁之战》,读到了右图曹操南下攻打东吴,踌躇满志,在长江上大张筵席、大会文武的相关信息。他觉得学过的古代诗文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该页部分内容相符。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我国青年网络互动兴趣的持续高涨,不仅带来了自身行为习惯的改变,也丰富了社会性话语实践,一个显著现象是网络新词不断涌现,刷新公众视野,突破汉语表达传统,给人一种 ① 的感觉。网络新词作为网络用户自发创造的一种语汇,杂糅中外文字、表情符号、数字和图片等表达方式,并以此为基底形成话语风格,呈现出青少年亚文化的特质。
网络用户面对其所关注的现实议题时,往往通过语言变异的形式表达看法、心情和态度。( A ),如有受突发事件刺激后与众不同的认识;有对待某种普遍现象的情感诉求;有借助网络平台获得共情、寻求社会救济的愿望。约定俗成的网络新词,一般会自觉绕开敏感词汇、规避言论风险,避免因言辞的尖刻犀利而激起新的矛盾或冲突。比如,用“awsl”表示高兴激动,称赞时说“YYDS”,不喜欢就是“很下头”。
青少年作为我国互联网使用的主流人群,其语言表达和语用习惯天然地带有这一群体社会化过程的痕迹。简、萌、倒、错的游戏化展演是网络新词的鲜明特征。简,即简单,语句、音节短小,方便交流,富有效率。萌,即萌态,童言童语,可爱有趣。倒,即颠倒,不分长幼、性别、身份, ② 。错,即错位,古今中外的话语词汇皆为所用。
这些特点使网络新词 ③ 、充满情趣。( B ),网络语言的游戏化展演可以视为青少年对峙成人文化、主流文化的一种特殊方式,如“宅”“社恐”“逃避达人”等的出现,折射出“90后”“00后”的成长焦虑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萝莉”“小姐姐”等则表现出这一群体对成人身份的逃避心理。受制于升学、社会压力的年轻人,网络使个性化的“自我”不仅获得了自由表达的领地,也能够集结社区、团队,建构出新的价值系统,确立属于自己的文化参与空间。
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
[B]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C]他为大家忙前忙后,实在热情得可以。
[D]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以一游。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网络新词具有“简”“萌”“倒”“错”等特点,请从修辞角度对“尊嘟假嘟”“补刀”“凡尔赛”“卷”做简要分析(任选两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为我们呈现了人类在探究植物是否存在听觉感知方面的努力与探索。的确,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已知,探索未知,求得新知。而未知越多,变成新知后的成就感就越大,为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直在艰难又乐此不疲地进行着……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相关内容
不过,是否至少在理论上存在什么有利的声音,值得植物去回应呢?特拉维夫大学的理论生物学家莉拉赫·哈达尼教授用数学模型研究演化。她认为植物的确能对声音产生反应,但我们必须设计正确的实验来检测这一行为。按她的设想,我们应该设计一种研究,用已知自然界存在的声音去影响一个特定的植物生理过程。如果科学家想要研究植物对声波的反应,那么他们需要考虑,能够让植物听到并产生演化优势的那些与生理相关的声音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声音可能要么能提供有关水分之类资源所在位置的线索,要么能提醒植物即将发生的有益或有害的生物相互作用——比如与传粉者或食草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人尝试去识别这样的反应。莫尼卡·加利亚诺是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位研究副教授;斯泰法诺·曼库索教授则是佛罗伦萨大学植物神经生物学国际实验室主任。她们与其他同事一起尝试为她们起名为“植物生物声学”的研究领域建立理论和实践基础。在201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她们报道,“如果声波的波长类似于水传播的振动波长,则根尖会明显向水源弯曲”。这似乎暗示,根可以通过聆听水流来搜寻新的水源。事实上,加利亚诺的团队近来又表明,豌豆的根可以朝向水流方向生长。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城市工程师几十年前就知道的现象:树木的根常会包围地下的供水管和污水管,甚至侵入其中,导致大量设备损坏和财产损失。尽管工程师和科学家大都假定是这些管道先出现渗水,然后把树根吸引过去,但加利亚诺的研究结果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树根可以被管道中水的声音吸引。
另一种与植物生理相关的声音可能是蜂类的嗡嗡声。我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哈达尼的一项跨学科研究。她把很多研究力量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蝙蝠生物学家约西·约维尔教授,以及植物生态学家尤瓦尔·萨丕尔博士,为的是要看看植物是否能对前来访花和传粉的昆虫发出的声音做出反应。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植物是宿根月见草。这种植物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俄勒冈州的海滨地区,现在也见于以色列的地中海沿岸。正如“月见草”这个名字所示,它的花在傍晚开放,此时天蛾和蜂类会来访花,饮用花中非常甜美的花蜜,在这个过程中就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
约维尔是受过训练的物理学家,在蝙蝠回声定位研究中展现了娴熟的录音和回放技艺,这回又把这种高超的技艺用于记录天蛾和蜂类的振翅声。我们把这些声音回放给月见草,检查它们的花蜜。令人高兴的是,暴露在传粉者的声音之下的植株分泌的花蜜果然比那些始终处在安静环境中的植株的花蜜含有更多糖分。
尽管这些结果表明,宿根月见草能够对某种有生态意义的声音做出迅速反应,但它也带来了这样的问题:“具体是植株的哪个部位感觉到了声波呢,用拟人的话来说,植物的耳朵在哪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一无所知。要理解声音信号影响植物生理的方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遗憾,我们还要等待更多的研究,才能对这些问题做出准确回答。
(摘编自丹尼尔·查莫维茨《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14 / 1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