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条件悬殊,地方性建造材料各不相同,建筑在空间地理上自然分化为土、木两大体系。穴居,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土”文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的主要民居类型;巢居,体现了长江流域的“水”文化特征,干栏式建筑最早出现于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群众的主要居住方式。
中华文明初期,穴居在由地下到地上的演进过程中,与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产生了双向的文化交流与渗透,形成了土木共济的建造体系。夯土、木构相结合的“茅茨土阶”构筑方式,既用于百姓的居所,也见于考古所发现的夏都二里头宫殿等重大建筑。
春秋至秦汉,“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不仅秦咸阳宫、汉未央宫形制恢宏,楼阁台榭夯土高筑,见于后世的木构体系特征也已成型,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木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建筑文化在民族大融合中交流汇集并得以显现。比如,佛教建筑中的寺院融入祠庙和宅邸,佛塔融入楼阁,经幢融入阙、表;汉族席地跪坐的起居方式逐渐改为垂足而坐,建筑内部的高度随之升高;观念上不再“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而是改用“间”作为室内空间的度量单位。五代辽宋至明清,中原、江南、岭南等各地的建筑文化发展已十分成熟。自明代起,夏鲁寺、大昭寺等汉藏合璧建筑风格,在中原地区传播。在宋代制度化、典章化的基础上,清代的木构体系呈现更多的工巧意味。
几千年来,中国木构建筑体系从未中断,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其适用于不同的地域条件,规范化使其能够满足多样的使用功能,并吸收各种建造工艺特色,有着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与文化特点。
中华大地盛产土、木、石、竹等多种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无疑是最合理的建造方式,形成根植于地域风土的建筑风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黄河中游一带在历史上气候暖湿,森林茂密,地面又覆有厚重的黄土。如此自然和地质条件,孕育了地穴、半地穴、地上木构的建筑形式,木材也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建造材料。各地在沿用木结构建筑支撑体系的同时,围护墙体就地取材、不拘一格。西南地区常用竹编夹泥墙,东北地区习用谷草拉哈墙,西北地区取生土砌筑土坯墙,中原地区以黏土烧制青砖墙。
同时,中华大地上还有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建筑风貌作为补充。陕北地区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洞群,河南地区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地坑院群,冬暖夏凉、节地节材,或隐于梁峁沟壑,或没于土塬之下,“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傣、景颇、德昂等民族的竹楼,是多竹地区仿照木构干栏式建筑而形成,木楼板、竹笆墙、茅草顶,通透轻盈,灵秀多姿。彝族的土掌房厚墙平顶,高低错落、朴实优美。石砌建筑中,布依族用片石、毛石铺设屋面、砌筑墙体,藏族、羌族以石块构筑碉房。此外,还有游牧民族“穹庐为室毡为墙”的移居建筑传统。就地取材,构成了中华建筑文化的诸多分支,形成了中华大地以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多种地方形态并存的建造文化体系。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是杜牧笔下美轮美奂的阿房宫。中华建筑体系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林,正是因其技、艺合蕴一身的建筑形象。《周易·系辞》提出“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中国传统设计思想,“见物而起意象,触类而长之”则揭示了传统营造技艺中一个至为重要的观念:“先有象而后制器。”中华建筑之华章璀璨,正得益于掌握此理。
“象”,统指天地间万物之形象及其物性,譬如上古有巢氏观鸟巢之象,因而教民巢居。《周易·系辞》列举了许多由象及物建造宫室的例子。周公作明堂,上圆以象天、下方以法地,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意识;中国古典建筑中屋顶、梁柱、台基三部分,应对了天、人、地的自然之象;建筑开间数量和尺寸多为奇数,隐喻了以奇数代表天之阳性;宫室建筑形象“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描摹了中国建筑的翼角如飞鸟展翅之势,等等。“制器尚象”指引了中华传统建筑数千年的设计思想与美学意向。
“制器尚象”对于建筑营造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在基于术数体系的技术实践上。古代工匠通过这一知识体系,确立了数、象、方位之间的图式关联。凭借“制器尚象”所承载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实践,传统营造的技艺文明代代相传,中华建筑的成就辉煌绚烂。
(摘编自张彤闵天怡《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穴和半地穴建筑体现了黄河流域“土”文化特征,而干栏式建筑则体现了长江流域“水”文化特征。
B.中华建筑体系的连续性、适应性、灵活性和规范化,使得木构建筑体系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条件。
C.中华建筑文化在不同地域展现出多样化的风貌,这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可用建筑材料紧密相关。
D.陕北的靠崖窑洞和河南的地坑院冬暖夏凉;傣族的竹楼通透轻盈;游牧民族的毡帐移动便捷。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提到的“土木共济”建造体系,是中华文明初期,黄河流域的土建筑技术和长江流域的木构技术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B.秦汉时期,诸如秦咸阳宫等宫殿包括抬梁、穿斗、井干三种形式和庑殿、歇山、悬山等屋顶样式,这表明此时木构体系的特征已经成型。
C.从宋代开始,建筑的室内空间度量单位由传统的“筵”“几”转变为“间”,这一变化反映了人们起居方式和观念的演变。
D.对中华建筑的发展来说,“制器尚象”不仅影响了建筑师设计房屋时的思想和美学观念,还促进了传统营造技艺文明的传承。
3.下列选项,能体现中国建筑包容特性的一项是( )
A.古代皇宫和庙宇的建筑规模和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
B.某些朝代的官式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庙宇,有统一的建筑规范和风格。
C.白族建筑除大门瓦檐裙板和门楣花饰部分用木结构外,其余以砖瓦结构为主。
D.某些传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坚持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
4.文章第三段是如何论述土木共济建造体系的发展过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如何理解“制器尚象”这一设计思想?它在中华古典建筑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 场
胡亚林
光阴似箭。转眼马文军校毕业回到山沟机场警卫连任职已两年了。
马文在省城的未婚妻梅晓洁,看不起他当一个给飞机站岗的警卫排长,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没有发展前途,太没出息。
未婚妻让他脱下军装,她托关系在省城大机关给他安排工作。
但马文拒绝了未婚妻梅晓洁的安排。
带着满腹的不解和怨气,梅晓洁来到部队,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马文知道梅晓洁的脾气,他要稳住她。站在机场附近的营房前,马文请梅晓洁放眼远望,机场上一长排整齐列阵的战机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熠熠生辉,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文告诉梅晓洁,自己与飞机朝夕相处,情感很深,一方面用警卫兵的责任和安全保障,为飞机飞行训练托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另一方面经常跟飞机说说悄悄话,抒发情意,愉悦身心,提振精神。和飞机交朋友,正是连队在警卫兵中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情感活动,也是大家必训的一项心理科目。
一时的新鲜,并没有让梅晓洁感动,头脑里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虽经马文再三介绍和解释,可总是不能拉直。尤其是身临机场一角的那会儿,烈日似火,热浪袭人。梅晓洁叫苦不迭,连连摇头,心想,给飞机站岗,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真让人受不了。她要趁此机会,好好开导马文多为自己想想,千万别让两个人建立起来的感情崩塌了。
傍晚时分,天热得让人焦躁难耐。营房里的梅晓洁,憋了一肚子的不舒服,想向马文倾诉,偏偏这时马文有事不在身边。
夏班长看见梅晓洁焦躁的样子,安慰说:“嫂子,既来之则安之,马排长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时候了,他到底在忙什么?”梅晓洁有点不耐烦。
“到机场的警卫班,看一个患重感冒的警卫兵。”夏班长小心翼翼地回答。
“难道我在他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兵患感冒,这种小病还要他亲自去看?”梅晓洁的话里带有火药味。
“嫂子,马排长爱兵和爱飞机的情感是一样的,他说过,每架飞机都是他亲密相伴的战友,而每个兵都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夏班长有些动情。
梅晓洁对夏班长传达的信息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有些可笑。正要发火时,夏班长的一番解释却给她降了温。
原来马排长去看的这个患病的警卫兵,叫许飞机。名字是当飞行员的父亲给他起的,意在子承父业。他本来在城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以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当兵,进入空军队伍行列。不久前,他在外出办事时见义勇为负伤,刚刚痊愈。这两天,虚弱的身体又患病,马排长有些放心不下他,连续两天,马排长都顶许飞机站后半夜的那班岗。
“看来,我来的太不是时候了。”梅晓洁有些哽咽。
“嫂子,你可能误会马排长了,他可是俺们的好领导,像大哥哥一样,大家都十分敬佩他,黏着他。你看上他,是你的福气,真为你高兴。”夏班长显然有些激动。
梅晓洁听了夏班长的话,吃惊地看了他半天说:“既然他工作忙,就不打扰他了。明天我回去,让他安心工作。”
夜幕降临。梅晓洁虽然早早入睡,但是辗转反侧,心情无法平静。无意中,她发现枕头下马文的日记本。开灯阅读,居然越读越有味道。
*月*日 星期六 晴
早起称了一下体重,长了五六斤,几乎成了个小胖子。我说呢,近期,查岗走路腿没有原来利索了,这说明,需要加强体能锻炼。哈哈,到时如果让梅晓洁看见,该让她笑话我了。我得量身设计个锻炼计划,控制体重,精干身材,于公于己都有利。
*月*曰 星期日 晴
今天收到梅晓洁的一封来信,意思是让我脱军装回城市过舒适的生活,我谢绝了她。说实话,我离不开我警卫的飞机,更离不开警卫飞机的战友们。当兵要讲精神,没了精神就等于没了灵魂,机场警卫兵又如何用心锻造锤炼对飞机的那份纯真的感情呢!
*月*日 星期一 晴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上午,我借查岗之便,顺路去机场跑道头老连长的坟前,一是想祭奠一下老连长;二是向老连长汇报工作。没想到,遇见了哭得泪流满面的许飞机,经过再三追问,他才说出老连长是他爸爸的实情。之所以隐瞒不露,他是不想活在爸爸的光环里。我不解,有人托关系走门子往城市部队调,而他却乐意来山沟吃苦受罪。他坚定地说:“我爸爸睡在这里,有他盯着我干,我这个守卫飞机的飞机,一定能够和飞机战友交好朋友,让妈妈放心,连队信任,自己更像一架有战斗力的飞机!”多好的兵啊!
读完马文的日记,梅晓洁内心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愧疚。不知不觉,她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睡眼惺忪的梅晓洁,突然发现坐在床边两眼红红的马文,心疼地连连叫他:“赶快补觉。”
马文笑着说:“习惯了,我不困。”
“求你件事,可以吗?”梅晓洁声音温温柔柔的。
“你说,只要我能做到的。”马文回答得很干脆。
“吃过早饭,请你陪我去许连长的坟上看看,我有话跟老连长讲。”
马文像明白了什么,连连点头,笑着说:“好的,好的,一定奉陪!”
回省城一个月后,梅晓洁办好了随军手续。梅晓洁的举动,得到了父亲——省军区司令员梅学峰的赞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初,梅晓洁并不支持马文的工作,她认为给飞机站岗的警卫排长工作既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发展前途。
B.连队在警卫兵中开展和飞机交朋友的情感活动是有意义的,可以让警卫兵抒发情意,愉悦身心,提振精神。
C.马文因亲自去查看患病的许飞机而没有陪在梅晓洁的身边,说明在马文心中,未婚妻梅晓洁并没有工作重要。
D.夏班长认为马文是好领导,并真心替梅晓洁与马文的爱情感到高兴,体现了夏班长对马文由衷的欣赏、敬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心理、语言等描写塑造了梅晓洁的形象,如“心想,给飞机站岗……真让人受不了”,体现梅晓洁此时的狭隘、短浅。
B.夏班长评价马文说:“每架飞机都是他亲密相伴的战友……兄弟”运用直接描写,表现了马文与飞机、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文章别出心裁,并没写马文与梅晓洁之间的苦劝与抗辩,而是安排马文照顾战友等情节,推动文章的发展。
D.文章结尾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原来梅晓洁的父亲是省军区司令员,对女儿随军的决定赞许有加,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8.文章具体展现了马文日记本的内容,有何作用?
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中丰富的情感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
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使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
(节选自《元史·许楫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以参A政高兴B代教化C楫复D以前言E告之F兴G从其计H贼果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指与 交好,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思相同。
B.以,文中用作介词,可译为把、将,与《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中的“以”意思不同。
C.奚,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何,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奚”意思不同。
D.谢事,文中指辞官。同样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请辞、告老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楫是太原忻州人,幼年时跟从元裕学习,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凭借儒生的身份参与词赋科选拔考试并入选。
B.商挺将许楫所说的话上奏,建议最终被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因此,许楫升任左右司员外郎。
C.武冈有个富民打死了出征的军人,却暗中利诱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查明情况后将佃户释放并关押富民。
D.柯三八、汪千十等人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派兵追捕,双方相持了七个月,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招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
(2)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
14.《元史》将许楫纳入“良臣”之列,请简要说明其作为“良臣”的表现。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待酒不至
李白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
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
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诗人让人去买酒,但是迟迟没有买来,“来何迟”表现诗人的焦急之情。
B.五六两句写诗人想象晚上坐在东窗下喝酒的情景,有莺婉转的歌声相伴,岂不美哉!
C.七八两句运用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在春风沉醉的晚上,“醉客”美好的喝酒感受。
D.全诗描写了山花、流莺、春风等景物,有色有味、景象明丽,情景浑溶,意境美妙。
16.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直接点明荀子对“学”和“思”的认识的句子是:“ , 。”
(2)《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圣益圣”的原因的语句是:“ ,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由”的原因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说盘古氏倒下的时候,②头颅变成了泰山,③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④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上,⑤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多米,⑥给人拔地通天的一种感觉。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在秦始皇正式封禅泰山之前,已有七十二位贤君来泰山封禅。从虚无缥缈的传说,( 甲 ),这座山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瞬间。
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这源自人类对大山的原始崇拜,源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 乙 ),那么绵绵不绝的青翠之色,就是描述泰山的首选。青色是东方的标准色,主生发与成长。遥望泰山,峰峦叠障,苍翠欲滴。山间云雾瞭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石草木之上,映照出万道金光。站在山顶,俯瞰山下,一切都在脚下,人的心胸便会豁然开郎。这青翠的山峦,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心灵的寄托。
公元736年,年仅24岁的杜甫从东都洛阳风尘仆仆地赶往齐鲁大地,此时的他刚参加完进士考试。虽然杜甫这次名落孙山,但是对于一个志向远大、十几岁便名扬文坛的诗人来说,暂时的失败不算什么,他对未来依然信心满满。他要放飞自我,到孔圣人的齐鲁大地游学。最终,他来到了泰山的脚下。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和壮丽,更表达了诗人对勇攀高峰的渴望。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的“绵绵不绝”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肃然起敬 B.平分秋色 C.声名狼藉 D.甜言蜜语
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进行修改。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章第一段中标序号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选景物和人物进行仿写。要求语意连贯,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有些人的怒气似乎来得格外容易,例如平平常常的行车走路,本该相互礼让,却你超我赶、你别我挡,开成“斗气车”,枉顾安全,容易酿成交通事故。生活中的“路怒族”“易怒族”并不少见,然而愤怒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体现个人良好的修养。
为人处世,要争气而不要斗气,强大自我才是正道。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中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C 3.C 4.①论证思路上:此段采用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春秋至清代,不同时代土木共济建造体系的发展状况,思路清晰。
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引用和举例等论证方法,如引用文言语句“度堂以筵,度室以几”来说明魏晋南北朝之前中国人度量室内空间的观念,增强说服力。 5.①“制器尚象”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它强调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先有对自然万物形象的观察和理解,然后通过建筑成果来表达这些形象和意象。
②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外在形态设计上。例如,古代建筑的屋顶常采用曲线形态,模仿飞鸟展翅的形象,不仅赋予了建筑以生动的视觉效果,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③其次,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设计上。如《周易 系辞》中提到的周公作明堂,上圆下方的设计,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崇拜和宇宙观念的体现。
6.C 7.B 8.①日记中,马文计划开展锻炼等内容,体现马文尽职尽责、严于律己的形象。②交代了马文不愿离开警卫队的原因以及许飞机的觉悟与坚持,展现了警卫队士兵们与飞机之间的深厚情感,暗示文章主旨。③为下文梅晓洁的转变作铺垫,读完日记后梅晓洁理解了马文的坚持,被许飞机等人的精神所感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①对恋人之间从有分歧逐渐走向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的美好爱情的赞美:梅晓洁在不断了解马文的所做所想之后,从坚决要求马文回城变为办理随军手续陪伴爱人,展现美好爱情。②对忠诚于事业、坚守岗位和原则的警卫队员们的崇敬:无论是马文还是夏班长、许飞机,他们都毅然坚守在守护飞机的岗位上,锤炼自我,令人感动。③对去除功利之心、不依靠人脉关系的崇高品质的欣赏:马文、许飞机甚至是后来的梅晓洁,不愿托关系走门子,弘扬了正能量。
10.CFH 11.A 12.B 13.(1)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可收获的谷物,(可以)供给王府的需要。
(2)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要百姓活?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 14.①召募百姓屯田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屯垦顺利完成,朝廷获利,许楫被授予金符。
②对百姓宽容仁爱,把俘获的贼兵中的良民遣返还乡。
③作徽州总管期间,让徽州幸免征赋之苦;又招降因饥荒做了盗寇的百姓。
参考译文:
许楫字公度, 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15岁时凭借善于词赋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许楫到了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许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许楫非常器重。一天,许楫随省臣立于殿下,元世祖见他胡须飘飘,身材魁伟,问:“ 你是秀才么?”许楫躬身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
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许楫相遇,许楫对商挺说:“京兆的西郊,有几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可收获的谷物,(可以)供给王府的需要。”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并被朝廷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1276 ) 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宪在荆南府行中书之职,以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提升许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让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察知此情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英明。后来许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了很多贼兵,经许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600多人,都遣返还乡。
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总管全国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刻剥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2000锭,王巨济还怒其少,要再加千锭。许楫至巨济处对他说:“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要百姓活 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许楫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之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人名)用兵去捕,双方相持七个月,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行省立即发驿书召许楫,命他前往招降。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30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计谋,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
至元二十四年,授予许楫太中大夫、东平总管。他辞官二年后逝世,终年70岁。
15.D 16.颔联运用移情(拟人)的手法,花对“我”笑,其实是“我”对花笑,既生动形象地写出山花盛开的情状,又表现出诗人想到即将喝到酒时的愉悦心情。
17.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18.A 19.
①“障”改为“嶂”;②“瞭”改为“缭”;③“郎”改为“朗”
20.甲:到有据可查的历史
乙: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概括泰山 21.
句③,修改为:于是泰山成为古华夏东部最高的山峰
句⑤,修改为:其相对高度超过一千米
句⑥,修改为:给人一种拔地通天的感觉 22.
示例一:游览赤壁,苏轼写下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词,不仅赞颂了赤壁的雄奇与壮阔,更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
示例二:远望庐山瀑布,李白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庐山瀑布的美丽与壮观,更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示例三:走进山西村,陆游写下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句诗,不仅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更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3.例文:
争志气骨气,戒斗气赌气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纵观中国百年近代史,一代代国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披荆斩棘,为国争气。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路怒族”“易怒族”屡见不鲜,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我们应以修身立德为基础,以为国争光为目标,戒斗气赌气,争志气骨气,勇担时代使命,谱写人生华章。
身处节奏快、竞争强、压力如影随形的当今社会,有些人的怒气似乎来得十分容易,你超我赶、你别我挡的“斗气车”比比皆是,图一时之快而“撂挑子”“卸担子”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很多人打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旗号口不择言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其实这并非为自己争气,而只是斗气。斗气看似解气,实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可能会给双方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而何为真正的争气? 争气是面对困境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从而捍卫自己乃至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每一个国人都应具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流水落花,身心常静。戒斗气,勿赌气,提升个人修养,修炼人生境界。
忆往昔,《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本是年少有为、才能卓越的英雄,最终却在“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中英年早逝,斗气而亡,可悲可叹。看当下,“路怒族”因斗气酿成交通事故,伤人伤己;湖南一对父子因矛盾而赌气吃下碳酸钡粉中毒,子死父伤。斗气的危害不言而喻。我辈青年应以此为戒,警钟长鸣,戒斗气,勿赌气,立身修德,陶冶内心。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天生的修养,只有后天的自我要求,学一分退让,增一分福泽,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鹏当北海凤朝阳,长志气,硬骨气,坚定理想信念,为己为国争气。
雷锋曾说:“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为人处世,要争气而不要斗气。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中国女排,三十年拼搏不息,从低谷中奋起,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不畏外国人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为国争气……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当代青年应长志气、硬骨气,苦练本领,为国争光。
“生气不如争气,斗气不如斗志。”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面向新征程,让我们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争志气骨气,戒斗气赌气,以奋斗的姿态挺身向前,不负盛世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