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2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设计+同步检测+课件(共32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2 12:41:22

文档简介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要求】: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能力与方法目标:①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   ②对新经济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③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3、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图片《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演说》。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中找到切入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呢??  材料: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   问题1:根据上面这段文字,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问题2:马克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列宁首先在俄国追随马克思的设想,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一、追随理想中起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当时俄国面临的形势怎样?出示图片:《内战时期的苏俄形势》图,文字,图片,俄国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2、内容: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哪些地方体现出为了战争需要?哪里体现共产主义的特点?
3、评价:材料和图片,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二、直面现实的“退步”——新经济政策
问题设计1为什么退步?(背景)
2、如何退?(特点)
3、退成什么样?(内容)
填写学案中的表格,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项目
马克思设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所有制
公有制
农业:余粮征集制
?
工业:企业全面国有化
?
流通 体制
计划经济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强制劳动
实物配给制
?
设计角色体验,体会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同。在学生体验角色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点。通过比较两大政策的不同结果,进而得出认识,政策的调整必须符合国情,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教师采用通过内容引导得出结论的办法,引导学生评价新经济政策。
三、强力推动的跨步——斯大林体制
1、通过材料补充斯大林体制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用图片材料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斯大林体制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做到论从史出。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其中一种,每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
【随堂检测】
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A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 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 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 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 在( )
A 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 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A 增加税额 B 处以罚款 C 强行收集 D 放任自由
5、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6、下列斯大林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C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课堂小结】按照板书,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线索,列宁、斯大林领导人先后进行了探索的三个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此后苏联经济的发展又将如何?下节课再学习。
测评练习
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A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 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 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 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 在( )
A 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 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 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A 增加税额 B 处以罚款 C 强行收集 D 放任自由
5、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6、下列斯大林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C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材料二:列宁曾就某一政策说过“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思考下列问题:
①列宁企图通过什么政策来“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结果如何?
②材料二中的“某一政策”指的是哪一政策?据材料一说明该政策的最大特色。
课件32张PPT。1917年,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获得胜利,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思考:
马克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一、追随理想中起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追随理想中起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政治形势严峻—1.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请回答:当时的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政治形势严峻经济困难,粮食、物资短缺——经济形势严峻一、追随理想中起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强制劳动 实物配给制余粮征集制取消商品贸易国有化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2.主要内容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材料二: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评价
积极:
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新生的
社会主义政权。
消极:
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脱离实际;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消极:
损害了农民利益,引发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的新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民频繁暴动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经济困难
何去何从?
4年世界大战和
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工农联盟濒临崩溃,政治危机  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否则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格代替资本主义。面对现实,革命政权要想战胜帝国主义,必经阶段是恢复市场与商品经济。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直面现实的“退步”——新经济政策“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二、直面现实的“退步”———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粮食税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角色:农民、企业主(工人)、商人、普通市民
要求: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2分钟,最后成果展示
1、2组:农民 3、4组:企业主
5、6组:商人 7、8组:普通市民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角色体验二、直面现实的“退步”———新经济政策农业:固定粮食税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按劳分配一变:政策内容的变化;所有制形式: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流通体制:由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转变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转变为按劳计酬二变:发展模式的变化;根据国情,试探着借助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梳理出一条“小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三变:突破马克思设想;从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经典论述,尝试着结合国情,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新: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谈影响实践上:受到工人、农民支持,调动了其生产
积极性,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
理论上: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
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
(1924年1月21日)斯大林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正如这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斯大林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 材料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苏联仍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1/8,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外:帝国主义封锁包围,
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三、强力推动的跨步——斯大林经济体制斯大林的个人因素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战争即将爆发,所以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宣传画 所有制:
管理体制:
调节手段:
管理手段:
经济结构:三、强力推动的跨步——斯大林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高度集中
指令性计划经济
行政手段
优先发展重工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请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斯大林体制? 提示: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要运用辨证的观点,分清主次,要看到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我看“斯大林体制”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光辉的成就迅速实现工业化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光辉的成就为二战胜利奠基 光辉的成就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词。材料1: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光芒的背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轻重)材料2: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地方、企业缺乏活力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光芒的背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光芒的背后……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就是鲜明的对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斯大林体制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留下哪些经验教训?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要按比例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利益。3、改革必须注重增强企业活力4、制定政策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5、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强力推动的跨步——斯大林经济体制直面现实的“退步”——新经济政策追随理想中起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伟大理想——马克思的设想理论阶段直接过渡逐步过渡最终确立探索中逐步形成课堂小结△巩固练习:2、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它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政策
B 它的制定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C 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D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D1 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A 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 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B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
在( )
A 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B 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4.1922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
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正确态度是
( )
A 增加税额 B 处以罚款 C 强行收集 D 放任自由D5、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A6、下列斯大林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B 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
C 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