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19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检测+课件(共16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19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检测+课件(共16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2 12:43:56

文档简介

评测练习
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杜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 “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是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B.社会制度的变革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 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③ 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
4、我国在经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圈地运动”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道路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C、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 D、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5、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A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课件16张PPT。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的死胡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一、思路——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方针: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揭开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重难点突破
改革: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
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同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不相适应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前提:
目的:
方法:
(内容)
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经济体制二、出路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材料一: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材料二:农村体制:人民公社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材料三:改革先声:安徽、四川的农民已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请大家大声朗读第3段大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农民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平均分配公有制公有制集体经营管理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平均分配
上缴集体和国家按劳分配
上缴后自由支配人民公社制二、出路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变变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问题呢? 对策: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发展乡镇企业。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从原料的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根据国家统一计划进行,长期以来,国家对企业统得太死。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教版教材回答:国有企业的病因是什么?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增强企业活力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症下药!改革进行时——我为改革献计献策土地集中经营三、 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1)计划经济体制
(2)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宪法保证: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5)理论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中的两大误区【课堂升华】
改革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出路——必要性 
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
改革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万众创新——方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一劳永逸——改革要逐步推进、不断深化——阶段性和层次性
课堂巩固练习1、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杜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2、 “实现四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革命。”文中“革命”的含义是
A.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B.社会制度的变革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实现生产力的飞跃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安徽的农民中盛传一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从这首歌谣中我们看到:
① 分田到户,把土地所有权给农民后的高兴心情;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农民拥护;③ 责任制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④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