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本课课程标准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民版教材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中以一目“贫者无立锥之地”作介绍,内容主要集中在在土地兼并及带来的影响;人教版教材则在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中以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做简单概述,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过程;而岳麓版教材,用一课三目“废井田,开阡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三本教材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表述内容差异较大。面对以上信息,借助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我认同“土地制度史应该是土地所有制的历史”,因此将本课重点确定为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难点是土地兼并。为解决这一重难点问题,首先整合课程资源,确立知识线索为“田里不鬻”、“志在良田”“赁田以耕”,凸显“田”在本课中的核心地位,以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土地情结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立意统领以上知识线索。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没有接触过,知识储备欠缺,对高一学生来说既专业又枯燥。基于以上对学习目标和学情的分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史料教学,“基于历史材料进行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应有状态”,通过阅读原文史料,减少说教,尊重事实,逐渐让学生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但由于本课史料几乎全部是古文言文,学生存在较大阅读障碍,因此在选取阅读材料时,遵循“杂而不泛”、“简而不陋”的原则,避免大段式阅读,采用简短明确、信息丰富的史料,通过巧妙精准的设问,引导学生合理有效阅读,如遇有生僻字词,加以拼音和注释,减少阅读困难,通过阅读尽可能做到“理解事实、还原本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课一故事
按惯例进行一课一故事,一位同学主讲,师生共同分享。
学生讲故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重耳一行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继续逃亡,在经过无鹿这个地方的时候,饿坏了的晋公子向一农夫乞讨食物,农夫拿起一土块给了他们,晋公子大怒,想要鞭打农夫,这时,他身边的一位随从对他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啊。听后,晋公子向老农磕头致谢,接过了土块,装在车上,然后乘车而去。
学生与同学们分享他的认识和感受:
对农夫来说,把土块当作食物送给晋公子,对农夫来说,土地就是衣食来源,是生存的根本;对晋公子来说,土地原来是属于周王所有,现在认为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礼物,所以土地对诸侯王来说就是权利和霸权的象征;同时要想处理好百姓与君主的关系,让社会安定,还应该实行耕者有其田。
教师点评:一课一故事堂堂精彩,本课同学对故事的认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正好切合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否体会到故事中不同阶层对土地的这种感受呢?
【设计意图】
“一课一故事”是我的一个教学习惯,具体要求是:学生讲、2—3分钟、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有一定史实依据、分享对故事的认识。坚持了很多年,虽然有些同学故事不够概括、分析不是很到位,但总体来说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和阅读概括能力方面,效果特别明显,让学生逐渐养成一定的史证意识。
(二)“田里不鬻”——井田制
展示第一组材料:
、
问题1:材料中的甲骨文是现代汉语的哪两个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分析两字分别是“井”“田”,得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古代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构成“井”字形,故称“井田”,这一时期的土地制度被后世称为井田制。
展示第二组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 井田受之于公。毋得鬻(yù,卖)卖,故王制曰 ;田里不鬻。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问题2:据材料,分析井田制下土地归谁所有?如何管理使用?
学生通过阅读,提取材料相关信息,概括出井田制下的土地归王所有、通过分封使用、不得买卖。
展示第三组材料: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问题3:据材料,简画出“公田”与 “私田”位置,分析它们的耕作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阅读、动手画简图。
教师展示宋·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一》中的关于井田制的示意图,史证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信息的准确性。
展示第四组材料:
无田甫田,维莠(yǒu)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
——《诗经·国风·齐风·甫田》
问题4:概括材料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诵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田”就是“公田”,通过材料得出公田抛荒的现象,说明当时井田制逐渐瓦解。
【设计意图】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井田制的分析,重点放在土地国有制的性质上,围绕此点,利用三组材料分别从性质、耕作方式、井田制的瓦解方面进行分析。教师呈现的材料简短易懂,对可能存在阅读障碍的“鬻”字,标音及注释,对引用《诗经》的材料,因学生对国风的形式接触较少,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教师标注译文,使材料含义更加清晰化,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提取信息的效果更为明显。史料种类采用考古、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意在让学生在诸多材料的辨析中养成历史教学所培养的证据意识,同时避免出现单纯的文字阅读带来的学习枯燥性,增加趣味性。
(三)“志在良田”——土地私有制
展示第一组材料: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问题1:概括孟子理想生活的基本条件,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并书写自己阅读后得到的相关信息,学生展示相关信息后,教师进一步对材料信息进行补充,概括出孟子理想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有宅基地、种桑、有耕种之地、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有劳动时间,这反映了战国时期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人们土地情结的逐渐产生。
展示第二组材料:
在私有制深化的道路上,是障碍重重的……从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方面考虑,需要的是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从人们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需要的是劳动者阶级斗争的冲击和统治者阶层中明智的人们所进行的某些调整。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问题2:阅读教材第7页相关内容,用土地私有制深化的史实论证作者观点。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展示,明确了生产力方面是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对“公田”的抛荒,体现了劳动者的冲击;各国的税制改革和商鞅变法是统治阶层的调整,这些方面共同促使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设计意图】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重点内容,教师提供两组材料,第一组材料单从字数上来说,有些过少,也不存在阅读障碍,看似过于简单,但是详细的逐字分析,本段材料的信息非常丰富,典型的反映出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小农经济的特点,通过教师提供的史料,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第二组材料教师提供史学家的观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相关史实,这两种形式都是体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教师精准的问题设计,是引导学生阅读的关键,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历史阅读的重要性和历史信息的丰富性,体现出“无论是史料教学,还是把历史材料作为教学的骨架,阅读都是核心的学习内容”。
(三)“志在良田”——土地兼并
展示第一组材料: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kuī)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chóu ,辈),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问题1:分析材料中蕴含了哪些信息?
学生阅读分析,交流信息,最后多名学生总结信息:商鞅变法时,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可以买卖;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在买卖土地;买卖土地造成了贫富差距巨大;商业具有不稳定性;经营农业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小;人们普遍存在一种重农抑商的思想;土地是社会财富的一种象征;土地情结的浓厚……。
【设计意图】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带来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伴随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教师提供一组原始史料,设计开放性问题,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不受任何预设问题的限制,进行阅读思维,并能提取自己认可的所有信息,随后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各种信息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基本能力。通过本组材料,学生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土地兼并现象盛行的表现、原因、危害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清晰明了了,同时通过史料也体会到“志在良田”是土地情结在社会各阶层中的一种体现,始终贯穿土地情结这一情感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展示第二组材料:“清代地契官纸”
师: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重要手段,“地契官纸”是一种类似于现在交易过程中合同性质的文件,从买卖土地的位置、亩数、地税、担保人等各方面加以详细说明,并加盖官府印章,地契官纸使土地买卖得到法律保护,一方面能减少买卖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另一方面也说明土地买卖是一种合法行为。
【设计意图】这组材料的运用,一方面继续深化学生对土地兼并的认识,另一方面
运用地契官纸这种可信度较高的史料,与文字史料加以佐证,引导学生在诸多材料的辨析中逐渐养成一种证据意识。
(三)“志在良田”——反抗兼并
展示第一组材料
问题1:口号或纲领反映了几次农民起义的共同要求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概括:反对土地兼并,要求得到土地。
师:说明当时社会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失去土地后没有大规模的成为流民,而是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反抗,反抗的目的仍是为了获得土地,土地情结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
(三)“志在良田”——限制兼并
展示第一组材料
材料一 男子授露田(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食货志》
问题1:材料反映的是哪种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如何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问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学生阅读概括:均田制,通过国家掌握部分土地授田,土地不得买卖的方式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展示第二组材料: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时,实施方田均税法……对全国土地进行清查丈量,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地质量好坏登记上册,分别等级,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 明朝“鱼鳞图册”
教师概括点明材料二、三是国家丈量土地进行分等级登记,利用赋税关系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政府限田、均田的做法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的限制住土地兼并。
【设计意图】“反抗兼并” 和“限制兼并”仍然围绕土地兼并展开,突出土地私有制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体现农耕文明下人民和政府对待土地的一种基本态度,这种态度仍是中国人土地情结的渗透和展现。本部分主要由教师讲解,辅助学生阅读材料,材料使用灵活,使学生对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四)“赁(lìn)田以耕”——租佃经营
展示第一组材料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zhé,就)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赁田以耕,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问题1:概括材料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阅读材料并概括为:租佃经营;“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多地少;土地兼并严重。
本组材料阅读障碍不大,但学生容易或者不解“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的意思,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得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信息。
展示第二组材料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在刑律上“俱以凡人科断”。
问题2:材料反映了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直接得出佃农佃农在法律上与地主地位平等;这种变化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设计意图】租佃经营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需要学生了解,古代土地兼并严重,但未造成大量流民,主要就是通过租佃经营实现的,所以租佃经营也是中国人土地情结的重要体现。两组材料重心放在租佃经营实行的原因和佃农身份地位变化两方面,设计目的仍然围绕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一重点展开。
(五)板书结构
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出示板书结构,由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概述,史实完整、表达准确、线索清晰。
【设计意图】板书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对一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概括总结,体现本课的重点和基本线索,培养学生基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总结提升
《亮剑》中战败的楚云飞离开故土,捧起一抔黄土,面色凝重, 我们被楚云飞那深沉而痛苦的表情所震撼,因为他触动了人们心中故土难离的情结。读路遥的《人生》时,看到失意的高加林回到家乡,扑倒在地抓起两把黄土叫喊着:“我的亲人哪” !从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一方人对于一方水土的热爱 。不同时代,人们对土地竟有着惊人相似的情感,那就是对土地的无限热爱。无论是在农耕时代还是在现代文明中,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因为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设计之初,就以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土地情结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立意统领知识线索,最后以土地情结结束本节课的总结和学习,符合了教学立意的基本要求,同时在三个题目的整合上也正是围绕“田”的变化,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这一情结产生的渊源,大量史料的运用,也使这一情结在任何地方出现并不显得突兀,而是一节课结束后的一个自然升华。
岳麓版必修二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评测练习
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其中“公田”上的生产方式属于
A.劳动者集体劳动 B.小农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个体农业经济
2.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3.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4.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自耕农衰退 D.土地兼并缓和
参考答案:ACDDC
课件17张PPT。一课一故事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 一、“田里不鬻” ——井田制土地国有,分封授田,不得买卖 公田集体耕种、私田村社成员自己耕种 一、“田里不鬻”——井田制 宋·马端临 无田甫田,维莠(yǒu)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
(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高高长势旺。大田宽广不可耕,野草深深长势强。)
——《诗经·国风·齐风·甫田》井田制逐渐瓦解 一、“田里不鬻”——井田制 公田抛荒概括材料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土地、农时、耕织 概括孟子理想生活的基本条件,说明了什么? 二、“志在良田”—— 自耕农经济 二、“志在良田”——土地私有制 铁农具、牛耕技术 二、“志在良田”—— 材料二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kuī)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chóu ,辈),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分析材料中蕴含了那些信息?农业相对稳定 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观念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土地兼并 二、“志在良田”——土地兼并 地契官纸律条 二、“志在良田”——反抗兼并 土地情结 材料一 男子授露田(农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魏书·食货志》 二、“志在良田”——抑制兼并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时,实施方田均税法……对全国土地进行清查丈量,将田地亩数、主人姓名、土地质量好坏登记上册,分别等级,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生产力限制人口大量增加 土地兼并 土地情结 法律上与地主地位平等 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三、“赁田以耕”——租佃经营 材料反映了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有何意义? 乾隆五年(1740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农业雇工、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在刑律上“俱以凡人科断”。 ●板书小结土地私有制 ● 一种情结——挚爱土地? 《亮剑》中战败的楚云飞离开故土,捧起一抔黄土,面色凝重, 我被楚云飞那深沉而痛苦的表情所震撼,因为他触动了人们心中故土难离的情结。????????读路遥的《人生》时,看到失意的高加林回到家乡,扑倒在地抓起两把黄土叫喊着:“我的亲人哪!”。作品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一方人对于一方水土的热爱 。????? 不同时代,人们对土地竟有着惊人相似的情感, ?因为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安土重zhòng迁、故土难离、背井离乡
寸土寸金、 风土人情、肥田沃土 3.陈守实《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稿》
复旦大学出版社2.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齐 涛 《中国古代经济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 ●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