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本课内容主要是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来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
本课第一目“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主要讲西汉、北宋处理、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重点叙述西汉汉集权措施、宋太祖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第二目“皇权的不断加强”,主要讲述明废除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的史实。
二、学生分析
对于汉唐时期的历史学生在初中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必过多讲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中涉及的不细,应作为知识难点给学生讲清。
因为古代史历史久远,所以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更多的历史图片或者史料,以此直观的感知历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西汉和北宋集权的措施,说明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及影响。
(2)知道明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的史实,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宏观的分析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的能力,并能够区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两对矛盾。
3、情感目标
通过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明废丞相设内阁和清设军机处的史实。
难点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互动探究式。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历史资料或者图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
(二)导入设计
通过梳理上节课内容导入。
教学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专制集权不断加强。
(三)教学结构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1、西汉的中央集权集权
2、北宋的中央集权
3、元代的行省制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演进趋势
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1、秦到元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2、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3、清设立军机处
4、发展趋势
5、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师生互动
自秦王朝建立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存在,西汉的王国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艰难。那么,西汉和北宋的统治者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呢?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一)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
让学阅读并思考问题:“秦汉在地方行政设置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讲述:西汉与秦地方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种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
1、汉高祖实行分封制以巩固政权
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之策,引发"七国之乱"。景帝以武力来平定叛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损黜王国官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又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大大地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从此,同姓诸侯王势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解,汉王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更加巩固了。
3、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颁布推恩令
西汉王朝前期在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方面,主要是采取暴力和非暴力两种方式。直到汉武帝时,他软硬兼施,实行“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从此,王、侯不得过问政事,封土而不治民,才最终解决了封国问题。封国名义上虽然还存在,但已名存实亡。
(2)酎金夺爵
(3)设置刺史: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在各州均设置刺史,即监察官。
问题:汉代分封制和西周分封制有什么异同之处?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唐“藩镇割据”与“安史之乱”(注意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图)
2、五代十国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
2、中央集权的强化
收精兵
A.杯酒释兵权
B.将禁军统领权归于三衙,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C.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
问题:试分析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各有何特点?利弊如何?
汉武帝通过在中央设立“中朝”制度,削弱和遏制相权;在地方上,采取推恩子弟、削弱王国和酎金夺爵等办法,解决诸侯王国的尾大不掉问题。同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国的监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的专权。
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使中央、地方机构的权限大大分化,使所有权力集中于中中央权力则极端集中的后果。但也导致地方毫无独立性可言,最终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央和皇帝。至此,基本解决了历史上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争权的问题。
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时间、影响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及其职权的变化。
(二)清设军机处
1、清朝军机处设立的背景
2、军机处设立的目的
3、军机处的设立
4、军机处的特点
5、军机刍的作用和影响
(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①政治:导致暴政、腐败,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对人民压迫严重
②经济: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思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进步。 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②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③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以皇权为核心)。
评测练习
一、看高考怎么考
1、(2012·江苏单·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2、(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4、(2012·广东文综卷·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
5、(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6. (2015·全国课标卷1·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7.(2015·全国课标卷2·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二、战高考这么练
1、汉武帝时,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是因为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
A.大封同姓王 B.采纳《削藩策》 C.实行推恩令 D.建立刺史制
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
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元代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3、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A.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B.汉代实行察举制?
C.重用侍从以削弱相权????? D.汉初郡国并行制?
4、“(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B.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5、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
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C.废除原来的全国行政区划 ???? D.改变选择官吏的方法
6、下列旨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措施是
①秦始皇实施郡县制 ②北宋设置通判 ③明朝初年罢丞相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8、“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 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0、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 )不断强化 。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课件25张PPT。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高一历史 必修一 岳麓版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的影响。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北宋)
2、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加强皇权(明、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两对矛盾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之西汉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制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王国问题的危害 随着汉初的恢复和发展,王国权力日益膨胀,割据一方,中央和地方矛盾开始激化。西汉王国问题的由来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汉景帝刘启 1、 西汉主父偃曾建议皇帝说: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武帝刘彻2、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汉武帝再次发
难,借口列侯所献的助祭酎金分量和成色
均不足,夺爵一百零六人。 酎金3、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
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
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 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的本质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本质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说明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陈桥兵变遗址黄袍加身石碑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以来,
兵戈不息,仓生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
计,其道何如?”
(赵)普曰:“国家不安者,其
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矣,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
下自安矣。”宋太祖的烦恼赵普献计宰相赵普宋太祖赵匡胤兵杯酒释兵权收精兵A、三衙—统兵权B、枢密院—发兵权 权-削实权 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B、州郡长官下设通判,
监察地方C、派文臣任知州 钱—制钱谷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有利于皇帝
控制军权利:加强
中央集权弊:三冗
两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之北宋集权汉代宰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 明臣跪奏笔录思考:从礼仪上的变化可以看出什么实质?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 三公九卿制汉—— 中朝外朝制唐—— 三省六部制宋—— 二府三司制元—— 中书一省制秦汉:一个宰相;
隋唐:三个宰相。且宰相有行政、军事、财政权;
宋:宰相只有行政权。
元:相权空前加强。不代表历史趋势,仅只是一
次反弹。
总趋势:相权分割,皇权加强。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即位,建元洪武,定国号为明。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的权力都严加控制。废除丞相制度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之明朝胡惟庸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至此,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最终战胜了相权。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之明朝设内阁材料一 朱元璋使用翰林院的学土、侍读等所谓文学侍从官员来
协助做一些文墨工作。具体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来的章
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这些
人并不能参与重大政务的研究,更不能独自处理什么问题,随时
听候皇帝的传呼差使。
材料二 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已
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 内阁学士的品秩仍然是不高的,但实际
上,他们经常能参与对重大政务的研讨,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
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
材料三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设军机处的目的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之清朝设军机处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之清朝设军机处
思考:清朝军机处的特点
材料二 军机处本为办理军机事务而设,但因它便于发挥君主专制独裁,所以其职权愈来愈扩大, 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也无俸禄。
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臣也无不随从在侧,不能私自和官员交往。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 “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之清朝设军机处 材料三: 凡皇帝在奏折上批有“另有旨”、“即有旨”的奏折,由军机处章京贮于专门的保密黄匣中,交军机大臣捧入请旨,然后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旨意,命军机章京起草谕旨,经皇帝石朱笔改定后,交各部院速议速办。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思考军机处设立的影响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汉——中朝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中书省)明——废宰相,设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对中国古代专制集权制度的评价“在专制主义恐怖统治和残酷压迫的一片黑暗中,也能聆听到历史前进的脚步声,而人类所完成的灿烂伟大的功绩几乎都带有野蛮性的烙印。”专制集权的加强,“为进一步恢复发展生产,清除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扫清了道路。”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
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
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①政治:导致暴政、腐败,统治阶级争
权夺利,对人民压迫严重
②经济: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思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进步。
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七国之乱 汉武帝推恩令、酎金夺爵、监察地方
(分权) (集权) 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分权) (集权)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明朝 废丞相 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清朝 设立军机处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直至被废除知识体系 —————————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以皇权为核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