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1.通过抛瓶盖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通过试验,感受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抛一个瓶盖, 落地后会出现两种情况:
盖口向上
盖口向下
你认为盖口向上和盖口向下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通过试验所作的折线统计图发现:
当试验的次数较小时,折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可能比较大,但当试验次数很大时,折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变小.
知识点 频率的稳定性
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 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在试验次数很大时,盖口向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盖口向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n
m
例
3张除字母外完全相同的纸牌,字母分别是A,A,K,每次抽一张为试验一次,经过多次试验后,结果汇总表如下:
试验总次数 10 20 50 100 200 300 400 500 1000 ...
摸出A的频数 7 13 28 172 198 276 660 ...
摸出A的频率 0.75 0.62 ...
(1)将上述表格补充完整;
75
310
0.7
0.65
0.56
0.86
0.66
0.69
0.66
试验总次数 10 20 50 100 200 300 400 500 1000 ...
摸出A的频数 7 13 28 172 198 276 660 ...
摸出A的频率 0.75 0.62 ...
75
310
0.7
0.65
0.56
0.86
0.66
0.69
0.66
(2)观察表格,估计摸到A的频率在哪个常数附近波动?
发现关于频率的几个数据都在0.66附近波动。
1.小华在选举班委时得了28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管小华所在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华的选票频率不变
B.不管小华所在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华的选票频数不变
C.小华所在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少于28人
D.小华的选票的频率不能大于1
A
2.“Lost time is never found again(岁月既往,一去不回)”,这句谚语中的所有英文字母中,“i”出现的频
率是_______。
0.12
“i”出现3次,共有25个英文字母,所以“i”出现的频率是3÷25=0.12。
1. 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 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2. 在试验次数很大时,特定事件发生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性质称为频率的稳定性。
n
m2 频率的稳定性
课题 第1课时 频率的稳定性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教学内容 课本P64-65
教学目标 1.通过抛瓶盖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初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 2.通过试验,感受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试验让学生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实验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并据此能初步估计出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难点:大量重复试验得到频率的稳定值的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瓶盖
教与学互动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抛一个瓶盖,落地后会出现两种情况: 你认为盖口向上和盖口向下的可能性一样大吗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进行猜测,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大部分学生认为盖口向上和盖口向下的可能性不一样大。 教师活动:盖口向上和盖口向下的可能性一样大吗?不妨让我们用试验来验证吧。 通过掷图钉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游戏结果的能力,并从中初步体会试验结果可能性有可能不同。
2.实践探究,学习新知 【探究】 (1)两人一组做20次抛瓶盖的试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频率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并将试验数据汇总填入下表。 (3)根据表格,完成下图的折线统计图。 (4)观察(3)中的折线统计图,盖口向上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教师巡视,试验完成后,教师统计数据,填入表格并画出折线图,然后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图象,得出频率变化的规律。 通过试验所作的折线统计图发现: 当试验的次数较小时,折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可能比较大,但当试验次数很大时,折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变小。 【归纳总结】 在试验次数很大时,盖口向上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即盖口向上的频率具有稳定性。 通过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处理,观察形象直观的统计图进而得出结论,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学以致用,应用新知 考点 频率的稳定性 例 某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射击总次数n1020501002005001000击中靶心的次数m9164188168429861击中靶心的频率
(1)完成上表; (2)根据上表,画出该运动员击中靶心的频率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画出的折线统计图,击中靶心的频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解:(1)从左到右:0.9,0.8,0.82,0.88,0.84,0.858,0.861。 (2)如下表: (3)击中靶心的频率逐渐稳定在0.86附近。 通过例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频率及其稳定性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成技能。
4.随堂训练,巩固新知 1.小胡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抛掷了10次,正面朝上的情况出现了6次,若用A表示正面朝上这一事件,则事件A发生的( ) A.频率是0.4 B.频率是0.6 C.频率是6 D.频率接近0.6 答案:B 2.小华在选举班委时得了28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管小华所在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华的选票频率不变 B.不管小华所在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华的选票频数不变 C.小华所在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少于28人 D.小华的选票的频率不能大于1 答案:A 3.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着若干个白球,小明想估计其中的白球数,于是他放入10个黑球,搅匀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把它放回盒子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得到如下数据: 摸球的 次数n20406080120160200摸到白球 的次数m1533496397128158摸到白球 的频率0.750.830.820.790.810.800.79
估计盒子里白球的个数为( ) A.8 B.40 C.80 D.无法估计 答案:B 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授课,查缺补漏。
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 1.频率定义:在n次重复试验中,不确定事件A发生了m次,则比值称为事件发生的频率。 2.频率的稳定性:在试验次数很大时,特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都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性质称为频率的稳定性。 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6.布置作业 课本P70习题3.2中的T1、T2。 课后练习巩固,让所学知识得以运用,提高做题效率。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频率的稳定性1.频率。 2.频率的稳定性。投影区学生活动区
提纲掣领,重点突出。
教后反思 本节课从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入手,使学生经历“猜测—试验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猜测验证”的过程,初步了解在试验次数很大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会在一个常数附近摆动。 教学中,及时总结活动体验,有利于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过程。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树立正确的随机观念,通过现实世界中熟悉和感兴趣的问题,丰富对频率背景的认识,积累大量的活动经验。 反思,更进一步提升。(共7张PPT)
础
基
练
知识点1 频率
1. (河南郑州中原区阶段练习)在掷一枚骰子100次的试验中,“偶数朝上”的频数为47,则“偶数朝上”的频率为 ( )
A. 47 B. 0.53 C. 0.47 D. 53
C
知识点2 频率的稳定性
2. 小明和同学做“抛掷质地均匀的硬币试验”获得的数据如表:
若抛掷硬币的次数为1 000,则“正面朝上”的次数最接近 ( )
A. 20 B. 300 C. 500 D. 800
抛掷次数 100 200 300 400 500
正面朝上的频数 53 98 156 202 244
C
3. 有两块正方体积木,如图所示。
下面是小怡投掷某块积木200次的情况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推测,小怡最有可能投掷的是________号积木。
灰色的面朝上 白色的面朝上
32次 168次
②
4. (教材P65T1改编)一枚木质中国象棋“兵”,它的正面雕刻一个“兵”字,它的反面是平的。将它从一定高度下掷,落地反弹后可能是“兵”字面朝上,也可能是“兵”字面朝下。由于棋子的两面不均匀,为了估计“兵”字面朝上的可能性的大小,某兴趣小组做棋子下掷试验,试验数据如下表:
试验次数 40 80 120 160
“兵”字面朝上频数 47 66 88
相应频率 0.45 0.59 0.55
(1)请将数据表补充完整;
(2)如果试验继续进行下去,
根据上表的数据,这个试验的频率将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这个常数是________。
0.55
18
0.55
D
升
提
练
6. 【新趋势 阅读理解题】小亚在家里打扫卫生时发现果汁瓶盖落地时只会出现两种情况,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如图显示了小亚用计算机模拟随机投掷一枚果汁瓶盖的试验的结果。
那么小亚实际投掷一枚果汁瓶盖时,
“盖口向上”的可能性与“盖口向下”的可能
性哪个更大一些?
解:根据题图中数据可得,“盖口向上”的频率稳定在0.440附近,所以“盖口向上”的可能性小,“盖口向下”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