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卷
七年级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本学科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量为 60 分钟,卷面满分为 100 分;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转
输”。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开通 ( )
A.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B.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C.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有利于隋朝的长治久安
2.2024 年 5 月,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公众举办一场展览。该展览共分为“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 “凡夫一面李世民”四个部分。与之相关的是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史料是历史的见证者。下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它可见证唐
朝( )
A.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经济繁荣
B.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
C.工艺精细奇丽,手工业水平高
D.精神风貌进取,社会风气开放
4.《旧唐书》记载,松赞干布亲迎文成公主仪驾, “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魏沮之色”,
“自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由此可
知,唐蕃和亲 ( )
A.消除了民族矛盾与隔阂 B.扩大了唐朝的统治疆域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D.推动了吐蕃社会的发展
5.七 3 班历史小组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为本次活动拟定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民族交流,开放包容
活动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经济繁荣,贸易繁盛 活动一:欣赏《颜氏家庙碑》领略唐朝书法魅力
活动二:吟诵《全唐诗》,回顾唐朝诗坛气象
C.多彩艺术,华彩复现
活动三:赏析《送子天王图》,感受唐朝绘画风格 D.世界枢纽,万国来朝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第 1 页 (共 6 页)
6.“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
华,文煌武烈。”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神宗 D.宋高宗
7.下表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从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 1069 年
进行变法的背景是 ( )
年代 收入 (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 年) 15085 万余 12677 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 年) 12625 万余 12625 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 11613 万余 13186 万余
A.中央集权加强 B.财政危机加重 C.对外战争失利 D.社会矛盾激化
8.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下面漫画再现了辽、北宋、西夏时期的政权格局,所反映
的时代特征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并立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发展
9.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能够反映南宋时期
史实的是( )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将百姓划分为九十五个“千户”,由千户长进行管理,凡年满 15 岁
至 70 岁男子都要服兵役,“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这段材料属于( )
A.元朝统一的影响 B.蒙古崛起的原因
C.北宋灭亡的背景 D.金朝强大的条件
11.《东京梦华录》是宋朝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下面是书中的部
分记载。此内容有助于我们了解宋朝 ( )
项 目 记 载
马 球 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
秋千、蹴鞠 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A.商业贸易繁荣发展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D.科学技术推陈出新
12.“南海一号”古沉船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当年“南海一号”从广州出发前
往海外贸易应到哪一机构办理手续 ( )
A.中书省 B.蕃市 C.市舶司 D.驿 站
13.他最著名的战术是“鸳鸯阵”,即将抗倭军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火器部队,一部分为冷兵器
部队,火器部队负责远程打击,冷兵器部队负责近身肉搏,相互配合,形成攻防兼备的局面。文
中的“他”是( )
在
A.郑成功 B.戚继光 C.林则徐 D.左宗棠
14.《明史》载:嘉靖朝 ‘士大夫奔竞贿赂,恬不为异’ ,科道官 ‘多徇私劾奏’ 。”这说明
张居正改革前官僚系统的核心弊病是 ( )
A.吏治腐败 B.机构臃肿 C.科举停废 D.武将干政
15.清朝时期,康熙帝在右图★处的重大举措是( )
A.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2025 年央视蛇年春晚,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 2024 年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为创
作灵感,让无数网友沉浸式走近“北京中轴线”领略千载流传的中式美学。观察唐朝都城长安平
面图和明清北京城平面图,对其最恰当的解说词是( )
A.长安城棋盘形的布局,使都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B.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直接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
C.都以中轴线对称展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D.宫城都设在中轴线上,这是皇权至尊的唯一表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17 题 14 分, 18 题 12 分, 19 题 16 分, 20 题 10 分, 共 52 分)
17.(14 分)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
美…… ——摘自《唐摭言》
材料二: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 时 有 谚 语 曰 : “做 人 莫 做 军 , 做 铁 莫 做 针 。 ”
——改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国” , 隋、唐、 宋为“第二帝国” , 明清则为 “第二帝国” 。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
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
据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归纳
(1)根据材料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
度的重大举措。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出现这种现象是受哪一方针的影响 科举制的
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 “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
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 (4 分)
(4)综上所述,科举制从产生、完善、发展直至僵化,有一个根本的目的没有改变,这
个根本目的是什么 (2 分 )
18.(12 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请你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技
能解读历史,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图片解读———技术进步】
材料一:如图所示
【数据解读————社会发展】
材料二 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南 方 北 方 朝 代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 万 40% 3120 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 万 65.5% 2900 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史料解读————对外关系】
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
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
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列表解读———科技文化】
材料四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 作(译)者 简介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 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 料。
《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 徐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点”“线”“三角形”“四边 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请分别指出图 1 工具的名称和图 2 占城稻出现的朝代,并概
述图 3 纸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4 分)
(2)如材料二对比表所示,人口所占比例变化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
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2 分)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政策 该材料认为此政策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4 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2 分)
19.(16 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的过程。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和亲作为唐朝民族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整体上服从于唐朝的政治军事需
要;数十起和亲或是为了孤立敌手而结好邻族的联姻,或是出于“远交近攻”的一种权宜之
计,或是为借助外援而平内乱的联姻,或是为了笼络羁縻边地民族联姻,虽然内容、性质各
异,情况复杂多样,但大多数和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业已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
暂时的缓和,有利于冲淡民族偏见,打破民族之间的壁垒,推动民族间的交融。
————摘编自管彦波《唐朝与边疆民族政治联系的两种主要途径:册封与和亲》
材料二: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简况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 年, 40 余年 100 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 年, 不到 10 年 100 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 年, 2 年左右 0 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 年, 大致 14 年 近 100 年
合计 大致 70 年 大致 300 年
材料三:
材料四: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后,乾隆皇帝立即命令妥善安置他们在准噶尔盆地和科
布多一带游牧,发放了大批救助物资。渥巴锡等被迎接到承德,土尔扈特部的各级头领都
封了官爵,渥巴锡被封为卓哩克图汗(即英勇之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唐朝实施民族政策的具体途径,并概括
分析唐朝采取这种民族政策起到的作用。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这
种关系的认识。 (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政府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
字母 A、B、C 三处辖区所设管理机构的名称。 (3 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清政府的态度。(3 分)
(5)历史学习具有鉴古知今的重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认
识。 (2 分)
20.(10 分)从下图呈现的内容中,任选三例史实,结合所学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角度,自
拟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字数 100~120 字)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