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09: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认识“芙、蓉”3个生字,会写“芙、蓉”2个字。 2审美创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文化自信.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冰心、玉壶”等词语的意思。 4思维能力.感受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教学重点:1.认识“芙、蓉”3个生字,会写“芙、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理解“冰心、玉壶”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师:孩子们,跟着课本去旅行,今天我们来到长江边唐代润州丹阳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去看一看那里著名的建筑“芙蓉楼”。(出示芙蓉楼照片) 出示单元单元导语页 师:课本上还有这样一句,一起读。(指大屏幕) 生: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师: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人物品质,芙蓉楼之所以在今天成为家喻户晓的景点,因为一个人、一次送别、一种伟大的品格。这个人是? 生:王昌龄 穿越 王昌龄:你敢相信吗?我王昌龄,竟然穿越了。前段时间,辛渐来江宁找我,说要去洛阳。于是我便从江宁一直把他送到镇江,送了一百多里地。我们约定在芙蓉楼分别。分别前的晚上,我请辛渐喝酒,我没喝尽兴,饭也吃得没意思。第二天辛渐就走了,走的时候我给他写了首诗。看着他北上洛阳,我心里突然有些不是滋味。于是,我回到芙蓉楼,便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哪知道,刚写完,墨还没干呢,就“嗖”地一下穿越了。穿越的时候,有个声音对我说:若想回归大唐,必须在未来世界,再写一首相同题目的诗才行。哪知道,那个声音又说道:务必在未来学子的帮助下,写出不一样的心境,才算成诗!未来学子?不一样的心境?啥意思?未来学子?难道就是你们不成?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词析句知品格,诗成落笔回大唐。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生:芙蓉楼送辛渐 师:嗯,声音洪亮,诗有诗眼,题有题眼,这个题目的题眼是?生:送 师:送是送别之意,这是一首送别诗,请你把送别之意读出来。嗯,声音很动情, 首先让我们走进任务一,任务一:平明初遇王昌龄 二、知作者 1.预习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七言绝句著称,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其诗风雄浑豪放,意境深远,与岑参、高适、王之涣并称“边塞四大诗人”。 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描绘战场壮烈与征人乡愁,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展现历史纵深与苍凉。宫怨诗以《长信秋词》为代表,借汉代班婕妤典故抒写宫女孤寂,送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壶自喻高洁。 生介绍作者 大屏幕出示简介 师:是啊,这七绝圣手、诗家夫子,这边塞四大诗人之一就是王昌龄。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任务二,亦读亦悟王昌龄 三、读诗歌 自读、展示读、齐读 师:请同桌合作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读、展示读 师点评:正音——平明(平明是个后鼻音的词),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师:放到句子里读呢?生读 师:将句子放在诗里再来读一读。师点评 划分节奏,师范读,生读 师:读好诗歌,不仅要读对,还要读出节奏。听到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不禁也想读一读。请边听,边将节奏标注在课本上。 师读古诗 师:你听出什么节奏了吗? 生:二二三结构 师:对,像这样的七言绝句,很多都是二二三结构,请你把节奏读出来。 师:诗的最后一句往往是点睛之笔,我们不妨读的慢一些,你再试试。 生读,师点评 师生合作读 师:孩子们,我们合作读一读,我停下来的时候,你接下去。 师:哇都对了古诗,读出了节奏,我们整体再来读一读。 四、悟诗意 三分钟时间,小组合作: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说一说,你读出王昌龄怎样的情感 生汇报,师点评 指导朗读 5.解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诗歌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呢?自己读一读,圈画出来。 大屏幕出示前两句 师:你来说一说 生:雨、江、山(板书:雨、山) 师:这一句只有7个字,却信息量很大,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生:清冷的雨,雨势很大且下了整整一夜 学生说感受 出示ppt雨下的动图 师:(指图)这就是,一起读 生:寒雨连江夜入吴 师:平明指的是? 生:天刚刚亮的时候 师:楚山又是哪里的山呢? 生: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师:为什么是孤山? 生:离情别绪的孤独。 师:大家知道吗?此时王昌龄被贬江宁任县丞,并无实权,而且因为他为人豪放不拘小节,还被不少人误会。所以他心中不快。辛渐来看望他,王昌龄送了他一百多里地,在芙蓉楼跟他告别。所以他眉头紧缩,心情如何。 生:悲伤、舍不得、难过。 师:这山是怎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绿油油的…… 师:可是站在山脚下,看着辛渐渐行渐远的背影,王昌龄会感觉到什么? 生:孤独、不舍、依依不舍 师:是啊,不是楚山孤单,而是王昌龄孤单。来,把这种情绪放进诗句里读出来。 引导学生读古诗,点评。 齐读。 板书:寒、孤 师:寒雨孤山为景,作者借景抒情,满目凄凉。 6.学习第二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王昌龄对辛渐说了什么?一起读 生齐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孩子们,这一点老师有点不解,送别时,其他古人都师这样写的 如李白对王伦的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高适对董大的激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王维对元二的劝慰:劝君跟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都是对友人的深情、激励、权威,然而王昌龄却向内,表白自己,告诉自己的内心。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答 王昌龄: 我曾在朝廷为官,自认为为人刚正为官清廉。可被贬岭南,好不容易回长安后,又贬江宁县丞。不明缘由的人都对我议论纷纷,面对他人的诽谤谣言,我不做辩解。可我亦苦闷啊,辛渐就是想来安慰我。于是借着酒意,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辛渐离开了,我愈发觉得孤独和哀伤,所以…… 唉…… 师:原来他空有一颗报国之心,但报国无门啊。借着酒意,他想诉说自己的报国之志啊。让我们在一起来读。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冰心是什么? 生:注释上说,晶莹剔透的心。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生:干净的、纯洁的、透亮的。 师:那玉壶呢? 生:用美玉做的壶,是十分贵重的器皿,在唐朝的夏天用玉壶盛放冰来消暑,而且里面的冰不会受到任何污染,非常的干净。 师:古代很多人,都用玉壶表明心志,自证品德高尚。如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宋 鲍照《代白头吟》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唐 骆宾王《送别》 王昌龄也用到了冰心玉壶,这分明是想借这冰心玉壶告诉洛阳亲友自己初心未改,内心之志。 情景三读 师:当王昌龄见到结发妻子,他会说?(指大屏幕引导读)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王昌龄见到年迈的父母时,他会说?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他见到洛阳的同僚好友,他会说?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他的无悔初心。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配乐齐读,总结。 五、补充阅读,小组合作。 王昌龄:我感受到了,你们是懂我的!但是,我…… 王昌龄:月亮……是呀!冰心玉壶只能孤芳自赏,成为月光却能照亮人间!(王昌龄眼神变得坚定)哈哈哈!我突然想起前一晚喝酒没有尽兴,心中不免有些遗憾!请诸位看我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二吧! 生读芙蓉楼送辛渐二 王昌龄:哈哈,洛阳亲友如相问,不解释也不过如此了,因为有皎皎明月知我心。 我感觉自己要回去了,再见孩子们,谢谢你们为我解开心结。 师:话音刚落,王昌龄的身体再次泛起了月光般的光晕。他向我们伸出大拇指,微笑着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师:既然他留下了这第二首佳作,然我们走进任务三:合作感念王昌龄 六、知方法,小组合作。 总结方法 师:找同学起来读一读我们学习到的方法 生:读诗歌节奏和韵味;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关键词,体会感情 七、总结扣单元主题 1.拓展 师:挥别王昌龄,我还要告诉你们,人生如遇困苦,并不可怕,因为志向所在,品格所在,终究能跨过命运坎坷的鸿沟。几年以后,王昌龄还会再遭贬谪,不要紧,他的朋友李白,借明月表白心迹,赠诗与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让我们也将祝福寄托于明月,送一送王昌龄吧,一起读 生:皎皎明月知我心,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下课 课下拓展 2.补充诗歌,小组合作 补充一: 补充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唐)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注释: 丹阳:古代润州治下的县城,现江苏镇江地区。秋海:想想中的茫茫大海 云深:沉沉阴云 高楼:芙蓉楼 寂寂:寂寥愁苦 合作要求: 1.朗读古诗独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根据理解,完成题目 (1)这首诗描写的景有: ,从这些词语中我仿佛看到了 的面。 (2)这首诗中的“明月心”让我想到了芙蓉楼送辛渐里的 、 。我感受到了诗人 。 2.小组汇报 3.指导朗读
4.总结:王昌龄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时空,但是他纯洁、正直的高贵的品格,正如冰心如玉,也如天上的明月,融合在他的诗篇里,藏着他伟大的品格,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八、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雨 寒 山 孤 【教学反思】 一、成功经验总结 1.情境创设与跨时空对话 本课以"穿越"情境为线索,通过王昌龄的自述构建沉浸式学习场域,成功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特别是补充阅读环节中"月"意象的递进式解读(冰心→明月),使学生在诗歌意象的联结中自然领悟诗人品格的升华。 2.三维朗读体系构建 朗读指导遵循"感知—解构—内化"路径:自读解决字音(认知层)→划分节奏(理解层)→配乐诵读(审美层)。通过教师范读的"声韵示范"与学生的"情感模仿",形成具身化学习体验。 3.文化基因解码策略 抓住"冰心玉壶"这一核心意象,采用"意象溯源+互文印证"法:先解鲍照、骆宾王诗句,再勾连李白赠诗,构建起跨越300年的精神对话场。这既落实了课标要求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在拓展作业中自主运用意象分析法解读其他唐诗。 二、教学改进方向 1.作者生平处理优化 预习资料信息密度过高,导致课堂分享环节出现"资料复读"现象。可设计"关键词卡牌"活动,让学生用"七绝圣手""三次贬谪""冰心自喻"等词卡重组诗人画像,将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建构。 诗眼探究深度不足 引导学生发现王昌龄"以送别言心志"的创新性,深化对"伟大品格"单元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构设想 1.设计"大唐朋友圈"项目 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转化为图文创作:学生分组设计王昌龄、辛渐、李白的"微信对话",需引用诗句并符合人物关系。此任务可整合文学常识、情感把握、创意表达等多维目标。 2.建立品格成长档案 围绕单元导语"伟大品格"主题,设置"诗人品格坐标系":横轴标注王昌龄、卢纶、王冕的仕途境遇,纵轴呈现其诗歌精神高度。通过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困境与品格"的认知模型。 四、教育哲学思考 本课尝试突破"单篇精读"的局限,通过"1+X"群诗阅读构建文化认知图谱。但在处理历史语境时,应注意避免过度阐释。如对"玉壶"的解读,强调高洁品格。 五、专业成长启示 此次教学实践再次证明,古诗教学应坚持"三度统一"原则:温度(情感共鸣)、深度(文化认知)、效度(能力提升)。未来需进一步研究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探索传统文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径,使千年唐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