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1 21:41:2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00分;
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
1. 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
A. 干栏式建筑 B. 木结构水井 C. 出土的粟 D. 使用天然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陕西西安半坡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属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主要种植粟(小米),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C项正确;“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居住的房屋,排除A项;“木结构水井”属于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未发现此类水井,排除B项;“使用天然漆”多见于更晚的良渚文化或商周时期,与半坡遗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当你看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时,你应想到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元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被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是夏朝晚期都城遗存,其发现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重要实证,符合这一表述,A项正确;商朝晚于夏朝,秦朝和元朝均为后世朝代,与题干“最早的中国”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以下是某同学在一节历史课堂上整理的笔记。由此可知,他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
1.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 3.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改革推动发展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君主专制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均属于不同时期的重大改革,且均强调改革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如:奠定统一基础、增强实力、增加财政收入,选项B“改革推动发展”直接概括了这一共性,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国家走向统一”仅符合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时北魏已统一北方,排除C项;改革推动了国家发展,“君主专制强化”并非这些改革的核心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4.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描写的是( )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可知,描述一种能自行转动、持续旋转并用于灌溉的农具。筒车是唐代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流带动轮子旋转,将水提到高处灌溉农田,符合“转来转去”和“灌醉(灌溉)”的特征,C项正确;耧车是用于播种的工具,排除A项;曲辕犁是耕地工具,排除B项;秧马用于插秧拔秧的工具,与灌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这副对联讽刺的是清朝实行(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文化专制政策 D. 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可知对联讽刺清朝宁愿关闭国门也不愿对外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清朝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D项正确;休养生息是恢复经济的政策,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A项;重文轻武为宋朝政策,与题干内容反映的清朝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文化专制涉及思想控制,但与题干信息反映的对外关系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列哪一口号或纲领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可知与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有田同耕,有饭同食”出自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追求土地平均分配的理想,B项正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虽为农民起义口号,但规模不及太平天国,排除A项;“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内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与农民战争无关,排除C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与农民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 中华民国成立 B. 提出三民主义 C. 秋收起义爆发 D. 推翻封建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体变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等人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总统制,与题干“成”直接对应,A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与两个“成”不符,排除B项;秋收起义为1927年中共领导的起义,与1912年无关,排除C项;推翻封建制度表述不准确,辛亥革命仅推翻帝制,未彻底终结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等,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15年,下列哪位人物在上海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
A. 蔡元培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陈独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为开端,因此,1915年在上海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的人物是陈独秀,D项正确;蔡元培时任北大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但非发起者,排除A项;李大钊是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毛泽东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非发起者,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
A. 中共一大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强调此次会议是长征中领导与方向的转折点,可知与遵义会议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正确;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长征无关,排除A项;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但时间早于长征,排除B项;中共七大,在抗战后期召开,与长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95年以后的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层出不穷。有人主张变法图强,有人主张革命救国,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是( )
A. 奕 B. 严复 C. 张謇 D. 邹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895年后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甲午战争后投身实业,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是“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C项正确;奕 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前已衰落,且其主张侧重“自强”而非实业救国,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思想家,主张变法,与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不符,排除B项;邹容是革命派,主张推翻清廷与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他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是( )
A. 屠呦呦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邓稼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C项正确;屠呦呦是药物学家,发现了青蒿素,排除A项;钱学森和邓稼先均是“两弹元勋”,与题干描述的“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 )
A. 大化改新 B. 新经济政策 C. 明治维新 D. 罗斯福新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646年)是日本学习唐朝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如班田制、租庸调制等,A项正确;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明治维新(19世纪)是日本学习西方的改革,与唐朝无关,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与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下图中人物的对话能够体现出( )
A. 神权至上思潮 B. 人文主义思潮 C. 理性主义思潮 D. 天赋人权思潮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图中人物的对话可知,第一句话:“做人要洒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强调个人独立、自由和追求自我价值,鼓励人们不受外界舆论束缚,坚持自己的道路。第二句话:“你知道吗?这句话是但丁说的。” 指出这句话源自但丁,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先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自由,主张个人从宗教或传统权威中解放出来,追求自我实现和现世幸福。但丁作为人文主义先驱,在《神曲》中批判教会腐败,歌颂人的理性和情感,倡导个人精神独立。因此,该对话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B项正确;神权至上思潮强调宗教权威高于一切,要求人服从神权(如中世纪教会思想),但丁的作品虽涉及宗教,但批判教会弊端,并倡导个人救赎,与神权至上相悖,排除A项;理性主义思潮强调理性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潮,与但丁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不符,排除C项;天赋人权思潮主张人天生拥有自由、平等等权利,属于启蒙运动思想,与但丁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看到“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等提示语时,你应该想到( )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美国独立战争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纳米比亚独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信息“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和所学知识可知,“来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1775年);《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年)宣告美国独立;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三者均属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核心事件,B项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与“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无关,排除A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20世纪印度的事件,与“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无关,排除C项;纳米比亚独立为1990年,与材料中事件的时间不符,材料中事件发生在18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
B.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 法国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历史史实是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分析或评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属于对史实的评价,是历史解释,D项正确;ABC项均为对事件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 19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巩固和扩展。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同年,俄国进行了(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农奴制改革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1861年由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农奴制改革(即废除农奴制),旨在缓解社会矛盾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与题干时间“1861年”完全吻合,B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发生于18世纪初,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月革命(1917年)和十月革命(1917年)属于20世纪事件,与1861年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7. 在演绎“近代科学与文化”的课本剧时,有位同学说出了这样的台词:“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是我的三大成就。”他演绎的角色是( )
A. 牛顿 B. 贝多芬 C. 托尔斯泰 D. 达尔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是我的三大成就”,可知题干中的台词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这三大成就均为牛顿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其经典力学体系(含)、光学研究(如光的色散)和微积分学的创立(与莱布尼茨共同发明),A项正确;贝多芬是音乐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不符,排除B项;托尔斯泰是文学家,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不符,排除C项;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8. 以下是历史学科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的词条,其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是( )
①凡尔登战役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③诺曼底登陆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空前模的战争,战场主要集中在欧洲。1916年,德法之间进行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七十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A项正确;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B项;1944年,美、英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东西夹击之中,与题干要求的一战无关,排除C项;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D项。故选A项。
19. 西德总理阿德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 )
A. 国际联盟 B. 北约组织 C. 华约组织 D. 欧洲联盟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共体”组织。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D项正确;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二战后解散,排除A项;北约成立于1949年,属军事组织,排除B项;华约成立于1955年,1991年解散,排除C项。故选D项。
20. 放眼身边,AI司机、AI助教、AI医生悄然出现;推理大模型有问必答;机器人健步如飞。这体现出我们正处于( )
A. 石器时代 B. 蒸汽时代 C. 电气时代 D. 信息时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AI技术、大模型、智能机器人等,均属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产物,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信息时代”,D项正确;石器时代以使用石器工具为标志,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蒸汽时代以蒸汽机为标志,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电气时代以电力应用为标志,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组合列举题(每空1分,共8分)
21.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南北朝时期,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_________。
(2)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是_________。
(3)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
(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是_________。
【答案】(1)祖冲之 (2)唐太宗(或李世民)
(3)郑成功 (4)亚里士多德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祖冲之”。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他在位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唐太宗(或李世民)”。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郑成功”。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因此,题干横线处填写“亚里士多德”。
22.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信息。
(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最强大的王国是_________。
(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_________。
【答案】(1)《汉谟拉比法典》
(2)赤壁之战 (3)法兰克王国
(4)《天工开物》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可知,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状况,也证明人类社会法制历史源远流长。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赤壁之战的知识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后,208年挥师南下后,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决战,曹操战败再也无力南下,孙权和刘备势力增强,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法兰克王国的知识可知,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人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他皈依基督教,获得教会支持,版图不断扩大,成为西欧最强大的国家。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天工开物》的知识可知,明朝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名著,内容涵盖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技,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史料解析题(23—26题每题8分,共32分)
23.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人类创造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请跟随历史兴趣小组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阅读典籍·感悟先贤智慧】
材料一:
图一 帛书《道德经》 图二 《论语》书影
【搜集图文·提炼核心观点】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制作年表·学习精神品质】
材料三:
时间 18世纪30年代—19世纪20年代的发明及应用历程
1733年 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85年 瓦特经过多年努力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任选其一,写出该作品是哪个学派的经典之作?并指出该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的主要发明是什么?并结合人物右侧文字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
(3)从材料三中找出这一时期的哪一发明为机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能从这些优秀人物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养料?
【答案】(1)选择:图片一;学派:道家;创始人:老子;主要思想: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等。
选择图片二;学派:儒家;创始人:孔子。主要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主张“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
(2)人物: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或蒸汽机的改进。
(4)思想品质:在孔子身上我们学到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人爱己;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拥有平和的心态;从毕昇、瓦特等人身上学到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继承前人经验,勤于实践,敢于创新。
【解析】
【小问1详解】
选择:本题有一定开放性,选择图一或图二均可,如选择图一;学派:据所学可知,《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创始人:《道德经》作者是生活在春秋后期的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据所学可知,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主张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即要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要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等。
或者选择图片二;学派:据所学可知,图二《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创始人:据所学可知,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据所学可知,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治国;做为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
【小问2详解】
人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人物为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据所学可知,毕昇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观点:据材料二文字“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提炼观点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问3详解】
发明:据材料三大事年表可知,“1785年”“瓦特经过多年努力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即瓦特改良蒸汽机或蒸汽机的改进,解决了大机器生产中亟需解决的动力问题,促使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小问4详解】
精神品质:本题属开放性问题,紧扣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如孔子和老子是思想家,围绕他们的思想主张去吸取借鉴,毕昇、瓦特等作为科学家,应突出学习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等。如:在孔子身上我们学到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人爱己;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拥有平和的心态;从毕昇、瓦特等人身上学到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继承前人经验,勤于实践,敢于创新。
2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的开创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初具规模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秦实现统一后“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在地方上体现为哪一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
(2)材料二中“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都源自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又是如何对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进行有效管理的?
(3)材料三中的“区域自治”具体指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列举一例清朝时期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史实。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答案】(1)郡县制“推恩”的建议或实施“推恩令”
(2)行省制度设置澎湖巡检司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册封达赖喇嘛;册封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设立噶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活佛转世需要经过金瓶掣签制等。
(4)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的开创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初具规模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时,为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使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故秦实现统一后“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在地方上体现郡县制制度,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或“‘推恩’的建议”)。
小问2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二“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制度,这成为后世省级行政区设置的基础;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对澎湖和琉球(今台湾)的管理,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小问3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史实: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史实众多,如册封达赖喇嘛(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实行金瓶掣签制(认定活佛转世灵童)等。
【小问4详解】
认识:结合三则材料,可从国家民族构成基础、民族关系、目标与行动角度,得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5. 某班举办了一期主题为“侵略·反抗·探索”的手抄报展,以下是其中部分同学的优秀作品节选。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节选一:
节选二:
节选三:
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节选一的时间轴中,“战争一”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战争四”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2)依据节选二,说出该人物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此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
(3)节选三中的“改良主义”和“民主革命”分别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相反的道路”具体是什么革命道路?
(4)从上述三则节选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答案】(1)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丑条约》
(2)收复新疆 洋务运动
(3)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4)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人具有反抗和探索的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据材料“1840年对应的战争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条约:据材料“1900年对应的战争四”可知,这场战争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小问2详解】
主要功绩:据材料“左宗棠”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位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仅用半年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即左宗棠的主要功绩是收复新疆 。
名称:据所学可知,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小问3详解】
历史事件:改良主义:据材料“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可知,材料中的“改良主义”是指依靠清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戊戌变法运动”,或“百日维新”。
民主革命:据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可知,材料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即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道路:据材料“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材料中毛泽东指的“相反的道路”是指先农村后城市,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小问4详解】
结论:据材料一可知,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并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材料三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探索的挽救民族危亡道路,但结果以失败告终;而中国共产党探索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些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人具有反抗和探索的精神;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革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26. 历史活动课上,师生们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主题展开下列讨论。
讨论一:人民的觉醒与力量
油画《五四运动》 民工 880余万人次
大小车 141万辆
担架 36万余副
牲畜 260余万头
粮食 4.25亿公斤
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表
讨论二:人民的梦想与期盼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是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的生产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省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 ——列宁
(1)讨论一中油画反映的事件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表格中的数据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哪场战争的大力支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又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赢得了哪场战争的胜利?
(2)结合讨论二,说出建国后农民的“梦想”是在什么事件基本完成后实现的?指导无产阶级摆脱压迫和“精神奴役”的科学理论是什么?
(3)经过以上讨论后,老师布置了“人民的探索与榜样”这一学习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谁?他身上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精神?
(4)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你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答案】(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解放战争或人民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2)土地改革;马克思主义
(3)王进喜;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甘于奉献等
(4)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树立报国之志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油画《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油画反映的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或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等。
战争:根据材料“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或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表格中的数据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或人民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援。
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赢得了胜利。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我们祖祖辈辈做梦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等。建国后农民的“梦想”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实现的。
科学理论:根据材料“ 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可得出,指导无产阶级摆脱压迫和“精神奴役”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小问3详解】
“铁人”、时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体现出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甘于奉献等精神。被誉为“铁人”的是王进喜,他身上体现出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斗)、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小问4详解】
怎么做: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从青少年的自身的责任作答,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树立报国之志等。
四、活动探究题(27、28题各10分,共20分)
27. 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邀你一起探究学习。
【读诗词,叹工程伟大】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
(1)材料一是隋朝修建的哪一工程?结合所学说说该工程有何重要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的“桥”具体指的是哪座桥?它建成于什么时期?
【观图文,看商路繁华】
材料三:
西域与中国的物产交流 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3)材料三中“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与哪条商路的开辟有关?这条商路的起点是哪里?
(4)材料三中“欧洲的航海探险”具体指的是什么?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图一 昔日“自行车王国” 图二 如今……
(5)请将图二下方省略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完整。并分析交通领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1)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武汉长江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或“一五计划”时期
(3)丝绸之路;长安 (4)新航路的开辟或探寻新航路或开辟新航路;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5)如今出行方式多样;如今出行便捷;如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等。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适时调整政策;企业自主研发,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工程:根据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可知,“此河”指隋朝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材料一是隋朝修建的工程是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流。该工程重要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小问2详解】
桥:根据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1957年10月,全长近1700米的长江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材料二中的“桥”具体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
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武汉长江大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或“一五计划”时期的重要成就。它建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或“一五计划”时期。
【小问3详解】
商路、起点:根据材料三信息“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商人们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出阳关、玉门关,即西域,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大秦即罗马)的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而被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物品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物种开始传入中原,汉朝的丝绸、丝绸制品、铸铁、凿井等技术也传到了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材料三中“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这条商路的起点是长安。
【小问4详解】
事件、意义:根据材料三“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材料三中“欧洲的航海探险”具体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或探寻新航路或开辟新航路。该事件的历史意义是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小问5详解】
补充:根据图片材料“自行车王国”“汽车、飞机、高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今出行方式多样;如今出行便捷;如今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等。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策、自主创新等角度作答。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国家适时调整政策;企业自主研发,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等。
28.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历史老师以“国际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内容,请你一起探究完成。
【硝烟未散,明争暗斗】
材料一:
类别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二十年的休战,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中夺取德国的东西我们要付出代价,也就是说,一战的结束埋下了二战的种子,现如今,这个种子已经冒芽了。 ——法国元帅福煦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8.1 4.6
186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1)阅读材料一,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同点。并回答一战后形成的哪一国际格局“埋下了二战的种子”?
【联合作战,中国力量】
材料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80周年。
——摘自《人民日报》
(2)材料二中,揭开这场“战争”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此后,哪一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数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总结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
【和平支柱,止戈弃武】
材料四:
(4)上图是联合国门前屹立的两个雕塑,它们反映出人们共同的愿望是什么?该组织的成立是哪次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科技强国。中国影响】
材料五:
2025年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化
中国外交将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将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将做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力量。我们将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正义力量。我们将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进步力量。我们将做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建设力量。 ——改编自《人民日报》
(5)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谈谈综合国力与外交之间的关系。
【答案】(1)相同点:帝国主义各国(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事件:九一八事变 。
事变:西安事变。 (3)贡献: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4)愿望: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会议: 雅尔塔会议。 (5)关系: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底气;强大的综合国力,能使我们在外交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做好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做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进步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做好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建设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可知,1870-1913年英国、法国工业发展慢,拥有殖民地多;美国、德国工业发展快,拥有殖民地少,说明了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施加巨额赔款、割让领土、限制军备等严苛惩罚,导致德国经济崩溃、民族情绪激化;20世纪30年代,纳粹党利用民众不满上台,通过扩军备战和对外扩张寻求突破;与此同时,英、法等国在一战后实力受损,对德政策摇摆(如 “绥靖政策”),未能有效遏制德国崛起;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德国、日本等国因资源匮乏、市场萎缩,试图通过侵略扩张转嫁危机(如日本侵华、德国吞并奥地利),而英、法等国忙于应对国内危机,无暇制衡,最终导致战争爆发。故从根本原因的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同点是:帝国主义各国(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国际格局:根据材料一“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中夺取德国的东西我们要付出代价,也就是说,一战的结束埋下了二战的种子”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矛盾,反而通过压制战败国和制造新的不平等,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历史诱因。故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了二战的种子”。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史称“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故材料二中,揭开这场“战争”序幕的事件是九一八事变。
事变:结合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小问3详解】
贡献:结合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数据“中国参战人数4.5亿,伤亡3500万人,抗击日军240万人”及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贡献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贡献。
【小问4详解】
愿望:根据材料四图片“铸剑为犁、打结的手枪”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总部前的雕塑《铸剑为犁》(由苏联艺术家叶夫根尼 武切季奇创作),以一名男子用锤子将剑锻造成犁的形象,直观诠释了这一理念,成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宗旨的视觉象征;《打结的手枪》雕塑为一把枪管被打结的左轮手枪,由瑞典艺术家卡尔 弗雷德里克 莱茨创作,其核心象征是“制止暴力”,呼吁以非武力方式解决冲突,体现人类对终结战争、追求和平的共同诉求。故联合国门前屹立的两个雕塑,它们反映出人们共同的愿望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会议: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英、美、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故联合国的成立是雅尔塔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小问5详解】
关系:结合材料五“中国的科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坚决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及所学知识,综合国力(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总和)直接决定国家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与行动能力;外交并非仅依赖国力,合理的策略能弥补实力短板或优化实力运用。由此得出,综合国力与外交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底气;强大的综合国力,能使我们在外交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力,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贡献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做好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做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进步力量;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做好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建设力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90分钟;
2.全卷共四道大题,总分100分;
3.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
1. 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
A. 干栏式建筑 B. 木结构水井 C. 出土的粟 D. 使用天然漆
2. 当你看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时,你应想到的朝代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秦朝 D. 元朝
3. 以下是某同学在一节历史课堂上整理的笔记。由此可知,他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
1.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 3.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改革推动发展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君主专制强化
4.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描写的是( )
A. 耧车 B. 曲辕犁 C. 筒车 D. 秧马
5.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这副对联讽刺的是清朝实行( )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重文轻武政策 C. 文化专制政策 D. 闭关锁国政策
6. 下列哪一口号或纲领出自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7. 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 中华民国成立 B. 提出三民主义 C. 秋收起义爆发 D. 推翻封建制度
8. 1915年,下列哪位人物在上海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
A. 蔡元培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陈独秀
9.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哪次重要会议( )
A. 中共一大 B. 古田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0. 1895年以后的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层出不穷。有人主张变法图强,有人主张革命救国,还有人主张实业救国。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人物是( )
A. 奕 B. 严复 C. 张謇 D. 邹容
11. 他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他遗像背后的巨石上镌刻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是( )
A. 屠呦呦 B. 钱学森 C. 袁隆平 D. 邓稼先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吸收中国文化,它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是( )
A. 大化改新 B. 新经济政策 C. 明治维新 D. 罗斯福新政
13. 下图中人物的对话能够体现出( )
A. 神权至上思潮 B. 人文主义思潮 C. 理性主义思潮 D. 天赋人权思潮
14. 看到“来克星顿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等提示语时,你应该想到( )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B. 美国独立战争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纳米比亚独立
15.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拿破仑主持制定民法典
B.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C. 法国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
16. 19世纪6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的巩固和扩展。1861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同年,俄国进行了(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农奴制改革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17. 在演绎“近代科学与文化”的课本剧时,有位同学说出了这样的台词:“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是我的三大成就。”他演绎的角色是( )
A. 牛顿 B. 贝多芬 C. 托尔斯泰 D. 达尔文
18. 以下是历史学科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的词条,其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是( )
①凡尔登战役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③诺曼底登陆④日本偷袭珍珠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西德总理阿德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 )
A. 国际联盟 B. 北约组织 C. 华约组织 D. 欧洲联盟
20. 放眼身边,AI司机、AI助教、AI医生悄然出现;推理大模型有问必答;机器人健步如飞。这体现出我们正处于( )
A. 石器时代 B. 蒸汽时代 C. 电气时代 D. 信息时代
二、组合列举题(每空1分,共8分)
21.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南北朝时期,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_________。
(2)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是_________。
(3)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
(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学者是_________。
22.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历史信息
(1)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最强大的王国是_________。
(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_________。
三、史料解析题(23—26题每题8分,共32分)
23.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人类创造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请跟随历史兴趣小组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阅读典籍·感悟先贤智慧】
材料一:
图一 帛书《道德经》 图二 《论语》书影
搜集图文·提炼核心观点】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制作年表·学习精神品质】
材料三:
时间 18世纪30年代—19世纪20年代的发明及应用历程
1733年 凯伊发明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85年 瓦特经过多年努力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
(1)从材料一两幅图中任选其一,写出该作品是哪个学派的经典之作?并指出该学派的创始人及其主要思想。
(2)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的主要发明是什么?并结合人物右侧文字及所学提炼一个观点。
(3)从材料三中找出这一时期的哪一发明为机器生产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能从这些优秀人物身上汲取哪些精神养料?
24.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的开创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初具规模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指出秦实现统一后“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在地方上体现为哪一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
(2)材料二中“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都源自元朝的什么制度?元朝又是如何对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进行有效管理的?
(3)材料三中的“区域自治”具体指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列举一例清朝时期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史实。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5. 某班举办了一期主题为“侵略·反抗·探索”的手抄报展,以下是其中部分同学的优秀作品节选。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节选一:
节选二:
节选三:
事实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1)节选一的时间轴中,“战争一”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战争四”失败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2)依据节选二,说出该人物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此外,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写出这场运动的名称。
(3)节选三中的“改良主义”和“民主革命”分别说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相反的道路”具体是什么革命道路?
(4)从上述三则节选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6. 历史活动课上,师生们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主题展开下列讨论。
讨论一:人民的觉醒与力量
油画《五四运动》 民工 880余万人次
大小车 141万辆
担架 36万余副
牲畜 260余万头
粮食 4.25亿公斤
三大战役人民支援前线表
讨论二:人民的梦想与期盼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是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的生产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省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被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 ——列宁
(1)讨论一中油画反映的事件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表格中的数据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哪场战争的大力支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又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赢得了哪场战争的胜利?
(2)结合讨论二,说出建国后农民的“梦想”是在什么事件基本完成后实现的?指导无产阶级摆脱压迫和“精神奴役”的科学理论是什么?
(3)经过以上讨论后,老师布置了“人民的探索与榜样”这一学习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被誉为“铁人”的是谁?他身上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精神?
(4)作为人民中的一员,你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
四、活动探究题(27、28题各10分,共20分)
27. 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师设计了以下问题,邀你一起探究学习。
【读诗词,叹工程伟大】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
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
(1)材料一是隋朝修建的哪一工程?结合所学说说该工程有何重要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的“桥”具体指的是哪座桥?它建成于什么时期?
【观图文,看商路繁华】
材料三:
西域与中国的物产交流 欧洲的航海探险,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 ——摘编自《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3)材料三中“西域与中原的物产交流”与哪条商路的开辟有关?这条商路的起点是哪里?
(4)材料三中“欧洲的航海探险”具体指的是什么?写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图一 昔日“自行车王国” 图二 如今……
(5)请将图二下方省略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补充完整。并分析交通领域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8.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历史老师以“国际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内容,请你一起探究完成。
【硝烟未散,明争暗斗】
材料一:
类别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我相信这只是一个二十年的休战,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中夺取德国的东西我们要付出代价,也就是说,一战的结束埋下了二战的种子,现如今,这个种子已经冒芽了。 ——法国元帅福煦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8.1 4.6
186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2 4 3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1)阅读材料一,从根本原因的角度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同点。并回答一战后形成的哪一国际格局“埋下了二战的种子”?
【联合作战,中国力量】
材料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立80周年。
——摘自《人民日报》
(2)材料二中,揭开这场“战争”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此后,哪一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战的数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总结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突出贡献。
【和平支柱,止戈弃武】
材料四:
(4)上图是联合国门前屹立的两个雕塑,它们反映出人们共同的愿望是什么?该组织的成立是哪次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科技强国。中国影响】
材料五:
2025年4月24日,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变化
中国外交将坚定不移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将以中国的确定性稳住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将做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力量。我们将做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正义力量。我们将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进步力量。我们将做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建设力量。 ——改编自《人民日报》
(5)结合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谈谈综合国力与外交之间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