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21:34:2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机密★启用前
2025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7页,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塑料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4分)
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志当存高远”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一:集诗文探先贤志】
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表达志向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志,应笃行不懈。(1)“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和(2)“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都体现了古人对志向的坚守。
第二组 志,是心意所向。它表现为韩愈(3)“欲为圣明除弊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那种以身许国的追求,李贺(4)“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那种报效朝廷的决心,范仲淹(5)“ , ”(《岳阳楼记》)那种“先忧后乐”的抱负,秋瑾(6)“身不得,男儿列, , ”(《满江红》)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第三组 志,要心怀天下。读《革命烈士诗抄》中王凌波烈士的诗“广厦良田供大众,身心托处即为家”,我们会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7)“ , !”读陈寿昌烈士的诗“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我们会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8)“ , ”。
【小结】志当存高远,我们应立( )志,做追梦人。
1. 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 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 燕雀 B. 雎鸠 C. 鸿鹄 D. 子规
【活动二: 】
同学们参与了阅读抗战家书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导读
阅读抗战家书,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1)zhèn hàn与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2)yí hàn的是,革命烈士看不到今日的盛世中国。但他们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指引我们前行——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
抗战家书选读
赵一曼致儿子:“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黄人钦致妻子:“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
3. 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zhèn hàn( )(2)yí hàn( )
4. 请结合抗战家书资料,仿照“集诗文探先贤志”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
【活动三;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青年,正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员胡浩德陪嫦娥六号过年,有力保障了嫦娥六号把月壤带回中国。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提高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大学生郭明毅毕业后到吉林边境村开展志愿服务,做青春戍边人……
5. 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6. 本次演讲以“志当存高远”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的人物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7. 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和付出不懈的努力。”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答案】1. 匹夫不可夺志也
壮心不已
肯将衰朽惜残年
报君黄金台上意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心却比,男儿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 C
3. ①. 震撼 ②. 遗憾
4. 示例:读家书立报国志
5. 修改意见:将“提高”改为“解决”或“攻克”。
6. 适合。理由:探月工程、高铁技术、志愿服务等事迹展现了当代青年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发展结合,符合“志当存高远”的主题,能激励同龄人树立远大理想。
7. 示例:(选择保尔)保尔·柯察金立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即使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以笔为武器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体现了正确志向(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与不懈努力(克服病痛坚持写作)的结合,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注意易错字:已、衰、朽、忧、烈、厦、庇、俱、汗。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A.“燕雀”喻目光短浅的人,隐含格局有局限的意味;
B.“雎鸠”多与爱情、婚姻相关,与志向、理想等主题无直接关联;
C.“鸿鹄”典出《史记》,代指远大志向,与“志当存高远”主题契合;
D.“子规”常与乡愁、悲痛、亡国之恨相关,情感基调偏消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震撼,zhèn hàn,指土地剧烈摇动、震动;也指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精神或情绪剧烈起伏或波动,摇动人的心灵。
遗憾,yí hàn,指不满足、悔恨、不甘心的事情,是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分析原句式结构,“集诗文探先贤志”为“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的动宾结构,前半部分“集诗文”点明活动形式,后半部分“探先贤志”突出志向核心,整体句式工整,主题明确。
活动二活动载体是抗战家书,可以写“读家书”“品家书”等动宾短语;资料中赵一曼“为国牺牲”、黄人钦“身为军人,义当报国”,据此可知,核心为“报国”“爱国”之志。
示例:读家书悟报国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
动宾搭配不当,“提高”与“技术难题”无法搭配。“提高”通常接“水平、效率”等,而“难题”需要搭配“解决、攻克”等动词。
修改为: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攻克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
首先表态,适合。其次,结合内容阐明理由。根据“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员胡浩德陪嫦娥六号过年,有力保障了嫦娥六号把月壤带回中国。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提高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可知,探月工程、高铁技术突破体现青年将个人志向与国家科技发展结合;
根据“大学生郭明毅毕业后到吉林边境村开展志愿服务,做青春戍边人”可知,志愿服务展现青年扎根基层、奉献社会的担当;三类事迹均紧扣“志当存高远”的主题,能激励听众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理解及谈认识。
先点明人物志向的具体内容,说明其“正确性”(符合时代需求或社会价值);再列举人物为实现志向付出的努力(需结合名著情节);最后总结志向与努力如何共同推动人生价值实现。
保尔树立了正确的志向,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付出了不懈努力,例如战场冲锋、建设奉献、病中创作等具体行为。
鲁迅树立了正确志向,从学医救国到文学救国。他的不懈努力体现在弃医从文的抉择、文学创作的坚持、思想批判的实践。
示例一:保尔立志为人类解放奋斗,这一正确志向指引他:战场冲锋陷阵、病中坚持创作。即便双目失明,仍以笔为武器写《暴风雨所诞生的》。他用不懈努力践行志向,实现“为理想献身”的人生价值。
示例二:鲁迅先立志学医救国,后转以文学醒世。他弃医从文,以笔批判社会,创作《呐喊》等揭露国民麻木。其正确志向与毕生笔耕不辍的努力结合,终成唤醒民众的文化战士,实现人生价值。
二、阅读(46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番禺许君,既起家,顾不屑自封殖①。曰:“粤天下雄也,纾②朝廷南顾,其海氛③呼!吾当身任之。治海之道有二:曰得卒,曰得船。”尚书百文敏公,方锐茹群言,君进指画缓急状。文敏曰:“具如君言。”则退而自具舟,神机鬼式,百十其舸,疾于飓风,曰红单船;龙首鱼身燕尾首尾自卫曰燕尾船。又立募潮少年万人为乡军,军于珠光里④,而自将之,日散千金,自为守。其年,败贼于大洋;明年,盗魁自缚献百数。粤遂平。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卷七》)
[注]①封殖:指聚敛财富。②纾:解除。③海氛:指海上隐患。④珠光里:地名。
【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8. 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方法,与《〈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的“道”意思不相同。
B. “疾”,快,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疾”意思相同。
C. “军”,军队,与【甲】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师”意思相同。
D. “将”有带领、将要等义项,据语境推测,“而自将之”的“将”意为带领。
9. 【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龙首鱼A身燕尾B首尾C自卫D曰燕尾船
10. 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
(2)吾当身任之。
11.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请列举两文提到了哪些准备。
12. 【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忠勇、担当……请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8. C 9. BD
10. (1)(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
(2)我应当亲自承担这件事。
11. 甲文:取信于民(公正断案、分衣食、诚实祭祀)。
乙文:组建船队(红单船、燕尾船)、招募乡军、自筹资金。
12. 示例:
围绕“担当”分析:曹刿主动请战,分析战前准备,体现为国担当;许君自筹船队、军队平定海患,体现守土担当;木兰代父从军、十年征战,体现家庭与国家的双重担当。
【解析】
【导语】这三篇诗文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忠勇与担当。【甲】文曹刿以民为本的远谋,【乙】文许君身任海防的果决,【丙】文木兰代父从军的壮举,皆通过战前准备与实际行动,凸显了“忠之属也”的精神内核。文字简练而张力十足,人物形象在对话与行动中跃然纸上,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认同。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以及文章内容。
C.“军于珠光里意为“在珠光里驻扎”,“军”在此为动词,指“驻扎、驻军”;甲文“齐师伐我”中“师”指“军队”,为名词。二者词性与含义均不同;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船的形制为)龙头、鱼身、燕尾,首尾能够相互护卫,(这种船)名叫燕尾船。
“龙首鱼身燕尾”是对船外形的并列描述,构成整体主语;“首尾自卫”描述船的功能,主谓结构独立成句;“曰燕尾船”为判断句式,解释船的名称。
故断句为:龙首鱼身燕尾/首尾自卫/曰燕尾船
故选B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1)重点词语: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属,类。
(2)重点词语:当,应当;身,亲自;任,承担;之,代指“治理海防”一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可知,鲁庄公做了三类准备:分衣食给臣子、诚实祭祀、公正断案。曹刿认为前两者未能遍施恩惠或取信神明,唯有“以情断案”属于“忠之属”,能取信于民,是作战的根本。故取信于民是核心准备,分衣食、诚祭祀是次要的准备。
根据乙文“退而自具舟,神机鬼式,百十其舸,疾于飓风,曰红单船;龙首鱼身燕尾,首尾自卫,曰燕尾船”;“立募潮少年万人为乡军,军于珠光里,而自将之,日散千金,自为守”可知,许君自筹资金打造“红单船”“燕尾船”,组建快速船队;招募万名潮州少年组成乡军,亲自率领并驻扎防守,每日耗费千金保障军需。故乙文的准备是:组建特殊船队(红单船、燕尾船)、招募训练乡军、自筹军费物资。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比较概括。
开放性试题,选择“忠勇”或者“担当”或者其他词语均可。结合文章内容,故事情节,归纳人物的共同点。
(1)选择“担当”,从三篇诗文中可清晰看到人物对责任的主动承担。
根据甲文“曹刿请见”“战则请从”可知,曹刿作为平民,在齐国伐鲁时不顾乡人的劝阻,主动介入战事。这一过程中,他打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常规,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自觉,从谋划到参与全程担当,是对国家安危的主动担责。
根据乙文“吾当身任之”“退而自具舟”“立募潮少年万人为乡军”可知,许君出仕后不屑聚敛财富,主动以“纾朝廷南顾”为己任。他亲自设计“红单船”“燕尾船”,招募万名潮州少年组成乡军,每日自耗千金驻守珠光里,最终平定广东海患。其行动中,“自具舟”“自将之”等细节表明,他并非被动受命,而是自请承担守土之责,甚至放弃个人财富投入海防,以实干诠释了对国家的担当。
根据丙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知,木兰为替父从军,跨越万里奔赴战场,在“朔气传金柝”的苦寒中征战十年。她以女性身份承担本属于父亲的兵役,既履行了“孝亲”的家庭责任,又以“壮士”之姿投身保家卫国,在“百战死”的残酷中坚守使命。这种对家庭与国家的双重承担,是超越性别的担当体现。
(2)围绕“忠勇”分析三篇诗文人物共同点:
根据甲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曹刿认可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认为这是“忠”的体现。而他本人主动请见,在庄公列数“分衣食”“信祭祀”等准备时,直言其不足,最终以“战则请从”的行动,将对国家的忠诚转化为参与战事的勇气。他不因身份低微而退缩,反以“远谋”纠正“肉食者鄙”,是忠于心、勇于行的表现。
根据乙文“粤天下雄也,纾朝廷南顾,其海氛呼!吾当身任之”可知,许君将广东视为“天下雄”之地,以解除朝廷南方忧虑为己任。他“自具舟”时“神机鬼式”,造疾于飓风的红单船与首尾自卫的燕尾船,募军后“自为守”,在大洋败贼、迫盗魁自缚。其“忠”在于以朝廷安危为念,“勇”则体现在亲自设计军备、领兵作战的果敢,甚至不惜散尽千金,展现出忠君护土的勇毅。
根据丙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可知,木兰在北方战场忍受严寒,身披铁甲征战。“将军百战死”暗示战争残酷,而她“十年归”的结局,证明其在长期征战中以勇武著称。她“万里赴戎机”的决绝,源于对家庭的忠诚)与对国家的忠诚,将“忠”融入“关山度若飞”的勇毅行动中,既忠且勇,超越了性别界限。
示例一:曹刿忠勇双全,以肉食者鄙破常规请见庄公,直言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力挺以情断狱为战基,更请从作战,以智谋与勇气诠释对国家的忠诚;许君忠护南疆,自募乡军、造神妙战船,散千金守海疆,败贼平盗;木兰忠孝从军,万里赴战,寒光照甲十年,以勇武担家国之责。
示例二:曹刿主动担当,弃肉食者谋之旧念,问战庄公,辨“小惠”“小信”之弊,明“忠之属”可战,从谋划到参战全程尽责;许君自任海防,造红单、燕尾船,募万乡军,自耗千金驻守,平粤海氛;木兰代父担当,跨关山、历百战,以女儿身承家庭与国家双重责任,十年征战归。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牲畜和玉帛,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明。”曹刿回答:“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明信服,神明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文:番禺的许君,出仕做官后,却不屑于为自己积累财富。他说:“广东是天下雄健之地,要解除朝廷对南方的忧虑,大概是沿海的匪患吧!我应当亲自承担平定匪患的责任。治理海防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得到精锐的士兵,二是得到坚固的船只。”当时尚书百文敏公正急切地采纳众人的建议,许君便进言谋划海防的紧急情况。文敏公说:“就按你说的办。”许君退下后便亲自准备船只,设计的船型神妙奇特:有上百艘船,速度比飓风还快,名叫“红单船”;还有船头如龙头、船身似鱼、船尾像燕尾,首尾能相互护卫的,名叫“燕尾船”。他又立即招募了一万名潮州少年作为乡军,在珠光里驻扎,亲自率领,每天耗费千金,亲自防守。这一年,他在大洋中击败贼寇;第二年,盗贼首领自行捆绑并献上百余名同伙。广东于是得以平定。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②唐代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即“美不自美”。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因人而彰”。
③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他就立刻想到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他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正是因为这个空灵的“心”,宇宙万物才得到显现和照亮。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审美主体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审美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①土地本来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常态下易被人们忽视。抗战时期,民族危亡,许多诗人把目光投向受难中的土地,建构起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土地形象。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刻画了风雪弥天、万物凋零的国土,充满“土地的忧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满含着诗人的眷恋和忧虑。这片被“我”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的国土荒芜凋敝,许多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地方只剩杂草残枝在“寂寞地憔悴”。值得庆幸的是阴暗之外,“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那便是希望之所在,“永恒的中国”必将由此诞育。
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的绝妙构思,凝聚着作者真切厚重的家国情感,激发了读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认同。诗人的艺术创造因对时代命题有所回应而走向卓越。这给予当代诗人的启示是:从个人性、日常化的事物及场景中汲取艺术形象固然无可厚非,若将目光所及、心思所系拓展至整体性的华夏文明及时代现实,则必可造出感人心魄、发人深思的形象,诗之境界也将由此实现飞跃。
(摘编自张定华《现代新诗对“中国形象”的多角度建构》)
13. 【俏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有无客观物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创造。
B. 中华美学认为,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他们作品的品格都与其人品相关。
C. 材料二先列举诗人建构的土地形象,再总结艺术创造的效果与启示,思路清晰。
D. 抗战诗歌中的土地形象激起了读者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4. 【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强调“美”离不开人的(1)________,引用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话进行阐释。接着举出季羡林散文《月是故乡明》的例子,并引用(2)_________进行阐述。最后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3)__________提出的要求作结。
15. 【内容理解】作为审美意象,季羡林散文中的“小月亮”、戴望舒诗歌中的“国土”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16. 【学以致用】请说明链接材料中艾青笔下的“火把”有何特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链接材料:
美丽的火把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耀眼的火把 ……
热情的火把 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
金色的火把 声音愈叫愈响火把愈烧愈亮
炽烈的火把 我们的脚踏过了每一条街每一条巷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我们用火光搜索黑暗
显得多么可爱 把阴影驱赶
在这样的火光里 卫护我们前进
……
一九四〇年五月
(节选自艾青《火把》)
【答案】13. A 14. ①. 审美活动/心灵创造 ②. 美学家宗白华的话 ③. 审美主体
15. “小月亮”: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
“国土”:对国家的忧虑与复兴的希望。
16. 特点:美丽、耀眼、热情、象征团结与光明。
原因:材料一:诗人以心灵映射“火把”。赋予其对抗黑暗的精神内涵;
材料二:火把凝聚集体力量,回应抗战时代命题,激发民族斗志。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美”的主观性展开,通过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材料一从美学理论切入,以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为核心,结合季羡林、宗白华的论述,强调审美主体的心灵创造对美的决定性作用。材料二则以抗战诗歌为例,展现诗人如何通过土地意象传递家国情怀,印证了艺术创作与现实关怀的深度结合。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审美活动既是个人情感投射,也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这一双重特性。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
A.根据材料一第④段“‘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正是因为这个空灵的‘心’,宇宙万物才得到显现和照亮”可知,这里强调“心”对美的照亮作用,但并未否定客观物象的重要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前提是客观物象存在,只是需要人的审美活动去发现,因此选项中“有无客观物象不重要”表述错误;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第①段“‘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可知,此处应填“审美活动/心灵创造”。
(2)根据材料一第④段“美学家宗白华说:‘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可知,引用的是宗白华的话,故此处填“美学家宗白华的话”。
(3)根据材料一第⑤段“‘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审美主体提出了要求”可知,对象是“审美主体”,故此处填“审美主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可知,季羡林笔下的“小月亮”蕴含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眷恋。
根据材料二第①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满含着诗人的眷恋和忧虑”“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恒的中国’必将由此诞育”可知,戴望舒诗歌中的“国土”既包含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也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材料的拓展运用。
(1)特点:根据链接材料中“美丽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炽烈的火把”可知,这些修饰词直接赋予火把视觉与情感层面的特点,体现出其美丽、耀眼、热情的外在与内在特质;
根据“我们用火光搜索黑暗/把阴影驱赶”可知,火光象征着驱散黑暗的力量,而“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声音愈叫愈响火把愈烧愈亮”则通过人群与火光的互动,凸显出火把凝聚集体力量、象征团结与光明的深层内涵。这些特点既源于诗人对火把物理属性的提炼,更融入了其心灵创造,将火把升华为抗战时代背景下对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符号。
(2)原因: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和第④段“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可知,艾青以心灵映射“火把”,赋予其精神内涵。诗中“火把”被描述为“炽烈”“搜索黑暗”“驱赶阴影”,正是诗人通过心灵创造,将火把转化为对抗黑暗、象征光明的审美意象。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诗人的艺术创造因对时代命题有所回应而走向卓越”可知,1940年正值抗战时期,艾青的“火把”凝聚着集体力量,回应了时代需求。诗中“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我们的脚踏过了每一条街每一条巷”,体现了火把象征着民众团结抗争的精神,激发民族斗志,呼应了抗战背景下的时代命题。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院落对斜阳
何武豪
①暮春的一个下午,我循着花的清香和乡野间的气息,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邦塘村。
②放眼望去,村前屋后的一树树繁花,状如米粒,或银白,或淡黄,簇拥枝头,仿佛千万只细小的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村庄。那是荔枝花,在邦塘村,没有哪一种花能开得像它们那样让我陶醉。
③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是一片低洼塘田,庄稼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沿着塘岸延伸的横向大巷,是全村的主干道,贯穿南村与北村。纵向的一条条小巷相对笔直,顺着坡势由红砖铺成,间或有几级青石台阶,两边是门口相向的古宅。邦塘村共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这些古宅大多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传统风格,是雷州半岛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④南村有两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闸门楼,分别写着“中和”“廉让间”。我迈入闸门楼,沿着小巷慢慢地行走。古宅山墙竖列,下午的阳光从小巷上方细长的天空投射下来,斜照在墙壁上,也照在青苔覆盖的巷径上,一半明亮,一半幽深。
⑤繁花院落鸟鸣啾。古宅大多不开正门,以边门与小巷相通,称为“龙虎门”。许多宅第门楼高敞,墀头突出,上有各种灰塑纹饰。一些门额上的宅名已经模糊,有的甚至被涂抹,无法辨认。高大的木门也有不少油漆脱落,沧桑斑驳,有的半掩着,有的上了锁,从门缝间可见里面的院落,或半壁青苔,或满庭杂草。有些宅院已大部分坍塌,里面长满灌木和藤蔓,但院里的荔枝树、龙眼树等仍在陆续开花,时不时有小鸟飞过,留下几声鸟鸣。这些古宅曾经见证过多少花朝月夕,讲述过多少人间故事!真希望这些古宅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能够赓续更长久的历史。
⑥就像那座已得到修葺的“居由轩”,如今已重现光华,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这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大宅院,曾是邦塘村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大门朝向南村大巷,三进式设计,门外有一副大石鼓,门内设仪门形制,曲径回廊,幽静典雅,又颇具威仪,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民居。居由轩后来改为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清朝中期至清末,该村有功名者一百多人,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员有十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在这里读过书。
⑦邦塘村大多是书香世家,村中还有一座花园式书室,叫“南坡则业”,是清代翰林庶吉士李晋熙所建。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内有鱼池、竹苑,可惜大多已崩塌。当时李晋熙在京师为官,购书六七万卷,捆载而归,建书室以收藏。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忠孝耿介,好读书,擅诗文,喜集句,有《漉云斋诗存》《漉云斋集句》等存世。
⑧在浓荫下聊天的李大爷,热情地带我去看村中最大的一座古民居。“吱呀”一声推开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门顶塑着“建德第”“师古”的篆体字。全宅回字形布局,共有七十二间房子,天井相连,拱门相通;院内有大照壁,上面是一幅灰塑“五鹤图”,两边装饰绿釉花窗;正屋内墙有各式壁画,石雕托梁,灰塑脊顶,彩绘屋翘,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见,当时生活在这座院落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热闹、怎样的其乐融融。
⑨行到北村,大巷边有一座高耸的碉楼,正对着“仁里”古巷。巷头有八座形制相仿的古宅,简朴大方,是典型的居家宅第。古巷中段有李韶绎家宅,院落为正三间五房,开间与进深较大,古朴实用。李韶绎乃清同治六年举人,学识渊博,曾在雷州半岛的诸多书院执教多年,受业者众。全村唯一的青砖民居是“中宪第”,位于“仁里”巷尾,门头高大,庭院宽敞,水式山墙曲线优美。
⑩步出巷口,我思忖着,与古民居一起流传下来的崇文重教的村风和耕读传家的古训已植入村民记忆。准备离开繁花满树的村庄时,回首一望,一座座古民居伫立在斜阳里,余晖把碉楼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不禁想起李晋熙《小园》里的诗句:“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
(选自《羊城晚报》2025年6月8日,有删改)
17. 【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使建筑与其名称或题字对应。
18. 【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19. 【赏析写法】请分析选文以李晋熙两句诗结尾的妙处。
20. 【文化参与】为了推广旅游打卡地“居由轩”,邦塘村正在征集解说词。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知识卡片,为“居由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突出建筑特点与人文价值,语言准确、有吸引力。
知识卡片 解说词是对事物进行描述、渲染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基本情况和意义的一种说明性文字。
【答案】17. (1)闸门楼(2)花园式书室(3)中宪第
18. 示例:运用比喻,将荔枝花比作“千万只细小的眼睛”,生动写出花的繁密与灵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19. 内容:诗句呼应古村如世外桃源意境,强化文化底蕴。
结构:收束全文,余韵悠长。
情感:表达对邦塘村人文风貌的赞美与留恋。
20.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居由轩”!这座清咸丰年间的宅院,曾是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妥妥的“府第式”民居代表。您看,三进式布局气派规整,门外大石鼓镇宅,门内仪门藏着曲径回廊,幽静里透着威仪。它可不只好看,还当过学堂!清朝时,多少才子在此苦读,村里百余名有功名者、十位六品以上官员,不少从这儿走出。古宅的一砖一瓦,都印着耕读传家的温度,快来触摸历史,聆听当年的书声与梦想!
【解析】
【导语】本文以细腻笔触勾勒邦塘村古民居群像,兼具文化散文与游记特质。艺术特色上,①感官描写:视觉、听觉(鸟鸣啾啾)交织,活化古村氛围;②双线结构:明线为空间游踪,暗线贯串“崇文重教”的人文内核;③历史纵深:清代建筑细节与科举人物互证,呈现活态文化遗产。结尾诗句点睛,将物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原乡。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1)根据第④段“南村有两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闸门楼,分别写着‘中和’‘廉让间’”可知,“中和”“廉让间”是闸门楼的题字,所以对应建筑为闸门楼。
(2)根据第⑦段“村中还有一座花园式书室,叫‘南坡则业’,是清代翰林庶吉士李晋熙所建”,可知,“南坡则业”属于花园式书室,故对应为花园式书室。
(3)根据第⑨段“全村唯一的青砖民居是‘中宪第’,位于‘仁里’巷尾,门头高大,庭院宽敞,水式山墙曲线优美”可知,青砖民居对应的名称是“中宪第”。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荔枝花”比作“千万只细小的眼睛”。“状如米粒”点明花的形态小巧,“簇拥枝头”突出花的繁密,而“好奇地打量”则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展现出荔枝花在枝头绽放时的灵动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邦塘村荔枝花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内容角度:从第⑩段“步出巷口,我思忖着,与古民居一起流传下来的崇文重教的村风和耕读传家的古训已植入村民记忆。……我不禁想起李晋熙《小园》里的诗句:‘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可知,前文对邦塘村的古宅、田园风光、崇文重教传统等进行描写,呈现出古村宁静美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外桃源般意境。引用“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将邦塘村类比为武陵源,呼应了这种如世外桃源的意境,借助诗句强化了邦塘村的文化底蕴,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其独特魅力。
结构角度:此句处于文章结尾,从结构上看,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文章前文围绕邦塘村的建筑、人文等展开叙述,以诗句结尾,简洁有力地总结,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空间,使文章余韵悠长。
情感角度:结合前文作者对邦塘村古宅的游览、对其历史人文的描述,如“这些古宅曾经见证过多少花朝月夕,讲述过多少人间故事!真希望这些古宅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能够赓续更长久的历史”等内容,能感受到作者对邦塘村的情感。结尾引用诗句,直接抒发了对邦塘村人文风貌(古宅建筑、崇文传统等)的赞美,以及离开时的留恋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说词的拟写。
从文中第⑥段找“居由轩”相关内容,明确建筑年代(清咸丰年间)、历史身份(邦塘村首富李光祖“客厅”,后改学堂)、建筑设计(三进式,门外大石鼓,门内设仪门,曲径回廊)、人文价值(培养众多人才,见证崇文重教村风)。解说词要感染听众,需突出建筑特点与人文价值,语言要准确且有吸引力,把建筑细节和背后故事结合,让游客了解其价值。开头用亲切称呼吸引游客,接着按建筑历史、外观设计、人文故事的顺序介绍,最后用总结性语句强化吸引力,让游客清晰感受“居由轩”独特之处。
示例:各位游客!眼前这座“居由轩”,建于清咸丰年间,曾是邦塘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属典型“府第式”民居。看这三进式布局,门外大石鼓威严,门内仪门精巧,曲径回廊藏着百年幽静。它还当过学堂,清朝至今,培育无数人才,见证着邦塘崇文重教的传承。来触摸古墙纹理,聆听岁月里的书声琅琅,感受清代民居与人文交融的独特魅力!
三、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③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你对陶行知先生上述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答案】例文:
暗夜中的星光
初三那年,我报名参加了区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当我满怀期待地走进实验室,却被泼了一盆冷水——没有精密仪器,没有现成材料,有的只是一些废旧零件和几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手册。指导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创造不是依赖条件,而是改变条件。”这句话,成了我整个备赛期的精神支柱。
最初的方案在实践中频频碰壁。我想制作一个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可连基础的传感器都无法精准识别垃圾类别。连续两周,我每天放学后都泡在实验室,反复调试程序、更换零件,却始终看不到进展。有次深夜,看着散落一地的电路板和皱巴巴的设计图纸,挫败感如潮水般袭来,我甚至想过放弃。
但陶行知先生“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的话在耳边回响。我开始转变思路,既然专业传感器太贵,能不能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替代?我翻出家里废弃的手机摄像头,结合编程课学到的图像识别知识,尝试用算法来区分垃圾种类。为了验证可行性,我在社区垃圾桶旁蹲守了整整两天,记录不同垃圾的特征,再将数据录入程序。
那段时间,我的书包里总装着实验记录本,课间、午休都在计算参数;周末则骑着自行车跑遍二手市场,淘来旧电子元件。在组装传动装置时,没有合适的齿轮,我就用3D打印笔融化塑料,一点点手工制作。终于,经过四十多天的反复打磨,那个“拼凑”出来的垃圾分类装置成功运转,还在大赛上获得了创意金奖。
领奖时,我望着台下的评委和观众,忽然明白:真正的创造从来不是顺风顺水的坦途,而是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用自立的勇气和智慧,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就像暗夜中闪烁的星光,越是艰难,越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
一、审题立意 :这三句话围绕“自立”与“创造”展开。第一句强调依靠自己,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第二句鼓励人们保持创造的热情和意识,认识到创造无处不在、人人可为;第三句着重突出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创造的难能可贵,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审题时,可从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或结合多句理解。立意方向可以是倡导自立自强,鼓励积极主动地去创造;也可以论述在困境中坚守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还能阐述自立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如自立是创造的前提,只有自立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力等。
二、选材构思 :在选材上,若选择叙述经历,可结合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方面。比如写学习中遇到难题,摒弃依赖他人的想法,自己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最终找到解题方法,体现自立与创造;或者讲述参加科创比赛,在设备不足、时间紧迫等困境下,团队成员发挥创造力,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过程。 若选择论述道理,可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依靠自立走向成功、在困境中坚持创造的事例,如爱迪生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发明电灯,用事实论证观点;也可引用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在构思上,记叙文可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中间详细叙述事件经过,结尾总结感悟;议论文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先提出论点,再通过举例、说理等方式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机密★启用前
2025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7页,21小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塑料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24分)
请你参与班级开展的“志当存高远”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面小题。
【活动一:集诗文探先贤志】
同学们分组梳理了诗文中表达志向的句子,制成下面表格。
组别 内容
第一组 志,应笃行不懈。(1)“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和(2)“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都体现了古人对志向的坚守。
第二组 志,是心意所向。它表现为韩愈(3)“欲为圣明除弊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那种以身许国的追求,李贺(4)“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那种报效朝廷的决心,范仲淹(5)“ , ”(《岳阳楼记》)那种“先忧后乐”的抱负,秋瑾(6)“身不得,男儿列, , ”(《满江红》)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第三组 志,要心怀天下。读《革命烈士诗抄》中王凌波烈士的诗“广厦良田供大众,身心托处即为家”,我们会想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7)“ , !”读陈寿昌烈士的诗“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照人间”,我们会想到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8)“ , ”。
【小结】志当存高远,我们应立( )志,做追梦人。
1. 将表格中的三组诗文补充完整。
2. 下列词语适合填在【小结】括号内的一项是( )
A. 燕雀 B. 雎鸠 C. 鸿鹄 D. 子规
活动二: 】
同学们参与了阅读抗战家书的活动,下面是有关资料。
导读
阅读抗战家书,那份来自历史深处的(1)zhèn hàn与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2)yí hàn的是,革命烈士看不到今日的盛世中国。但他们留下的字字句句,依然指引我们前行——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是收信人。
抗战家书选读
赵一曼致儿子:“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黄人钦致妻子:“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万一不幸,希汝另嫁,幸勿自误。”
3. 请根据导读部分的两处拼音写出相应词语。
(1)zhèn hàn( )(2)yí hàn( )
4. 请结合抗战家书资料,仿照“集诗文探先贤志”的句式,为活动二拟写名称。
【活动三;写讲稿绘青春梦】
同学们参与了主题演讲活动,下面是某同学演讲稿选段。
为梦想拼搏的时代青年,正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探月工程青年突击队员胡浩德陪嫦娥六号过年,有力保障了嫦娥六号把月壤带回中国。CR450动车组青年团队提高技术难题,使高铁时速从350公里提升到400公里。大学生郭明毅毕业后到吉林边境村开展志愿服务,做青春戍边人……
5. 选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6. 本次演讲以“志当存高远”为主题,以同学们为听众。选段中的人物事迹是否适合作为演讲素材?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7. 有同学在演讲稿中提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和付出不懈的努力。”请你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内容,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迅(《朝花夕拾》)
二、阅读(46分)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
番禺许君,既起家,顾不屑自封殖①。曰:“粤天下雄也,纾②朝廷南顾,其海氛③呼!吾当身任之。治海之道有二:曰得卒,曰得船。”尚书百文敏公,方锐茹群言,君进指画缓急状。文敏曰:“具如君言。”则退而自具舟,神机鬼式,百十其舸,疾于飓风,曰红单船;龙首鱼身燕尾首尾自卫曰燕尾船。又立募潮少年万人为乡军,军于珠光里④,而自将之,日散千金,自为守。其年,败贼于大洋;明年,盗魁自缚献百数。粤遂平。
(节选自《龚自珍全集·卷七》)
[注]①封殖:指聚敛财富②纾:解除。③海氛:指海上隐患。④珠光里:地名。
【丙】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节选自《木兰诗》)
8. 下列对【乙】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方法,与《〈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的“道”意思不相同。
B. “疾”,快,与《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疾”意思相同。
C. “军”,军队,与【甲】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师”意思相同。
D. “将”有带领、将要等义项,据语境推测,“而自将之”“将”意为带领。
9. 【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
龙首鱼A身燕尾B首尾C自卫D曰燕尾船
10. 请将【甲】【乙】两文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
(2)吾当身任之。
11.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战前准备的重要性。请列举两文提到了哪些准备。
12. 【甲】【乙】【丙】三篇诗文中人物的共同点让人联想到这些词语:忠勇、担当……请围绕其中一个词语,结合三篇诗文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离不开人的心灵创造。
②唐代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外物并不能单靠它们自己就成为“美”,即“美不自美”。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即“因人而彰”。
③学者季羡林在散文《月是故乡明》中说,他曾到过近30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但是,看到它们,他就立刻想到山东故乡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小月亮。对比之下,他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季羡林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作为物理实在的月亮的不同,而是意象世界不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月亮,融入了对故乡无穷的思念和无限的爱,“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已成为一个情景相融、意蕴绵长的感性世界,充满美感。
④美学家宗白华说:“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在中华美学中,“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正是因为这个空灵的“心”,宇宙万物才得到显现和照亮。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
⑤“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审美主体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重视审美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重视心灵的创造与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从而去照亮一个更有意义、更有情趣的人生。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①土地本来是最为实在的东西,常态下易被人们忽视。抗战时期,民族危亡,许多诗人把目光投向受难中的土地,建构起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土地形象。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刻画了风雪弥天、万物凋零的国土,充满“土地的忧郁”。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满含着诗人的眷恋和忧虑。这片被“我”用残损的手掌抚过的国土荒芜凋敝,许多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地方只剩杂草残枝在“寂寞地憔悴”。值得庆幸的是阴暗之外,“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那便是希望之所在,“永恒的中国”必将由此诞育。
②这些形象熔铸了作者的绝妙构思,凝聚着作者真切厚重的家国情感,激发了读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认同。诗人的艺术创造因对时代命题有所回应而走向卓越。这给予当代诗人的启示是:从个人性、日常化的事物及场景中汲取艺术形象固然无可厚非,若将目光所及、心思所系拓展至整体性的华夏文明及时代现实,则必可造出感人心魄、发人深思的形象,诗之境界也将由此实现飞跃。
(摘编自张定华《现代新诗对“中国形象”的多角度建构》)
13. 【俏息辨析】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有无客观物象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的心灵创造。
B. 中华美学认为,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他们作品的品格都与其人品相关。
C. 材料二先列举诗人建构土地形象,再总结艺术创造的效果与启示,思路清晰。
D. 抗战诗歌中的土地形象激起了读者的忧患意识,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4. 【思路梳理】请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首先强调“美”离不开人的(1)________,引用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话进行阐释。接着举出季羡林散文《月是故乡明》的例子,并引用(2)_________进行阐述。最后以“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美学观念对(3)__________提出的要求作结。
15. 【内容理解】作为审美意象,季羡林散文中的“小月亮”、戴望舒诗歌中的“国土”分别蕴含怎样的情感?
16. 【学以致用】请说明链接材料中艾青笔下的“火把”有何特点,并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链接材料:
美丽的火把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耀眼的火把 ……
热情的火把 人愈走愈多队伍愈排愈长
金色的火把 声音愈叫愈响火把愈烧愈亮
炽烈的火把 我们的脚踏过了每一条街每一条巷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我们用火光搜索黑暗
显得多么可爱 把阴影驱赶
在这样的火光里 卫护我们前进
……
一九四〇年五月
(节选自艾青《火把》)
(三)(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繁花院落对斜阳
何武豪
①暮春的一个下午,我循着花的清香和乡野间的气息,走进了中国传统村落邦塘村。
②放眼望去,村前屋后的一树树繁花,状如米粒,或银白,或淡黄,簇拥枝头,仿佛千万只细小的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村庄。那是荔枝花,在邦塘村,没有哪一种花能开得像它们那样让我陶醉。
③邦塘村分南北两个自然村,中间是一片低洼塘田,庄稼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沿着塘岸延伸的横向大巷,是全村的主干道,贯穿南村与北村。纵向的一条条小巷相对笔直,顺着坡势由红砖铺成,间或有几级青石台阶,两边是门口相向的古宅。邦塘村共有一百余座古宅,堪称古民居“博物馆”。这些古宅大多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所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传统风格,是雷州半岛清代民居的典型代表。
④南村有两条小巷至今仍保留着闸门楼,分别写着“中和”“廉让间”。我迈入闸门楼,沿着小巷慢慢地行走。古宅山墙竖列,下午的阳光从小巷上方细长的天空投射下来,斜照在墙壁上,也照在青苔覆盖的巷径上,一半明亮,一半幽深。
⑤繁花院落鸟鸣啾。古宅大多不开正门,以边门与小巷相通,称为“龙虎门”。许多宅第门楼高敞,墀头突出,上有各种灰塑纹饰。一些门额上的宅名已经模糊,有的甚至被涂抹,无法辨认。高大的木门也有不少油漆脱落,沧桑斑驳,有的半掩着,有的上了锁,从门缝间可见里面的院落,或半壁青苔,或满庭杂草。有些宅院已大部分坍塌,里面长满灌木和藤蔓,但院里的荔枝树、龙眼树等仍在陆续开花,时不时有小鸟飞过,留下几声鸟鸣。这些古宅曾经见证过多少花朝月夕,讲述过多少人间故事!真希望这些古宅都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能够赓续更长久的历史。
⑥就像那座已得到修葺的“居由轩”,如今已重现光华,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之一。这座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大宅院,曾是邦塘村首富李光祖的“客厅”。大门朝向南村大巷,三进式设计,门外有一副大石鼓,门内设仪门形制,曲径回廊,幽静典雅,又颇具威仪,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民居。居由轩后来改为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清朝中期至清末,该村有功名者一百多人,任过六品以上的官员有十多人,其中就有不少在这里读过书。
⑦邦塘村大多是书香世家,村中还有一座花园式书室,叫“南坡则业”,是清代翰林庶吉士李晋熙所建。这座建筑规模宏大,内有鱼池、竹苑,可惜大多已崩塌。当时李晋熙在京师为官,购书六七万卷,捆载而归,建书室以收藏。李晋熙是光绪十六年进士,忠孝耿介,好读书,擅诗文,喜集句,有《漉云斋诗存》《漉云斋集句》等存世。
⑧在浓荫下聊天的李大爷,热情地带我去看村中最大的一座古民居。“吱呀”一声推开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门顶塑着“建德第”“师古”的篆体字。全宅回字形布局,共有七十二间房子,天井相连,拱门相通;院内有大照壁,上面是一幅灰塑“五鹤图”,两边装饰绿釉花窗;正屋内墙有各式壁画,石雕托梁,灰塑脊顶,彩绘屋翘,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见,当时生活在这座院落里的人们,该是怎样的热闹、怎样的其乐融融。
⑨行到北村,大巷边有一座高耸的碉楼,正对着“仁里”古巷。巷头有八座形制相仿的古宅,简朴大方,是典型的居家宅第。古巷中段有李韶绎家宅,院落为正三间五房,开间与进深较大,古朴实用。李韶绎乃清同治六年举人,学识渊博,曾在雷州半岛的诸多书院执教多年,受业者众。全村唯一的青砖民居是“中宪第”,位于“仁里”巷尾,门头高大,庭院宽敞,水式山墙曲线优美。
⑩步出巷口,我思忖着,与古民居一起流传下来的崇文重教的村风和耕读传家的古训已植入村民记忆。准备离开繁花满树的村庄时,回首一望,一座座古民居伫立在斜阳里,余晖把碉楼的身影拉得很长,我不禁想起李晋熙《小园》里的诗句:“何必武陵源上去,吾家便是武陵源。”
(选自《羊城晚报》2025年6月8日,有删改)
17. 【梳理内容】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使建筑与其名称或题字对应。
18. 【品味语言】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19. 【赏析写法】请分析选文以李晋熙两句诗结尾妙处。
20. 【文化参与】为了推广旅游打卡地“居由轩”,邦塘村正在征集解说词。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知识卡片,为“居由轩”写一段解说词。要求:突出建筑特点与人文价值,语言准确、有吸引力。
知识卡片 解说词是对事物进行描述、渲染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基本情况和意义的一种说明性文字。
三、作文(5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
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③在艰难困苦中不动摇而向前创造,才为难能可贵。
请根据你对陶行知先生上述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经历(如学习、劳动、运动、科创等),或论述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