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21: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期六校期末7月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
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苹仲舒在总结橘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
在先秦儒家看米,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利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
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是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
们的做法: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苟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
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化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
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鼍、鱼整、就触孕别之时,
闹苦、毒药不人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厦耘,秋收、冬裁,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
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贱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斯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从天道的角度而言,人与万物都处于气化过程的某个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懒,统一于一
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可以说,人与万物在本然的、自在的和物理的意义上处于失生状态.如果人类承担
起对天地的道义责任,将会使人与自然实现一种自为意义上的更加繁荣的共生状态,其理想就是“万物
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从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出发,虽然人与万物共为一体,
但二者存在对立的关系和利益上的冲突.《周易》日“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方物都在气的运行过程
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和同一性,在气化过程中,每个个体要实现自已生命的本性,就不得不利用他者所
提供的各类条件,放万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和政对的对待关系
需家认为自然向人类呈现出两个面,一是“天行有常”的一面,“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的
【二语文第1顶(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