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21: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州市2024一2025学年高一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25.7.1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
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
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
不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
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
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
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
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
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
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
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
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
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
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竞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
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
“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怜恰当,而在
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情感上“推敲”。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
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
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
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
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
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
“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
斟的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
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
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
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
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
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
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
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過事就会朝深
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有删改)
材料二:
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
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
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996”“打工人”等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
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在人际交往中,按照这样简单分类的方式去评判对象,我们就
不愿意去深入体会一个人身上的复杂性和全面性,而是用“海王”“内卷”“后浪”一下子就
对号入座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网络语言暴力频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流行语
里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体的。显然,这种语言使用方式对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处
高一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