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一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6月份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
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
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
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迁回的方式让人知道:
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袭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
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貶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
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貶,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
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
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貶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
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
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
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
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
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貶宇,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
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钱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衰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
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現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随便
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科之间不加综合连缎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
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
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峰,“睹
事于句中,反三脶于宇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
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
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
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
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
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屮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
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末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
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
扫描全能王创建